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安徽省牛集高级职业中学和她的掌门人吴文清都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学校申报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取得圆满成功,项目总投资20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提供专项建设经费920万元。这不仅预示着这座位于皖江中游北岸的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将立足新起点、再上新台阶,更是吴文清校长与牛集职高“真办职教,办真职教”发展理念的最好见证。
牛集职高的前身是一所民办农中,创办于1962年,1984年正式更名为牛集高级职业中学。从2005年开始,学校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枞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和安徽省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2008年12月,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3月,学校跻身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2012年,学校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成功……
一所以涉农专业为主、置身偏僻村野的职业学校,缘何能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初夏的五月,我们走进牛集职高,带着诸多疑问,倾听吴文清校长畅谈在职教这片希望田野上勤耕不辍的发展真经。
立足农业 打造品牌
职业中学的发展之路最忌摊子铺得太大、专业设置多而全,应该办特色专业、育特色人才,做大做强自己的文章,创立自己的品牌,这也正是牛集职高的发展理念。
——吴文清
牛集职高地处农村腹地,距枞阳县城有40公里。这个地理上的劣势,却被牛集职高转化成了发展优势。学校因农而创,为农而立,情系“三农”,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沃土中茁壮成长。学校将办学定位确立为:立足农村,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辐射,积极为本地区的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服务,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文化素养、过硬专业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基于这一办学定位,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都浸润着“泥土的新鲜气息”。
学校接纳的是农家子弟,培养的是新型农民。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当前产业转移的现实,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与服装及家纺专业,专业设置以涉农专业为主,兼设工科专业,长期开设种植、园林、园艺、农业机械化、农村综合经营、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
学校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培训基地。基地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占地35000平方米,有120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楼一幢,钢架大棚、智能温室5个,苗木、盆景近2万株,适用于园林建设的花木40多个品种,还有淡水精养池3个,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畜禽养殖场正在建设之中。现代新能源建设利用项目正在实施,该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实训基地,融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为一体,将成为本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集成地,是本地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科技信息、生产信息的集散地。在校外,学校联络农场、养殖场、苗圃、农产品加工企业,农、科、教统筹,借助科技辐射,促进当地农业科技的普及与进步。
同时,学校办学注重“接地气”,开办“牛集职高泰达农民移动学校”,走村串户,送教下乡,把课堂带到禽栏畜圈、湖畔船边、田间地头。“移动学校”成立后成功举办的一期农业培训班,就是把全县村干部选举的落选(合并)人员集中到一起,进行养殖培训,提供“一条龙”服务。学校还积极开展良种推介、义务咨询、上门服务、结对帮扶贫困村等工作,把做好每一件让农户满意的实事当做荣耀。在未来,“移动学校”将建成覆盖枞阳县22个乡镇431个行政村的农村职教培训网络,年培训学员4000人次。
如何让牛集职高发挥辐射效应,带动枞阳职教的崛起,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崛起,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安徽职教大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吴文清思考着,也行动着。他积极带领学校走出乡村,主动融入社会,按照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与社会、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共同体”,在更大的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发挥辐射效应,铸造一个关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更宏大的梦想。2009年11月,学校加入由安徽能源技术学校牵头的安徽省能源职业教育集团,以更好地建设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基地;2010年3月,由学校牵头,联合农委各行业协会、枞阳经济开发区重点企业及县内外两所职业学校,成立了枞阳县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理事会;2012年5月,国内首个农业类职教集团——安徽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成立,参与单位涵盖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知名企业,牛集职高成为集团常务副理事单位,吴文清任集团副理事长。在这一全新的平台上,优势资源得以整合,行业发展得以形成合力,办学品牌得以彰显,牛集职高在特色发展之路上再次实现了“加速度”。
质量立校 蓄积后劲
紧紧抓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个中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质量疏通出口、以就业确保入口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的办学环境,蓄积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吴文清
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如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这是牛集职高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一直在追问和思考的问题。在牛集职高的探索道路上,可以总结出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基础能力建设”。除了设备,教师和教材可以说是基础能力建设中最重要的硬件要素。
通过“训、聘、进、转”等模式,以“校长工程”“青蓝工程”“梯形校本培训”以及相关规划、制度为抓手,牛集职高的师资队伍顺利完成了“升级改造”。学校班子成员全部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在学术或职教理论研究上均有所建树,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分布实施教师转型方案:全面完成了对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通识性培训,让教师成为职教内行人;改变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基本完成文化课教师转岗培训、专业课教师提高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团队建设;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通过一系列努力,牛集职高的师资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中职优秀校长1名,省级职教专家1名,省级优秀教师3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9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名。 教材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学校以适用、够用、侧重岗位流程为标准,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不断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延伸性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目前,学校主干专业基本都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牛集职高的质量立校之路上,第二个关键词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所特有的办学模式,将这一模式运用得越好,人才培养工作就越有生机和活力。
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办学,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分制及非全日制函授生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创新,采取来料加工、技术服务等合作办法,让学生、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各类实习实训与生产服务工作,让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近三年来,合作企业共接纳工学结合学生1000多名,学校也为企业订单培养了1500多名合格人才,有1800余名毕业生在这些企业就业。
为更好发挥产教结合优势,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专业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产教结合领导小组”,组建了产教结合管理机构——生产实习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制定产教结合规章制度,根据工厂生产需要和学生实习计划,组织落实。
通过转变思路、灵活机制,牛集职高与产业、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形成了稳固深厚的合作关系,让“产、学、研”合作不再纸上谈兵或流于形式。
第三个关键词,也是所有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关键点:“教学”,其中又以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重。
牛集职高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树状结构”课程、项目教学、专业工作室、导师制等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在教学中注重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
学校现有设备齐全的生化、计算机、电子、电工、服装打样、农机解剖、作物栽培与育种等实验室8个,有现代农业实训示范基地、锦庭家纺实训中心、计算机中心、车工、钳工、焊工、农机、建筑、财会模拟、手工制图、汽车驾驶与维修等实训项目12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950万元,实验自开率达98%以上,实训开出率为100%。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校外实训基地21个,既实训了学生,又培养了师资。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目的的概括。而“业”的基础就是技能。在采访中,吴文清校长特别提到:“技能是练出来的,技能的升级则是考出来、赛出来的。”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认证和技能竞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近三年来,学生双证率达到90%以上,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成绩斐然。特别是学校在农业技能类比赛项目方面,代表着安徽省的最高水平。
2010-2012年,学校连续三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项目比赛,其中1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安徽省教育厅程艺厅长连续三年给学校发来贺信,祝贺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2011-2013年,学校连续三年代表安庆市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农业类技能竞赛,10人次获一等奖、7人次获二等奖、3人次获三等奖。2011-2013年,学校连续三年作为省级技能大赛赛点,成功承办安徽省职业院校中职组农业技能大赛,并获安徽省2011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和安庆市2012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
同时,学校通过创新评价模式,对教学环节进行引导。根据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借鉴由核心能力评价、工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四大模块构成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改革学生评价模式,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评价内容、方法和方式上的创新。
牛集职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就业中经受住了检验,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供不应求。学生就业率近95%,就业稳定率保持在80%左右,就业对口率达56.7%,还有不少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要为培育这一核心竞争力提供助力,则需要学校在管理上苦练内功,这就是第四个关键词:“管理”。
吴文清带领学校领导班子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度和质量监测力度,修订完善了学校内部管理规程等相关制度,创新制定了岗位年度绩效考核、教师量化考核、班主任量化考核、行管人员考核、后勤人员考核等考核制度,建立对全体教职员工和各职能部门的全方位工作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优化分配机制,极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健全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校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四个关键词记录了牛集职高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轨迹,是对“质量立校”的最好诠释。而在四个关键词背后,则是学校领导班子一贯秉持的四个“对接”原则,即“培养对接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以及以贡献为导向、以经济贡献率为办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勤耕不辍,必有收获。牛集职高实现了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双丰收,办学机制充满活力,得到了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赞誉。
真办职教 办真职教
职业教育正处在任务最重、发展最佳的黄金时期,也是上台阶、上质量的关键时期。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职业学校班子成员,要率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办职教,办真职教。
——吴文清
在牛集职高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中,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目标:以重点专业和特色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主攻方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整体办学实力,办改革创新、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中职示范校。
吴文清用了“一二三四五六”具化了这一总体目标,呈现出一幅牛集职高的发展蓝图。一即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与实训基地建设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二即“推进两项课程建设”,一是做好精品课程建设,二是全面推进基于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行业需求的核心课程。三即建设和完善4个学习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0余个满足定岗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探索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四即建设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服装设计与工艺、景区服务与管理4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品牌专业,加强“农民移动学校”和“数字化校园”两个项目的建设。五即实施名师工程计划、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等五个队伍建设计划。六即建立定期校企合作双方对话机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机制、校企双方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生产性基地运行及管理机制、学生定岗实习管理机制、多元评价机制等六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在这张蓝图上,我们能看到学校领导班子运筹帷幄、谋篇布局的勇气与智慧,感受到特色办学的活力与激情。而这样的智慧与活力正是源于“真办职教,办真职教”办学理念的驱动。
吴文清用实际行动,将“真办职教,办真职教”这句话诠释得更透彻,但其实说起来却也很简单。他认为,中职学校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能的多方面需求,牢固树立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的观念,为本地区特别是本县的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服务,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服务。而要把这句话落到实处,他认为外部需要加强投入,内部则要凝聚内力、打造品牌,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宽就业领域,就业拉动,壮大势力;二是努力扩大办学规模,狠抓学生就业;三是加强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当然,还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奋斗的激情与艰苦的努力。
看着牛集职高校园里学生充满活力的身影,感受着课堂上教师的真情投入,感动着领导班子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我们坚信,只要深深扎根于希望的土壤,职教崛起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牛集职高的前身是一所民办农中,创办于1962年,1984年正式更名为牛集高级职业中学。从2005年开始,学校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枞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和安徽省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2008年12月,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3月,学校跻身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2012年,学校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成功……
一所以涉农专业为主、置身偏僻村野的职业学校,缘何能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职业教育改革大潮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初夏的五月,我们走进牛集职高,带着诸多疑问,倾听吴文清校长畅谈在职教这片希望田野上勤耕不辍的发展真经。
立足农业 打造品牌
职业中学的发展之路最忌摊子铺得太大、专业设置多而全,应该办特色专业、育特色人才,做大做强自己的文章,创立自己的品牌,这也正是牛集职高的发展理念。
——吴文清
牛集职高地处农村腹地,距枞阳县城有40公里。这个地理上的劣势,却被牛集职高转化成了发展优势。学校因农而创,为农而立,情系“三农”,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沃土中茁壮成长。学校将办学定位确立为:立足农村,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辐射,积极为本地区的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服务,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文化素养、过硬专业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基于这一办学定位,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都浸润着“泥土的新鲜气息”。
学校接纳的是农家子弟,培养的是新型农民。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当前产业转移的现实,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与服装及家纺专业,专业设置以涉农专业为主,兼设工科专业,长期开设种植、园林、园艺、农业机械化、农村综合经营、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
学校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培训基地。基地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占地35000平方米,有120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楼一幢,钢架大棚、智能温室5个,苗木、盆景近2万株,适用于园林建设的花木40多个品种,还有淡水精养池3个,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畜禽养殖场正在建设之中。现代新能源建设利用项目正在实施,该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实训基地,融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为一体,将成为本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集成地,是本地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科技信息、生产信息的集散地。在校外,学校联络农场、养殖场、苗圃、农产品加工企业,农、科、教统筹,借助科技辐射,促进当地农业科技的普及与进步。
同时,学校办学注重“接地气”,开办“牛集职高泰达农民移动学校”,走村串户,送教下乡,把课堂带到禽栏畜圈、湖畔船边、田间地头。“移动学校”成立后成功举办的一期农业培训班,就是把全县村干部选举的落选(合并)人员集中到一起,进行养殖培训,提供“一条龙”服务。学校还积极开展良种推介、义务咨询、上门服务、结对帮扶贫困村等工作,把做好每一件让农户满意的实事当做荣耀。在未来,“移动学校”将建成覆盖枞阳县22个乡镇431个行政村的农村职教培训网络,年培训学员4000人次。
如何让牛集职高发挥辐射效应,带动枞阳职教的崛起,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崛起,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安徽职教大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吴文清思考着,也行动着。他积极带领学校走出乡村,主动融入社会,按照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与社会、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共同体”,在更大的平台上进行资源整合,发挥辐射效应,铸造一个关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更宏大的梦想。2009年11月,学校加入由安徽能源技术学校牵头的安徽省能源职业教育集团,以更好地建设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基地;2010年3月,由学校牵头,联合农委各行业协会、枞阳经济开发区重点企业及县内外两所职业学校,成立了枞阳县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理事会;2012年5月,国内首个农业类职教集团——安徽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成立,参与单位涵盖本科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知名企业,牛集职高成为集团常务副理事单位,吴文清任集团副理事长。在这一全新的平台上,优势资源得以整合,行业发展得以形成合力,办学品牌得以彰显,牛集职高在特色发展之路上再次实现了“加速度”。
质量立校 蓄积后劲
紧紧抓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个中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质量疏通出口、以就业确保入口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的办学环境,蓄积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吴文清
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如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这是牛集职高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一直在追问和思考的问题。在牛集职高的探索道路上,可以总结出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基础能力建设”。除了设备,教师和教材可以说是基础能力建设中最重要的硬件要素。
通过“训、聘、进、转”等模式,以“校长工程”“青蓝工程”“梯形校本培训”以及相关规划、制度为抓手,牛集职高的师资队伍顺利完成了“升级改造”。学校班子成员全部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在学术或职教理论研究上均有所建树,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多种形式、采取有效措施,分布实施教师转型方案:全面完成了对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通识性培训,让教师成为职教内行人;改变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基本完成文化课教师转岗培训、专业课教师提高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团队建设;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通过一系列努力,牛集职高的师资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拥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中职优秀校长1名,省级职教专家1名,省级优秀教师3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9名,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0余名。 教材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学校以适用、够用、侧重岗位流程为标准,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不断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延伸性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目前,学校主干专业基本都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牛集职高的质量立校之路上,第二个关键词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所特有的办学模式,将这一模式运用得越好,人才培养工作就越有生机和活力。
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办学,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分制及非全日制函授生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创新,采取来料加工、技术服务等合作办法,让学生、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各类实习实训与生产服务工作,让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近三年来,合作企业共接纳工学结合学生1000多名,学校也为企业订单培养了1500多名合格人才,有1800余名毕业生在这些企业就业。
为更好发挥产教结合优势,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专业指导教师、实习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产教结合领导小组”,组建了产教结合管理机构——生产实习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制定产教结合规章制度,根据工厂生产需要和学生实习计划,组织落实。
通过转变思路、灵活机制,牛集职高与产业、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形成了稳固深厚的合作关系,让“产、学、研”合作不再纸上谈兵或流于形式。
第三个关键词,也是所有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关键点:“教学”,其中又以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重。
牛集职高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树状结构”课程、项目教学、专业工作室、导师制等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在教学中注重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
学校现有设备齐全的生化、计算机、电子、电工、服装打样、农机解剖、作物栽培与育种等实验室8个,有现代农业实训示范基地、锦庭家纺实训中心、计算机中心、车工、钳工、焊工、农机、建筑、财会模拟、手工制图、汽车驾驶与维修等实训项目12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950万元,实验自开率达98%以上,实训开出率为100%。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校外实训基地21个,既实训了学生,又培养了师资。
“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目的的概括。而“业”的基础就是技能。在采访中,吴文清校长特别提到:“技能是练出来的,技能的升级则是考出来、赛出来的。”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认证和技能竞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近三年来,学生双证率达到90%以上,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成绩斐然。特别是学校在农业技能类比赛项目方面,代表着安徽省的最高水平。
2010-2012年,学校连续三年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项目比赛,其中1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安徽省教育厅程艺厅长连续三年给学校发来贺信,祝贺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2011-2013年,学校连续三年代表安庆市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农业类技能竞赛,10人次获一等奖、7人次获二等奖、3人次获三等奖。2011-2013年,学校连续三年作为省级技能大赛赛点,成功承办安徽省职业院校中职组农业技能大赛,并获安徽省2011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和安庆市2012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
同时,学校通过创新评价模式,对教学环节进行引导。根据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借鉴由核心能力评价、工作业绩评价、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试四大模块构成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的基础上,改革学生评价模式,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进行了评价内容、方法和方式上的创新。
牛集职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就业中经受住了检验,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供不应求。学生就业率近95%,就业稳定率保持在80%左右,就业对口率达56.7%,还有不少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要为培育这一核心竞争力提供助力,则需要学校在管理上苦练内功,这就是第四个关键词:“管理”。
吴文清带领学校领导班子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度和质量监测力度,修订完善了学校内部管理规程等相关制度,创新制定了岗位年度绩效考核、教师量化考核、班主任量化考核、行管人员考核、后勤人员考核等考核制度,建立对全体教职员工和各职能部门的全方位工作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优化分配机制,极大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健全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校务和资产等信息系统,全面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四个关键词记录了牛集职高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轨迹,是对“质量立校”的最好诠释。而在四个关键词背后,则是学校领导班子一贯秉持的四个“对接”原则,即“培养对接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以及以贡献为导向、以经济贡献率为办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勤耕不辍,必有收获。牛集职高实现了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双丰收,办学机制充满活力,得到了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赞誉。
真办职教 办真职教
职业教育正处在任务最重、发展最佳的黄金时期,也是上台阶、上质量的关键时期。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尤其是职业学校班子成员,要率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办职教,办真职教。
——吴文清
在牛集职高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中,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目标:以重点专业和特色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主攻方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整体办学实力,办改革创新、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中职示范校。
吴文清用了“一二三四五六”具化了这一总体目标,呈现出一幅牛集职高的发展蓝图。一即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与实训基地建设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二即“推进两项课程建设”,一是做好精品课程建设,二是全面推进基于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行业需求的核心课程。三即建设和完善4个学习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0余个满足定岗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探索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四即建设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服装设计与工艺、景区服务与管理4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品牌专业,加强“农民移动学校”和“数字化校园”两个项目的建设。五即实施名师工程计划、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等五个队伍建设计划。六即建立定期校企合作双方对话机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机制、校企双方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生产性基地运行及管理机制、学生定岗实习管理机制、多元评价机制等六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在这张蓝图上,我们能看到学校领导班子运筹帷幄、谋篇布局的勇气与智慧,感受到特色办学的活力与激情。而这样的智慧与活力正是源于“真办职教,办真职教”办学理念的驱动。
吴文清用实际行动,将“真办职教,办真职教”这句话诠释得更透彻,但其实说起来却也很简单。他认为,中职学校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能的多方面需求,牢固树立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的观念,为本地区特别是本县的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服务,为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农村服务。而要把这句话落到实处,他认为外部需要加强投入,内部则要凝聚内力、打造品牌,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拓宽就业领域,就业拉动,壮大势力;二是努力扩大办学规模,狠抓学生就业;三是加强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当然,还需要强烈的使命感、奋斗的激情与艰苦的努力。
看着牛集职高校园里学生充满活力的身影,感受着课堂上教师的真情投入,感动着领导班子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我们坚信,只要深深扎根于希望的土壤,职教崛起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