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诗歌专题“风骚”并举,选用了《氓》《离骚》(节选)两首经典诗歌。学生在获得古典诗歌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由于时代鸿沟,对诗意的理解产生诸多隔阂,尤其对《离骚》开头部分“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的“内美”大不以为然,认为屈原先生纯属炫耀家室,自吹自擂,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走进那个真实的屈原。
◆关键词:离骚;内美;血统;出生;名字
阅读《离骚》的诸多读者,都会有一个疑惑:《离骚》开头部分,诗人不惜笔墨表达自己的“内美”,用意何在?有人认为屈原先生有点自恋,有富家子弟炫耀家室之嫌。虽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屈原先生如果用意仅此,就难逃庸俗、肤浅,《离骚》也难以流芳百世,让历代无数读者感慨唏嘘,泪湿衫袖。那么屈原先生真正的用意何在呢?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他的“内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说自己血统高贵,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是说自己出生时节特别好,寅年寅月寅日生;“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是说父亲给自己取的名字特别好。
一、先说“血统高贵”
他们认为这纯属正确的废话,按照屈原先生的逻辑与说法,谁的血统不高贵,谁不是帝之苗裔?一番深思熟虑,不难看出屈原本意并非自吹自擂,而是要昭告天下:我与楚怀王同祖同宗。太史公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①由此可推断屈原《离骚》的第一假想读者就是楚怀王和他身边的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一干佞臣。他是要告诉楚怀王,你是“熊大”,我会当好我的“熊二”或者“熊三”“熊十三”,尽力保护好我们的“熊氏森林”。因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因为“楚室兴亡,我的责任!”;他还要告诉那干佞臣,这是我们熊氏家族的事情,你们少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楚怀王对我的疏远是暂时的,太阳的光芒,不是你们几朵浮云能遮能罩的。“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②高贵的美德,忠诚的品质,在屈原那里是一种遗传,是一种融于血脉中的家族使命。因此屈原开宗明义,强调自己的出身,这让他之后的言论水到渠成。于他而言,振兴楚室可谓家族使命。
二、先说“血统高贵”
多人不敢苟同的是:出生年月日有无必要如此隆重书写?因为它其实真的不那么重要,你的生日再奇特,难道能让你考上北大清华。他们站在今人的角度怀疑古事无可厚非,但这也正是今人难以理解屈原的隔阂所在。古人是很迷信的,统治集团尤其如此(不管真假,形式如此)。君权神授,天纵至理。据载,夏代奴隶主已开始假借宗教迷信进行统治。《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例如历代帝王在颁布圣旨时无一例外的“奉天承运”,农民起义领袖鼓动造反时会假托“替天行道”,普通百姓在行事遇挫时亦高呼“成事在天”。可见,只要是“天与”的就是合理的。据说,北宋大文豪苏轼出生那年,他的家乡四川眉山县原本佳木葱茏、绿草丰茂的彭老山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为神奇的是,在他去世那年,彭老山又郁郁葱葱,生机重焕,让人不得不相信,有些人出生奇特,实乃凝聚天地之灵气。那么屈原大书特书自己于“寅年寅月寅日”生,玄机已透,无非告诉楚王与那干佞臣:我出生时节特别祥瑞,得天地禀赋之正。我是上天派来振兴楚室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因此你们不应该忽略我,你们必须重视我。于他而言,振兴楚室可谓上天使命。
三、关于嘉名美字
名字乃代号而已,无足轻重。取名“去病”,未必康健;命名“狗剩”,未必贱也。名平字原,稀松平常,何足吹嘘。粗看有理,细思则谬。屈原的名和字,都出自乃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深思熟虑。何以见得?“皇览揆余初度兮”,“览”,观察也;“揆”,思量也。谨慎若斯,可见期望之殷也。“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美好而平坦。知子莫若父,屈父预知屈原日后将受重用,故借名字对其寄切切之嘱,托殷殷之望。古代有修养的家庭,父亲对儿子的名字似乎都很在意,最有名的当属苏洵的《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对二子苏轼、苏辙的期望与忧虑深含在这段朴素的文字中。“夫人非名不荣,非字不彰,故子生,父思善应而名字之,以表其德,观其志也。”③可见嘉名美字,虽非关乎全局,实寄托大人的无限期盼。屈原郑重写出,深意了然。于他而言,振兴楚室可谓家父使命。
因此,读懂《离骚》并非熟读成诵,亦非翻译达雅,而是要在当琢磨之处精雕,“走近”文本,“走進”文本。在书读百遍中渐消隔膜,神游故国,与古人把酒言欢。
参考文献
[1]屈原.离骚.上海古籍出版社.
[2]王逸.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
[3]张端义.贵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4]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
◆关键词:离骚;内美;血统;出生;名字
阅读《离骚》的诸多读者,都会有一个疑惑:《离骚》开头部分,诗人不惜笔墨表达自己的“内美”,用意何在?有人认为屈原先生有点自恋,有富家子弟炫耀家室之嫌。虽不排除这种可能,但屈原先生如果用意仅此,就难逃庸俗、肤浅,《离骚》也难以流芳百世,让历代无数读者感慨唏嘘,泪湿衫袖。那么屈原先生真正的用意何在呢?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他的“内美”:“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是说自己血统高贵,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是说自己出生时节特别好,寅年寅月寅日生;“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是说父亲给自己取的名字特别好。
一、先说“血统高贵”
他们认为这纯属正确的废话,按照屈原先生的逻辑与说法,谁的血统不高贵,谁不是帝之苗裔?一番深思熟虑,不难看出屈原本意并非自吹自擂,而是要昭告天下:我与楚怀王同祖同宗。太史公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①由此可推断屈原《离骚》的第一假想读者就是楚怀王和他身边的以上官大夫为代表的一干佞臣。他是要告诉楚怀王,你是“熊大”,我会当好我的“熊二”或者“熊三”“熊十三”,尽力保护好我们的“熊氏森林”。因为“保护森林,熊熊有责!”,因为“楚室兴亡,我的责任!”;他还要告诉那干佞臣,这是我们熊氏家族的事情,你们少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楚怀王对我的疏远是暂时的,太阳的光芒,不是你们几朵浮云能遮能罩的。“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②高贵的美德,忠诚的品质,在屈原那里是一种遗传,是一种融于血脉中的家族使命。因此屈原开宗明义,强调自己的出身,这让他之后的言论水到渠成。于他而言,振兴楚室可谓家族使命。
二、先说“血统高贵”
多人不敢苟同的是:出生年月日有无必要如此隆重书写?因为它其实真的不那么重要,你的生日再奇特,难道能让你考上北大清华。他们站在今人的角度怀疑古事无可厚非,但这也正是今人难以理解屈原的隔阂所在。古人是很迷信的,统治集团尤其如此(不管真假,形式如此)。君权神授,天纵至理。据载,夏代奴隶主已开始假借宗教迷信进行统治。《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例如历代帝王在颁布圣旨时无一例外的“奉天承运”,农民起义领袖鼓动造反时会假托“替天行道”,普通百姓在行事遇挫时亦高呼“成事在天”。可见,只要是“天与”的就是合理的。据说,北宋大文豪苏轼出生那年,他的家乡四川眉山县原本佳木葱茏、绿草丰茂的彭老山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为神奇的是,在他去世那年,彭老山又郁郁葱葱,生机重焕,让人不得不相信,有些人出生奇特,实乃凝聚天地之灵气。那么屈原大书特书自己于“寅年寅月寅日”生,玄机已透,无非告诉楚王与那干佞臣:我出生时节特别祥瑞,得天地禀赋之正。我是上天派来振兴楚室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因此你们不应该忽略我,你们必须重视我。于他而言,振兴楚室可谓上天使命。
三、关于嘉名美字
名字乃代号而已,无足轻重。取名“去病”,未必康健;命名“狗剩”,未必贱也。名平字原,稀松平常,何足吹嘘。粗看有理,细思则谬。屈原的名和字,都出自乃父,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深思熟虑。何以见得?“皇览揆余初度兮”,“览”,观察也;“揆”,思量也。谨慎若斯,可见期望之殷也。“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美好而平坦。知子莫若父,屈父预知屈原日后将受重用,故借名字对其寄切切之嘱,托殷殷之望。古代有修养的家庭,父亲对儿子的名字似乎都很在意,最有名的当属苏洵的《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对二子苏轼、苏辙的期望与忧虑深含在这段朴素的文字中。“夫人非名不荣,非字不彰,故子生,父思善应而名字之,以表其德,观其志也。”③可见嘉名美字,虽非关乎全局,实寄托大人的无限期盼。屈原郑重写出,深意了然。于他而言,振兴楚室可谓家父使命。
因此,读懂《离骚》并非熟读成诵,亦非翻译达雅,而是要在当琢磨之处精雕,“走近”文本,“走進”文本。在书读百遍中渐消隔膜,神游故国,与古人把酒言欢。
参考文献
[1]屈原.离骚.上海古籍出版社.
[2]王逸.楚辞章句.上海古籍出版社.
[3]张端义.贵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4]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