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朋友:
真巧。
八月中旬,我开完刀,从医院回家休养。静养中,反复思考写了近30万字的《编辑力初探1.0》该不该续写、怎么续写、是继续延用旧名或另起新名时,蓦然跳入眼帘的是寂然先生在《亚洲周刊》一段介绍梁文道先生新著《常识》的文字。《常识》是梁先生时评和杂文的结集,寂先生引用书腰上的文字,云:“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这几句话深深地钻到我心深处。
梁文道这么谦虚地定位自己,我为之感动不已,同时也引发我以“常识”这个角度,重新检视自己多年来书写的文字,算不算是记录了编辑工作中的基本常识,来报答养育我的编辑、出版界?
突然之间,悲戚之情从心田涌出。
我书写的那些文字,只是一个学习者于暮日时分所记下的、极个人化的工作体验和人与事的追忆,离众人共识的常识大道,可远呢!
经由这番觉悟,决定将《编辑力初探1.0》续写之文,另取个名儿,曰:《近乎常识》。意思是说,假如今后这儿收录以书信方式堆砌的内容,能够有点儿像“常识”的话,将是对我最大的恭维,我也要求自己以此作为标的,全力以赴。
隔天,细细思量之后,又觉得欠妥。因为梁著以世道常理,诉诸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所求的是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常识),并以此作为量尺,月旦政、经得失。而“编辑”这一行,却难脱商业思维“竞争意识”的羁绊,而浸有常理之外(非常识)的脱幅之举。这么一思量,我知道自己犯了错,亵渎了“常识”这词儿,硬把苹果和橘子凑和在一块儿评比了。
或许,话该分两端来说:“常识”──那是根本、那是每个编辑必需的基础知识,这类经典型的工具书,书市上深浅皆备;但“非常识”的编辑之道,常常隐藏于打开常识之门背后的角隅(细节;常理之外)。细心、好奇、不甘心随俗的编辑,或有幸、或不幸误触“旁门”,步上“左道”,跌跌撞撞之际,有时偶有雪泥鸿爪之得。
我在这儿,刻意用了“旁门”、“左道”疑似反动、非常识的“异辞”,因为这些小鼻子、小眼睛的“异见”,常常难登大雅之堂,但若将“它”置于创新层面探究,则或暗藏柳暗花明之机。
在我学习编辑的路上,这类“非常识”的经验教训带来的收获,养成我不按牌理出牌的习性,总在山穷水尽时,得到帮助。现在,我很愿意坦诚交代这一路上,自己从日常实作演练中,摸索出用在编辑工作上的心法,工作心法可总结成《老子》中的十个字:“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我曾一再用它诠释、追踪、改造编辑工作内涵、并尝试寻找更多可依循、可移作准则的抽象观念,引导我组织纯属个人的编辑思维,以砥励自己、成全自己。
首先,来摸索一下“十字诀”的意义吧。
在我读过有限的解老书里,陈鼓应先生的释意,最能打动我,引出无限想象空间。例如他在《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对“道”的描绘,移至当今依然充满指引性,他说:“道,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老子所预设的‘道’,就是他在经验世界所体悟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视‘道’为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随后,他展开对“道”各种义涵的探索,从形而上的实存、一种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生准则、指标或典范之中,试图找出它的脉络意义。
其中,对“规律性”的解读,特别发人深省。
陈鼓应认为在老子的意识里,“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一个总规律就是反”(即“反者道之动”)──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生→死);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原来的原始的状态(死→生)。”他点出其中所蕴涵的两个概念:“相反对立”与“返本复初”。他从这两个概念出发,把“道”的规律性做了深层的剖析:一是对立转化的规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而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一是循环运动的规律。“反者道之动”的“反”,另含“复”、“返”、“周行而不殆”的意思,换句话说,“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出的一种生生不息的规律”。
我自以为是地强将这些意思,套用到编辑思路上,依现在流行的观念,就是把两个看似不搭调的东西──《老子》和编辑工作──凑在一块儿,看看能不能萌发新意,这也有个新词,叫做“混搭”(混搭(Mashup)指整合网络上多个数据源或功能,以创造新服务的网络应用程序。源自于流行音乐将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混合,以产生新的趣味的作法。)亲爱的朋友,我就这么牵强附会的寻求编辑工程的突破点,硬将“出版现状”解释成“正(常)”,那么“反(非常)”是什么?隐身在哪儿?
“反”的精髓在现实世界演化到极致,即成“异端”。也就是说,不会人云亦云,总是与众不同。我非常喜欢俄罗斯作家叶夫根尼·扎米亚京(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1937)的话:“异端对人类思想的健康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异端,也应当造出异端。”每反刍一次这句话,心里就默念:编辑人在编辑领域也当如是!
身为出版这一行的参与者,在“正(常)”既存状态中,是很难讨到便宜的,那里竞争激烈,是俗称“红海”的战区,对急切的新加入者而言,处于不利的地位。除非有不得不争的理由(那就另有游戏规则可循了),否则弱势的新进者,去争什么?杀敌一千,自损一万,这仗怎么打?唯有避开竞争、另觅无主之地(“反”的隐身之处),才是上上之策。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新事物(产品)刚出现的时候,如旭日之东升,生气勃勃,充满生命力和未来性。可是随着岁月推移,从起步期(Introduction Stage)、成长期(Growth Stage)、成熟期(Maturity Stage)到衰退期(Decline Stage),一步步由“生”(蓝海)迈向“死”(红海),做为编辑、出版人,我们如何学会辨识市场(某产品)的生命周期处于哪种阶段?最佳抉择当然是第一或第四选项──在方兴之初或强弩之末时──切入市场。但依总规律(“反”)而言,第四阶段疲态已露的市场,才是大商机所寄之处,因为彼将被取而代之。
我深信聪明的经营策略规划者,一定通晓如何趋吉避凶。例如,Google的创始者,一开头就没加入既有市场的领先圈。锁定了别人轻忽的“网上搜索”,詹宏志到了远流,放弃文学,拥抱冷僻的心理学,都属“反”的佳例。我们看到“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对位居学校尖端的电机系学生喊话:你们似乎该考虑要不要转系了?”亦复如是,他告诉年轻人,切勿盲目投身熟透的领域,要放眼未来三十年的风云趋势,才有明天。
既然认知这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性”凸显的价值观,我对“非常(反)”现象绝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希望就在那里──我们从现状(常)的对立面(反),在“最”、“极”、“颠覆”的一端,掌握变因,找到不同以往的路──它变身为所谓的“破坏性创新”、“不竞争策略”、“蓝海”、“另辟蹊径”等观念,笑咪咪地向大家招手。
而“弱者道之用”,则在昭明另一个生存之诀。根据文意,陈鼓应是这样解释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柔弱’即是形容‘道’在运作时,并不带有压力感的意思。”
他分析道:“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要胜于争先。他说,下是高的基础,奠基不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
所以,“弱”是一切之基,因为有弱,才会有强;用弱,才能图强。尼釆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宗明义说:“啊,伟大的太阳!假如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的快乐何在?”他的赞唱,不是没道理的。没有渺小的人类,太阳谈什么伟大?另一方面,当渺小的万物面对大自然时,如何顺应自然之道,当是生之真谛。
在学习编辑的路上,我从不是强者,必须时时低下头、弯下腰,谦卑聆听;也正因为如此,走过的每一步才能记忆清晰。在以前写下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这些文字是“弱者的兵法”,希望样样输人如我的编者,学到偷生之策。
我把这道理用在编辑作业时,曾采取二八开来面对竞争。换言之,只用两分力量(逞雄、争先、登高、据有)攻其所必救(稍稍给他们压力:一则牵制对手的力量,不让他向我们不能预期的方向发展;一则不让他忘了我们的存在),其余八分力量(守雌、取后、居下,重无),放在开发新路线的未来主战场,一旦时机成熟,如瓜熟蒂落,手到擒来。
《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对我的人格形成和处世态度都有莫大影响,而我未能免俗地将它当成方法论,移用于工作领域,把《老子》如此狭义化,真是大大不敬。我在工作中,喜欢吸纳各类奇论异见融入编辑实务,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日后所撰写的各信,就勉强称作我个人的“实作编辑心法”吧。
其实,诚如黎智英说的:“学做生意和管理,读《老子》要比读MBA有用得多。”用小杓子只勺了十个字,就启迪了我的编辑思维,影响我深远。我相信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在《老子》这百宝箱里,都能得到满足,书中智慧如大江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说了一大堆话,似乎把老子的本意搞得更模糊不清了,不如用一则流传广泛、“自己消灭(取代)自己”的轶事收尾,看看能否相互发明。
英特尔(Intel)公司执行长保罗·欧德宁(Paul S.Otellini),担任台湾的《商业周刊》“客座总编辑”,接受专访时说:“英特尔公司的发迹,是靠卖内存起家的。创业不久,日本公司在内存市场大举入侵,咄咄逼人,让英特尔陷入苦战。当时,高潜力、高获利的微处理器科技正在萌芽,大家在理智上都知道应该放手内存业务,但对它却有着情感上的难以割舍,迟迟无法作出决策。有天,葛洛夫和摩尔(英特尔共同创办人)在会议室开会。葛洛夫问摩尔:‘如果董事会把我们踢出去,雇用新经理,他们会做什么?’‘很明显,他们会退出内存市场,全心发展做微处理器。’‘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走出大门再回来,自己来做?’”
抄摘到这儿,脑海中突然浮起前不久读到《列子·说符篇》的话:“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日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列子说得有趣,录此,和大家共享。
周浩正
周浩正曾转战于报界、杂志界与出版界约30年,实战经验丰富。归隐于市后,对自 己的编辑之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写了“给编辑人的信”。
本文为其新创作的“实作编辑心法”系列序言。
真巧。
八月中旬,我开完刀,从医院回家休养。静养中,反复思考写了近30万字的《编辑力初探1.0》该不该续写、怎么续写、是继续延用旧名或另起新名时,蓦然跳入眼帘的是寂然先生在《亚洲周刊》一段介绍梁文道先生新著《常识》的文字。《常识》是梁先生时评和杂文的结集,寂先生引用书腰上的文字,云:“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这几句话深深地钻到我心深处。
梁文道这么谦虚地定位自己,我为之感动不已,同时也引发我以“常识”这个角度,重新检视自己多年来书写的文字,算不算是记录了编辑工作中的基本常识,来报答养育我的编辑、出版界?
突然之间,悲戚之情从心田涌出。
我书写的那些文字,只是一个学习者于暮日时分所记下的、极个人化的工作体验和人与事的追忆,离众人共识的常识大道,可远呢!
经由这番觉悟,决定将《编辑力初探1.0》续写之文,另取个名儿,曰:《近乎常识》。意思是说,假如今后这儿收录以书信方式堆砌的内容,能够有点儿像“常识”的话,将是对我最大的恭维,我也要求自己以此作为标的,全力以赴。
隔天,细细思量之后,又觉得欠妥。因为梁著以世道常理,诉诸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所求的是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常识),并以此作为量尺,月旦政、经得失。而“编辑”这一行,却难脱商业思维“竞争意识”的羁绊,而浸有常理之外(非常识)的脱幅之举。这么一思量,我知道自己犯了错,亵渎了“常识”这词儿,硬把苹果和橘子凑和在一块儿评比了。
或许,话该分两端来说:“常识”──那是根本、那是每个编辑必需的基础知识,这类经典型的工具书,书市上深浅皆备;但“非常识”的编辑之道,常常隐藏于打开常识之门背后的角隅(细节;常理之外)。细心、好奇、不甘心随俗的编辑,或有幸、或不幸误触“旁门”,步上“左道”,跌跌撞撞之际,有时偶有雪泥鸿爪之得。
我在这儿,刻意用了“旁门”、“左道”疑似反动、非常识的“异辞”,因为这些小鼻子、小眼睛的“异见”,常常难登大雅之堂,但若将“它”置于创新层面探究,则或暗藏柳暗花明之机。
在我学习编辑的路上,这类“非常识”的经验教训带来的收获,养成我不按牌理出牌的习性,总在山穷水尽时,得到帮助。现在,我很愿意坦诚交代这一路上,自己从日常实作演练中,摸索出用在编辑工作上的心法,工作心法可总结成《老子》中的十个字:“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我曾一再用它诠释、追踪、改造编辑工作内涵、并尝试寻找更多可依循、可移作准则的抽象观念,引导我组织纯属个人的编辑思维,以砥励自己、成全自己。
首先,来摸索一下“十字诀”的意义吧。
在我读过有限的解老书里,陈鼓应先生的释意,最能打动我,引出无限想象空间。例如他在《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对“道”的描绘,移至当今依然充满指引性,他说:“道,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老子所预设的‘道’,就是他在经验世界所体悟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视‘道’为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开展出来的一种理论。”
随后,他展开对“道”各种义涵的探索,从形而上的实存、一种自然界中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生准则、指标或典范之中,试图找出它的脉络意义。
其中,对“规律性”的解读,特别发人深省。
陈鼓应认为在老子的意识里,“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一个总规律就是反”(即“反者道之动”)──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生→死);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原来的原始的状态(死→生)。”他点出其中所蕴涵的两个概念:“相反对立”与“返本复初”。他从这两个概念出发,把“道”的规律性做了深层的剖析:一是对立转化的规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而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涵义”。一是循环运动的规律。“反者道之动”的“反”,另含“复”、“返”、“周行而不殆”的意思,换句话说,“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出的一种生生不息的规律”。
我自以为是地强将这些意思,套用到编辑思路上,依现在流行的观念,就是把两个看似不搭调的东西──《老子》和编辑工作──凑在一块儿,看看能不能萌发新意,这也有个新词,叫做“混搭”(混搭(Mashup)指整合网络上多个数据源或功能,以创造新服务的网络应用程序。源自于流行音乐将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混合,以产生新的趣味的作法。)亲爱的朋友,我就这么牵强附会的寻求编辑工程的突破点,硬将“出版现状”解释成“正(常)”,那么“反(非常)”是什么?隐身在哪儿?
“反”的精髓在现实世界演化到极致,即成“异端”。也就是说,不会人云亦云,总是与众不同。我非常喜欢俄罗斯作家叶夫根尼·扎米亚京(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1884-1937)的话:“异端对人类思想的健康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异端,也应当造出异端。”每反刍一次这句话,心里就默念:编辑人在编辑领域也当如是!
身为出版这一行的参与者,在“正(常)”既存状态中,是很难讨到便宜的,那里竞争激烈,是俗称“红海”的战区,对急切的新加入者而言,处于不利的地位。除非有不得不争的理由(那就另有游戏规则可循了),否则弱势的新进者,去争什么?杀敌一千,自损一万,这仗怎么打?唯有避开竞争、另觅无主之地(“反”的隐身之处),才是上上之策。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新事物(产品)刚出现的时候,如旭日之东升,生气勃勃,充满生命力和未来性。可是随着岁月推移,从起步期(Introduction Stage)、成长期(Growth Stage)、成熟期(Maturity Stage)到衰退期(Decline Stage),一步步由“生”(蓝海)迈向“死”(红海),做为编辑、出版人,我们如何学会辨识市场(某产品)的生命周期处于哪种阶段?最佳抉择当然是第一或第四选项──在方兴之初或强弩之末时──切入市场。但依总规律(“反”)而言,第四阶段疲态已露的市场,才是大商机所寄之处,因为彼将被取而代之。
我深信聪明的经营策略规划者,一定通晓如何趋吉避凶。例如,Google的创始者,一开头就没加入既有市场的领先圈。锁定了别人轻忽的“网上搜索”,詹宏志到了远流,放弃文学,拥抱冷僻的心理学,都属“反”的佳例。我们看到“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对位居学校尖端的电机系学生喊话:你们似乎该考虑要不要转系了?”亦复如是,他告诉年轻人,切勿盲目投身熟透的领域,要放眼未来三十年的风云趋势,才有明天。
既然认知这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性”凸显的价值观,我对“非常(反)”现象绝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希望就在那里──我们从现状(常)的对立面(反),在“最”、“极”、“颠覆”的一端,掌握变因,找到不同以往的路──它变身为所谓的“破坏性创新”、“不竞争策略”、“蓝海”、“另辟蹊径”等观念,笑咪咪地向大家招手。
而“弱者道之用”,则在昭明另一个生存之诀。根据文意,陈鼓应是这样解释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柔弱’即是形容‘道’在运作时,并不带有压力感的意思。”
他分析道:“一般人多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老子认为,守雌要胜于逞强,取后要胜于争先。他说,下是高的基础,奠基不巩固,高的就要崩塌了。”
所以,“弱”是一切之基,因为有弱,才会有强;用弱,才能图强。尼釆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宗明义说:“啊,伟大的太阳!假如没有你所照耀的人们,你的快乐何在?”他的赞唱,不是没道理的。没有渺小的人类,太阳谈什么伟大?另一方面,当渺小的万物面对大自然时,如何顺应自然之道,当是生之真谛。
在学习编辑的路上,我从不是强者,必须时时低下头、弯下腰,谦卑聆听;也正因为如此,走过的每一步才能记忆清晰。在以前写下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这些文字是“弱者的兵法”,希望样样输人如我的编者,学到偷生之策。
我把这道理用在编辑作业时,曾采取二八开来面对竞争。换言之,只用两分力量(逞雄、争先、登高、据有)攻其所必救(稍稍给他们压力:一则牵制对手的力量,不让他向我们不能预期的方向发展;一则不让他忘了我们的存在),其余八分力量(守雌、取后、居下,重无),放在开发新路线的未来主战场,一旦时机成熟,如瓜熟蒂落,手到擒来。
《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对我的人格形成和处世态度都有莫大影响,而我未能免俗地将它当成方法论,移用于工作领域,把《老子》如此狭义化,真是大大不敬。我在工作中,喜欢吸纳各类奇论异见融入编辑实务,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日后所撰写的各信,就勉强称作我个人的“实作编辑心法”吧。
其实,诚如黎智英说的:“学做生意和管理,读《老子》要比读MBA有用得多。”用小杓子只勺了十个字,就启迪了我的编辑思维,影响我深远。我相信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在《老子》这百宝箱里,都能得到满足,书中智慧如大江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说了一大堆话,似乎把老子的本意搞得更模糊不清了,不如用一则流传广泛、“自己消灭(取代)自己”的轶事收尾,看看能否相互发明。
英特尔(Intel)公司执行长保罗·欧德宁(Paul S.Otellini),担任台湾的《商业周刊》“客座总编辑”,接受专访时说:“英特尔公司的发迹,是靠卖内存起家的。创业不久,日本公司在内存市场大举入侵,咄咄逼人,让英特尔陷入苦战。当时,高潜力、高获利的微处理器科技正在萌芽,大家在理智上都知道应该放手内存业务,但对它却有着情感上的难以割舍,迟迟无法作出决策。有天,葛洛夫和摩尔(英特尔共同创办人)在会议室开会。葛洛夫问摩尔:‘如果董事会把我们踢出去,雇用新经理,他们会做什么?’‘很明显,他们会退出内存市场,全心发展做微处理器。’‘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走出大门再回来,自己来做?’”
抄摘到这儿,脑海中突然浮起前不久读到《列子·说符篇》的话:“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日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列子说得有趣,录此,和大家共享。
周浩正
周浩正曾转战于报界、杂志界与出版界约30年,实战经验丰富。归隐于市后,对自 己的编辑之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写了“给编辑人的信”。
本文为其新创作的“实作编辑心法”系列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