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核心。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力、想象力、初步获取知识的能力、简单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意见的品质;学会科学地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述自己的见解。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自科举制度出现以来,我们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更难顾及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怪我国除了四大发明外少有震惊世界的发明诞生。现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已成了众多教育人士的共识。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意识。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的又快又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的又快又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
三、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从问题开始。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认真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四、创造参与条件,培养创新品质
创造又是一种多向交流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不断创新奠定基础。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呢?
首先,应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如果自信心强,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鸡兔同笼”一课时,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后,我并没有马上去讲,而是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道题怎么做呢?老师先不讲,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一定能掌握新知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激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于是在一片讨论声后,学生求出了这道题的答案,掌握了新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应做到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勉励;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能挖苦,只能给予鼓励。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深入解班上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题难易要适度,提问要求要适当。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习题后,教师出示练习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6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老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2,他们的棱长之和是88厘米,请你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維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同时,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类型的辩析,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倘若题目过难容易把一些学生变成“观众”,丧失学习信心;如果题目过于容易,又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在授课形式上,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新知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有意识地到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中去辅导,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释疑。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要尽量做到四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让学生主动学、互相讨论、多向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五、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这样一道多变题:某校五年级有女生25人,比男生少1/6,五年级的人数正好占全校人数的3/20,该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根据训练效果,我将该题改成:某校五年级学生有女生25人,比男生少1/6,该校五年级有多少人?看起来越改越容易,但根据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就该动脑筋了。①把男生看作单位“1”。②把女生看作单位“1”。③把男生人数看作6份,女生人数看作5份。
实践操作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同时积极地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自科举制度出现以来,我们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更难顾及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难怪我国除了四大发明外少有震惊世界的发明诞生。现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已成了众多教育人士的共识。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意识。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的又快又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的又快又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
三、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从问题开始。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认真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而且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导致被动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四、创造参与条件,培养创新品质
创造又是一种多向交流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不断创新奠定基础。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呢?
首先,应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如果自信心强,就会自觉排除各种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鸡兔同笼”一课时,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后,我并没有马上去讲,而是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道题怎么做呢?老师先不讲,我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一定能掌握新知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激励,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于是在一片讨论声后,学生求出了这道题的答案,掌握了新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应做到教师在课堂上,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勉励;对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学生不指责,更不能挖苦,只能给予鼓励。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要深入解班上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题难易要适度,提问要求要适当。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习题后,教师出示练习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6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老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2,他们的棱长之和是88厘米,请你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由于学生的思維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同时,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类型的辩析,适应于各层次学生学习。倘若题目过难容易把一些学生变成“观众”,丧失学习信心;如果题目过于容易,又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在授课形式上,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新知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有意识地到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中去辅导,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释疑。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要尽量做到四个“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头,使他们会想敢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会说;解放孩子的手,使他们会做。让学生主动学、互相讨论、多向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五、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有这样一道多变题:某校五年级有女生25人,比男生少1/6,五年级的人数正好占全校人数的3/20,该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根据训练效果,我将该题改成:某校五年级学生有女生25人,比男生少1/6,该校五年级有多少人?看起来越改越容易,但根据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就该动脑筋了。①把男生看作单位“1”。②把女生看作单位“1”。③把男生人数看作6份,女生人数看作5份。
实践操作可以开拓学生思路,能使学生从摸一摸、做一做、看一看、动一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锻炼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一步一步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同时积极地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