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ma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当今社会三大问题。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通过教学革新渗透环境意识,使學生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化为自觉行动。而历史学科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环保问题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1.1 环保意识由来已久。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提出了人定胜天的观点。战国时期儒家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主张。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认识到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到了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刘禹锡提出了“天人合一”、“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这种观点更确切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已经注意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相协调,这今天想做而没做好的一个内容,对现实社会很有启发意义。
  1.2 环保教育刻不容缓。讲古代原始人类遗址时,会提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就发端于在黄河两岸。她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目睹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代黄河的一些情况。如先秦时期,黄河上游沿岸森林覆盖率达50%,那时的黄河清澈、晶莹,也较温顺。虽然每到夏季来临,暴雨成灾,河水暴涨,淹没一些农舍田庄,但它没有向今天这样暴戾。在古今对比中,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只有保护环境才会受到环境的更多恩宠。这些问题深刻说明了人类与地球共存、共生、相互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找合理的途径。由此,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尤显重要。
  2.学科教学中认识造成环境破坏的几种因素
  2.1 历史战争的破坏严重。学生因为自身阅历的局限,对历史及环保的认识相对有限,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对环境破坏的因素尤为必要。中国历来饱经战争之苦。《中国历史第四册》基本上讲的是一些战争史,因此我就启发学生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人类战争的危害,一般说来,远比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大。
  首先造成人数的过多死亡;再有战争带来的生态灾难,绿色灭绝,生物减少,河流污染,空气恶化,城市萧条,国家破落,所有的设施被洗劫一空。而生态环境的恢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到了现代,由新技术带来的人类灾难更甚。美国对伊拉克的狂轰滥炸,使伊拉克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2.2 古代帝王大兴土木。在古代,统治者无节制地奢侈浪费、大兴土木、大肆兼并土地,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古典建筑尽管形式变化万千,然而其主体间架结构的用料,只有木材一种,木材消耗量非常大,森林资源遭到滥砍滥伐。中国历代大兴土木,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2.3 政府某些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同世界上所有的地方一样,文化的发展,文明成就的取得都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例如古代的屯田,使生产得到发展,军饷有了保证,人民负担减轻,有利于边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但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结论会有不同。大规模的屯田,曾经使长城以北的许多地区和河西走廊沙漠化,使西域的许多绿洲消失。屯田导致森林消失、湖泊萎缩。向学生指出这一国策的消极面,极富有教育意义。
  3.学科教学中环保意识渗透的几种途径
  3.1 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进行环保教育。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主角让给学生,让他们做评论者、评判者,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种对教材的分析,同样是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学生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借鉴,增长智慧。
  3.2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环保教育。在学习《南北朝文化》的教学中,我出示了现今山西大同云岗石窟佛像身上、脸上呈现出灰蒙蒙的景象,这是因为山西是享誉全国的煤都,近几年来随着煤炭外运工程的发展,公路就修建在石窟边上,煤炭对石窟造成了污染和破坏。这就是经济高速发展给古老文化带来的灾难。此外,还有许多人为的破坏,乱写乱画、随意扔垃圾、破坏景观周围环境等等恶劣行为都对石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总之,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社会生活,是当今社会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也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历史教师在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中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将转化为主动探究性學习。经我校长期的教学实验发现,“探究性教学方式”有利于数学教学。本文从“探究性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介绍数学“探究性教学方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
期刊
【摘 要】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它且有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增强了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突破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由静
期刊
【摘 要】物理表象存在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之间,这一短暂过程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桥梁。物理表象的教学研究,是一种侧重于物理思维、物理方法的物理教学研究。它与常见的教学研究不同,它将表象引入教学过程当中,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应用该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易掌握物理思维方式。本文以“物理表象的教学研究”为题,探讨物理教与学的结合。  【关键词】表象;物理表象;物理思维;物理教学;教学过程   
期刊
【摘 要】耐心,是一种爱的表现,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障;耐心,意味着教师愿意承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局限性;耐心,表明教师愿意给学生一种在成长过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耐心,能够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使教师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弱点,以一种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耐心;教育教学;重要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一书中说“在学习开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知识,课程
期刊
运用多种传递信息的载体与现代教法的最佳结合,叫做“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1.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
期刊
数形结合是高中数学新课程所渗透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能很好地培養和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反应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同直观的图形相结合,实现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如果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就能使许多数学问题简单化.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以形助数
期刊
【摘 要】高一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
期刊
小学英语课已经开设很长时间了,小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同初中英语同属基础教育的范畴。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我认为,这主要是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我在小学任教多年。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造成中小学英语衔接不上的原因有:  (1)教学目的不一致:小学阶段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教学大纲对知识要求达到“了解、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展现教材丰富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激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设法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堂,从来都格外重视朗读的教学。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朗读的形式是日趋多样化。但纵观语文课堂教学,朗读的热闹劲往往盖过了语文本身的需求,有时甚至将文本分解得支离破碎,而去追求朗读的风采,个人感觉,有效偏颇,值得商榷。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    朗读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性。在目前实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对于各年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