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若生活在乡村田野间,蚂蚱随处可见,并不足为奇。应当说,《向生命鞠躬》只是写出了生活中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可却有着实实在在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常人眼里,蚂蚱是害虫,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小动物,但它悲壮逃生的一幕却足以震撼每个人,以至于让“我”和儿子“呆呆地盯着”,“并为之震惊”,并且“下意识地鞠躬”。整篇小说表达了作者对顽强生命的钦佩之情,重在引发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文章宛如一首生命的赞歌,告诉人们应该感恩生存的美好,应当珍爱生命,和谐相处。
标题《向生命鞠躬》中“鞠躬”一词,是对生命的哀悼与礼赞,对自己恶作剧的歉意,对生命追求自由的尊敬。小说开始写到“我”与儿子发现了这只“倔强活着的蚂蚱”,“我”便回忆起孩童时捉蚂蚱时的情景。可眼前的这只蚂蚱却有些特别,“衰老和孱弱”是最好的概括。在与儿子一起捉蚂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展现蚂蚱的坚韧,意在充分渲染蚂蚱这一角色。“拼命挣扎”——“艰难爬行”——“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作者不禁感叹:“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和承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一切都在为小说的主旨做铺垫,意在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一个顽强的生命逃生的画面,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紧接着,“我想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办法逃跑”,却不知,这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乃是对另一生命的多大摧残啊!终于,“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了,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目睹生命的奇迹”。奇迹就这样诞生了,它的诞生是一场生命历练的过程,直看得叫人心痛,于是,“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是的,所谓的害虫和益虫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而确立的。可是作为地球上伟大生灵的人想过没有,动物自身有着遵循着它的本能而在这个世界生存并愉快活着的权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任何动物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又有何权力去剥夺另一生命呢?从此层面分析,生命无所谓高贵和卑微,每一个人都应当善待生命。不管如何,“我”对这一微不足道的小生命“鞠躬”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这是对其坚忍不拔、坚韧不屈的生命的强有力的赞颂,也是自己灵魂深处的一场洗礼。善待生命,和谐相处,同呼吸,共命运,原来世界是这般美好。
另外,我们不妨再深入开掘。一只蚂蚱为自由宁可舍弃生命,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小动物都如此看重生命,那我们人类呢?据报道,自杀已成为当前中国15岁至35岁年轻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应当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对父母知恩、记恩、感恩、报恩。当他们遇到不如意时,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未报,他们有什么理由自杀,又有什么权力自杀?
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活着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父母。与饱经磨难的“蚂蚱”相比,轻言放弃的我们难道不汗颜吗?我们一定还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那段震撼人心的话语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请记住,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可剥夺别的生命,也不可不善待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作者单位:安徽岳西汤池中学]
[附]
向生命鞠躬
张 强
早就想带着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等事物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实现时已是儿子两岁半的时候。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条,割下的麦茬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独。大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寞的山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我蹑手蹑脚地靠过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是显然因衰老和孱弱,才蹦出去不到半米,我张开双手迅速扑过去把它罩住,然后,裂开一条指缝,捏着翅膀将它活捉了。
这只周身呈褐色的蚂蚱因惊恐和愤怒而拼命地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杆儿从它的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了防止它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是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杆,盯视了半天,然后又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新鲜,或许他指望能刨出点什么东西来。我点了一只烟,眺望远景。
“跑了!跑了!”儿子突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去,见儿子只握着一根秃秃的草杆,上面的蚂蚱已经不翼而飞了!我连忙跟着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经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走出了两步就轻而易举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又重新穿回草杆,不同的是当儿子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意着蚂蚱,我想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办法逃跑?儿子手里握着的草杆儿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离,那穿着蚂蚱的草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如此孱弱和受伤的蚂蚱竟然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儿子手稍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杆在一点点儿收缩,而已退出它身体的草杆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了,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目睹生命的奇迹。
当蚂蚱终于将草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筋疲力尽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杆再也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和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撼。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
我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儿子大概永远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2009年第6期《微型小说选刊》)
标题《向生命鞠躬》中“鞠躬”一词,是对生命的哀悼与礼赞,对自己恶作剧的歉意,对生命追求自由的尊敬。小说开始写到“我”与儿子发现了这只“倔强活着的蚂蚱”,“我”便回忆起孩童时捉蚂蚱时的情景。可眼前的这只蚂蚱却有些特别,“衰老和孱弱”是最好的概括。在与儿子一起捉蚂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展现蚂蚱的坚韧,意在充分渲染蚂蚱这一角色。“拼命挣扎”——“艰难爬行”——“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作者不禁感叹:“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和承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这一切都在为小说的主旨做铺垫,意在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一个顽强的生命逃生的画面,有着较强的感染力。
紧接着,“我想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办法逃跑”,却不知,这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乃是对另一生命的多大摧残啊!终于,“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了,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目睹生命的奇迹”。奇迹就这样诞生了,它的诞生是一场生命历练的过程,直看得叫人心痛,于是,“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是的,所谓的害虫和益虫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利害关系而确立的。可是作为地球上伟大生灵的人想过没有,动物自身有着遵循着它的本能而在这个世界生存并愉快活着的权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任何动物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又有何权力去剥夺另一生命呢?从此层面分析,生命无所谓高贵和卑微,每一个人都应当善待生命。不管如何,“我”对这一微不足道的小生命“鞠躬”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这是对其坚忍不拔、坚韧不屈的生命的强有力的赞颂,也是自己灵魂深处的一场洗礼。善待生命,和谐相处,同呼吸,共命运,原来世界是这般美好。
另外,我们不妨再深入开掘。一只蚂蚱为自由宁可舍弃生命,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小动物都如此看重生命,那我们人类呢?据报道,自杀已成为当前中国15岁至35岁年轻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应当加强对学生孝道的教育,让孩子懂得对父母知恩、记恩、感恩、报恩。当他们遇到不如意时,想到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未报,他们有什么理由自杀,又有什么权力自杀?
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活着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父母。与饱经磨难的“蚂蚱”相比,轻言放弃的我们难道不汗颜吗?我们一定还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那段震撼人心的话语吧: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请记住,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可剥夺别的生命,也不可不善待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作者单位:安徽岳西汤池中学]
[附]
向生命鞠躬
张 强
早就想带着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等事物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实现时已是儿子两岁半的时候。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条,割下的麦茬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独。大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寞的山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我蹑手蹑脚地靠过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是显然因衰老和孱弱,才蹦出去不到半米,我张开双手迅速扑过去把它罩住,然后,裂开一条指缝,捏着翅膀将它活捉了。
这只周身呈褐色的蚂蚱因惊恐和愤怒而拼命地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杆儿从它的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了防止它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是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杆,盯视了半天,然后又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新鲜,或许他指望能刨出点什么东西来。我点了一只烟,眺望远景。
“跑了!跑了!”儿子突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去,见儿子只握着一根秃秃的草杆,上面的蚂蚱已经不翼而飞了!我连忙跟着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经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走出了两步就轻而易举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又重新穿回草杆,不同的是当儿子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意着蚂蚱,我想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办法逃跑?儿子手里握着的草杆儿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离,那穿着蚂蚱的草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如此孱弱和受伤的蚂蚱竟然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儿子手稍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杆在一点点儿收缩,而已退出它身体的草杆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了,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目睹生命的奇迹。
当蚂蚱终于将草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筋疲力尽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杆再也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和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撼。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
我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儿子大概永远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2009年第6期《微型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