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为马克思写的一篇悼词。该文逻辑周密、结构谨严、言简意赅、情感深沉、叙议结合,评述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歌颂了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由于论说类文章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对马克思还缺乏理解等因素,要想教好这篇课文还是不容易的。品读董旭午老师这篇颇有实效的教例之后,我真切地感受到勾连生活,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巧教议论文,取得好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充分深入作者生活
实事求是地讲,由于种种因素,当代中学生对马克思的理解确实还很不够。有鉴于此,董老师课前准备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有关材料,向学生推介国际上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插图本)》——这也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同时给学生印发恩格斯的《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草稿》。不仅如此,董老师还要求学生回顾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所选入的一篇马克思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课前初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概况,并且准备好写800字的马克思小传。
董老师饱含深情地导入新课:
恩格斯和马克思相识后并肩战斗40多年,合写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并领导第一国际工作。正是这种伟大的友谊,决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才最能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实践。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了解他的丰功伟绩、道德文章。
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的学生,此时在董老师饱含激情的导入语的感召下,个个激情澎湃,眼中流出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二、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课文内容
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环节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结构划分。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谨严的结构并准确划分是很困难的,往往很费时间,而董老师和他的学生在这个环节却做得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课堂上,董老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自主概括各段大意,并让学生自己进行合作交流和整理。经过大约十分钟的大声朗读和分组讨论,最后师生逐段明确各段大意并展示出来。
明确了各段大意后,董老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依据一些中心句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概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形以及逝世所产生的巨大损失。第二部分(3-8)论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和深远影响。第三部分(9)作者美好的祝愿和深切哀悼。
董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深度品嚼课文语言的真滋味的过程,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品嚼“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一句话的情感,经过董老师的启发和点拨,同学们明白了:这句话表达了恩格斯的惋惜和遗憾之情——在马克思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留在他的身边。“睡着了”“停止思想了”,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含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悲痛与无奈感情,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品嚼语言这项工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许多教师面对这样一篇论说文时,往往只满足于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中心论点的提炼概括等;而董老师既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的内容,又要扎实训练学生的语言品析和驾驭能力,并且能将品嚼语言的教学环节、论说文的结构分析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自然无痕地融合在一起。
三、引导学生充分探究重点语句
对重点语句的探究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也是亮点。董老师先请学生画出各段的首句,之后,董老师请学生选两个语句,由他做示范品析和探究;而后再请学生独立地逐句品析和探究,并由他或同学们来点评。品析和探究之后,再请同学们默读、感受、思考、体会和感悟。
比如,董老师示范分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句,在这句话中,“这个人的逝世”承接第1段内容,两个“对于”引领下文。董老师重点分析并指明具体承接第1段的什么内容,又引领下文什么内容,再由学生默读、感受、体会、感悟作者写作思路的清晰和语言表述的严谨。
再比如,学生分析“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这一句,“不仅如此”承接上段,“如此”指代第3段所述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唯物史观;“还”引出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因此,第3、4段应为一个整体,并照应第2段的“……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句。在董老师及时、巧妙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真切地体会、感悟到了作者思路的清晰、表述的严谨和结构的完整。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师生密切合作,丝丝入扣,紧紧抓住了本文逻辑周密、结构谨严、言简意赅、情感深沉的特点,也切实突破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品析、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崇敬之情
对马克思表达崇敬之情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首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以及伟大精神、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这一点,董老师是通过课前准备、新课导入、感知课文内容、探究重点语句等教学环节适时、自然地切入的,做得很充分和到位。这节课的课后作业:(1)根据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和人格魅力,为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颁奖词,同时为他拟写一副挽联(总字数在20-30个字之间)。(2)试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为马克思写一篇800字小传。这两个作业,看似是语言训练,实际上学生必然会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马克思的精神和人格,并潜移默化地受其感染。
这篇课文的教学特别突出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的相融与化通。教学还凸显“语文姓语”的学科教学理念,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分析和文章品析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关键词句分析,把握各段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全文的层次顺序;在语义分析基础之上,借助朗读,因声求气,感悟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恩格斯的悲悼之情。他的教学始终坚守教文立人的教育理念,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的诸环节自然无痕地渗透“立人”教育,并且力求有浑然天成之感。
一、引导学生充分深入作者生活
实事求是地讲,由于种种因素,当代中学生对马克思的理解确实还很不够。有鉴于此,董老师课前准备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有关材料,向学生推介国际上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插图本)》——这也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同时给学生印发恩格斯的《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草稿》。不仅如此,董老师还要求学生回顾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所选入的一篇马克思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课前初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概况,并且准备好写800字的马克思小传。
董老师饱含深情地导入新课:
恩格斯和马克思相识后并肩战斗40多年,合写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并领导第一国际工作。正是这种伟大的友谊,决定了只有恩格斯才最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才最能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实践。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了解他的丰功伟绩、道德文章。
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的学生,此时在董老师饱含激情的导入语的感召下,个个激情澎湃,眼中流出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
二、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课文内容
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环节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结构划分。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谨严的结构并准确划分是很困难的,往往很费时间,而董老师和他的学生在这个环节却做得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课堂上,董老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自主概括各段大意,并让学生自己进行合作交流和整理。经过大约十分钟的大声朗读和分组讨论,最后师生逐段明确各段大意并展示出来。
明确了各段大意后,董老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依据一些中心句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概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形以及逝世所产生的巨大损失。第二部分(3-8)论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和深远影响。第三部分(9)作者美好的祝愿和深切哀悼。
董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深度品嚼课文语言的真滋味的过程,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品嚼“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一句话的情感,经过董老师的启发和点拨,同学们明白了:这句话表达了恩格斯的惋惜和遗憾之情——在马克思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留在他的身边。“睡着了”“停止思想了”,这是一种讳饰的修辞手法,蕴含着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悲痛与无奈感情,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品嚼语言这项工作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许多教师面对这样一篇论说文时,往往只满足于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对中心论点的提炼概括等;而董老师既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的内容,又要扎实训练学生的语言品析和驾驭能力,并且能将品嚼语言的教学环节、论说文的结构分析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自然无痕地融合在一起。
三、引导学生充分探究重点语句
对重点语句的探究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也是亮点。董老师先请学生画出各段的首句,之后,董老师请学生选两个语句,由他做示范品析和探究;而后再请学生独立地逐句品析和探究,并由他或同学们来点评。品析和探究之后,再请同学们默读、感受、思考、体会和感悟。
比如,董老师示范分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句,在这句话中,“这个人的逝世”承接第1段内容,两个“对于”引领下文。董老师重点分析并指明具体承接第1段的什么内容,又引领下文什么内容,再由学生默读、感受、体会、感悟作者写作思路的清晰和语言表述的严谨。
再比如,学生分析“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这一句,“不仅如此”承接上段,“如此”指代第3段所述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唯物史观;“还”引出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因此,第3、4段应为一个整体,并照应第2段的“……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句。在董老师及时、巧妙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真切地体会、感悟到了作者思路的清晰、表述的严谨和结构的完整。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师生密切合作,丝丝入扣,紧紧抓住了本文逻辑周密、结构谨严、言简意赅、情感深沉的特点,也切实突破了这个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品析、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崇敬之情
对马克思表达崇敬之情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首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以及伟大精神、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这一点,董老师是通过课前准备、新课导入、感知课文内容、探究重点语句等教学环节适时、自然地切入的,做得很充分和到位。这节课的课后作业:(1)根据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和人格魅力,为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颁奖词,同时为他拟写一副挽联(总字数在20-30个字之间)。(2)试结合课文,搜集有关资料,为马克思写一篇800字小传。这两个作业,看似是语言训练,实际上学生必然会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马克思的精神和人格,并潜移默化地受其感染。
这篇课文的教学特别突出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的相融与化通。教学还凸显“语文姓语”的学科教学理念,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分析和文章品析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依据关键词句分析,把握各段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全文的层次顺序;在语义分析基础之上,借助朗读,因声求气,感悟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恩格斯的悲悼之情。他的教学始终坚守教文立人的教育理念,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的诸环节自然无痕地渗透“立人”教育,并且力求有浑然天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