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浏阳人罗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早期建党建团活动中表现积极,做过有价值的工作,曾参加五四运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参与创建海南党组织,历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在大革命时期作出了贡献。”
这是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在2015年10月8日,为《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罗汉生平简介》中写的一段导语。
★参加早期革命
罗汉,名均簧,字雪岑,投身革命后化名“海潮”“罗汉”,湖南浏阳小河乡田心村人。他于1897年出生,1939年逝世。
1918年,罗汉就读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系,受陈独秀、李大钊和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与同乡同学罗章龙、李梅羹、宋天放等人积极参加组织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他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斗争的积极分子。1920年,他首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参与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0年10月,北京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北京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后的一件大事,是成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罗章龙主持了首次成立大会。
罗汉参加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其参加的过程,颇有故事性。
罗章龙回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初期,也容纳有其他社会主义派别的青年和无政府主义者参加。因为当时的青年中,信仰空想社会主义、信仰英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人,为数不少,有的则是无政府主义者。但是,这些青年,在反帝、反封建、反復辟、反孔等重要问题上,“与我们是有共同点的”。
罗章龙称:“我们认为,在这些人中,有部分人是可以争取到我们阵营中来的,争取的策略是多做些细致的工作,有的就被争取过来了,如工读互助团的何孟雄、罗海潮(罗汉)、吴容沧、张树荣等人。为争取他们,双方进行过多次辩论,最后他们同意了我们的观点,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0年底,罗汉由北京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里昂工厂做工,学制陶、电木专业,积极参加旅法勤工俭学学生和华工的活动,求学求知求真理,为酝酿建立中共旅欧早期组织发挥了作用。
1920年,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高潮”年。到1920年末,约有1600名中国学生,在法国过着边学习边劳动的“勤工俭学”生活。罗汉与他们一起,成为中坚和先锋。
十分可贵的是,在《李立三之谜:一个忠诚革命者的曲折人生》中,对罗汉在法国的人生痕迹也有较为翔实的记载。如罗汉曾与赵世炎等人住在三得建;李立三、吴明(陈公培)、赵世炎、罗汉等22位相好的朋友,共同讨论,联名给“法兰西巴黎华法教育会学生事务部全体执事先生”写出了一封长信;陈毅、李立三、蔡和森、陈公培、张昆弟、罗汉、贺果、罗学瓒、周钦岳等104人,同一条船返回祖国。
罗章龙在回忆早期铁路工人运动时,还有“委托留学巴黎的罗海潮(罗汉)先后购买手枪运回国内”的故事。“……我们就委托留学巴黎的罗海潮(罗汉)先后购买勃朗宁手枪几支运回国内,方法是他在巴黎旧书店买大型字典一册,将书内按手枪的形式挖空,其形状与手枪相吻合,把枪嵌入其中,然后将书密封交邮,寄到北京大学,因字典又重又厚,国境检查容易忽视,得以蒙混耳目运到国内。工会有了少量手枪,与邓长荣斗争,遇到发生武斗场合,大家也就不怯场了。”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中回眸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情景时,就1921年9月,当“法国政府决定停止发放给予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的生活维持费”时,专门引用了“有一位名叫罗汉同学的形容”:“绝处逢生,竟有人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在巴黎城中找到一种扎花工。困难到了极点的勤工俭学生,忽然发现了这个新大陆,不管工资厚薄,只要他肯收,便是好路径了。于是一拥拥去了100多人。”
罗汉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一直与李立三、赵世炎等人接触频繁,他们是“相好的朋友”,他直接参与了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有关活动。正是这场斗争,最后直接导致了李立三、罗汉等人的提前回国。
……
围绕“里大”斗争,法国当局和中国公使馆达成“共识”:要把这批学生“押送回国”。
10月13日晚,李立三、蔡和森、陈毅、陈公培、罗汉等104人被强行押解到马赛港停泊的一艘邮船底部,穿上由法国当局发给的颜色、样式完全一样的绒衣裤,像犯人一般被严加看管起来。
在被押送回国的104人中,真正的勤工俭学留学生仅60余人,其余都是自费留学和官费留学生。李立三、罗汉等与所有被押送的中国学生,被如狼似虎的法国军警用枪刀比划着、吆喝着,塞进“波儿加”邮船的五等舱内,用警兵严加看守。
在万里迢迢的押解途中,罗汉、李立三等人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斗志。为改善待遇,他们经常与法国军警据理力争,把全体学生都组织起来,大家互相鼓励,紧紧团结在一起。
被押回国的104人,除李肇熙等5人在中途离船,李立三、蔡和森、陈公培、颜昌颐、张昆弟、罗学瓒、罗汉等22人于11月中旬在香港登岸以外,陈毅等77人于11月23日晚抵达上海。
★投身到党最需要的地方
李立三、蔡和森在法国时就得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选举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在广州,所以当押解他们的轮船1921年11月20日左右抵达香港时,李立三、蔡和森、陈公培、张昆弟、罗汉、贺果、罗学瓒、周钦岳等22人,争取到海员的帮助,离船登岸,意在去广州与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取得联系。
可是,当他们转赴广州,见到了粤区党委负责人陈公博时,才得知陈独秀已辞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职务,回到上海专任中共中央局书记。
罗汉留在广东,旋即被安排赴琼崖,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开辟海南岛的团工作,传薪播种。
为了与陈独秀取得联系,李立三、蔡和森、陈公培和其他6名同学只好又折回香港,再乘轮船于12月11日抵达上海,在铭德里2号党中央机关,见到了陈独秀。不久,陈公培(吴明)、鲁易与李实一起,南下广东,从事军事运动。 ……
罗汉在海南的活动,是他人生的新起点。他在琼崖传薪播种,唤醒青年农工,参与创建团组织,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放手开展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作出了贡献。
1922年初,陈公培受中共中央派遣,前往海南岛开辟工作,他与鲁易、李实先后到了琼州(今海口市),在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以教书掩护地下工作,并参与编辑徐成章主持的《琼崖旬报》,宣传革命思想。这年秋,经陈公培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吸收鲁易、罗汉、王文明等10多人入党,建立了海南岛最初的共产党组织。
1922年初,罗汉在海口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担任书记。
为了开辟革命阵地,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工农革命青年,罗汉、吴明及王文明等提议,创办一所农工职业学校,得到采纳。1922年11月,学校领导机构组成,设校董会和校务会,王大鹏任董事长,罗汉任校长,王文明任教务主任。
建校之初,为解决办学资金不足的困难,王大鹏向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动员募集办学资金,他甚至不惜变卖了自己家里的10多亩田地和准备盖房子的木材,筹集到2000光洋捐给学校。
同时,王大鹏委托罗汉、王文明远渡重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向琼东、乐会籍的侨胞同乡募捐,得到大力支持帮助。直到1923年底,学校的筹建工作才完成,开学准备就绪。
1924年2月,嘉积农工职业学校开学。学校的培养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学校第一期招了50名学生,随后两期每期招收学生90人,共培养学生230人左右。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1926年3月8日,为纪念廖仲恺,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更名为琼崖仲恺农工学校。
★黄埔军校建功
1923年春,陈公培、鲁易、罗汉联名致信与广东军队有联系的中共党员熊雄,表示“要在国内搞军事运动”,希望能帮助介绍到广东的军队中去。
熊雄接信后,写了一封推荐信,要他们去找“粤军中的旧识陈铭枢”,结果三人都被陈铭枢录用。不久,开始酝酿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鲁易等按照中共组织的指示,积极推动粤军参加革命。
这一情况说明,罗汉、鲁易、陈公培在琼崖工作一段时间后,已经初步认识到革命需要武装,需要积累军事斗争的经验。
1924年5月,在我党的倡议、推动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黄埔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军校国民党党代表,聘请加伦等苏联军官为军事顾问。
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黄埔军校的工作,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
1924年11月,刚从欧洲归国不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此前,有过两任主任,分别是国民党员戴季陶和邵元冲),开始建立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并加强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指导校军教导团的政治工作和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活动,对军校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罗汉等后来也到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和各级领导工作。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制度,以后逐步推广到广州革命政府统辖的其他军队中。
1924年秋,罗汉同鲁易一道,阔别琼崖赴广州。
他们来到中共两广区委,与周恩来、陈延年一道共事。不久,受中共中央派遣,罗汉、鲁易、周恩来都到了黄埔军校。鲁易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罗汉担任政治教官,并兼任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主办的《青年军人》杂志发行股股长,与军校办公厅秘书、《青年军人》编辑李侠公、学员周逸群结识。
从此,罗汉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成为职业革命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尔后,进入北伐时代。国民革命军组编时,共编成6个军,有8.5万人,6万支枪,加上各军校学生6000人,成为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共产党人周恩来、李富春、朱克靖、罗汉、林祖涵(林伯渠)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军的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国民革命军组编成立时,从琼崖来的罗汉,其才干和德行,即受到周恩来和各方面的倚重,依他当时所处地位,堪称国之栋梁之材,就是站在今天的视野观察,他仍然是青年人中的楷模,不愧为早期中共职业革命家,浏阳人民的优秀儿子。
值得一提的是,罗汉在担任黄埔军校教官,特别是在第四军工作期间,曾与叶剑英并肩战斗。因此,他们在战斗中建立了革命情谊,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抗日战争初期,他们重续联系,叶剑英在“八路军办事处”给予了罗汉很多支持帮助。
还有,当年革命军中有一支战斗力最强、建功最大的队伍——独立团。这支队伍的领导者,是叶挺同志。这支队伍的建制,就在罗汉所在的第四军。
自然,罗汉与叶挺也有工作交集,并建立革命战斗友谊。乃至在抗日战争初期,叶挺受命组建新四军时,他们在汉口还有联系。
1925年10月,为消灭反动军阀陈炯明和邓本殷,广东国民政府进行第二次东征及南讨。国民政府任命李济深为南征总指挥,陈铭枢为前线总指挥,兵分4路向策应陈炯明北犯广东的邓本殷所属军进攻,南征军分别在單水口和阳江将其击溃。
罗汉参加了征战,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相继攻克高州、雷州等地,邓本殷带领残部退缩海南。1926年1月,南征军进军琼崖,扫除邓本殷残余势力。琼崖的革命知识分子乘机回到琼崖建立共产党组织,其中有两批骨干:一批是在国民革命军中工作,跟随部队入琼的,主要有罗汉、王文明、廖乾五、伍锋、冯平、何毅、罗文淹、郭儒灏、柯嘉予等;一批是由全国总工会、国民党中央党部各部派遣到琼开展工运、农运、青运、妇运的特派员,以及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和省农民协会的有关人员。这两批人加上早先赴海南岛开展工作的,共有200余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1926年2月4日,由罗汉、王文明等人主持,组织有关人员在海口关帝庙成立了中共琼崖(最早的)特别支部,罗汉任书記。
接着,有关人员相继在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琼海中学、琼山中学、琼山师范、环海中学建立中共支部。赴各县的同志也加紧工作,5个月内先后在琼山、文昌、琼东、乐会、万宁等11个县建立了20个中共支部。
琼崖各地基层党组织的建立,为中共琼崖一大的召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在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以双重身份开展工作。是时,罗汉的公开身份是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同时,他还被国民党中央任命为国民党琼崖特别委员会主任。
由于罗汉所处特殊地位,第四军大力支持琼崖中共地方组织所领导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就是国民党琼崖特别委员会和国民党的各县县党部也基本为中共人员所掌控。
中共琼崖一大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的成功组织扩展,是琼崖革命斗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1926年6月,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杨善集来琼指导建党工作。当月,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王文明、罗文淹、冯平、许侠夫、周逸、何德裕、李爱春、黄昌炜,陈三华(女)、陈德华、陈垂斌、柯嘉予、罗汉等人,代表党员240人。会议由王文明主持,杨善集出席会议并传达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和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
大会分析了全国和琼崖的革命形势,讨论了琼崖党组织的主要任务,通过了有关决议。会议通过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琼崖地方委员会(C.P琼崖地委)领导机构。由王文明任书记,委员有罗汉(兼国民党工作部部长)、许侠夫(兼宣传部部长)、陈垂斌(兼组织部部长)、黄昌炜(兼组织部副部长)、罗文淹(兼青年部部长)、冯平(兼军事部部长)、柯嘉予(兼军事部副部长)、何德裕(兼工人部部长)、陈三华(兼妇女部部长)、周逸(兼农民部部长)、李爱春(兼琼山县国民党党部书记长)、何毅、陈德华等。
中共琼崖地委的建立,标志着琼崖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琼崖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正确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指导,革命的胜利有了根本的保证。
……
罗汉,一个从大围山下小溪河走出的青年,历经各种斗争,在早期革命舞台留下了令人景仰的人生足迹。
这是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在2015年10月8日,为《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罗汉生平简介》中写的一段导语。
★参加早期革命
罗汉,名均簧,字雪岑,投身革命后化名“海潮”“罗汉”,湖南浏阳小河乡田心村人。他于1897年出生,1939年逝世。
1918年,罗汉就读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系,受陈独秀、李大钊和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与同乡同学罗章龙、李梅羹、宋天放等人积极参加组织学生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他是“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斗争的积极分子。1920年,他首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参与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0年10月,北京第一个党的早期组织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北京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后的一件大事,是成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罗章龙主持了首次成立大会。
罗汉参加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其参加的过程,颇有故事性。
罗章龙回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初期,也容纳有其他社会主义派别的青年和无政府主义者参加。因为当时的青年中,信仰空想社会主义、信仰英国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人,为数不少,有的则是无政府主义者。但是,这些青年,在反帝、反封建、反復辟、反孔等重要问题上,“与我们是有共同点的”。
罗章龙称:“我们认为,在这些人中,有部分人是可以争取到我们阵营中来的,争取的策略是多做些细致的工作,有的就被争取过来了,如工读互助团的何孟雄、罗海潮(罗汉)、吴容沧、张树荣等人。为争取他们,双方进行过多次辩论,最后他们同意了我们的观点,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0年底,罗汉由北京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里昂工厂做工,学制陶、电木专业,积极参加旅法勤工俭学学生和华工的活动,求学求知求真理,为酝酿建立中共旅欧早期组织发挥了作用。
1920年,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高潮”年。到1920年末,约有1600名中国学生,在法国过着边学习边劳动的“勤工俭学”生活。罗汉与他们一起,成为中坚和先锋。
十分可贵的是,在《李立三之谜:一个忠诚革命者的曲折人生》中,对罗汉在法国的人生痕迹也有较为翔实的记载。如罗汉曾与赵世炎等人住在三得建;李立三、吴明(陈公培)、赵世炎、罗汉等22位相好的朋友,共同讨论,联名给“法兰西巴黎华法教育会学生事务部全体执事先生”写出了一封长信;陈毅、李立三、蔡和森、陈公培、张昆弟、罗汉、贺果、罗学瓒、周钦岳等104人,同一条船返回祖国。
罗章龙在回忆早期铁路工人运动时,还有“委托留学巴黎的罗海潮(罗汉)先后购买手枪运回国内”的故事。“……我们就委托留学巴黎的罗海潮(罗汉)先后购买勃朗宁手枪几支运回国内,方法是他在巴黎旧书店买大型字典一册,将书内按手枪的形式挖空,其形状与手枪相吻合,把枪嵌入其中,然后将书密封交邮,寄到北京大学,因字典又重又厚,国境检查容易忽视,得以蒙混耳目运到国内。工会有了少量手枪,与邓长荣斗争,遇到发生武斗场合,大家也就不怯场了。”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战争年代》中回眸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情景时,就1921年9月,当“法国政府决定停止发放给予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的生活维持费”时,专门引用了“有一位名叫罗汉同学的形容”:“绝处逢生,竟有人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在巴黎城中找到一种扎花工。困难到了极点的勤工俭学生,忽然发现了这个新大陆,不管工资厚薄,只要他肯收,便是好路径了。于是一拥拥去了100多人。”
罗汉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一直与李立三、赵世炎等人接触频繁,他们是“相好的朋友”,他直接参与了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有关活动。正是这场斗争,最后直接导致了李立三、罗汉等人的提前回国。
……
围绕“里大”斗争,法国当局和中国公使馆达成“共识”:要把这批学生“押送回国”。
10月13日晚,李立三、蔡和森、陈毅、陈公培、罗汉等104人被强行押解到马赛港停泊的一艘邮船底部,穿上由法国当局发给的颜色、样式完全一样的绒衣裤,像犯人一般被严加看管起来。
在被押送回国的104人中,真正的勤工俭学留学生仅60余人,其余都是自费留学和官费留学生。李立三、罗汉等与所有被押送的中国学生,被如狼似虎的法国军警用枪刀比划着、吆喝着,塞进“波儿加”邮船的五等舱内,用警兵严加看守。
在万里迢迢的押解途中,罗汉、李立三等人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斗志。为改善待遇,他们经常与法国军警据理力争,把全体学生都组织起来,大家互相鼓励,紧紧团结在一起。
被押回国的104人,除李肇熙等5人在中途离船,李立三、蔡和森、陈公培、颜昌颐、张昆弟、罗学瓒、罗汉等22人于11月中旬在香港登岸以外,陈毅等77人于11月23日晚抵达上海。
★投身到党最需要的地方
李立三、蔡和森在法国时就得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选举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在广州,所以当押解他们的轮船1921年11月20日左右抵达香港时,李立三、蔡和森、陈公培、张昆弟、罗汉、贺果、罗学瓒、周钦岳等22人,争取到海员的帮助,离船登岸,意在去广州与中共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取得联系。
可是,当他们转赴广州,见到了粤区党委负责人陈公博时,才得知陈独秀已辞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职务,回到上海专任中共中央局书记。
罗汉留在广东,旋即被安排赴琼崖,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开辟海南岛的团工作,传薪播种。
为了与陈独秀取得联系,李立三、蔡和森、陈公培和其他6名同学只好又折回香港,再乘轮船于12月11日抵达上海,在铭德里2号党中央机关,见到了陈独秀。不久,陈公培(吴明)、鲁易与李实一起,南下广东,从事军事运动。 ……
罗汉在海南的活动,是他人生的新起点。他在琼崖传薪播种,唤醒青年农工,参与创建团组织,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放手开展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作出了贡献。
1922年初,陈公培受中共中央派遣,前往海南岛开辟工作,他与鲁易、李实先后到了琼州(今海口市),在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以教书掩护地下工作,并参与编辑徐成章主持的《琼崖旬报》,宣传革命思想。这年秋,经陈公培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吸收鲁易、罗汉、王文明等10多人入党,建立了海南岛最初的共产党组织。
1922年初,罗汉在海口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担任书记。
为了开辟革命阵地,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工农革命青年,罗汉、吴明及王文明等提议,创办一所农工职业学校,得到采纳。1922年11月,学校领导机构组成,设校董会和校务会,王大鹏任董事长,罗汉任校长,王文明任教务主任。
建校之初,为解决办学资金不足的困难,王大鹏向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动员募集办学资金,他甚至不惜变卖了自己家里的10多亩田地和准备盖房子的木材,筹集到2000光洋捐给学校。
同时,王大鹏委托罗汉、王文明远渡重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向琼东、乐会籍的侨胞同乡募捐,得到大力支持帮助。直到1923年底,学校的筹建工作才完成,开学准备就绪。
1924年2月,嘉积农工职业学校开学。学校的培养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培养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学校第一期招了50名学生,随后两期每期招收学生90人,共培养学生230人左右。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1926年3月8日,为纪念廖仲恺,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更名为琼崖仲恺农工学校。
★黄埔军校建功
1923年春,陈公培、鲁易、罗汉联名致信与广东军队有联系的中共党员熊雄,表示“要在国内搞军事运动”,希望能帮助介绍到广东的军队中去。
熊雄接信后,写了一封推荐信,要他们去找“粤军中的旧识陈铭枢”,结果三人都被陈铭枢录用。不久,开始酝酿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鲁易等按照中共组织的指示,积极推动粤军参加革命。
这一情况说明,罗汉、鲁易、陈公培在琼崖工作一段时间后,已经初步认识到革命需要武装,需要积累军事斗争的经验。
1924年5月,在我党的倡议、推动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黄埔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军校国民党党代表,聘请加伦等苏联军官为军事顾问。
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黄埔军校的工作,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是,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根本不同的地方。
1924年11月,刚从欧洲归国不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此前,有过两任主任,分别是国民党员戴季陶和邵元冲),开始建立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并加强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指导校军教导团的政治工作和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活动,对军校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共产党人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罗汉等后来也到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和各级领导工作。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制度,以后逐步推广到广州革命政府统辖的其他军队中。
1924年秋,罗汉同鲁易一道,阔别琼崖赴广州。
他们来到中共两广区委,与周恩来、陈延年一道共事。不久,受中共中央派遣,罗汉、鲁易、周恩来都到了黄埔军校。鲁易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罗汉担任政治教官,并兼任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主办的《青年军人》杂志发行股股长,与军校办公厅秘书、《青年军人》编辑李侠公、学员周逸群结识。
从此,罗汉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成为职业革命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尔后,进入北伐时代。国民革命军组编时,共编成6个军,有8.5万人,6万支枪,加上各军校学生6000人,成为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共产党人周恩来、李富春、朱克靖、罗汉、林祖涵(林伯渠)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军的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国民革命军组编成立时,从琼崖来的罗汉,其才干和德行,即受到周恩来和各方面的倚重,依他当时所处地位,堪称国之栋梁之材,就是站在今天的视野观察,他仍然是青年人中的楷模,不愧为早期中共职业革命家,浏阳人民的优秀儿子。
值得一提的是,罗汉在担任黄埔军校教官,特别是在第四军工作期间,曾与叶剑英并肩战斗。因此,他们在战斗中建立了革命情谊,经受过生与死的考验。抗日战争初期,他们重续联系,叶剑英在“八路军办事处”给予了罗汉很多支持帮助。
还有,当年革命军中有一支战斗力最强、建功最大的队伍——独立团。这支队伍的领导者,是叶挺同志。这支队伍的建制,就在罗汉所在的第四军。
自然,罗汉与叶挺也有工作交集,并建立革命战斗友谊。乃至在抗日战争初期,叶挺受命组建新四军时,他们在汉口还有联系。
1925年10月,为消灭反动军阀陈炯明和邓本殷,广东国民政府进行第二次东征及南讨。国民政府任命李济深为南征总指挥,陈铭枢为前线总指挥,兵分4路向策应陈炯明北犯广东的邓本殷所属军进攻,南征军分别在單水口和阳江将其击溃。
罗汉参加了征战,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相继攻克高州、雷州等地,邓本殷带领残部退缩海南。1926年1月,南征军进军琼崖,扫除邓本殷残余势力。琼崖的革命知识分子乘机回到琼崖建立共产党组织,其中有两批骨干:一批是在国民革命军中工作,跟随部队入琼的,主要有罗汉、王文明、廖乾五、伍锋、冯平、何毅、罗文淹、郭儒灏、柯嘉予等;一批是由全国总工会、国民党中央党部各部派遣到琼开展工运、农运、青运、妇运的特派员,以及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和省农民协会的有关人员。这两批人加上早先赴海南岛开展工作的,共有200余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1926年2月4日,由罗汉、王文明等人主持,组织有关人员在海口关帝庙成立了中共琼崖(最早的)特别支部,罗汉任书記。
接着,有关人员相继在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琼海中学、琼山中学、琼山师范、环海中学建立中共支部。赴各县的同志也加紧工作,5个月内先后在琼山、文昌、琼东、乐会、万宁等11个县建立了20个中共支部。
琼崖各地基层党组织的建立,为中共琼崖一大的召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在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以双重身份开展工作。是时,罗汉的公开身份是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同时,他还被国民党中央任命为国民党琼崖特别委员会主任。
由于罗汉所处特殊地位,第四军大力支持琼崖中共地方组织所领导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就是国民党琼崖特别委员会和国民党的各县县党部也基本为中共人员所掌控。
中共琼崖一大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的成功组织扩展,是琼崖革命斗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1926年6月,中共广东区委特派员杨善集来琼指导建党工作。当月,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王文明、罗文淹、冯平、许侠夫、周逸、何德裕、李爱春、黄昌炜,陈三华(女)、陈德华、陈垂斌、柯嘉予、罗汉等人,代表党员240人。会议由王文明主持,杨善集出席会议并传达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和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
大会分析了全国和琼崖的革命形势,讨论了琼崖党组织的主要任务,通过了有关决议。会议通过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琼崖地方委员会(C.P琼崖地委)领导机构。由王文明任书记,委员有罗汉(兼国民党工作部部长)、许侠夫(兼宣传部部长)、陈垂斌(兼组织部部长)、黄昌炜(兼组织部副部长)、罗文淹(兼青年部部长)、冯平(兼军事部部长)、柯嘉予(兼军事部副部长)、何德裕(兼工人部部长)、陈三华(兼妇女部部长)、周逸(兼农民部部长)、李爱春(兼琼山县国民党党部书记长)、何毅、陈德华等。
中共琼崖地委的建立,标志着琼崖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琼崖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正确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指导,革命的胜利有了根本的保证。
……
罗汉,一个从大围山下小溪河走出的青年,历经各种斗争,在早期革命舞台留下了令人景仰的人生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