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水平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里的“得益于课外”,即受益于课外阅读。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通、最持久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以阅读活动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表现在认知、发展和移情三个方面。阅读教学的直接功能简单说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由浅至深,由此及彼地获取和积累知识,是阅读教学的一大功能。阅读教学的发展功能指阅读教学必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多阅读,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近文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选择适当阅读材料,注重学生阅读差异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延伸阅读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这样一种现代的阅读理念的前提,就是要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行为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异同,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二、明确目的,提出要求,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会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进而培养能力。布餐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包括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次。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阅读不是 “析读”,而是整体把握的“意会”
如果把读书作为应试的手段,为了扩大阅读量,提高答题技巧,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如做现代文阅读题一样带着问题去读,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一篇文章大到中心,小至字词都不可放过,一味追求精读的最优和完善,篇篇作品都得“掀个底朝天”,那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定会大打折扣,从心理上拒绝甚至排斥阅读。精读一些优秀的作品诚然是很有必要的,只是学生精力和时间有限,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思想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因此,在课外阅读时,我们不妨学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时明大义,得其要领即可。从大处着眼,重在整体领会,而不是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每一个词语,揣摩每一句段或层次的微言大义。有些长篇巨著,学生可以选读一些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读缩写本。至于精读,我们不妨把它放到课内阅读上。
四、阅读不是单纯地读,而是有所感悟地写
时常听学生以及家长们抱怨:“我读了不少课外书,可阅读和作文水平还是没提高。”造成这种付出得多,收获得少的结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时只是读,而不重悟,更不重写。其实,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但学生未能认真思考,更没有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思想的闪光一闪即灭。如果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能将自己一闪而过的想法及时记录,并深入思考,那么,阅读能力自然就能提高。
我相信,只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把阅读看成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部需要,学生就会乐而忘忧。
一、选择适当阅读材料,注重学生阅读差异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延伸阅读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这样一种现代的阅读理念的前提,就是要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行为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异同,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二、明确目的,提出要求,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会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进而培养能力。布餐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包括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次。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阅读不是 “析读”,而是整体把握的“意会”
如果把读书作为应试的手段,为了扩大阅读量,提高答题技巧,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也如做现代文阅读题一样带着问题去读,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一篇文章大到中心,小至字词都不可放过,一味追求精读的最优和完善,篇篇作品都得“掀个底朝天”,那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一定会大打折扣,从心理上拒绝甚至排斥阅读。精读一些优秀的作品诚然是很有必要的,只是学生精力和时间有限,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思想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因此,在课外阅读时,我们不妨学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时明大义,得其要领即可。从大处着眼,重在整体领会,而不是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每一个词语,揣摩每一句段或层次的微言大义。有些长篇巨著,学生可以选读一些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读缩写本。至于精读,我们不妨把它放到课内阅读上。
四、阅读不是单纯地读,而是有所感悟地写
时常听学生以及家长们抱怨:“我读了不少课外书,可阅读和作文水平还是没提高。”造成这种付出得多,收获得少的结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阅读时只是读,而不重悟,更不重写。其实,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但学生未能认真思考,更没有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思想的闪光一闪即灭。如果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能将自己一闪而过的想法及时记录,并深入思考,那么,阅读能力自然就能提高。
我相信,只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把阅读看成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部需要,学生就会乐而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