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近年来,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小学生语言基础薄弱,阅读积累量少,对文章的理解有时会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思维导图渐渐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借助于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阅读规律,窥透文章脉络,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能力
小学教育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也是从识字开始的基础教育。提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直观感知到理性分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会逐步提升,逻辑分析能力会逐步增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会逐步提高。为了优化这一过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掌握一篇文章中组织语言的规律。本文将就此展开详细论述。
一、思维导图指导下阅读教学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維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类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时是存在障碍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有时不明白教师讲的内容,有时跟不上语文教师的思路;相反,教师有时不明白学生心中所想,不明白学生对自己所讲的知识理解到何种程度。此时,借助于思维导图,师生之间可以增进理解。也就是说,思维导图等于为师生交流和增进相互理解搭建了一座桥梁,它能将抽象的思路变得具体化、可视化。小学生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有时,教师在课上讲解时,学生觉得自己明白了。可是,过不了多长时间,教师如果再针对某篇文章提出相同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回答了。深挖这里面的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建立一套分析具体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说,学生学过了知识,没有形成能力。借助于思维导图,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导图重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回忆起教师当初在课上所讲的内容,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新型学习方法。
二、思维导图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具体教学方法
(一)教学思路可视化,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让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教学思路的可视化来体现。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一边将自己分析文章的思路在黑板上写下来。学生参照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会渐渐认识到阅读文章的规律。学生将思维导图记下来,课后自己可以按照导图的思路一边重新审视课文,一边回忆老师在课上所讲,这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通过长期的类似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例如,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师徒四人列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进而按故事发展顺序进行思维导图架构的完善,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并将人物的形象特点凸显出来。利用思维导图在课堂上讲解文章内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把握文章的主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老师也可以使思维导图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问题结构,让学生在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随着高年级学生文章阅读难度的增大,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和线索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文章的内容梳理过程可以更好地理清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并不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师要做好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能力、效率。
(二)学习思路清晰化,增强自主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通常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按照这六要素来画思维导图,以此来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必然多次阅读课文,这样既能熟悉文章内容,也能渐渐摸到作者创作时的思路。
比如,在阅读《西游记》这部小说时,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将能够更好地提升内容呈现的完整性,尤其对于情节连贯性较强的小说作品而言,将思维导图融入到人物情节以及事件线索的梳理过程中,将能够在整体上把握这本书主要说了什么内容,关键的情节有哪些,情节之间是如何串联的。其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师徒四人的取经历程展现出来,期间将不同的细节描写以及情节发展展现在思维导图上,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展现了一个更加完善的“阅读地图”,进而加深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把握。在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更好地针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导图构建,由此为寻找和还原作者阅读思路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学生也能够在不断发现和寻找作品内容关联的过程中深化对故事情节的认知,进而使得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探寻故事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知识理解简单化,增强合作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模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竭力探讨的新型教学模式,因为学生借助于合作模式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认识到其他同学身上的长处,及时地取长补短。可是,由于小学生相互之间沟通理解存在困难,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语文教师一直没有找到非常适合的办法。现在,借助于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各自阅读文章的思维导图画出来,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对比思维导图展开合作讨论,这无疑会使合作学习变得高效。
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本中,更有《飞向蓝天的恐龙》《琥珀》等这样具有浓郁奇幻和历史色彩的课文。而在这一单元的课后习作中,也有着“我的奇思妙想”这样一个题目,围绕这一题目开展的课堂,将学生分组显然能够达到更好地课堂效率。比如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人一组,在这样一个课题中,小组里一个人收集小组成员中每个人对这个课题所提出的设想,第二个人将这些收集到的东西整合起来,把相似的内容组合,再分点描述出大家的想法,而另外一个人就可以负责在班级里分享自己小组的最终成果,所以说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更能让他们在这之中学习到他人身上自己所没有的精神品质和学习方法。可见,类似故事的创作是在思维导图的指示下完成的。也就是说,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阅读素材题材丰富,风格千差万别。教师在带领学生构筑思维导图的时候,应本着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原则,在启发、提示的过程中,与学生一同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对于个别文章,教师还可以构筑多个思维导图,依据写作思路、创作风格、语言特点等不同角度构筑不同的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文建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应用[J].甘肃教育,2019(6):59.
[2]严英.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2):251.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能力
小学教育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也是从识字开始的基础教育。提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直观感知到理性分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会逐步提升,逻辑分析能力会逐步增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会逐步提高。为了优化这一过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掌握一篇文章中组织语言的规律。本文将就此展开详细论述。
一、思维导图指导下阅读教学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維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类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时是存在障碍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有时不明白教师讲的内容,有时跟不上语文教师的思路;相反,教师有时不明白学生心中所想,不明白学生对自己所讲的知识理解到何种程度。此时,借助于思维导图,师生之间可以增进理解。也就是说,思维导图等于为师生交流和增进相互理解搭建了一座桥梁,它能将抽象的思路变得具体化、可视化。小学生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有时,教师在课上讲解时,学生觉得自己明白了。可是,过不了多长时间,教师如果再针对某篇文章提出相同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回答了。深挖这里面的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建立一套分析具体问题的思路。也就是说,学生学过了知识,没有形成能力。借助于思维导图,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导图重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回忆起教师当初在课上所讲的内容,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新型学习方法。
二、思维导图指导下的阅读教学具体教学方法
(一)教学思路可视化,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让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教学思路的可视化来体现。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一边将自己分析文章的思路在黑板上写下来。学生参照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会渐渐认识到阅读文章的规律。学生将思维导图记下来,课后自己可以按照导图的思路一边重新审视课文,一边回忆老师在课上所讲,这无疑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通过长期的类似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例如,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师徒四人列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进而按故事发展顺序进行思维导图架构的完善,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并将人物的形象特点凸显出来。利用思维导图在课堂上讲解文章内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把握文章的主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老师也可以使思维导图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问题结构,让学生在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随着高年级学生文章阅读难度的增大,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和线索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文章的内容梳理过程可以更好地理清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并不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师要做好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能力、效率。
(二)学习思路清晰化,增强自主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能接触到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通常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按照这六要素来画思维导图,以此来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必然多次阅读课文,这样既能熟悉文章内容,也能渐渐摸到作者创作时的思路。
比如,在阅读《西游记》这部小说时,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将能够更好地提升内容呈现的完整性,尤其对于情节连贯性较强的小说作品而言,将思维导图融入到人物情节以及事件线索的梳理过程中,将能够在整体上把握这本书主要说了什么内容,关键的情节有哪些,情节之间是如何串联的。其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师徒四人的取经历程展现出来,期间将不同的细节描写以及情节发展展现在思维导图上,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展现了一个更加完善的“阅读地图”,进而加深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把握。在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更好地针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导图构建,由此为寻找和还原作者阅读思路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学生也能够在不断发现和寻找作品内容关联的过程中深化对故事情节的认知,进而使得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探寻故事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知识理解简单化,增强合作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模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竭力探讨的新型教学模式,因为学生借助于合作模式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认识到其他同学身上的长处,及时地取长补短。可是,由于小学生相互之间沟通理解存在困难,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语文教师一直没有找到非常适合的办法。现在,借助于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各自阅读文章的思维导图画出来,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对比思维导图展开合作讨论,这无疑会使合作学习变得高效。
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本中,更有《飞向蓝天的恐龙》《琥珀》等这样具有浓郁奇幻和历史色彩的课文。而在这一单元的课后习作中,也有着“我的奇思妙想”这样一个题目,围绕这一题目开展的课堂,将学生分组显然能够达到更好地课堂效率。比如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人一组,在这样一个课题中,小组里一个人收集小组成员中每个人对这个课题所提出的设想,第二个人将这些收集到的东西整合起来,把相似的内容组合,再分点描述出大家的想法,而另外一个人就可以负责在班级里分享自己小组的最终成果,所以说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更能让他们在这之中学习到他人身上自己所没有的精神品质和学习方法。可见,类似故事的创作是在思维导图的指示下完成的。也就是说,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阅读素材题材丰富,风格千差万别。教师在带领学生构筑思维导图的时候,应本着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原则,在启发、提示的过程中,与学生一同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对于个别文章,教师还可以构筑多个思维导图,依据写作思路、创作风格、语言特点等不同角度构筑不同的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文建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应用[J].甘肃教育,2019(6):59.
[2]严英.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