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经典到底要不要“删”着读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88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闻回放
  
  2010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坏的影响。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各地中小学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湖北省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
  此消息和彼事件一出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启蒙经典中的糟粕与精华如何界定?《三字经》之类的经典是否需要删节整容?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启蒙经典……反对者、赞成者或中立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何谓“精华”?何谓“糟粕”?
  李老师:在古典经典中“精华”和“糟粕”具体为何物?界定它们的标准是什么?等等问题非常值得探讨,这是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中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当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精华”与“糟粕”的时候,该如何向中小学生进行推荐呢?
  刘川鄂(湖北大学教授、评论家):《三字经》等国学作品,是在农耕时代留下来的,其中有些内容是“道德利令”,是在一种不平等的身份和心态中进行的,它与现代意义上的人道关怀不可同日而语,也不利于现代个体人格的培养。所以,要分清“糟粕”与“精华”,而且对精华还要结合实际,才能“古为今用”。
  黄老师:能传承千年、经过无数岁月洗礼的传统经典一定有其广为传播的充分理由,负载于其上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痕迹绝对不是将它们划入“糟粕”行列的唯一借口,相反,正是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字给后世提供了一个洞悉那个年代的微缩窗口,从这意义而言,你说哪个是糟粕?哪个又是精华?
  网友“洪流”:不能怀疑,各地教育部门肢解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们好”。但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孩子们恐怕不会生而知之。他们得见识了“精华”、“糟粕”并对其有了理性认识后才能产生判断。
  王老师:从现实生活中看,“精华”与“糟粕”的观点常常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界定的。在划分“精华”与“糟粕”时,就怕有关部门动辄把一些传统定义为“糟粕”,其实很多启蒙经典中的内容只是细节上有些过时了。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的科学引导。例如“亲有疾、药先尝”一一孩子乱吃药还不把家长急死?但讲解这句的时候也恰恰是一个普及现代医学常识的机会:告诉孩子是药三分毒,谁适合吃什么药,一定要听医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怎么能算是“糟粕”呢?
  
  必须删PK不能删
  时代教育的需要,删!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教授):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代表的经典根本不适合进入中小学作为教材。它们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创造出来的,受到时代环境和作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有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甚至有很多市侩哲学,在今天来看,对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陈女士(7岁孩子的母亲):《弟子规》等应该删节,我给孩子讲过《三字经》,但讲着讲着就讲不下去了。比如讲到“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等内容的时候,就很为难。我不否认经典的可读性,但真正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做家长的也要考虑到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且,里面的一些思想与时代不相符,我再按照原意给孩子讲解,对孩子也不能形成说服力。
  网友“一冰”:对于国学经典,理应批判继承,像《三字经》里“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类提及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的,应该坚决予以去除。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国学经典也应该与时俱进。
  
  尊重历史经典的完整性和传承权,不能删!
  徐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很多国学经典如果删节,就会破坏历史文本的完整性,把一篇经典文本割裂得鸡零狗碎,肢解得面目全非,这绝非尊重历史的态度。学生诵读的是删节本,以为原书本来如此,而在别处看到原本,会因为与所学内容不同而困惑。如果因为课时原因,不能全文学习,可以在专业教师或者学者的指导下,进行节选,并且一定要说明是节选本,而不让孩子们有误解。
  卫绍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三字经》、《千字文》等作为青少年开蒙读本,包含了古人的智慧、思想、精神、礼仪规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对之进行不当删减,则不利于学生分辨能力的养成。《三字经》等启蒙读物虽精华和糟粕并存,但是,对于糟粕的内容,我们不能一删了之。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家长在讲授的时候把这些糟粕指出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仅保留“为我所需”的内容,不但不符合辩证法,给文本造成一些残缺,不利于传承,而且也影响孩子的分辨能力。同时,就教育本身来说,删减行为也是不科学的,这就像把一个人放在真空的环境里并不能使其有益成长一样。
  网友“山石”:经典古籍,不能说改就改。看着不顺眼,自己编一套正经东西出来,别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古人然后再糊弄孩子。《三字经》就是古人的《三字经》,绝不是现代人离不开的维生素C,这些经典不能治疗现代人精神层面的贫血和动脉硬化。所以,孩子们要读就读全须全尾的《三字经》。
  
  给文化传承多点宽容,给孩子留下鉴定空间
  彭林(清华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对于传统文化,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即:要理解那些典籍的历史背景,并基于此给予历史的理解。那就要求我们应多读一些古代经典,多了解一些古人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我们的文化。今天随着民族崛起和经济发展,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重视,我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上找到自尊自信。要达到此目的,我们更应该珍视我们的文化。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宽容,才能把自己的文化继承发展下来。
  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最合理、最合乎规律、最科学和可行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顺其自然,百花齐放”。一般来说,越是个体化、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做法越有生命力,越是大一统、一刀切的规制越是僵化和教条。相对于官员,学校和老师最知道该怎么教;相对于校长,一线教师最清楚教什么;相对于学校,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相对于家长,成长中的孩子自己最知道喜欢和不喜欢什么……由此看来,前文所述的通知,显然悖逆常识、越俎代庖,恰好颠倒了这个基本逻辑次序。
  周洁(湖北黄冈市语文教师):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外界的引导。教了20多年书,没见过学生因为学了《孔雀东南飞》就自杀殉情,也没见过学生学孔乙己去图书馆偷书的。那么,读了《弟子规》的学生,未必就会像小绵羊一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吧。
  萧兴国(武汉中学特级教师):若人为地把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学生将无法吸收其精髓,也不知道什么是糟粕。对学生来说,“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切割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和误导,使学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应该给我们的孩子留下锻炼鉴别能力的空间。
  
  责编 王敬川
其他文献
2008年9月20日暨全国爱牙日前夕,“心系好儿童”活动办公室在全国25个城市近百家基地园开展了“心系好儿童”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活动。  “心系好儿童”活动办公室自2004年以来,共举办了三届“争当健康好儿童”--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教育活动,每届活动的开展均受到了社会名界对儿童护齿问题的关注。  作为联合利华的支柱品牌之一,中华牙膏一贯秉持着与时俱进,微笑中华的原则,立志为国人把好健康第一关。作为联合
“你们是来查我的吗?”兰兰的眼神里充满了警惕。稚嫩的面孔、花样的年龄,她还只有11岁。很难想象就在不久前,她曾异常冷静地杀死了一名年仅3岁的女童。她们之间并无仇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孩子纯真的心灵发生了扭曲?  2006年12月6日下午,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的一位老人在自家的柴房里发现了一名女童的尸体。小女孩的整个头部被透明胶带捆绑,双腿被编织绳绑住,已经死亡。警方随后调查发现,这名女童是
女儿马上要参加小升初的考试,这成了我家的大事。为报考学校,妻子和女儿争论不休。成绩一直居于前列的女儿希望考市里的实验初中,妻子也赞成,但实验初中选拔的是全市的尖子生,又怕女儿去了当“凤尾”,受不了委屈。  当然,“望女成凤”的我也想让女儿能如愿以偿。权衡了利弊后,我建议:实验初中提前考试,可以去锻炼一下,但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能寄予太大的希望。懂事的女儿听罢,对我的意思心领神会。对此,我也就放心
在今年六一期间,首届中国童书博览会在中国儿童中心举办,我们的记者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全国百余家儿童出版社、阅读推广机构给孩子们带来了百余场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活动。因为博览会跳出了传统的书展模式,打造了依托科普、卡通漫画、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儿童文学和国际文化六大阅读体验馆,所以,呈现给家长和孩子们的是具有艺术性和童话风格的“儿童阅读主题公园”的模式。这不仅让孩子们有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更让家长感叹:
2014年4月16日,韩国“岁月号”客轮发生浸水事故下沉,在事故中遇难和生死不明的乘客中,绝大多数是韩国安山市檀园高中的学生,4月24日恢复上课后,整个高二年级只有13人到校。  根据一些抵达现场救援的其他船只船员回忆,“岁月号”沉没前,已有不少船只在现场准备施救,任何人穿上救生衣跳海,都能被打捞上来,可却没有人从船上出来;当时,与“岁月号”相距50米的另一艘油轮曾鸣了几次汽笛,提醒客轮旁边有施救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存在“他人无权干涉我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思想观念,存在或者教而不当,或者放弃教育,将教育责任转嫁至学校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极端案例揭露了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一再敲响家庭教育的警钟。  家庭教育并非私事、小事,事关社会的和谐,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为了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021年1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
有一次我问女儿:“你的家乡在哪里?”女儿回答:“爸爸老家那破败不堪,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农村肯定不是我的家乡!”“我出生在爸爸最初工作的地方,可是那里没有我任何记忆,那里也不是我的家乡!”“读幼儿园在县城,可是那时候的小伙伴现在没有一个能叫上名字,那里也不是我的故乡!”“现在学习生活的地方有我的家,可是别人讲的话我都听不懂,那里也不是我的家乡!”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上海一位家长的备忘录:“上海市档
亲爱的儿子:  两周前,爸爸妈妈听你和外国朋友在网上聊天,他问你:“北京是不是空气很脏、雾霾很重”,你笑着说“时好时坏,北京的雾天就像100年前的伦敦吧”。那一刻,我们觉得,你不仅个头长高了,心智也开始成熟。  今天,你好似一只羽翼渐丰的小鸟,可以稚拙、懵懂地飞出蜗居,插着梦想的翅膀,呼吸擎云的空气,翱翔于广阔天地。你将会看到人生真谛,奇妙变幻,起伏跌宕,但只要你独立思考,坚定航向,你就会不断地遇
立德树人—— 家庭教育的永恒主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是“立德树人”。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还得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在对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德育功能来看,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德育又常常被家长们所忽略。如何更好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担,是每一位对子女未来抱有美好期望的家长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忽视家庭德育的症结在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儿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