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生已面临着如何从网络技术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也面临着要教会学生能从网络等信息技术中收集信息并进行自主性学习的任务。
1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个转变
1)教学环境的改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地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来遥远的事情。同时,这样的环境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十分新颖,学生对其也是十分好奇和向往的。
2)师生角色的转变。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學中不能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利用问题导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3)教学过程的转变。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把本节课的任务以合理的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利用教学软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学生不理解或者操作起来较难的部分进行讲解。
4)教学方法的转变。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合理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以及小组团结合作的能力。
2 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的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机—人”相互学习,即学习者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4)增强对现代教育的认识。信息社会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3 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1)课堂中多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设置一个好的情景,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类比迁移。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在讲到Word时,笔者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3)观察对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置问题。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临淄区梧台中学)
1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个转变
1)教学环境的改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一般是在电脑教室进行的,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地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来遥远的事情。同时,这样的环境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十分新颖,学生对其也是十分好奇和向往的。
2)师生角色的转变。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學中不能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利用问题导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3)教学过程的转变。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电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把本节课的任务以合理的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利用教学软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对于学生不理解或者操作起来较难的部分进行讲解。
4)教学方法的转变。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合理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以及小组团结合作的能力。
2 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复杂的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查询,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机—人”相互学习,即学习者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4)增强对现代教育的认识。信息社会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3 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1)课堂中多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设置一个好的情景,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类比迁移。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在讲到Word时,笔者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
3)观察对象。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置问题。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临淄区梧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