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伯璞(1902—2003),又名徐宝琦、徐立椿,号二东庐主人,山东肥城人,他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弱冠入山东齐鲁大学,1927年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归国后从事教育,曾任济南市正谊中学校长、山东省督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沦陷,为坚持抗战,徐伯璞和王献唐一起,率领山东文教界部分人士,辗转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供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历任国民教育科科长、社会教育司代理司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等职,从事抗日战争期间的戏剧、美术、图书和文物保护工作。抗战胜利后,随国民政府回迁至南京,1948年任国立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全国解放后,任南京市文物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改革开放后,任江苏省沭阳县政协委员、淮阴市政协常委、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等职务。在工作之余,创作了一批书画,是著名画家和书画收藏家,是一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文化老人,有国宝之誉。
徐伯璞的书画艺术,既没有师承,也不是其专业,全是业余爱好和自己摸索。早在抗战之前,徐氏就和山东文化教育界人士何思源、王献唐、赵太侔、关友声、关竹坪、李苦禅等相友善,时常聚会,谈诗论画,交流艺术。抗战期间,徐伯璞来到重庆,分管抗战时期的美术、戏剧、图书和文物保护工作,故和文化艺术界人士朝夕相处,感情深厚。与此同时,徐氏还担任故宫博物院顾问,有机会观摩法书名画,从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的艺术。是时日寇对重庆狂轰乱炸,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为防敌机轰炸,徐氏随同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徙到重庆郊区的青木关,借住在千年古刹温泉寺内。是时巴山蜀水的奇伟绝俗、灵秀多姿深深吸引了他,故萌生了作画的愿望和需求。为此,徐氏曾征求书画界同人胡小石、杨仲子、潘天寿、吕凤子、傅抱石等人的意见,他们看到徐氏书法,认为可以作画。于是有的刻印(图1),有的起名号,有的还赠送文房四宝,极力鼓励他走上绘画的道路。自此以后,每逢防空之时,徐氏便袖带纸笔,来到山川秀美之处写生作画,由此积累了一批画稿。工余之时,徐氏便以这批画稿为基础,挥笔作画,由此开始了书画创作之路。1945年,徐氏在成都举办个人画展,反映良好。
以住居地划分,徐氏的书画创作可分重庆、南京和淮安三期。在重庆时期,他师法自然,以真山真水为摹写对象,所写乃重庆近郊景物。但是,他也不为自然所局限,而是以一双慧眼,在大自然中摄取美的灵魂,领悟大自然的精华,同时注入自已的情感,充分反映了他对重庆山水风物的热爱。如《嘉陵春色图轴》是写初春时节嘉陵江畔的红梅和芭蕉,二者一红一绿,相映成趣(图2)。《芙蓉蓼花图轴》则写秋天里温泉寺旁争相绽放的芙蓉和蓼花,二者一红一白,争奇斗艳(图3)。《红梅长条》是写重庆郊外之梅花,它生长在荒山野岭,自由生长,无人修剪,不加施肥。但繁花密蕊,枝枝向上,有昂扬奋发之态(图4)。徐氏生前常说:“我画的梅花,是重庆山上的梅花,我在重庆看到的梅花就是这个样子。”而《缙云山居图轴》是一幅充满感情的忆旧之作,所写乃重庆郊区缙云山中的两座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作者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时,每遇敌机轰炸,便到此处防空(图5)。这种在战火中凝聚的感情特别令人难忘,作者对此魂牵梦萦,时常想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其中的《嘉陵江晚眺图》,则采取元代画家倪云林一水两岸式的构图,上写大江之上,两山对峙,枯树刚健,小船悠悠,独钓江面,所写乃嘉陵江冬景,旷古幽远,意境荒寒(图6)。图中一溪江水将画面上的远、中、近三景巧妙地连为一体,山石用秀润之笔皴擦,干湿并用,浓淡相间。而江水则用大片留白的方式,不擦一笔,空明幽远。对岸枯树用干笔重墨皴写,使人感到寒风凛冽,清冷荒寒。而钓船人物则采取线条勾勒的方式,简约概括,活灵活现。全图动静结合,墨色清冷淡泊,用笔简疏,无跃动的笔触,无浓重的墨点。一股萧疏、空灵、清逸之气跃然纸上,是一幅笔简意赅的作品。元代画家赵子昂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此图就是一幅古意盎然的作品。其中的《歌乐云雾图》,纵70 厘米,横34厘米,纸本(图7)。上写重庆歌乐山金刚坡秋冬之云雾,忽聚忽散,忽浓忽淡,云开雾合,变化多端。图中山石用淡墨皴擦,而林木用饱含水墨之笔有浓有淡,任意皴点。所绘山景笔墨飞动,尽为云雾笼罩,惊涛骇浪,倏忽变幻,犹如海市蜃楼一般。上题作者长跋:“歌乐山附近,每届秋冬之晨,千山万壑,尽为淡云浓雾所迷,顷刻幻变,实若惊涛巨浪,时隐时显,又如海市仙岛。信笔涂来,难似其万一,聊以为记。”时著名学者王献唐见之,挥笔题诗并记:“射虎斩蛟计未成,已将落叶比身轻。蜀山巴雨蚕丛路,一杖铿肽自在行。伯璞道兄作画,落笔便与古会,此旅渝歌乐山时所写。顷示见,余亦以旅渝旧作题之附骥尾焉。”这些作品虽都是作者的山水小品画,却真实地反映了重庆的山水风物,反映了作者对陪都重庆的关心和热爱。
南京时期,徐氏师法传统,所写乃松、梅、竹等传统题材。其艺术形象雄浑奇纵,气象万千。他画松树不为古法所囿,注重生活感受的表达,所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往往大笔如椽,纵横排奡,墨渖淋漓,气势撼人,让人叹为观止。如《古松如龙图轴》,所画古松高大挺拔,粗壮的树干直入云霄,但树冠不大,状如平头,上有一枝虬曲而下,其势夭娇,如龙倒挂,甚为壮观(图8)。《顶天立地图轴》,画面构图大胆,松树斩头去尾,只写中段,上写一松气势如虹,有顶天立地之概(图9)。《寿松图轴》,纵132厘米,横45厘米,纸本(图10)。此图撷取一株古松的中段,上写一株古松自左向右,斜插画面,它虬枝铁干,如披鳞甲,斑驳嶙峋,瘤节斑斑,但势若游龙,躯干娇健。其枝上仰下偃,左右奔放,簇簇松针,深郁苍劲,疏密有致,掩映其间。此图松干以阔笔横扫,圈笔复皴,显得苍劲雄浑,愈老愈坚。而松针以中锋细笔挺出,笔力刚劲。图中略用赭石和花青晕染,使画面更显沉雄苍翠,生机无限。此图不仅写出了寿松之形,也赋予寿松人格化的精神内核,体现出作者的精神寄托。图上有著名学者汪东的题跋。其跋曰:“吾友汤定之,晚年写松极森郁之意。因取杜陵语,自刻一印曰:‘天下几人画古松。’定之往矣!伯璞出示近作,虬枝错节,于三尺幅之中,自有千仞干霄之概,事宏毕偃遗迹未覩。若定之在,真当抱臂入林也。”他画梅花铁勾银划,虬枝苍干,画面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或老树新枝,或清品高逸,或暗香浮动,准确地刻画了梅花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气质。如《红梅图轴》以宋人笔意取尽梅之古拙娇妍,古韵盎然(图11)。《暗香浮动图轴》以疏朗秀逸之笔写红白二梅,前后交错,相映成趣。左上角用淡粉写一轮明月,以切暗香浮动夜香袭人之旨(图12)。左上有著名学者汪东所题诗词一首,极尽赞誉之事。而《老梅新枝图》,纵76厘米,横36厘米,纸本(图13)。上写老梅一株横斜于前,独木倔强,苍劲有力。旁有两三枝条,或直立而上,或旁逸斜出,枝条奔放,姿态不一。枝上梅花疏落有致,含蕊绽朵,瘦劲姿媚,尽显凌寒傲霜之姿。画面用笔瘦硬,古干槎牙,坚如屈铁。枝稍俏利潇洒,柔韧有力。圈花点葩,浓淡得宜,疏朗清瘦,颇得梅之疏花浅蕊、冷艳清香的韵致。时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见之,于上题句云“待客一盅清苦蜜,山房知是近梅花。”落款为“己丑二月,伯璞画梅,光炜。”此“己丑二月”即1949年二月,已是南京前夕。这些作品都是在南京所作,反映他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南京解放前的从容淡定的情怀。
淮安期间,徐氏已是耄耋老人,但时常作画,笔耕不辍。所作大多是岁寒三友,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如《春意盎然图轴》,上写老竹苍劲,新篁挺拔,下有兰草一丛,舒展飘逸,风姿翩翩,图中抒写了春光明媚下的兰竹图象,给人以春意盎然蒸蒸日上之感(图14)。而《春满人间图轴》,上写红梅、白梅和绿竹在前,苍松在后,四者揖让交错,争奇斗艳,表现了春满人间欣欣向荣之主题,表达了他对新社会的欢欣和鼓舞,尤其对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由衷的热爱(图15)。
此外,徐氏的作品上常有著名学者的题跋。如《歌乐云雾》、《红梅长条》上有王献唐的题跋,《暗香浮动中堂》和《寿松图轴》上有汪东的题诗,《老树新枝图》是胡小石的题款,而《墨梅图轴》上有卢前、沈子善、孙小孟、梁实秋等四位学人的题诗(图16)。与此同时,徐氏还有一些和著名画家的合作画,如《梅鸡图轴》是徐氏和余钟志二人合作(图17),《岁寒三友图轴》是徐氏和邱石冥、关友声三人合作(图18),《远坡人物》是徐氏和傅抱石、陈之佛、关友声四人合作(图19)。这些题诗者和合作者都是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界之名人,都是近代中国画坛上响当当的画家和人物。这些作品不仅见证徐氏和他们的友谊和交往,亦是当时陪都文化艺术界人士以诗会友、以画会友的具体实物。也见证了抗战期间陪都文化教育界人士的业余文化生活,反映了他们在敌机狂轰乱炸下的乐观和豁达,和在敌机威逼下不甘屈服的性格。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重读徐伯璞的书画作品,不仅给人以精神美感,也具有缅怀先贤、教育当代、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之用途。
徐伯璞的书画艺术,既没有师承,也不是其专业,全是业余爱好和自己摸索。早在抗战之前,徐氏就和山东文化教育界人士何思源、王献唐、赵太侔、关友声、关竹坪、李苦禅等相友善,时常聚会,谈诗论画,交流艺术。抗战期间,徐伯璞来到重庆,分管抗战时期的美术、戏剧、图书和文物保护工作,故和文化艺术界人士朝夕相处,感情深厚。与此同时,徐氏还担任故宫博物院顾问,有机会观摩法书名画,从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的艺术。是时日寇对重庆狂轰乱炸,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为防敌机轰炸,徐氏随同国民政府教育部,迁徙到重庆郊区的青木关,借住在千年古刹温泉寺内。是时巴山蜀水的奇伟绝俗、灵秀多姿深深吸引了他,故萌生了作画的愿望和需求。为此,徐氏曾征求书画界同人胡小石、杨仲子、潘天寿、吕凤子、傅抱石等人的意见,他们看到徐氏书法,认为可以作画。于是有的刻印(图1),有的起名号,有的还赠送文房四宝,极力鼓励他走上绘画的道路。自此以后,每逢防空之时,徐氏便袖带纸笔,来到山川秀美之处写生作画,由此积累了一批画稿。工余之时,徐氏便以这批画稿为基础,挥笔作画,由此开始了书画创作之路。1945年,徐氏在成都举办个人画展,反映良好。
以住居地划分,徐氏的书画创作可分重庆、南京和淮安三期。在重庆时期,他师法自然,以真山真水为摹写对象,所写乃重庆近郊景物。但是,他也不为自然所局限,而是以一双慧眼,在大自然中摄取美的灵魂,领悟大自然的精华,同时注入自已的情感,充分反映了他对重庆山水风物的热爱。如《嘉陵春色图轴》是写初春时节嘉陵江畔的红梅和芭蕉,二者一红一绿,相映成趣(图2)。《芙蓉蓼花图轴》则写秋天里温泉寺旁争相绽放的芙蓉和蓼花,二者一红一白,争奇斗艳(图3)。《红梅长条》是写重庆郊外之梅花,它生长在荒山野岭,自由生长,无人修剪,不加施肥。但繁花密蕊,枝枝向上,有昂扬奋发之态(图4)。徐氏生前常说:“我画的梅花,是重庆山上的梅花,我在重庆看到的梅花就是这个样子。”而《缙云山居图轴》是一幅充满感情的忆旧之作,所写乃重庆郊区缙云山中的两座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作者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时,每遇敌机轰炸,便到此处防空(图5)。这种在战火中凝聚的感情特别令人难忘,作者对此魂牵梦萦,时常想起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其中的《嘉陵江晚眺图》,则采取元代画家倪云林一水两岸式的构图,上写大江之上,两山对峙,枯树刚健,小船悠悠,独钓江面,所写乃嘉陵江冬景,旷古幽远,意境荒寒(图6)。图中一溪江水将画面上的远、中、近三景巧妙地连为一体,山石用秀润之笔皴擦,干湿并用,浓淡相间。而江水则用大片留白的方式,不擦一笔,空明幽远。对岸枯树用干笔重墨皴写,使人感到寒风凛冽,清冷荒寒。而钓船人物则采取线条勾勒的方式,简约概括,活灵活现。全图动静结合,墨色清冷淡泊,用笔简疏,无跃动的笔触,无浓重的墨点。一股萧疏、空灵、清逸之气跃然纸上,是一幅笔简意赅的作品。元代画家赵子昂曾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此图就是一幅古意盎然的作品。其中的《歌乐云雾图》,纵70 厘米,横34厘米,纸本(图7)。上写重庆歌乐山金刚坡秋冬之云雾,忽聚忽散,忽浓忽淡,云开雾合,变化多端。图中山石用淡墨皴擦,而林木用饱含水墨之笔有浓有淡,任意皴点。所绘山景笔墨飞动,尽为云雾笼罩,惊涛骇浪,倏忽变幻,犹如海市蜃楼一般。上题作者长跋:“歌乐山附近,每届秋冬之晨,千山万壑,尽为淡云浓雾所迷,顷刻幻变,实若惊涛巨浪,时隐时显,又如海市仙岛。信笔涂来,难似其万一,聊以为记。”时著名学者王献唐见之,挥笔题诗并记:“射虎斩蛟计未成,已将落叶比身轻。蜀山巴雨蚕丛路,一杖铿肽自在行。伯璞道兄作画,落笔便与古会,此旅渝歌乐山时所写。顷示见,余亦以旅渝旧作题之附骥尾焉。”这些作品虽都是作者的山水小品画,却真实地反映了重庆的山水风物,反映了作者对陪都重庆的关心和热爱。
南京时期,徐氏师法传统,所写乃松、梅、竹等传统题材。其艺术形象雄浑奇纵,气象万千。他画松树不为古法所囿,注重生活感受的表达,所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往往大笔如椽,纵横排奡,墨渖淋漓,气势撼人,让人叹为观止。如《古松如龙图轴》,所画古松高大挺拔,粗壮的树干直入云霄,但树冠不大,状如平头,上有一枝虬曲而下,其势夭娇,如龙倒挂,甚为壮观(图8)。《顶天立地图轴》,画面构图大胆,松树斩头去尾,只写中段,上写一松气势如虹,有顶天立地之概(图9)。《寿松图轴》,纵132厘米,横45厘米,纸本(图10)。此图撷取一株古松的中段,上写一株古松自左向右,斜插画面,它虬枝铁干,如披鳞甲,斑驳嶙峋,瘤节斑斑,但势若游龙,躯干娇健。其枝上仰下偃,左右奔放,簇簇松针,深郁苍劲,疏密有致,掩映其间。此图松干以阔笔横扫,圈笔复皴,显得苍劲雄浑,愈老愈坚。而松针以中锋细笔挺出,笔力刚劲。图中略用赭石和花青晕染,使画面更显沉雄苍翠,生机无限。此图不仅写出了寿松之形,也赋予寿松人格化的精神内核,体现出作者的精神寄托。图上有著名学者汪东的题跋。其跋曰:“吾友汤定之,晚年写松极森郁之意。因取杜陵语,自刻一印曰:‘天下几人画古松。’定之往矣!伯璞出示近作,虬枝错节,于三尺幅之中,自有千仞干霄之概,事宏毕偃遗迹未覩。若定之在,真当抱臂入林也。”他画梅花铁勾银划,虬枝苍干,画面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或老树新枝,或清品高逸,或暗香浮动,准确地刻画了梅花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气质。如《红梅图轴》以宋人笔意取尽梅之古拙娇妍,古韵盎然(图11)。《暗香浮动图轴》以疏朗秀逸之笔写红白二梅,前后交错,相映成趣。左上角用淡粉写一轮明月,以切暗香浮动夜香袭人之旨(图12)。左上有著名学者汪东所题诗词一首,极尽赞誉之事。而《老梅新枝图》,纵76厘米,横36厘米,纸本(图13)。上写老梅一株横斜于前,独木倔强,苍劲有力。旁有两三枝条,或直立而上,或旁逸斜出,枝条奔放,姿态不一。枝上梅花疏落有致,含蕊绽朵,瘦劲姿媚,尽显凌寒傲霜之姿。画面用笔瘦硬,古干槎牙,坚如屈铁。枝稍俏利潇洒,柔韧有力。圈花点葩,浓淡得宜,疏朗清瘦,颇得梅之疏花浅蕊、冷艳清香的韵致。时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见之,于上题句云“待客一盅清苦蜜,山房知是近梅花。”落款为“己丑二月,伯璞画梅,光炜。”此“己丑二月”即1949年二月,已是南京前夕。这些作品都是在南京所作,反映他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南京解放前的从容淡定的情怀。
淮安期间,徐氏已是耄耋老人,但时常作画,笔耕不辍。所作大多是岁寒三友,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如《春意盎然图轴》,上写老竹苍劲,新篁挺拔,下有兰草一丛,舒展飘逸,风姿翩翩,图中抒写了春光明媚下的兰竹图象,给人以春意盎然蒸蒸日上之感(图14)。而《春满人间图轴》,上写红梅、白梅和绿竹在前,苍松在后,四者揖让交错,争奇斗艳,表现了春满人间欣欣向荣之主题,表达了他对新社会的欢欣和鼓舞,尤其对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由衷的热爱(图15)。
此外,徐氏的作品上常有著名学者的题跋。如《歌乐云雾》、《红梅长条》上有王献唐的题跋,《暗香浮动中堂》和《寿松图轴》上有汪东的题诗,《老树新枝图》是胡小石的题款,而《墨梅图轴》上有卢前、沈子善、孙小孟、梁实秋等四位学人的题诗(图16)。与此同时,徐氏还有一些和著名画家的合作画,如《梅鸡图轴》是徐氏和余钟志二人合作(图17),《岁寒三友图轴》是徐氏和邱石冥、关友声三人合作(图18),《远坡人物》是徐氏和傅抱石、陈之佛、关友声四人合作(图19)。这些题诗者和合作者都是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界之名人,都是近代中国画坛上响当当的画家和人物。这些作品不仅见证徐氏和他们的友谊和交往,亦是当时陪都文化艺术界人士以诗会友、以画会友的具体实物。也见证了抗战期间陪都文化教育界人士的业余文化生活,反映了他们在敌机狂轰乱炸下的乐观和豁达,和在敌机威逼下不甘屈服的性格。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重读徐伯璞的书画作品,不仅给人以精神美感,也具有缅怀先贤、教育当代、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之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