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晴晴:创业就像“打怪升级”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晴晴

  开第一家理疗店时,周晴晴还是个只有四个月职场经验的创业“小白”。6年时间,她快速成长为拥有3000多家门店的歌曼丽(苏州)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掌舵人。谈及过往,这个“开了挂”般的90后,形象地将自己的创业之路比作一趟不断“打怪升级”的旅程。
  小时候,母亲常对周晴晴说的一句话是“怎么就你跟别人不一样”。念书时,如果觉得老师讲的内容有问题,她会直接站起来公开“叫板”;大学临近毕业,别的同学都忙于投简历,只有周晴晴没动静——她觉得自己还没考虑清楚将来想做什么,不想盲目求职。虽然从小到大都有些特立独行,但周晴晴始终没有偏离过一个既定轨道,那就是她只想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毕业后,周晴晴进入昆山一家外企,虽然当时仍未明确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在循规蹈矩的日常中,她逐渐确定了自己不想过“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
  入职仅四个月,周晴晴便提出辞职,并下定决心创业。此前,她的母亲常年受肥胖及其并发症的困扰,直到用了周晴晴在中药研究院工作的朋友给的一剂配方,血脂和睡眠问题才真正得到改善。周晴晴发现,母亲的健康在好转的同时,体重也实现了稳步下降,这意外启发了她的创业方向。
  2014年,周晴晴开了第一家理疗店。她和朋友对产品配方进行了共同研发,再结合中医理疗和食养,为顾客进行体重管理。没有任何创业经验,周晴晴对这一次冒险其实没有太大把握——她记得很清楚,开业后两个月一共只有两位顾客。
  那时,母亲常给周晴晴打电话,从不问她经营好坏,只说“生意有淡旺”“万事开头难”。周晴晴知道自己放弃外企职位开店,在许多人眼里算是“不务正业”,但正是家人坚定的支持,帮助她熬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时光。
  最初两位顾客减重成功后,主动当起了周晴晴的“活广告”,一传十十传百,顾客变得源源不断。周晴晴珍惜每一位顾客,花费大量时间为她们精心定制一日三餐的食谱,同时不断精进理疗方式,忙到凌晨两三点成了家常便饭。
  从2014年到2017年,创业头三年周晴晴一直是一个人操持着,甚至怀孕时也坚持陪加盟商现场选址,直到怀胎八个月才停下奔波的脚步。
  第一次创业就取得成功,有人觉得周晴晴是“天赋异禀”,其实比起天赋,吃苦耐劳或许才是她成功的根本原因。
  没有充足的工作经验,学的又是财会专业,创业后的周晴晴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最初她甚至不清楚维持公司正常运转究竟需要怎样的组织架构。许多知识对她来说都是从零开始,周晴晴只能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然而,她从不觉得累,因为毕业时的难题她终于找到了答案——创业就是她“热爱的事情”。理论结合实践,周晴晴最终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管理思路,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定下了方向。创业6年,是她和公司一起成长变强的6年。
  周晴晴不愿用传统的“美体”来定义身处的行业,她的目光也从未局限于此。她深知不少人对这一行有偏见,但她选择坦然接受。被偏见束缚不是她的作风,迎难而上才是她的习惯。周晴晴将公司的未来定位在“健康管理”,致力于将古老的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辨症施治”达到“治未病”的预防效果。她相信,这将是一片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获得健康的同时,将中医这一国粹发扬光大,则是周晴晴最大的心愿。
  面对未来,这位年轻的领导者充满信心:如果这个行业需要一个标准来引导,那么她要带领公司成为这个标准;如果这个行业的发展应当有一个新的方向,那必将是她着力深耕的目标。
     Q&A
  Q:你理解的小康生活是怎样的?
  A:在我小时候,小康的标准大概是四菜一汤,吃好穿暖;后来长大了,逐渐变成有车有房,没有负债。现在,我已经不再给自己设定所谓标准。宏观上,我希望国泰民安,山河无恙。具体到自己,只希望我心中有追求时,社会始终有给我施展一番的平台和机会。如果有一天我不想追求更多了,也能好好地持守内心。
  Q:请讲一讲你在回馈社会方面的追求。
  A:歌曼丽目前拥有3000余家实体门店,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區和部分国家。这3000余家门店除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创造了近两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女性就业岗位占90%以上。许多女性在完成从普通员工到门店老板的身份转换的同时,也重拾了自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我们目前正在和一些专业的慈善组织对接,未来希望能够成立基金会,切实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其他文献
張莉  “杨老师,您现在一切都好吗?还记得我吗?我是刘小娟啊。”“小娟,老师记得你啊,你现在怎么样了?”“挺好的,杨老师,我心里一直很感激您当年对我的帮助……”多年后,张莉依然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初中时的一个周末,她陪母亲在乡镇集市上碰到母亲当年的一个学生,因其家庭贫困,母亲便常常资助对方,直到小学毕业。  张莉的母亲是一名乡镇小学老师,资助过许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她跟张莉常说的话是:“家里条件不好的
期刊
陆梅芳  公益这件事,陆梅芳已经坚持了多年。  陆梅芳的父亲过去是自来水公司职工,天生热心肠。上世纪80年代末,苏州小区开始改造卫生间,邻居都来请老陆帮忙,他二话不说就提着工具箱出门;冬天水表被冻裂,老陆又是随叫随到。邻里间人情味很浓,谁家有个难事大家都会互相帮衬。在爱中长大,陆梅芳觉得,帮助他人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每个人都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读大三时,陆梅芳第一次正式接触公益。作为一个土生
期刊
《被统治的艺术》  【加】宋怡明 著  钟逸明 译  中国华侨出版社  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  【英】马克·布莱克 著  陈震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从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在“现场八方”演唱
期刊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已经劳累了,可以稍稍安乐了。在《礼记·礼运》中,古人将“小康”与“大同”并列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理想。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康,是糠的本字。康字古形为:下部为米,意为腹中有粮;中部为左右两只手,上部为所举之牛。整字涵义为吃得饱饭,力能举牛,
期刊
初读安妮·迪拉德的《听客溪的朝圣》会让人误认为这是一位潜心工作的博物学家,为了田野观察而离群索居,不厌其烦地向没有时间停下脚步看一片树叶的都市居民兜售好奇心。  作者素来拒绝“自然文学”这个标签,其作品历来呈现的面貌与自然有着深切的联系,但像这样的想象未免贫乏。当整个人类社会连同作者本人都消隐在文字的背后,与其将作者想象为博物学家或环保主义者,不如说这实际是一种上帝视角,是一位没有性别、年龄差别,
期刊
知道岜农,缘于他的一本书《低头种地,抬头唱歌》。  封面上,一弯橙红色的月牙,一个绿衣男人的背影,吸着烟,戴着一顶火黄色的帽子,好似麦田里的梵高,孤独、沉默但又流淌出无比自怡的气息。  岜农,是一个住在广西南丹山里面的农民。岜在壮语里读作Bia,意思是石头山。他同时也是一位民谣歌手。半农半歌,是对岜农最合宜的写照。  不久前,央视播放了一部音乐系列纪录片《踏歌行》,聚焦了七组民谣音乐人,他们像扎根
期刊
趙娟  2020年初夏的一天,位于常州市西夏墅镇梅林村的一块用栅栏围起来的小菜园里,一位干练洒脱的女性手拎菜篮走在青砖小路上,时而摘几颗西红柿,时而瞧瞧黄瓜,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这位女士就是常州市小菜园农业发展中心董事长、常州市双学双比女能手联盟秘书长赵娟。  谈起这块小菜园,赵娟打开了话匣子:“这是2018年3月常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建设的第一块小菜园。这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菜园,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一
期刊
朱亚琴  宜兴人使用紫砂制壶始于明代,数百年间名家辈出。与师出名门的制壶人不同,饮露山房紫砂艺术馆馆长朱亚琴却是自学成才。朱亚琴说,制壶的过程也是她沉淀自己的过程。多年来,她把对生活的理解融入紫砂壶的创作中。她的作品造型简约、线条流畅,追求含蓄与内敛,无论是方器还是圆器,都极具生命力。  朱亚琴生于江苏宜兴,毕业后在宜兴电子器件总厂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兴起茶文化热,十分青睐宜兴紫砂壶。香
期刊
徐建英  徐建英在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就业服务有限公司里是出了名的爱学习,每次家政服务中心举办培训班,她都是第一个报名,并且总能把证考下来。一方面是因为徐建英本身对学习新技能充满兴趣,另一方面她也是为了近距离了解家政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以及阿姨们的学习反馈,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徐建英在公司家政服务部工作,同时是娄葑街道人力所妇联执委。2014年刚接触居家养老服务时,她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跟
期刊
黄艳  “如果您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一些叛逆的情绪和举动,不要着急。这是孩子身体急剧发展,而心理没有跟上造成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会促进孩子自我的迸发,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相反,如果您的孩子迟迟没有表现出叛逆,那就需要多留意了。”这些满满的心理知识干货出自黄艳之口,她是国家税务总局张家港市税务局乐余分局的一名税务师,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是无数绝望者心中的“一团火”。  1997年,19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