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升格指导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d19890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指导】
  叙事散文不用完全具备记叙文的各个要素,不需要一个有头有尾、过程详细的故事,它的“叙事”可以不求完整,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与典范记叙文比较,叙事散文笔法灵活,具有較大的自由度。针对本话题,同学们必须注意以下六点:以“笑”为线索,贯串始终;与“笑”有关的材料指向集中,体现健康向上的情感基调;叙述有细节支撑;注意过渡照应,结构流畅;议论、抒情占比适当;拟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
  【病文展示】
  “老班”的笑
  说来也巧,班主任姓“班”,与班固、班超同姓。叫他“老班”,真是“实至名归”。
  老班教思想政治课,那次历史老师病了,由他代上,可才代了一次,就把我们乐坏了。他真不愧为“班固”的后代呀,一打开两汉史,他就说起了班固一家人,什么出使西域呀,平乱呀,还有那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来历呀……直到下课铃响,我们还齐声“起哄”:“再讲两分钟吧……”老班却手一摆,算是下课。可惜好景不长,历史课他只代了三节,让我们好生遗憾。(这一段叙述“老班”代上历史课的事,有生活气息,语言幽默,但所写的是“老班”的知识丰富,与“笑”搭不上边。)
  老班才二十四五岁吧,却总是板着脸(至少在我们面前)。不管是表扬我们,或是批评我们,甚至在唱歌的时候,他都严肃得像个白发老者。课上,老班动辄来一句:“我们要看清其中的矛盾,全面分析,依据马克思主义……”老班的严肃让他的笑容成了“奢侈品”,同学们自然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有哪些“评论”呢?没有写,实际上,完全可以补写出来。)
  老班的笑的确是件稀世之宝。那次,我犯了个大大的错误,一天下来,什么课都没听进去,夜里做梦梦见的尽是老班那张脸,梦醒了也不敢睁眼,真怕老班就坐在我的床边。第二天课上,老班还是带着那张“整过容的脸”走上讲台,对着众弟子云:“子曰:‘孰能无过?过而能改,人皆仰之。’我希望一些犯错分子能向我主动承认。”下课后,老班真的过来了。此时,我已是大汗淋漓,却见老班的脸变了,脸涨得通红——那是在笑吗?——也许吧。“坐在角落里,是不是太热了,怎么满头大汗?”这,就是他对我的第一次笑。(缺少细节支撑,少个性。)
  记得初二时,在校运动会上,我面对一个自己从未跳过的高度,过了,就有机会夺冠;过不了,只能是季军。我迟迟不敢上,裁判和同学们都很着急。这时,老班来了。他喊了我一声,我只好看着他。他却来了360度转弯——不,是180度——他向我笑了笑,轻轻地说:“跳吧!”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他像模像样的笑,我顿时轻松了许多,终于越过横竿……这是老班对我的第二次笑,不知他这一笑练了多久,不过比上次进步多了。(描写“笑”有待细化。)
  至于第三笑,我至今还在耐心地等待着。尽管有人说等不到了,但我仍相信他最终会笑的——就凭我对老班性格的认识。那第三笑,也许在刚认识我们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那应该是在毕业典礼后,我们要离开校园时,他定会给我们最后一次笑……(这一段属于虚写的“笑”,虽有校园气息,但是缺少必要的议论和抒情。)
  点评
  作文题目为“‘老班’的笑”,那么作文就应重点表达老班的笑,老班为什么而笑?老班笑起来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如何看待老班的笑?很显然,小作者的表达重点放错了,应该改正。
  综合以上分析看,作文建议计分42分。
  【升格建议】
  1.题目改为“‘老班’三笑”,以数字“三”显示取材特点与横式结构特点;
  2.第二段叙述“老班”代上历史课的事,有生活气息,语言幽默,但所写体现的是“老班”的知识丰富,与“笑”搭不上边,可删去;
  3.第三段可以补上几种有代表性的“评论”作为细节支撑,起先抑后扬的作用;
  4.在描写“老班”的第一次“笑”和第二次“笑”时,都缺乏细节,个性也不够鲜明,须增加描写分量,凸显个性;
  5.第六段描写属于虚写,应该点出“老班”的笑是外冷内热的特殊的笑,严肃冷峻的背后是宽容、关爱和真诚,结尾适当增加些抒情色彩。
其他文献
二、妥善立意  审题完毕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妥善立意,即确定文章的中心、主题。立意的要求可概括为“三要”:  首先,要鲜明。作文歌颂什么,批判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其次,要正确。即作文立意必须有积极的意义,思想感情要健康,观点要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同学们要明确题目对立意的限制,按题目规定的范围去确定中心。  最后,要新颖、深刻。作文要力求写出新意、写
期刊
雪之晶瑩高古,在历代文人笔下多有涉猎。清代张潮《幽梦影》中写过一句话:“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高士,指志趣清雅、品行出俗的隐逸之人。  下雪天,天地俱白,许多人窝在屋里围炉取暖,喝酒聊天,有人却抬头见雪亢奋。宋代《北梦琐言》记载,唐代郑綮颇有诗名,作诗的灵感要靠风雪来激发。雪花纷纷扬扬,他一人悠然骑驴出长安,雪花沾在衣服、头发、胡须和眉毛上,然后欣然命笔。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乎?”他说:“
期刊
这篇文章的引人一读处在于立论新颖,而立论之新在于触摸当代热点,击中世人“心病”。这表现在文章所揭示的三个“误区”:现代人生活理念的误区,现代人生活内容的误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误区。  文章在向现代人推出“慢生活”时,纵横开阖自如,论述手段多样,令人信服。这主要表现在下列“三性”:  1.观点表述的多样性。“慢生活就是适当放缓生活节奏,实现较为人性化的从容生活……”这是近乎定义的逻辑性表达,比较严密
期刊
要不要见义勇为  9岁小学生因去救冲到河中央的两个小伙伴而失去生命,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近日,广州一所小学布置了这样一堂德育测试作业,引发社会关注。  现实生活中,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倡导通常采取社会动员的方式,将社会成员看成一个同质性整体,简单地强调主观意愿,却忽视了人们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这不仅造成了遵守道德规范的成本过高,也会带来一些意外伤害的悲剧。伴随着社会变迁
期刊
“咔嚓”一声,队伍前的摄影师用手中的单反定格了我们初中三年最温馨的一刻,相处三年的亲人终于都出现在这张毕业照上。凝视着毕业照上每个人的微笑表情,我也品味出这些微笑中饱含着的复杂的情感。  黑板上中考倒计时的数字一天天地减少,中考也在一天天地逼近,家长、老师的催促助长着那紧张害怕的气焰。不得不承认,我们已是只差二十几天就毕业的初三学生了,总是时不时地感叹着时光荏苒,却不妨一个转身就已经是三年后,这三
期刊
东汉时期,姜肱出身望族,他和两位兄弟的感情很好,未娶亲之前,经常共盖一床被子,后人因此常用“姜肱共被”形容兄弟间友爱和睦的样子。《后汉书·姜肱传》记述了一个小故事,说姜肱兄弟不仅兄友弟恭,而且还都热衷于隐恶扬善:  肱尝与季江谒郡,夜于道遇盗,欲杀之。肱兄弟更相争死,贼遂两释焉,但掠夺衣资而已。既至郡中,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它辞,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肱与相见,皆叩头
期刊
季雅原是南康郡守,被罢官后,一家人只好从大府第搬了出来。可搬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为此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意。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乃君子之家,家风极好,季雅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
期刊
微子是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纣王暴虐,昏庸无道,微子和其他忠臣多次劝谏,纣王根本听不进去。微子想,纣王如此顽固,实在让人看不到希望。于是,他为自己想了两条出路:一是以死保衛国家,二是离开纣王。这两条路究竟选哪条呢?微子犹豫不定,于是找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请教:“殷朝没有清明的政治,也没有管理四方人民的能力。我们的祖先成汤建立了功业,现在殷王室的人不论大小都喜欢干违法乱纪、抢劫偷盗的事,官吏更是罔顾法纪
期刊
央视最近拍摄到一所大学,当时正好是午餐时间,食堂的工作人员正忙碌地给学生们盛午餐,但是另一边同样忙碌的是收餐的工作人员。这所学校一共有5个餐厅,每个餐厅有两个收餐点,每个收餐点每顿饭能收两桶100斤的泔水,这样算下来,这所学校一顿饭就能产生1000斤的泔水。这还不算学生在学校之外就餐和打包回寝室就餐剩下的饭菜。  而同样是学校,另一所学校餐厅里却是这样的情形:学生们盛的饭都不多,有的还往回舀了一点
期刊
晚风习习,窗外小鸟的叫声不绝于耳,一群一群的,好不热闹。可那又怎样,到了冬天,它们终将散去,正如同即将毕业的我们……  还记得,曾几何时,我们背上书包,走进学校,将快乐印在相框,将笑声回荡在校园。  曾几何时,我们奔向操场,踏上跑道,将汗水洒在地面,将呼声留在心中。  曾几何时,我们丢掉书包,不去理会那枯燥、繁琐的定理,尽情放飞心情。  是啊!那时的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这一切怎能忘怀?  我叹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