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在黄线外排队的孩子
到外地讲课,在机场排队换登机牌时,旁边的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男孩大约8岁,他在大声地念叨柜台立面上的一句英文:“请在黄线外排队”,每个单词他都念出来了。妈妈一看儿子主动念英文,很是激动,立即与儿子一起念了这句话,然后急迫地问儿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儿子没有立即回答,妈妈继续追问:“是什么意思?快说啊!”儿子慢慢地说:“请在黄线外排队!”妈妈非常满意,仿佛之前为儿子在英语培训班交出的费用终于有了回报,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母子两人对话期间,男孩前面的一个人正在办理登机手续,男孩紧紧跟在这个人后面,显然没有遵守“请在黄线外排队”的规则,妈妈却视而不见。男孩和妈妈都只顾及用这句话来检测自己的英文水平,却不理解这句英文写在这儿是为所有换登机牌的人建立的一个规则。此时,排在妈妈身后的男孩爸爸说话了,他提醒妻子和儿子:“在黄线外排队啊!”他重复了两遍,母子都没有反应。最后,轮到男孩办登机牌了,妈妈也没有在黄线外排队。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说教,而要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进行。从儿子根儿小时候起,我带他坐飞机换登机牌的时候,都遵守了在黄线外排队的规则。无需告诉孩子这句话,只要你带着孩子一起站在黄线外,等待前一个人办理手续结束后,再越过黄线办理自己的手续,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学会了遵守黄线的规则。这位妈妈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爸爸有意识,但缺失了遵守规则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孩子将来也会缺失遵守规则的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从小教育孩子守规则
十多年前,肯德基刚刚进入昆明,去肯德基店的人异常多,有时候顾客在店员的管理下分批进入店内,排队吃肯德基的人排到了大街上。当时,儿子根儿7岁左右,每次到肯德基店里,我们都让他自己排队购买喜欢的食物。根儿坚持在黄线外排队,一些成人总是不遵守这个规则,看到根儿离正在购买的顾客之间有一个黄线的距离,就插队到根儿前面。根儿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依旧老老实实地站在黄线外排队,排队很长时间也买不到食物。开始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老公会抱怨根儿:“你就不能够不站在黄线外吗?紧紧跟着你前面的人,别人就不会插队了啊!”根儿觉得很委屈。我却认为根儿没有做错,错的是那些插队的人,因为规则明明写在那儿的。根儿是遵守规则的人,我们应该保护根儿这种规则意识和能力。
于是,我告诉老公不可以责怪根儿,我们要保护根儿遵守规则的好品质,在根儿排队到了靠近柜台时,我和老公就站在根儿的两边,阻止并提醒那些想在根儿前面插队的人:“请排队,请在黄线后面排队”,这样能让根儿心安理得地遵守规则。等根儿买好食品之后,我们就撤离,不再做秩序维护员了。
守规则的孩子受欢迎
在陪伴根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期望他学好英语,还期望他将来到一个文明的国家里,不被文明国家的人歧视。很多时候,文明国家的人歧视我们,不是因为我们说中文,而是因为我们不遵守规则、破坏了文明国家的秩序。因为不守规则的人会被别人认为缺少教养,自然就会被歧视了。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不论你说什么样的语言,只要你是一个有教养的人,都会得到尊重。这次根儿放假回家,和我谈起他在剑桥的生活,我说到了歧视的问题,一位老同学曾经告诫我:“华人在英国会受到歧视的,你儿子应该到美国读书。”根儿说:“妈妈,我没有感觉到被歧视啊!剑桥里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大家很友好,很真诚!我的朋友大多都是国际生(非华人),他们没有歧视我啊!”
剑桥大学有很多规则,这些规则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以书面告知,比如,根儿签订的住宿合同上,就有这样的规则:宿舍的墙上不可以随意钉上钉子,也不可以随意粘个挂钩,违反者会遭到严重罚款。根儿离开中国时,我们在南京买到了一个艺人自己画的脸谱,他把这个京剧脸谱带到了剑桥,本想挂在宿舍的墙上,为宿舍增添一点中国气息,结果,这个脸谱一直放在箱子里。所以,根儿住的宿舍虽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墙面依然完好。剑桥大学的系列规则中,进入教室和实验室的规则也是非常明确,不可以在实验室吃食物,任何食物,包括水果都不可以带入实验室;不可以在实验室和教室拍照片,包括用手机拍摄照片;手机在教室和实验室里都不可以发出响声,如果学生一旦违反规则,将遭到重罚。我曾经想让根儿拍一些他上课的照片,根儿给我讲了剑桥大学的规则,他说:“妈妈,这些规则是不可以违反的,所以,我不能够在教室里拍照片。”
我们在重视孩子知识水平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品质培育,否则,英文讲得再溜,如果是一个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无论在讲英文的国家,还是在讲中文的国家,都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有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不遵守规则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我不这样认为,我希望根儿在一个文明有序、法制健全的环境中生活。这样的环境能够让他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需要他去耗费心力应对潜规则,他只要遵守明规则就可以好好地工作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有了这样的环境。
我们期望孩子将来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就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吧!
(胡萍 家庭教育专家)
到外地讲课,在机场排队换登机牌时,旁边的一对母子引起了我的注意。男孩大约8岁,他在大声地念叨柜台立面上的一句英文:“请在黄线外排队”,每个单词他都念出来了。妈妈一看儿子主动念英文,很是激动,立即与儿子一起念了这句话,然后急迫地问儿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儿子没有立即回答,妈妈继续追问:“是什么意思?快说啊!”儿子慢慢地说:“请在黄线外排队!”妈妈非常满意,仿佛之前为儿子在英语培训班交出的费用终于有了回报,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母子两人对话期间,男孩前面的一个人正在办理登机手续,男孩紧紧跟在这个人后面,显然没有遵守“请在黄线外排队”的规则,妈妈却视而不见。男孩和妈妈都只顾及用这句话来检测自己的英文水平,却不理解这句英文写在这儿是为所有换登机牌的人建立的一个规则。此时,排在妈妈身后的男孩爸爸说话了,他提醒妻子和儿子:“在黄线外排队啊!”他重复了两遍,母子都没有反应。最后,轮到男孩办登机牌了,妈妈也没有在黄线外排队。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说教,而要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进行。从儿子根儿小时候起,我带他坐飞机换登机牌的时候,都遵守了在黄线外排队的规则。无需告诉孩子这句话,只要你带着孩子一起站在黄线外,等待前一个人办理手续结束后,再越过黄线办理自己的手续,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学会了遵守黄线的规则。这位妈妈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爸爸有意识,但缺失了遵守规则的能力,所以,他们的孩子将来也会缺失遵守规则的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从小教育孩子守规则
十多年前,肯德基刚刚进入昆明,去肯德基店的人异常多,有时候顾客在店员的管理下分批进入店内,排队吃肯德基的人排到了大街上。当时,儿子根儿7岁左右,每次到肯德基店里,我们都让他自己排队购买喜欢的食物。根儿坚持在黄线外排队,一些成人总是不遵守这个规则,看到根儿离正在购买的顾客之间有一个黄线的距离,就插队到根儿前面。根儿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依旧老老实实地站在黄线外排队,排队很长时间也买不到食物。开始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老公会抱怨根儿:“你就不能够不站在黄线外吗?紧紧跟着你前面的人,别人就不会插队了啊!”根儿觉得很委屈。我却认为根儿没有做错,错的是那些插队的人,因为规则明明写在那儿的。根儿是遵守规则的人,我们应该保护根儿这种规则意识和能力。
于是,我告诉老公不可以责怪根儿,我们要保护根儿遵守规则的好品质,在根儿排队到了靠近柜台时,我和老公就站在根儿的两边,阻止并提醒那些想在根儿前面插队的人:“请排队,请在黄线后面排队”,这样能让根儿心安理得地遵守规则。等根儿买好食品之后,我们就撤离,不再做秩序维护员了。
守规则的孩子受欢迎
在陪伴根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期望他学好英语,还期望他将来到一个文明的国家里,不被文明国家的人歧视。很多时候,文明国家的人歧视我们,不是因为我们说中文,而是因为我们不遵守规则、破坏了文明国家的秩序。因为不守规则的人会被别人认为缺少教养,自然就会被歧视了。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不论你说什么样的语言,只要你是一个有教养的人,都会得到尊重。这次根儿放假回家,和我谈起他在剑桥的生活,我说到了歧视的问题,一位老同学曾经告诫我:“华人在英国会受到歧视的,你儿子应该到美国读书。”根儿说:“妈妈,我没有感觉到被歧视啊!剑桥里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大家很友好,很真诚!我的朋友大多都是国际生(非华人),他们没有歧视我啊!”
剑桥大学有很多规则,这些规则在学生入校的时候就以书面告知,比如,根儿签订的住宿合同上,就有这样的规则:宿舍的墙上不可以随意钉上钉子,也不可以随意粘个挂钩,违反者会遭到严重罚款。根儿离开中国时,我们在南京买到了一个艺人自己画的脸谱,他把这个京剧脸谱带到了剑桥,本想挂在宿舍的墙上,为宿舍增添一点中国气息,结果,这个脸谱一直放在箱子里。所以,根儿住的宿舍虽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墙面依然完好。剑桥大学的系列规则中,进入教室和实验室的规则也是非常明确,不可以在实验室吃食物,任何食物,包括水果都不可以带入实验室;不可以在实验室和教室拍照片,包括用手机拍摄照片;手机在教室和实验室里都不可以发出响声,如果学生一旦违反规则,将遭到重罚。我曾经想让根儿拍一些他上课的照片,根儿给我讲了剑桥大学的规则,他说:“妈妈,这些规则是不可以违反的,所以,我不能够在教室里拍照片。”
我们在重视孩子知识水平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品质培育,否则,英文讲得再溜,如果是一个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无论在讲英文的国家,还是在讲中文的国家,都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有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不遵守规则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我不这样认为,我希望根儿在一个文明有序、法制健全的环境中生活。这样的环境能够让他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不需要他去耗费心力应对潜规则,他只要遵守明规则就可以好好地工作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有了这样的环境。
我们期望孩子将来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就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吧!
(胡萍 家庭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