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中国著名的“万里长城”外,古罗马也有引以为豪的“千里长城”。修建于公元2世纪初的古罗马长城是古罗马帝国用以抵御外族入侵的边墙,分布在从英国、德国至黑海、红海,经北非至大西洋的广阔地区。其中位于现在德国和英国境内的长城最为有名,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德国长城——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
2000年前,古罗马帝国疆域辽阔,绵延5000多公里,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虽然强盛至极,但也不得不像古代中国一样,在北部边境筑起一道城墙,用以抵御外族入侵。那时,欧洲北方民族文化落后,被古罗马人称为“野蛮人”。在还没有筑起城墙之前,古罗马帝国大多以易守难攻的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等)为天然边界。
公元100年到260年,约两万名古罗马士兵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一道约550公里的防御工程。由于当时的上日耳曼和雷蒂安是当时古罗马管辖下的两个省份,因此这段“德国长城”又被称为“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该长城对保护当时古罗马境内百姓的生活和贸易往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考证,这条“Z”字形的长城起自莱茵布罗尔,经过科布伦茨、美因茨、海德堡,最后到雷根斯堡,途经大大小小60多座主要城镇。
“德国长城”是由土墙、石墙、壕沟、栅栏、900座简易瞭望塔以及120多座大大小小的军营组合而成。起初,简易瞭望塔都是用木头建造而成,与栅栏组成防御工程,后来的一些简易瞭望塔主体结构用石砖建成,但顶部依然是木质结构。事实上,“德国长城”的主体部分是军营。军营的构造类似中国古代的“四方城”:城门分正门、边门和中门,上有瞭望塔,由城墙将各个方向的城门连接起来,城内有指挥所、士兵宿舍等。
公元260年后,在异族的不断进攻下,国力日渐式微的罗马帝国再也无法统治辽阔的疆土,势力范围不断萎缩,“德国长城”也日益衰败,最终失去了其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但仍残存了千余年才逐渐消失。
英国长城——哈德良长城
公元43年,罗马军队入侵不列颠,在占领现在的英格兰地区后,难以向北推进,而北方的苏格兰人屡次进犯罗马帝国的占领地。罗马帝国经过了几百年的对外战争,在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的时代(公元117—138年),疆域的扩张早已基本完成。在边远地区进行战争已日益艰难,胜负更加难料,也更加无实利可图。另外,罗马帝国的过度扩张,使其不得不面临来自自身的危险,在当时的条件下,维持现有的庞大帝国已十分不易。哈德良皇帝下令停止对外扩张,开始对外谋求和平。哈德良长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造的,并以哈德良命名。
公元12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下令修建长城,以保卫罗马帝国的占领地。逶迤于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全长120公里,约4.5米高、2.5米至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城墙的南北两侧挖有壕沟,约3米深9米宽。南壕沟离城墙较远,两侧各有一道高土屯,高土屯与城墙之间有一条军用道路。北壕沟离城墙较近,更深更宽一些,两侧无高土屯。长城每隔一罗马里(约为1481米)建有一座城堡,每座城堡大概能容纳60人。在两座城堡之间有两座塔楼作为哨所。如果有敌情,守卫者能很快地以火光为信号,并沿长城传递,如同中国长城的狼烟烽火。一些军人驻守在长城上,但大部分军队驻扎在长城的南面。沿途建有16座要塞,里面有指挥部、营房、粮仓、医院等。一座要塞能容纳500~1000名士兵。当时,哈德良长城沿线成了一万多军队的驻地,开始是骑兵部队,后来又增加了步兵。这些军人来自帝国各地,独立编制,保留各自的习俗、宗教,人数多的还建有自己的庙宇。
在当时,即便按典型的罗马帝国宏伟标准来衡量,哈德良长城仍是一项惊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3个罗马军团历时约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完成了这项惊人的庞大工程。在罗马人看来,在长城以南是受罗马教化的“文明人”,在长城以北是“野蛮人”。
哈德良长城代表了罗马帝国的富庶和强大,同时也传达了一个不言而喻的信息:罗马帝国无意挥师北进。哈德良长城的建成,加快了不列颠岛的和平进程。大量的军队在这里驻守,随之而来的有各种各样的工匠、商贩,再加上部分随军家属,这大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长城以北的人,也可通过关口进行交易。长城两边逐渐出现了不少小城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哈德良长城从未发生过太大的战事,也没有留下太多的英雄传奇。对于哈德良长城,无论是罗马诗人还是不列颠诗人,都没有留下太多的诗篇。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在383年哈德良长城终于被弃守。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不列颠长期陷于割据状态,这条罗马人强加的边界长城不再有任何意义。自然侵蚀以及大量的人为破坏,如大量石块被盗、长长一段被平整造路等,使得哈德良长城成为残迹。面对哈德良长城,人们会怀想罗马帝国的荣耀,也会感叹岁月的无情。
德国长城——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
2000年前,古罗马帝国疆域辽阔,绵延5000多公里,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虽然强盛至极,但也不得不像古代中国一样,在北部边境筑起一道城墙,用以抵御外族入侵。那时,欧洲北方民族文化落后,被古罗马人称为“野蛮人”。在还没有筑起城墙之前,古罗马帝国大多以易守难攻的大河(如多瑙河、莱茵河等)为天然边界。
公元100年到260年,约两万名古罗马士兵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一道约550公里的防御工程。由于当时的上日耳曼和雷蒂安是当时古罗马管辖下的两个省份,因此这段“德国长城”又被称为“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该长城对保护当时古罗马境内百姓的生活和贸易往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考证,这条“Z”字形的长城起自莱茵布罗尔,经过科布伦茨、美因茨、海德堡,最后到雷根斯堡,途经大大小小60多座主要城镇。
“德国长城”是由土墙、石墙、壕沟、栅栏、900座简易瞭望塔以及120多座大大小小的军营组合而成。起初,简易瞭望塔都是用木头建造而成,与栅栏组成防御工程,后来的一些简易瞭望塔主体结构用石砖建成,但顶部依然是木质结构。事实上,“德国长城”的主体部分是军营。军营的构造类似中国古代的“四方城”:城门分正门、边门和中门,上有瞭望塔,由城墙将各个方向的城门连接起来,城内有指挥所、士兵宿舍等。
公元260年后,在异族的不断进攻下,国力日渐式微的罗马帝国再也无法统治辽阔的疆土,势力范围不断萎缩,“德国长城”也日益衰败,最终失去了其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但仍残存了千余年才逐渐消失。
英国长城——哈德良长城
公元43年,罗马军队入侵不列颠,在占领现在的英格兰地区后,难以向北推进,而北方的苏格兰人屡次进犯罗马帝国的占领地。罗马帝国经过了几百年的对外战争,在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的时代(公元117—138年),疆域的扩张早已基本完成。在边远地区进行战争已日益艰难,胜负更加难料,也更加无实利可图。另外,罗马帝国的过度扩张,使其不得不面临来自自身的危险,在当时的条件下,维持现有的庞大帝国已十分不易。哈德良皇帝下令停止对外扩张,开始对外谋求和平。哈德良长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造的,并以哈德良命名。
公元12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下令修建长城,以保卫罗马帝国的占领地。逶迤于英格兰北部的哈德良长城全长120公里,约4.5米高、2.5米至3米宽,用约75万立方米的石头砌成。城墙的南北两侧挖有壕沟,约3米深9米宽。南壕沟离城墙较远,两侧各有一道高土屯,高土屯与城墙之间有一条军用道路。北壕沟离城墙较近,更深更宽一些,两侧无高土屯。长城每隔一罗马里(约为1481米)建有一座城堡,每座城堡大概能容纳60人。在两座城堡之间有两座塔楼作为哨所。如果有敌情,守卫者能很快地以火光为信号,并沿长城传递,如同中国长城的狼烟烽火。一些军人驻守在长城上,但大部分军队驻扎在长城的南面。沿途建有16座要塞,里面有指挥部、营房、粮仓、医院等。一座要塞能容纳500~1000名士兵。当时,哈德良长城沿线成了一万多军队的驻地,开始是骑兵部队,后来又增加了步兵。这些军人来自帝国各地,独立编制,保留各自的习俗、宗教,人数多的还建有自己的庙宇。
在当时,即便按典型的罗马帝国宏伟标准来衡量,哈德良长城仍是一项惊人的雄心勃勃的建筑工程。3个罗马军团历时约6年(公元122—127年)分段完成了这项惊人的庞大工程。在罗马人看来,在长城以南是受罗马教化的“文明人”,在长城以北是“野蛮人”。
哈德良长城代表了罗马帝国的富庶和强大,同时也传达了一个不言而喻的信息:罗马帝国无意挥师北进。哈德良长城的建成,加快了不列颠岛的和平进程。大量的军队在这里驻守,随之而来的有各种各样的工匠、商贩,再加上部分随军家属,这大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长城以北的人,也可通过关口进行交易。长城两边逐渐出现了不少小城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哈德良长城从未发生过太大的战事,也没有留下太多的英雄传奇。对于哈德良长城,无论是罗马诗人还是不列颠诗人,都没有留下太多的诗篇。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在383年哈德良长城终于被弃守。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不列颠长期陷于割据状态,这条罗马人强加的边界长城不再有任何意义。自然侵蚀以及大量的人为破坏,如大量石块被盗、长长一段被平整造路等,使得哈德良长城成为残迹。面对哈德良长城,人们会怀想罗马帝国的荣耀,也会感叹岁月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