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鉴赏题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往往答不好。而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根本就没读懂诗。诗词解读和理解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熟悉一些切入角度,对学生理解诗也很有帮助。
一、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解诗
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人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中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下面我们依次说明。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诗中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如果说前两句景物的特点还不够鲜明的话,那么后两句中的“花自落”、“鸟空啼”之景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课本中所学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景物特征,不仅体现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二)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词中,有一个词人的形象在。他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现在虽心系抗金前线,但已被弃置不用(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样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一种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三)
题榴花
韩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物一榴花的特点鲜明:“照眼明”、“无车马”、“落绛英”、如此亮丽的榴花却无人欣赏,只能独自飘零。岂不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捕捉诗中的感情提示语,迅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读懂了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才算真正读懂了诗。因此,捕捉诗中的感情提示语,常常是迅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比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阅读这一首诗,我们只要抓住“关山旧别情”、“边愁”这些感情提示语,就不难理解诗的主旨:抒发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乡愁。
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故园情”就提示诗的主旨是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当然“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从分析题目入手解诗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也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切入点。认真分析诗歌的题目、会给我们一些重要的提示。比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连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题目中的“冬至”可以说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作者一人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孤独之情不言自明,而“思家”二字则把当时作者的情绪作了明确的交代。我们很容易把握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005年高考广东卷所选的是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邀清渭,沉思忽自惊。题目中“怀归”二字。也说明了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
四、从注释、题干入手解诗
古诗鉴赏的命题选材仍以“浅易”作为标准,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命题人常常要做些有意的提示,试卷上没有多余的文字,诗后的注释,常常是我们解诗的金钥匙。
(一)注释提供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例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注释明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国破家亡,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国事已不可收拾。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有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是再合理不过了。
(二)注释提供了作者的关键信息。例如:
(200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注释特别点明作者是南宋后期诗人,当时金人入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志士报国无门,联系课本所学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作,我们就能体会本诗作者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因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知人论世,正是我们解诗的一条重要原则。一些关键的注释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材料。
另外有些题干还为我们提供了解题的思路。例如:
阅读下诗,完成诗后问题。
望海楼
米 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洲:滨水的地方。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说明望海楼是这首诗的中心。不写中心而先写它的环境: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当然是起烘托作用了。
总之,读懂诗歌是答好试题的基础,我们既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要把握好读解诗歌的切入点,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解诗
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人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中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下面我们依次说明。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物的特点来把握作者的感情。诗中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如果说前两句景物的特点还不够鲜明的话,那么后两句中的“花自落”、“鸟空啼”之景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课本中所学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景物特征,不仅体现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二)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词中,有一个词人的形象在。他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现在虽心系抗金前线,但已被弃置不用(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样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一种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三)
题榴花
韩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物一榴花的特点鲜明:“照眼明”、“无车马”、“落绛英”、如此亮丽的榴花却无人欣赏,只能独自飘零。岂不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捕捉诗中的感情提示语,迅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读懂了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才算真正读懂了诗。因此,捕捉诗中的感情提示语,常常是迅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比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阅读这一首诗,我们只要抓住“关山旧别情”、“边愁”这些感情提示语,就不难理解诗的主旨:抒发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乡愁。
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故园情”就提示诗的主旨是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当然“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从分析题目入手解诗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也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切入点。认真分析诗歌的题目、会给我们一些重要的提示。比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连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题目中的“冬至”可以说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作者一人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孤独之情不言自明,而“思家”二字则把当时作者的情绪作了明确的交代。我们很容易把握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005年高考广东卷所选的是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邀清渭,沉思忽自惊。题目中“怀归”二字。也说明了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
四、从注释、题干入手解诗
古诗鉴赏的命题选材仍以“浅易”作为标准,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命题人常常要做些有意的提示,试卷上没有多余的文字,诗后的注释,常常是我们解诗的金钥匙。
(一)注释提供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例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注释明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国破家亡,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国事已不可收拾。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有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是再合理不过了。
(二)注释提供了作者的关键信息。例如:
(200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注释特别点明作者是南宋后期诗人,当时金人入侵,中原沦丧,朝廷昏聩,志士报国无门,联系课本所学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作,我们就能体会本诗作者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因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知人论世,正是我们解诗的一条重要原则。一些关键的注释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材料。
另外有些题干还为我们提供了解题的思路。例如:
阅读下诗,完成诗后问题。
望海楼
米 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沧洲:滨水的地方。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说明望海楼是这首诗的中心。不写中心而先写它的环境: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当然是起烘托作用了。
总之,读懂诗歌是答好试题的基础,我们既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也要把握好读解诗歌的切入点,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