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性教育,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不只局限在学到更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达到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目的。数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理性的认识实践的条件,以数学公式为依托,从事物的内部发展规律出发,认识事物本质,这就是数学之美。而初中数学教学本身也绝不是简单的自然学科,在这简单的数据中同样蕴涵着形形色色美的感性教育,是以数学之美为依托的专业性教育。
一、数学教学的简约之美
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教学内容无时无刻不是围绕着简单的数字符号进行。而正是这些符号数字,由简到繁的奇妙组合,创造出了复杂深奥的数学体系。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无疑还处在这座庞大的教学体系的底层,教学的内容也相对容易,数字和符号之间的组合规律数量较少,变化比较单一,也更加具有简约易懂的特点。数学教学好比中国的文言文,用最少的字数表达完整的意义,看的人并不能立刻了解它内在的含义,但经过人的引领与讲解就会发现其隐藏在简约的数字符号背后的真相。数学的简约美不仅体现在数字符号的变换上,还体现在公式定理的运用上。
如“平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定理就是将数学教学简约化的有力体现。这一定理的存在是经过历代数学学者的经验总结得出的,其限定条件就是“平面上”,因为曲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并不是定值。当然,学生还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测量验证定理的准确性。各种公式、定理的存在不是为了扼杀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是为了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直接方便地应用,而不是每次遇到相关问题都需要经过烦琐的论证。
二、数学教学的实用之美
很多人认为,数学学习需要每天与大量的数字打交道,十分令人头疼,但是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了解数学重要的实用性。数学的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会数学不但能增长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也会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中,常常出现以公司的盈利状况、人口的增长状况为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情况。这些问题的设置既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很容易让学生在课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回想起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从而加深知识的记忆,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也正是这个原因,学校在小学数学的教学阶段就开始教授应用题,并一直延续到初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也因为其内在的实用性而一直贯串学校教育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知识不是教育的目的,必须能将知识合理地运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够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数学教学的和谐之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形容的不只是道德准则、法律条文等,也是数学和谐美不可或缺的条件。初中数学教学的和谐美体现在几何学的对称之美上,这种美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平面上的不同直线变化成线段,相互组合成的图像千变万化,相互间位置的组合规律却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具有和谐的美感。无论是平行线的对称美、三角形的衔接美、平行四边形的棱角美还是圆形的整体美、锥形的变化美、扇形的弧度美,无不体现初中数学给人的美的享受。
比如,等腰三角形ABC,AB = AC,P为BC边上任意一点,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图形,在内部却蕴涵着一种和谐之美。
众所周知,美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和谐美的特性能够充实学生的感观世界,相对于抽象的概念,具体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在头脑上形成具体的事物形象,有助于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求知欲。这也是为什么在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多采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的教学方法的原因。
数学的和谐美还体现在教学用语上的精确性上,任何的定义、公理、定理都需要经过上百次的论证才能得到广泛认可。而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的学习都是间接实践活动,这些知识都要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严格约束。这种约束限制就是数学学科不与其他学科发生冲突的前提,在这些条条框框的“规矩”的影响下,成就了“方圆”内的和谐。
四、数学教学的直接美
初中教学比较重视教学的反馈。交流是反馈的一项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自身的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识,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有效沟通。这不但适用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教学,还应用于课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温习,教师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上。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授课时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语言动作等。教师都是经过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学习后的人员,有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经历,通过对学生的状态的观察能够掌握学生的听课情况,这也是重要的反馈之一。除了这一间接方法,练习题也是对教学成果的直接检验,这也是初中数学的一大特点,不像语文、英语等社会科学类科目学习成果不能得到直接检验。从公式、定理的证明,到加减法的分配率、结合律的运用,都能在一道道数学题上得到有效检测。很多时候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无法理解时,通过一道简单的习题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的数学美无处不在,它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达到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结合。在学校教育中,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初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它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美,促进个体的发展,是当今终身教育理念下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
一、数学教学的简约之美
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教学内容无时无刻不是围绕着简单的数字符号进行。而正是这些符号数字,由简到繁的奇妙组合,创造出了复杂深奥的数学体系。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无疑还处在这座庞大的教学体系的底层,教学的内容也相对容易,数字和符号之间的组合规律数量较少,变化比较单一,也更加具有简约易懂的特点。数学教学好比中国的文言文,用最少的字数表达完整的意义,看的人并不能立刻了解它内在的含义,但经过人的引领与讲解就会发现其隐藏在简约的数字符号背后的真相。数学的简约美不仅体现在数字符号的变换上,还体现在公式定理的运用上。
如“平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定理就是将数学教学简约化的有力体现。这一定理的存在是经过历代数学学者的经验总结得出的,其限定条件就是“平面上”,因为曲面上的三角形内角和并不是定值。当然,学生还需要通过自己动手测量验证定理的准确性。各种公式、定理的存在不是为了扼杀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是为了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直接方便地应用,而不是每次遇到相关问题都需要经过烦琐的论证。
二、数学教学的实用之美
很多人认为,数学学习需要每天与大量的数字打交道,十分令人头疼,但是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了解数学重要的实用性。数学的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会数学不但能增长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也会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中,常常出现以公司的盈利状况、人口的增长状况为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情况。这些问题的设置既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很容易让学生在课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回想起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点,从而加深知识的记忆,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也正是这个原因,学校在小学数学的教学阶段就开始教授应用题,并一直延续到初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也因为其内在的实用性而一直贯串学校教育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知识不是教育的目的,必须能将知识合理地运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够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数学教学的和谐之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形容的不只是道德准则、法律条文等,也是数学和谐美不可或缺的条件。初中数学教学的和谐美体现在几何学的对称之美上,这种美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平面上的不同直线变化成线段,相互组合成的图像千变万化,相互间位置的组合规律却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具有和谐的美感。无论是平行线的对称美、三角形的衔接美、平行四边形的棱角美还是圆形的整体美、锥形的变化美、扇形的弧度美,无不体现初中数学给人的美的享受。
比如,等腰三角形ABC,AB = AC,P为BC边上任意一点,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图形,在内部却蕴涵着一种和谐之美。
众所周知,美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和谐美的特性能够充实学生的感观世界,相对于抽象的概念,具体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在头脑上形成具体的事物形象,有助于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求知欲。这也是为什么在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多采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的教学方法的原因。
数学的和谐美还体现在教学用语上的精确性上,任何的定义、公理、定理都需要经过上百次的论证才能得到广泛认可。而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的学习都是间接实践活动,这些知识都要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严格约束。这种约束限制就是数学学科不与其他学科发生冲突的前提,在这些条条框框的“规矩”的影响下,成就了“方圆”内的和谐。
四、数学教学的直接美
初中教学比较重视教学的反馈。交流是反馈的一项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自身的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识,实现学生间、师生间有效沟通。这不但适用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教学,还应用于课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温习,教师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上。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授课时注意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语言动作等。教师都是经过高等教育阶段专业学习后的人员,有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经历,通过对学生的状态的观察能够掌握学生的听课情况,这也是重要的反馈之一。除了这一间接方法,练习题也是对教学成果的直接检验,这也是初中数学的一大特点,不像语文、英语等社会科学类科目学习成果不能得到直接检验。从公式、定理的证明,到加减法的分配率、结合律的运用,都能在一道道数学题上得到有效检测。很多时候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无法理解时,通过一道简单的习题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的数学美无处不在,它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达到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的结合。在学校教育中,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初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它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美,促进个体的发展,是当今终身教育理念下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