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黑夜中的明灯剧作《李香君》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四年左右时间内,上海租界成为日本军队包围圈中的一座“孤岛”。“孤岛”之上,日军对影剧业重重设关,上海影剧业走上了一段商业化的发展道路。爱国作家的创作,可谓步履维艰。当时,虽有许多电影工作者转移到内地和香港,但仍有一批电影工作者留守下来坚持斗争,他们排除困难,写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剧本。而明末戏也成为“孤岛”剧作家们最关注的题材之一。较早的如欧阳予倩改编的《桃花扇》、阿英的《明末遗恨》(《碧血花》)、《海国英雄》、《悬岙神猿》、《杨娥传》等以明末故事为题材的剧本,其它如蒋旗的《陈圆圆》,周贻白编剧的《李香君》,吴永刚的《董小宛》,佚名的《费宫人》和《绝代佳人》、《秦良玉》等。而其中1940年由金星公司出品、著名导演吴村执导、顾兰君、白云等演员担任主演的电影《李香君》,即是“孤岛”时期颇具抗战号召力与艺术感染力的影片之一。
  《李香君》一剧故事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戏剧作品《桃花扇》。明代末年,秦淮河畔有名妓李香君,王公大臣趋之者甚众,李香君却独钟情于书生侯朝宗。阉党魏忠贤义子阮大铖向香君殷勤致意,香君不受其赂。阮大铖又召香君屈辱之,香君也不为所慑。漕抚田仰思欲纳香君为偏室,香君以首撞窗,宁死不从。福王即位后,欲于元宵上演《燕子笺》,阮大铖荐香君串演,又遭到香君拒绝……李香君一心一意盼望着侯朝宗重振社稷,谁知侯朝宗却屈志失节,李香君方始觉悟到倾心侯朝宗之错误,于是血染桃花扇,饮恨而终。
  此剧作者周贻白,系湖南长沙人,与20世纪同庚,生于1900年,后遭文革迫害,1977年遗恨而去。作为我国著名的戏剧史家、戏剧理论家,周贻白被认为可与王国维、青木正儿鼎足而三。然而,他在戏剧创作领域皆非浅尝辄止的戏剧与电影作家的身份,却没有多少人知晓。事实上,周贻白不但是“孤岛”时期电影剧作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在百年中国电影史、近代戏剧史甚至文学史上都有相当的位置。周贻白的戏剧电影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至40年代间。据笔者不完全统计,1939至1947年,周贻白担任了14部话剧、22部电影的创作和改编工作,这36部作品中,18部为古装剧(电影12部,话剧6部),16部为时装剧(电影8部,话剧8部),2部不详。周贻白的作品在当时中国戏剧、电影界都是红极一时的,惜今淹没而无闻!
  
  其实,《李香君》在搬上电影屏幕之前,已先以话剧的形式搬演在舞台之上。周贻白在1939年创作了南词开篇《李香君》和话剧《李香君》。话剧《李香君》共分五幕,由当时著名的导演卜万苍先生编排,1940年7月17日至8月15日,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璇宫戏院进行了首次公演,唐若青、陈玉麟等著名演员担任主演。首演之后不到3个月,即1940年10月,《李香君》剧本即与魏如晦(阿英)编写的《碧血花》、《海国英雄》、吴永刚编写的《林冲夜奔》等共六本剧作作为“新艺戏剧丛书”由上海国民书店出版。从作者名单也可看出,能被收入此丛书的,都是当时剧作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卜万苍导演更是罕为该书作跋。其言辞恣肆、文采斐然,纵情盛赞了周贻白对历史与戏剧之精妙糅合,对“案头”与“场上”之深谙熟知,节抄其跋如下:
  “周先生腹有诗书,胸具丘壑,近著《李香君》一剧,以疾雨惊风之笔,写黍离麦秀之情,戏剧也,亦即历史也。本人承乏导演,排练之日,即有感于斯。果也,一经登场,直使演者回肠,观者动魄,成绩之佳,迥出意外,用是知人心不死,公道犹存也。”
  一句“人心不死,公道犹存”似为稍显突兀,然若略悉“孤岛”历史背景以及剧中情境,则断然明了。此剧在最后一幕中香君与柳敬亭有这样一段对话:
  香君(注意地)南京现在情形怎么样?
  敬亭那还用得着问吗?自然比从前差得多了……
  敬亭……经过一度兵火,十之八九都成了瓦砾场,而且有些地方归清兵驻扎,连路都不许你走。
  香君(愤慨地)未必中国就是这么完了吗?(连连咳嗽)
  敬亭 (摇头)那倒不见得,听说唐王已经到了顺昌去了,中国的人心还没有死完,无论如何是不会灭亡的。
  
  可以想见卜万苍在跋中所说的“人心不死,公道犹存”并非空发感慨。“清兵驻扎,连路都不许你走”更绝非单言剧中的“南京”。《李香君》从创作到搬上电影屏幕,恰处于“孤岛”时期。周贻白时正寓居上海,身处沦陷区之中,创作了诸多以古讽今的爱国作品。在周贻白诸多爱国剧作中,《李香君》一剧确可堪称最为激昂壮烈地表达作者爱国情感的代表作。周贻白选择《桃花扇》传奇改编成《李香君》一剧,对于《桃花扇》传奇中的主旨与角色人物塑造命意,在《李香君》自序中已明确指出:
  “《桃花扇》传奇……‘其旨在明季兴亡,侯李乃是点染’”
  “其士人负重名持清议者,无如三公子武秀才,而迂腐蒙昧,乃与尸居者不殊,然而世固非无才也。敬亭,昆生,香君,皆抱忠义知勇,辱在涂泥。故备书香君之不肯徒死,而必达其诚,所以媿自经沟渎之流。书敬亭昆生艰难委曲,以必济所事,而庸儒误国者,无地可立于人世。”
  此段亦可知该剧明写名士美人的风流佳话,实“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对书中人物一番点评,则表达了在日寇侵华的大敌当前,社会各阶层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不至于“误国”,无愧“立于人世”。句句直指人心!
  《李香君》一剧爱国之心大胆散溢,周氏也因创作了此类爱国作品而屡遭日军捕系、抄家,受到严刑拷打。40年代末,周贻白的好友欧阳玉倩曾为他作诗二首,颂其傲骨不逊,概括了他的前半生,没想到也道中了他的后半生。句云:
  “帽子横飞不用慌,先生尔已设重防。
  寄情千载分前后,大胆摊书尽古装。”
  “择仁不为严刑改,嫉俗翻惊恶梦长。
  只有坚贞堪自傲,湘山湘水意偏长。”
  《李香君》为周贻白编剧生涯中的经典剧作之一。周氏不仅用曲折的故事和动人的情节连缀成篇,而且借古喻“今”,寄托遥深,拍成影片后,更是引起影坛轰动、万人空巷。尤其在对李香君形象的刻画上,更见编剧功力。最后留在大家脑海中的李香君,不仅有血有肉,而且骨气奇高,具有一种低回欲绝、令人击节的丰姿。在感动于形象的悲剧命运中,观众也获得了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激励。《李香君》一片在“孤岛”电影界所起到的积极的抗战作用至今仍受到电影评论界的首肯。李道新在其《中国电影批评史》中提到,在“孤岛”淫靡的氛围里,电影《李香君》的上演,使得强调电影的民族立场,在历史影片中赋予古人及其历史事迹以新的生命,几乎成为整个“孤岛”电影理论与批评一以贯之的追求。《李香君》等古装历史片,总能使人听到电影创作者郁积于胸的救亡呐喊。
  而拍摄该片的金星公司也因以《李香君》作为其出品的第一部影片,彰显了其独特的历史批判和社会讽刺力量,受到‘孤岛’舆论的高度期待和一致好评,被称为‘孤岛’时期使命意识最为强烈、制作态度最为严肃的影业机构之一 。
  学者陆弘石这样审视《李香君》以及“孤岛”中的爱国影片:“‘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这在‘孤岛’的古装创作中并不是个别的现象……《李香君》……都是注入了创作者强烈的现实情感:或侧重表现人物在‘外患’逼近时的奋争精神和民族气节,或突出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与现实相似的‘内忧’成分。”
  台湾学者杜云之也曾以极其激昂的语言对《李香君》表示赞赏,认为《李香君》等作品是“借古人之嘴鼓吹爱国抗敌思想,或大骂汉奸的卖国劣行。”无怪乎批评家把《李香君》比作在“孤岛淫靡的氛围”里的“一盏黑夜中的明灯,它告诉我们,国可以破,家可以亡,但人心不可以死,灵魂不可以出卖”!
其他文献
从1988年开始,我们在华艺出版社,就以出版畅销图书为主,到2003年进入长江文艺出版社,我们依然遵循出版畅销书的原则。畅销图书的类型有很多种,青春文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畅销书,最主要的是要判断市场、研究市场,了解读者需要什么。这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比如读者,要按年龄分、按知识分、按性别分、按地域分等。但如果我们把青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究一下它的市场,我们就不难发现
期刊
亲爱的朋友:  真巧。  八月中旬,我开完刀,从医院回家休养。静养中,反复思考写了近30万字的《编辑力初探1.0》该不该续写、怎么续写、是继续延用旧名或另起新名时,蓦然跳入眼帘的是寂然先生在《亚洲周刊》一段介绍梁文道先生新著《常识》的文字。《常识》是梁先生时评和杂文的结集,寂先生引用书腰上的文字,云:“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这几句话深深地钻
期刊
青春文学的兴盛,人们褒贬不一。但面对褒贬,我们更应该做出的是思考与探索。今天,谁是“青春”的舵手?谁将导引“青春”?青少年才是自己“青春”的舵手;而作为图书出版者,如何导引“青春”,任重而道远!  作为舵手,就应该掌握自己的方向,多学习知识,补充营养,让自己逐步成熟,逐步成长。而作为图书的出版者,我们也提点建议:多出点反映当代都市学生的“原生态”青春生活和青春情感的图书,让读者感受到美好的青春情怀
期刊
笔者在上期“经典读物”专题的阅读问卷中,也顺便对“青春文学”做了调查,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究竟这些受调查者他们怎么看待当今的青春文学:  优点:想象力丰富,涵盖范围广;比较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心理,能引起读者共鸣;阅读起来比较通俗,不像读经典名著那样费劲;了解别人的故事,多一份自我的思考,有些作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让读者在学习之余得到情绪的释放,得以放松;适合消遣。  缺点:过于商
期刊
如果倒退到二十多年前的光景,一样是暑气逼人的夏天,一样哄哄闹的蝉鸣;要骑过好多条街才能到那个令我眉开眼笑的地方——租书店。如果不住在城市,没有太多零用钱,租书店极有可能是图书馆以外可以取得课外读物的唯一来源。当时三四好友每人出10元,租到的漫书、小说都要很快地交换看完。看《尼罗河女儿》、《千面少女》漫书,接触三毛、琼瑶的小说,大半都是这样开始的。  但如今,青少年比我们以前幸福多了。    台湾青
期刊
纵观大陆青春文学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1996年,郁秀的《花季·雨季》可以说是青春文学领域标志性作品,是国内青春文学市场上的第一本畅销书。但《花季·雨季》出版后,虽然取得一定的影响,但并未形成气候。  第二阶段为兴起阶段。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为歌狂》系列,引发了各种销售热潮,带出图书出版销售的另一番天地,青春文学也开始受到了大众的重视。此后,青春文
期刊
台北市最值得放慢脚步好生踅逛的巷弄街道有几处,如大稻埕周遭、齐东街一带、北投温泉区、永康街与青田街交织的区域等等。不论天气好坏与否,能在路上闲适晃荡的悠然滋味总教人舒心,尤其在节奏快速的台北市中,可以用缓慢的步伐享受走路的感觉,实在是件奢侈却又异常轻易的事情。  在布满日式建筑的永康街与青田街,有许多咖啡馆、茶铺、食店座落其中,随意走上几分钟,不时便出现可供暂时歇脚的地方,听听音乐,享用个下午茶,
期刊
“是浮萍就好了。一片叶子嘛,顺着水流轻轻松松。可惜我不是。”张桂越在新书《阿娜答的神秘世界》的开篇中这样自嘲。她当然不是。只要稍稍了解她的经历,和那些口传的有关她的故事,你就会对这句话报以会心的微笑。  张桂越是一位有25年资历的资深新闻记者。她在世界各地奔波了30多年,走过41个国家,采访过战乱的科索沃、达富尔难民营、阿富汗人质事件,闯进危险的泰缅边境……2000年,她前往欧洲火药库巴尔干半岛,
期刊
“思想起,蝴蝶飞……”2009年10月,厦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歌仔戏《蝴蝶之恋》正在上演,《思想起》苍凉悠远的调子响起,交织梁祝传说的缠绵戏中戏,讲述两岸艺人的一世情爱,半世纪相思,戏里戏外也勾勒出歌仔戏百年来穿越海峡的跌宕身世、依依情缘。    “思想起,蝴蝶飞……”2009年10月,厦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歌仔戏《蝴蝶之恋》正在上演,《思想起》苍凉悠远的调子响起,交织梁祝
期刊
在两岸政治氛围越来越好的情势下,台湾出版累积的市场能力与价值,是否有机会能像两岸航线一样,截弯取直进入大陆?或者透过其他的模式嫁接,让两岸出版互蒙其利?《两岸书香》特别针对两岸未来出版机会和阅读环境专访台湾资深出版人苏拾平,带读者放眼两岸出版未来交流的模式与互动。      两岸出版嫁接的路径    由于近年投入两岸出版培训工作,苏拾平在两岸出版交流方面开始进行深入的观察,甚至也在思索未来可能的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