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将阅读课分为四组:第一组,教读课,自读课;第二组,朗读课,说读课;第三组,语言学用课,文学欣赏课;第四组,学法指导课,探究性学习课。其中第三组最值得关注,因为对语文课究竟是文学课还是语言课,一直争论不休。但较多的声音和实际教学更倾向于文学课,因而很少见到“语言学用”的课型。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句话大有深意,方向明确,准确地指出了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语言的学用。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多次论述、阐释了语文教学中“语言学用”的问题。如:语文课程重在语言学习。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培养训练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主要靠的是学生的实践,语文课应该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词语积累与妙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词语教学是打牢双基的保证之一。但是单调的词语教学会让学生感到疲劳,事倍功半。如果能因“裁”施教,即根据文章的体裁不同来设计不同形式的词语教学,会事半功倍且一举多得。笔者在遇到写景散文时,我会设计“根据意思猜词语”以及“运用词语抒发情感”的活动。学习文言文时,经常用找朋友的方式积累文言词语: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这样积累:给下边成语中加点字找朋友:如“嗜酒如命”与“余幼时即嗜学”的“嗜”都是十分喜爱的意思,它们是好朋友。
走马观花 患得患失 精益求精 赴汤蹈火 狐假虎威 趋之若鹜 色厉内荏 负荆请罪 乳臭未干 敝帚自珍 年逾古稀
在讲授叙事性的文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达到积累并掌握文中雅词以及复述文章情节的目的,便根据课文体裁设置“给词语找主人”“利用词语缩写文章”等活动。
例如讲授《喂,出来》一课时,这样设置了语言学用的活动:“给词语找主人”。
具体操作如下:结合有关词语从文章中找出主人及相关情节。(黑咕隆咚 深不可测颤颤巍巍 抢先一步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闻风而来 极其渊博 无所不知 众目睽睽 遭人哂笑 镇定自若 胸有成竹 小心翼翼 一声不响 贪婪 牟取利润 异口同声 拍板成交 源源不断 轻松谈论 铺设管道 心安理得 逍遥法外 慷慨大方 任劳任怨 一视同仁 清澈如洗 得意洋洋)同时提示学生给每个词语找文中的主语,要抓住主要情节,还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小心翼翼地,愉快自觉地向目标出发,结果非常满意:台风过后,出现了一个黑咕隆咚的洞,人们都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一位老年人颤颤巍巍地摆着双手,可是一个年轻人抢先一步往洞里扔了一块石头。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科学家们闻风而来,他们都显示出一副极其渊博、无所不知的神色。学者在众目睽睽下,怕遭人哂笑,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赶快填掉。一个商人想谋取利润,答应买下洞,并许给村民建庙,还附带一个广场,村民迫不及待地答应了……
为词语找主人的语言学用活动非常吸引大家,不但掌握了词语,而且知道了词语的用法,还熟悉了情节,大家发言也特别积极。
笔者认为这样的语言学用是實实在在的语文活动,长期进行下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打牢学生的双基。
二、佳句摘抄与赏析
这是语言学用的一种精妙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学生摘抄的同时,指导学生训练自己的语感,提高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赏析的能力。
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学生们喜欢摘抄: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并注明:这是作者从这次经历中得到的经验。其实“经验”这个词就可以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不断的接受这种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日益增强。甚至还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认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终能战胜最大地困难;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感悟,要善于从实践中悟到道理。这本身就达到了鉴赏的层次。
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言运用活动的设计,离不开对语言的赏析。
以《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为例,学生在阅读中勾画了“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并加以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活泼顽皮,也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更有细心的学生勾画出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以及“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两句一个开头一个结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体现了文章结构之美:文章开头单独成段,写出了作者被紫藤萝繁盛所吸引,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呼应了文章开头,体现了文章的结构之美,更升华了主题,说明作者被紫藤萝的生命所感染,精神得到振奋。
语文课程培养训练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主要靠的是学生的实践,语文课应该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赏析语言能力。
三、句段模仿与创造
阅读教学中,学生在不断接触新词的同时,对新句段的了解也日益增多。词语须在运动中吸收,句段须在模仿中内化。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善于捕捉,还要着意引导;既要引导理解,还要指导运用。这样,一旦学生对一些新的句式能够正确地把握、灵活地运用,他们的言语能力便能有长足的发展。
《观舞记》中有这样一种段落: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这种段落利用假设,从而达到自己说话的目的。在学完本课后,一位学生的周记中有这样的片段“这是一种怎样的成长呢?如果我是一位画家就好了,我会用美丽的彩笔来描绘它的神奇;如果我是一位诗人也好,我会用参差的诗行来赞美它的伟大。可惜,我只是一个学生,我只能请自己稚嫩的语言来诉说它的变化。”
除了在模仿中内化,也可以在文本基础上进行创造,以便更好地理解问章的中心。以《老王》为例,学生们通过自我阅读发现文章的空白之处就是老王的心理活动,于是学生根据老王听到作者杨绛的话、看到杨绛的行为后的心理活动,进行合理的创造。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敏感度,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获得更多阅读体悟。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旦学生对一些新的句式能够正确地把握、灵活地运用,他们的言语能力便能有长足的发展。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多次论述、阐释了语文教学中“语言学用”的问题。如:语文课程重在语言学习。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培养训练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主要靠的是学生的实践,语文课应该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词语积累与妙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词语教学是打牢双基的保证之一。但是单调的词语教学会让学生感到疲劳,事倍功半。如果能因“裁”施教,即根据文章的体裁不同来设计不同形式的词语教学,会事半功倍且一举多得。笔者在遇到写景散文时,我会设计“根据意思猜词语”以及“运用词语抒发情感”的活动。学习文言文时,经常用找朋友的方式积累文言词语: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这样积累:给下边成语中加点字找朋友:如“嗜酒如命”与“余幼时即嗜学”的“嗜”都是十分喜爱的意思,它们是好朋友。
走马观花 患得患失 精益求精 赴汤蹈火 狐假虎威 趋之若鹜 色厉内荏 负荆请罪 乳臭未干 敝帚自珍 年逾古稀
在讲授叙事性的文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达到积累并掌握文中雅词以及复述文章情节的目的,便根据课文体裁设置“给词语找主人”“利用词语缩写文章”等活动。
例如讲授《喂,出来》一课时,这样设置了语言学用的活动:“给词语找主人”。
具体操作如下:结合有关词语从文章中找出主人及相关情节。(黑咕隆咚 深不可测颤颤巍巍 抢先一步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闻风而来 极其渊博 无所不知 众目睽睽 遭人哂笑 镇定自若 胸有成竹 小心翼翼 一声不响 贪婪 牟取利润 异口同声 拍板成交 源源不断 轻松谈论 铺设管道 心安理得 逍遥法外 慷慨大方 任劳任怨 一视同仁 清澈如洗 得意洋洋)同时提示学生给每个词语找文中的主语,要抓住主要情节,还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小心翼翼地,愉快自觉地向目标出发,结果非常满意:台风过后,出现了一个黑咕隆咚的洞,人们都有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一位老年人颤颤巍巍地摆着双手,可是一个年轻人抢先一步往洞里扔了一块石头。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科学家们闻风而来,他们都显示出一副极其渊博、无所不知的神色。学者在众目睽睽下,怕遭人哂笑,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赶快填掉。一个商人想谋取利润,答应买下洞,并许给村民建庙,还附带一个广场,村民迫不及待地答应了……
为词语找主人的语言学用活动非常吸引大家,不但掌握了词语,而且知道了词语的用法,还熟悉了情节,大家发言也特别积极。
笔者认为这样的语言学用是實实在在的语文活动,长期进行下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打牢学生的双基。
二、佳句摘抄与赏析
这是语言学用的一种精妙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在学生摘抄的同时,指导学生训练自己的语感,提高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赏析的能力。
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学生们喜欢摘抄: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并注明:这是作者从这次经历中得到的经验。其实“经验”这个词就可以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不断的接受这种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就会日益增强。甚至还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认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终能战胜最大地困难;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感悟,要善于从实践中悟到道理。这本身就达到了鉴赏的层次。
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语言运用活动的设计,离不开对语言的赏析。
以《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为例,学生在阅读中勾画了“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并加以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活泼顽皮,也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更有细心的学生勾画出了“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以及“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两句一个开头一个结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体现了文章结构之美:文章开头单独成段,写出了作者被紫藤萝繁盛所吸引,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呼应了文章开头,体现了文章的结构之美,更升华了主题,说明作者被紫藤萝的生命所感染,精神得到振奋。
语文课程培养训练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主要靠的是学生的实践,语文课应该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赏析语言能力。
三、句段模仿与创造
阅读教学中,学生在不断接触新词的同时,对新句段的了解也日益增多。词语须在运动中吸收,句段须在模仿中内化。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善于捕捉,还要着意引导;既要引导理解,还要指导运用。这样,一旦学生对一些新的句式能够正确地把握、灵活地运用,他们的言语能力便能有长足的发展。
《观舞记》中有这样一种段落:
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这种段落利用假设,从而达到自己说话的目的。在学完本课后,一位学生的周记中有这样的片段“这是一种怎样的成长呢?如果我是一位画家就好了,我会用美丽的彩笔来描绘它的神奇;如果我是一位诗人也好,我会用参差的诗行来赞美它的伟大。可惜,我只是一个学生,我只能请自己稚嫩的语言来诉说它的变化。”
除了在模仿中内化,也可以在文本基础上进行创造,以便更好地理解问章的中心。以《老王》为例,学生们通过自我阅读发现文章的空白之处就是老王的心理活动,于是学生根据老王听到作者杨绛的话、看到杨绛的行为后的心理活动,进行合理的创造。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敏感度,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获得更多阅读体悟。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旦学生对一些新的句式能够正确地把握、灵活地运用,他们的言语能力便能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