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性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挖掘潜力,对培养新时期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各种资源,将音乐融入文化之中,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用音乐之魂重塑大学教育的文化观念,培养出21世纪具有综合深厚知识基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又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及艺术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现状动机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对策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创造力低、技术落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市场意识不够,而是因为科技人员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缺失,缺乏对科学追求的好奇心。虽然音乐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许多研究显示了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力、反省力及解难能力,并对他们的学业及行为有正面的影响。此外,学习音乐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对弥补综合性高校教育文化观念中存在的缺陷有着独特的作用。
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调查研究综合性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准确把握当今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规律,为综合性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主要以南昌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多个综合性高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为基本研究对象,结合作者在北京访学期间对多个综合性高校的调研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重点向南昌大学及兄弟院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60份,回收率95%。再从回收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50%,共计400份进行统计,并以此结果作为研究的分析依据。另外,还有意识地走访了一些担任大学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师,其访谈结果也作为研究的参考。
2 结果分析
2.1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00%的高校均已经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艺术类的公共课程供大学生选修,大学生也普遍存在有接受音乐艺术教育的渴望。学生们通常用电脑和MP3播放器来接触音乐。60.7%的学生每天半小时听音乐,其中50%的学生是挂在耳边,有时间就听。日常活动中,睡觉前听音乐的时间居多,其次是走路和做作业,可见,学生们与音乐的密切性。学生们的音乐基础分为三个层次:较好、中下、乐盲。半数以上的学生处于中下水平,因为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重压,这些学生认为曾经的音乐学习形同虚设,在进入大学前的音乐教育是不足的,他们也已认识到了自身音乐修养的缺乏,同时,也期望在大学期间能够有机会学习,可喜的是有较好的音乐修养学生比例增加,他们大多数来自城市的学校。所以,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学,已经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补课教学。
在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同时,其学习动机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音乐艺术课程的认知程度上,有95%的学生喜欢,有86.5%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是为了补上高中阶段音乐课程的空白,有77.3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44.20%学生是为了学习一点发声方法和技巧以便在一些场合能应付。从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仍然还存在应试教育的短期功利性目标,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还未能完全深入人心。从调查的数据分析还表明,较好的和较差的是占学生的两头,中间大多数的学生需要把他们曾有的音乐知识系统化,明确音乐的特征,音乐的构成要素,音乐审美的条件与知识,学习深入音乐内部,进行音乐的欣赏与审美。
2.2课程设置与选课
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均以第一课堂或第二课堂的形式共开设了三大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第一类为理论基础与欣赏类课程,即感受型课程,要求学生在音乐要素、音乐情绪内涵、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等方面作出初步的判断与评价。例:《基本乐理》、《音乐欣赏》、《大学音乐》等。第二类为实践型技巧课程,即参与性课程,要求学生以参与为主,是一种实践性的练习过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要以参与的方式表现其接受特征。例:《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第三类为合作型的排练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在参与接受音乐训练的同时,培养相互协作、和谐统一的音乐实践。例:《合唱团排练》、《乐团的排练》等。还有一类辅修型即第二专业音乐辅修专业,修完8-10门课程,20个左右学分,2-3年修完,对修完的学生发给辅修第二专业结业证书,但这一类开设的高校仅占10%,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连续进行。
在课时保证上,每所学校均以饱满的课时保证来支撑该课程教学的完成。从课程的设置与学时来看,完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与选课需求,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在选课的兴趣上,由于同学们对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知之甚少,53%的同学对中外音乐史论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音乐选修来弥补这方面的知识。 50.7%的学生对中国民乐感到自豪,47.5%的学生对西方的交响乐持“接纳”、“喜爱”和“渴望了解”的态度。国家教委规定的8门选修课中,学生感兴趣的为音乐欣赏占27.4%、电影欣赏占21.1%、美术欣赏占19.7%。可见,音乐欣赏因其在听觉和视觉上的丰富而受学生的欢迎。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中国民乐喜爱与偏重,说明了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欣赏的课程还有待于加强,特别是结合我国各朝代人文特征专题的音乐欣赏课程,必须进一步从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虽然音乐知识不足,但他们其他方面的文化修养并不低,他们对知识的需要面和需要的量要求较高,所以在我们的音乐课程设计中特别对中国民族音乐这一方面应加以重视。
在对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课程,也表明了大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结构的渴望。有20%的学生对音乐美学、17%的学生对音乐心理学%、12%的学生对音乐社会学、14%的学生对计算机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在另一个知识的层面上体会和感悟音乐的美,从而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科学中音乐艺术美的体验和感受。
学生在选择课程时,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乐器课程,重流行音乐歌曲演唱,轻声乐发声基本训练,重学分的获取,轻课程知识的吸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自身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整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有流行音乐易学、易记、易表现,而声乐发声基本训练则较枯躁、见效慢,还有来自于学校音乐教学器材、场地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音乐实践需要,更有一些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原因。
2.3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学条件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专职从事公共音乐素质教育的老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基本是音乐系专任教师担当公共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期也只有10名左右的教师从事这一“副业”的教学。在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到5%,初级职称却占75%,中级职称占20%。因此,从事这一公共音乐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也不合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是高校在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只注意到了按国家艺术教育规划纲要开设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而未注意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教学质量的监控,而从事这一领域教学的教师也是各自怀抱不同的教学目的,有为完成自己教学工作量的,有年轻教师为锻炼自己教学能力的,甚至有极个别老师为销售自己一些教材、教具的。学生对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音乐图书资料的储藏,有5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41.5%学生对音乐教材表示期待,88%的学生没有参加任何与音乐相关的艺术社团或活动,73.2%的学生希望有专门为大学生开放的场所便于课堂学习后进行音乐实践。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过程、考试过程监督也是非常松散的,造成了师生都没有压力。学校理应充分重视师资建设与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有教学经验、高职称的教授投入到这一教学中来,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真正意义上对课程安排、师资力量、教学过程、考试过程进行监控,使音乐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3 调查思考与结论
综合性高校开设音乐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音乐自身的情感可以把大学生萌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把冷却的情感点燃起来,把淡忘的情感浮现出来,把遗失的情感呼唤出来。音乐作为大学生们人格急速发展时期的精神食粮,吃得正确,方法得当,会茁壮同学们的身心。如果过多接触音乐中的靡靡之音,反而会削弱同学们原本旺盛的精神力量,甚至影响同学们对幸福感的体验。因此,音乐课程欣赏内容应综合考虑学生们的需要,拓宽音乐欣赏的种类。面对流行音乐与通俗歌曲与学生最亲密的接触,应增加对通俗歌曲与流行音乐欣赏引导,加强对爵士音乐的介绍,使学生们有选择自己需要的音乐能力,有音乐美丑的鉴别力和抵御能力,确保音乐在学生们以后的生活中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面对21世纪更加开放的年代,综合知识在大学生身上的重要性,开设与时代同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音乐鉴赏课程也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学生对一些基本音乐知识、音乐素养的掌握还不容乐观,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外音乐史、名家、名曲的了解还相当少。大学生普遍有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渴望,学校应整合好音乐艺术类的课程结构,统一确定开设一些音乐艺术课程,让教师选择该课程教学,而不是教师自己确定开设自己喜好的课程,这样可以避免一些课程的重复或雷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确立2门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可考虑一门理论、一门技能),在一、二年级开设,必须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使音乐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分割的课程。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质量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合理性的教学团队是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关键。要让教师安心投入到公共音乐艺术教学中来,提升这一教学领域教师的地位,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加大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投入,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使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有统一的指挥中心,统一的教学中心,统一的活动中心,统一的交流中心,统一的展示中心来推动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入、健康、持续、发展。
新型交叉音乐学科的兴起是本世纪的潮流,也是当代培养复合型大学生综合知识的需要。综合性高校的大学生更应是关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与音乐治疗等学科的发展,它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新型音乐交叉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在音乐表演的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情感、感悟音乐中的文化积淀、激发个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等,音乐欣赏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即心理反应。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有效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使他们正确审视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心以及培养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是综合性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治疗,这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探索与实践。将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音乐艺术教育需要跳出唱歌、弹琴的简单性熏陶,走向更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这是因为我们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不可能培养人人成为歌手明星或者乐器演奏家,但是一种思维方式不管能不能进入到那行那业都是必需的,那就是音乐艺术教育需要的是更多体现“自然、和谐、人性”。
综合性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音乐素质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挖掘潜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对培养新时期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各种资源,改变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水平的现状,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是高校音乐教育者的迫切任务,也是切实可行的。将音乐融入文化之中,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文化应转向文化中的音乐”,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有利于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模式。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些音乐学家提出了人类音乐文化身份的问题。从社会学意义来说,音乐包含了人们对其文化内涵、语境和形式的把握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集团心理、情感的内聚方式。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艺术教育的任务,已经不是20世纪90年代简单地给大学生加一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补课,而是树立一种正确的高等教育文化观念。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大学“为知识而知识”,“为自由而自由”的教育精神,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力,用音乐之魂重塑我们大学教育的文化观念。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才能培养出21世纪具有综合深厚知识基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又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及艺术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现状动机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对策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创造力低、技术落后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单单是市场意识不够,而是因为科技人员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缺失,缺乏对科学追求的好奇心。虽然音乐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许多研究显示了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力、反省力及解难能力,并对他们的学业及行为有正面的影响。此外,学习音乐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对弥补综合性高校教育文化观念中存在的缺陷有着独特的作用。
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调查研究综合性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准确把握当今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规律,为综合性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主要以南昌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多个综合性高校的大学生问卷调查为基本研究对象,结合作者在北京访学期间对多个综合性高校的调研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重点向南昌大学及兄弟院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760份,回收率95%。再从回收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50%,共计400份进行统计,并以此结果作为研究的分析依据。另外,还有意识地走访了一些担任大学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师,其访谈结果也作为研究的参考。
2 结果分析
2.1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100%的高校均已经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艺术类的公共课程供大学生选修,大学生也普遍存在有接受音乐艺术教育的渴望。学生们通常用电脑和MP3播放器来接触音乐。60.7%的学生每天半小时听音乐,其中50%的学生是挂在耳边,有时间就听。日常活动中,睡觉前听音乐的时间居多,其次是走路和做作业,可见,学生们与音乐的密切性。学生们的音乐基础分为三个层次:较好、中下、乐盲。半数以上的学生处于中下水平,因为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重压,这些学生认为曾经的音乐学习形同虚设,在进入大学前的音乐教育是不足的,他们也已认识到了自身音乐修养的缺乏,同时,也期望在大学期间能够有机会学习,可喜的是有较好的音乐修养学生比例增加,他们大多数来自城市的学校。所以,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学,已经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补课教学。
在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同时,其学习动机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音乐艺术课程的认知程度上,有95%的学生喜欢,有86.5%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是为了补上高中阶段音乐课程的空白,有77.35%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44.20%学生是为了学习一点发声方法和技巧以便在一些场合能应付。从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仍然还存在应试教育的短期功利性目标,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还未能完全深入人心。从调查的数据分析还表明,较好的和较差的是占学生的两头,中间大多数的学生需要把他们曾有的音乐知识系统化,明确音乐的特征,音乐的构成要素,音乐审美的条件与知识,学习深入音乐内部,进行音乐的欣赏与审美。
2.2课程设置与选课
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均以第一课堂或第二课堂的形式共开设了三大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第一类为理论基础与欣赏类课程,即感受型课程,要求学生在音乐要素、音乐情绪内涵、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等方面作出初步的判断与评价。例:《基本乐理》、《音乐欣赏》、《大学音乐》等。第二类为实践型技巧课程,即参与性课程,要求学生以参与为主,是一种实践性的练习过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主要以参与的方式表现其接受特征。例:《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第三类为合作型的排练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在参与接受音乐训练的同时,培养相互协作、和谐统一的音乐实践。例:《合唱团排练》、《乐团的排练》等。还有一类辅修型即第二专业音乐辅修专业,修完8-10门课程,20个左右学分,2-3年修完,对修完的学生发给辅修第二专业结业证书,但这一类开设的高校仅占10%,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连续进行。
在课时保证上,每所学校均以饱满的课时保证来支撑该课程教学的完成。从课程的设置与学时来看,完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与选课需求,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在选课的兴趣上,由于同学们对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知之甚少,53%的同学对中外音乐史论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音乐选修来弥补这方面的知识。 50.7%的学生对中国民乐感到自豪,47.5%的学生对西方的交响乐持“接纳”、“喜爱”和“渴望了解”的态度。国家教委规定的8门选修课中,学生感兴趣的为音乐欣赏占27.4%、电影欣赏占21.1%、美术欣赏占19.7%。可见,音乐欣赏因其在听觉和视觉上的丰富而受学生的欢迎。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中国民乐喜爱与偏重,说明了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欣赏的课程还有待于加强,特别是结合我国各朝代人文特征专题的音乐欣赏课程,必须进一步从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虽然音乐知识不足,但他们其他方面的文化修养并不低,他们对知识的需要面和需要的量要求较高,所以在我们的音乐课程设计中特别对中国民族音乐这一方面应加以重视。
在对音乐与其它学科结合的课程,也表明了大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结构的渴望。有20%的学生对音乐美学、17%的学生对音乐心理学%、12%的学生对音乐社会学、14%的学生对计算机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在另一个知识的层面上体会和感悟音乐的美,从而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科学中音乐艺术美的体验和感受。
学生在选择课程时,重实践课程,轻理论课程,重声乐课程,轻乐器课程,重流行音乐歌曲演唱,轻声乐发声基本训练,重学分的获取,轻课程知识的吸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自身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整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有流行音乐易学、易记、易表现,而声乐发声基本训练则较枯躁、见效慢,还有来自于学校音乐教学器材、场地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音乐实践需要,更有一些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原因。
2.3师资队伍结构与教学条件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专职从事公共音乐素质教育的老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基本是音乐系专任教师担当公共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期也只有10名左右的教师从事这一“副业”的教学。在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到5%,初级职称却占75%,中级职称占20%。因此,从事这一公共音乐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也不合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是高校在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只注意到了按国家艺术教育规划纲要开设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而未注意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教学质量的监控,而从事这一领域教学的教师也是各自怀抱不同的教学目的,有为完成自己教学工作量的,有年轻教师为锻炼自己教学能力的,甚至有极个别老师为销售自己一些教材、教具的。学生对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音乐图书资料的储藏,有5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41.5%学生对音乐教材表示期待,88%的学生没有参加任何与音乐相关的艺术社团或活动,73.2%的学生希望有专门为大学生开放的场所便于课堂学习后进行音乐实践。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过程、考试过程监督也是非常松散的,造成了师生都没有压力。学校理应充分重视师资建设与质量,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有教学经验、高职称的教授投入到这一教学中来,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真正意义上对课程安排、师资力量、教学过程、考试过程进行监控,使音乐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3 调查思考与结论
综合性高校开设音乐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音乐自身的情感可以把大学生萌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把冷却的情感点燃起来,把淡忘的情感浮现出来,把遗失的情感呼唤出来。音乐作为大学生们人格急速发展时期的精神食粮,吃得正确,方法得当,会茁壮同学们的身心。如果过多接触音乐中的靡靡之音,反而会削弱同学们原本旺盛的精神力量,甚至影响同学们对幸福感的体验。因此,音乐课程欣赏内容应综合考虑学生们的需要,拓宽音乐欣赏的种类。面对流行音乐与通俗歌曲与学生最亲密的接触,应增加对通俗歌曲与流行音乐欣赏引导,加强对爵士音乐的介绍,使学生们有选择自己需要的音乐能力,有音乐美丑的鉴别力和抵御能力,确保音乐在学生们以后的生活中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面对21世纪更加开放的年代,综合知识在大学生身上的重要性,开设与时代同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音乐鉴赏课程也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学生对一些基本音乐知识、音乐素养的掌握还不容乐观,尤其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外音乐史、名家、名曲的了解还相当少。大学生普遍有对音乐艺术教育的渴望,学校应整合好音乐艺术类的课程结构,统一确定开设一些音乐艺术课程,让教师选择该课程教学,而不是教师自己确定开设自己喜好的课程,这样可以避免一些课程的重复或雷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确立2门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可考虑一门理论、一门技能),在一、二年级开设,必须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使音乐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分割的课程。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质量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合理性的教学团队是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关键。要让教师安心投入到公共音乐艺术教学中来,提升这一教学领域教师的地位,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加大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投入,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使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有统一的指挥中心,统一的教学中心,统一的活动中心,统一的交流中心,统一的展示中心来推动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入、健康、持续、发展。
新型交叉音乐学科的兴起是本世纪的潮流,也是当代培养复合型大学生综合知识的需要。综合性高校的大学生更应是关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与音乐治疗等学科的发展,它是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新型音乐交叉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在音乐表演的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情感、感悟音乐中的文化积淀、激发个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等,音乐欣赏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即心理反应。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有效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使他们正确审视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心以及培养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是综合性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治疗,这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探索与实践。将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音乐艺术教育需要跳出唱歌、弹琴的简单性熏陶,走向更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这是因为我们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不可能培养人人成为歌手明星或者乐器演奏家,但是一种思维方式不管能不能进入到那行那业都是必需的,那就是音乐艺术教育需要的是更多体现“自然、和谐、人性”。
综合性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音乐素质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挖掘潜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对培养新时期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各种资源,改变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水平的现状,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是高校音乐教育者的迫切任务,也是切实可行的。将音乐融入文化之中,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文化应转向文化中的音乐”,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有利于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模式。从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些音乐学家提出了人类音乐文化身份的问题。从社会学意义来说,音乐包含了人们对其文化内涵、语境和形式的把握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集团心理、情感的内聚方式。因此,综合性大学音乐艺术教育的任务,已经不是20世纪90年代简单地给大学生加一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补课,而是树立一种正确的高等教育文化观念。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大学“为知识而知识”,“为自由而自由”的教育精神,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力,用音乐之魂重塑我们大学教育的文化观念。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才能培养出21世纪具有综合深厚知识基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又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及艺术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