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益普索(Ipsos)连续第二年与第一财经集团及第一财经研究院合作,按照食品饮料制造、餐饮服务、零售连锁企业三大行业类别,访问了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沈阳、西安、武汉共7座城市18-50岁的消费者,开展《消费者“食品安全”调研》。
益普索大中华区副总裁周文俊总结了报告的主要发现:多数消费者仍对食品健康环境心存疑虑,其中最为关注的食品类别仍是生鲜/肉类+水产类、粮油、乳制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尤其针对经常食用的食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大多数消费者感到非常担忧,在购买食品时决策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解释上,专家+ 权威人士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亟须建立。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调查中,公众通过微博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比例有显著提升。
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担忧
益普索(Ipsos)《消费者“食品安全”调研报告》揭示,消费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尤以年龄大(31-50岁)、月收入高(12000元及以上)的消费者更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见图1)。虽然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对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认知很高,尤其是瘦肉精、婴儿奶粉三聚氰胺、地沟油和染色馒头,认知度分别高达94%、92%、85%和80%;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得不够全面,公众整体认知水平不高。
因此,在调查中显示消费者对专家或权威人士的可信度达到了83%,更有88%的调查被访者表示有兴趣参加这些专家开展的科普活动。所以要充分重视专家、权威人士的观点和意见,多开展合作,多吸取营养。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不全面,导致一旦任意品牌发生任何负面报道,都会导致整个相关行业的诚信度下降。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有七成益普索(Ipsos)被访者立刻表示出对该品牌和同类品牌的信赖度下降。可见媒体的影响力及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求真和审慎态度非常重要;而企业和商家对媒体的管理要提高重视,无论是危机管理、常规沟通、还是防患于未然均需做足功课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消费者需要可信赖的诉求途径获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和认知,媒体、食品生态链上的商家和第三方的调研公司和检测机构都要有所作为。
益普索大中华区创新与预测营销研究董事总经理蔡翠真表示,在欧美等国家,食品行业生产的规范、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如何解决等,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机制,不会过度恐慌或者以偏概全,打翻所有的品牌;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原因并合理解决。这点中国尚在起步阶段。,
食品安全事件改变购买决策
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62%的被访者表示会因食品安全事件改变源头的购买决策考虑因素,七成以上消费者会更少考虑该品牌的任何产品;同时,益普索(Ipsos)调查中的六成以上消费者还会更多地选择进口品牌等。专家认为,这体现出了消费者对国内食品企业的信赖度不高。国产品牌积极主动地进行食品安全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不足(见图2)。
企业生产透明度普遍不高
除了目前有关部门采取的认证、免检认证和商家送检等措施之外,87%的被访消费者在调查中表示更加迫切地期望有关部门能够将检查结果公示、透明化,加强对不合法产品的执法力度;七成以上公众希望抽查、检测结果能够公示、透明化,有关部门对商家进行不定期抽查。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这些情况的知情权自然地要求媒体也要树立相应的报道规范和价值取向,将不同信息在消费者、社会和企业之间有效、正面地传达。专家认为,这也从侧面体现出,目前食品企业生产、检测、流通、储存等环节的透明度普遍不高。
益普索大中华区创新与预测营销研究董事总经理蔡翠真表示,所谓的“透明”其实是可能比较抽象的。商品呈现(产品的包装、外观等)和销售渠道是消费者可以直接接触到的,因此较为放心的;而消费者最为担忧的是原材料(88%)和生产加工(91%),以及流通存储(73%)这些相对不够透明的环节;所以食品行业各个环节均规范操作才能够使消费者放心。企业有很多措施可以让消费者知晓更多的信息的。比如标识清晰,产品成分介绍和是否引发过敏等关键信息说明。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允许消费者去参观工厂,或者将视频传到网上供公众观看。目前国内企业的透明度几乎都是不够的。专家、政府机构也有责任告诉消费者某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否合法。
微博信赖度提高,喜还是忧?
电视、网络是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益普索(Ipsos)数据发现官方电视报道(如新闻、央视“3.15”晚会)信赖度最高,网络和平媒的信赖程度次之;相比之下,微博(新浪、腾讯、twitter等)作为获取信息渠道的比例从去年的44%提高到53%(见图3)。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一方面与近两年数字媒体繁荣、社会化媒介的蓬勃发展相吻合;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了官方媒体主动披露信息程度不足;消费者将如何去伪存真,这是严峻的问题。
沟通预警机制亟须建立
公众普遍存在一种心理,每遇到食品安全的热点事件,极度恐慌,所有相反的声音,都被认为“没良心”或“被企业收买”等;但时过境迁,对不良食品又“照吃不误”。这也暴露出一个事实,即在中国食品安全方面,政府、科研机构的专业评估与公众风险感知之间存在空白,缺乏风险交流平台。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落后与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的缺失,导致了科学事实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信息真空”被越拉越大。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亟须建立。
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生产过程控制”,目前国内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在风险防控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出国内尚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周文俊分析说,从整个益普索(Ipsos)报告来看,企业要重视消费者洞察、倾听消费者声音,重视专家和权威人士的意见,从消费者对不同认知媒介渠道上的反馈而有所营销战略侧重,同时做好媒体公关,科学规范透明操作并及时披露信息,坦诚面对公众。虽然重在防患未然,而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回避并非明智选择,商家应当争取在最快时间对公众作出说明,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益普索大中华区副总裁周文俊总结了报告的主要发现:多数消费者仍对食品健康环境心存疑虑,其中最为关注的食品类别仍是生鲜/肉类+水产类、粮油、乳制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事件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尤其针对经常食用的食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大多数消费者感到非常担忧,在购买食品时决策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在食品安全事件的解释上,专家+ 权威人士受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亟须建立。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调查中,公众通过微博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比例有显著提升。
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担忧
益普索(Ipsos)《消费者“食品安全”调研报告》揭示,消费者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尤以年龄大(31-50岁)、月收入高(12000元及以上)的消费者更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见图1)。虽然消费者通过各种渠道对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认知很高,尤其是瘦肉精、婴儿奶粉三聚氰胺、地沟油和染色馒头,认知度分别高达94%、92%、85%和80%;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得不够全面,公众整体认知水平不高。
因此,在调查中显示消费者对专家或权威人士的可信度达到了83%,更有88%的调查被访者表示有兴趣参加这些专家开展的科普活动。所以要充分重视专家、权威人士的观点和意见,多开展合作,多吸取营养。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不全面,导致一旦任意品牌发生任何负面报道,都会导致整个相关行业的诚信度下降。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有七成益普索(Ipsos)被访者立刻表示出对该品牌和同类品牌的信赖度下降。可见媒体的影响力及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求真和审慎态度非常重要;而企业和商家对媒体的管理要提高重视,无论是危机管理、常规沟通、还是防患于未然均需做足功课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消费者需要可信赖的诉求途径获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和认知,媒体、食品生态链上的商家和第三方的调研公司和检测机构都要有所作为。
益普索大中华区创新与预测营销研究董事总经理蔡翠真表示,在欧美等国家,食品行业生产的规范、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如何解决等,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机制,不会过度恐慌或者以偏概全,打翻所有的品牌;也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原因并合理解决。这点中国尚在起步阶段。,
食品安全事件改变购买决策
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重要影响。62%的被访者表示会因食品安全事件改变源头的购买决策考虑因素,七成以上消费者会更少考虑该品牌的任何产品;同时,益普索(Ipsos)调查中的六成以上消费者还会更多地选择进口品牌等。专家认为,这体现出了消费者对国内食品企业的信赖度不高。国产品牌积极主动地进行食品安全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不足(见图2)。
企业生产透明度普遍不高
除了目前有关部门采取的认证、免检认证和商家送检等措施之外,87%的被访消费者在调查中表示更加迫切地期望有关部门能够将检查结果公示、透明化,加强对不合法产品的执法力度;七成以上公众希望抽查、检测结果能够公示、透明化,有关部门对商家进行不定期抽查。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这些情况的知情权自然地要求媒体也要树立相应的报道规范和价值取向,将不同信息在消费者、社会和企业之间有效、正面地传达。专家认为,这也从侧面体现出,目前食品企业生产、检测、流通、储存等环节的透明度普遍不高。
益普索大中华区创新与预测营销研究董事总经理蔡翠真表示,所谓的“透明”其实是可能比较抽象的。商品呈现(产品的包装、外观等)和销售渠道是消费者可以直接接触到的,因此较为放心的;而消费者最为担忧的是原材料(88%)和生产加工(91%),以及流通存储(73%)这些相对不够透明的环节;所以食品行业各个环节均规范操作才能够使消费者放心。企业有很多措施可以让消费者知晓更多的信息的。比如标识清晰,产品成分介绍和是否引发过敏等关键信息说明。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允许消费者去参观工厂,或者将视频传到网上供公众观看。目前国内企业的透明度几乎都是不够的。专家、政府机构也有责任告诉消费者某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否合法。
微博信赖度提高,喜还是忧?
电视、网络是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益普索(Ipsos)数据发现官方电视报道(如新闻、央视“3.15”晚会)信赖度最高,网络和平媒的信赖程度次之;相比之下,微博(新浪、腾讯、twitter等)作为获取信息渠道的比例从去年的44%提高到53%(见图3)。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一方面与近两年数字媒体繁荣、社会化媒介的蓬勃发展相吻合;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了官方媒体主动披露信息程度不足;消费者将如何去伪存真,这是严峻的问题。
沟通预警机制亟须建立
公众普遍存在一种心理,每遇到食品安全的热点事件,极度恐慌,所有相反的声音,都被认为“没良心”或“被企业收买”等;但时过境迁,对不良食品又“照吃不误”。这也暴露出一个事实,即在中国食品安全方面,政府、科研机构的专业评估与公众风险感知之间存在空白,缺乏风险交流平台。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落后与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的缺失,导致了科学事实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信息真空”被越拉越大。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亟须建立。
食品安全的风险控制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生产过程控制”,目前国内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在风险防控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出国内尚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周文俊分析说,从整个益普索(Ipsos)报告来看,企业要重视消费者洞察、倾听消费者声音,重视专家和权威人士的意见,从消费者对不同认知媒介渠道上的反馈而有所营销战略侧重,同时做好媒体公关,科学规范透明操作并及时披露信息,坦诚面对公众。虽然重在防患未然,而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回避并非明智选择,商家应当争取在最快时间对公众作出说明,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