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整合”也有人称为“课程统整”、“课程综合化”、“课程一体化”等,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课程综合,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里提到的综合性,旨在逐步地推进课程综合化。它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和学科的统一。要求各门学科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主干内容,特别强调反应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体现时代特色;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力求与相关学科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梁山第二实验小学在山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进行了课程整合的有益探索。王军仁校长提出“1+1+1”课程整合思路,其中,第一个“1”是指单元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涵盖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相近内容),第二个“1”是指课外拓展内容,第三个“1”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思路刚好契合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倡导的整合思想。在课程整合探索过程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些认识,记录下来,恳请专家们批评指导。
一、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范畴
它和一切改革一样需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大胆试,大胆闯,宁可步子迈得大些,也不要裹足不前,固步自封,出了问题不怕,可以再探讨再修正。如在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认识图形》教學设计时,有位老师把信息技术中的《画图软件》整合进来。有的老师就担心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感性经验少,运用实物直观手段进行教学都有困难,又把《画图软件》引进来,岂不增加了学习难度?其结果是什么也学不会。如果有了这种质疑声就退缩了,不试了,那课程改革什么时候也不会成功,只有试了才会知道可行与否。这位老师按照自己的既有想法,精心设计出“实物感知——课件抽象——实践操作——电脑画图——网络共享”的教学步骤,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实现了《认识图形》和《画图软件》所承载的教学目标,而且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由此我觉得课程整合特别需要一线老师们的创新精神,更需要专家们的鞭策鼓励。
二、课程整合时学科主体性要与课程综合性有机统一
正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要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课程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不要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而不敢突破学科体系进行综合,当然也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忽视了学科主体性。这一点我在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深有感触。在设计时我把《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科学课中的《保护眼睛》进行了整合,初看二者没什么联系,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本身就是要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统计问题的,《保护眼睛》一课要求利用统计知识统计本班学生近视人数情况,这不正是二者的联接点吗?于是我用梁山县城市和乡村学生近视人数情况作为素材置换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我国和韩国近几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枚数情况的原有素材,从统计表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再到看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用这一素材贯穿始终。在提出问题环节学生们发现城市学生近视人数总是多于乡村,不禁发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我就顺势解决了近视的成因和怎样保护眼睛的问题。最后,我要求学生在爱眼日这一天进行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增强爱眼意识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整合数学学科目标达到了,科学学科目标也达到了,而且还节约了课时,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就是学科主体性与课程综合性有机统一,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课程整合中数学与科学、数学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大有文章可做
众所周知,科学是为了观察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与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这两者是能够相互渗透,并彼此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持的。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技术数学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小学科学的教学离不开数学知识,如何用好、用活数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很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种密切关系为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提供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也是密不可分的,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器、计算机等,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这种整合不仅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而且能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上文中提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和《认识图形》就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科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四、在课程整合时要选择典型课例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发现并非所有的单元和课时都可以整合,如果不可为而为之就会牵强附会,毫无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横向纵向反复研究多维度思考,找到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而筛选出典型课例。这学期的磨课活动中《轴对称》《找规律》《画风》《复式折线统计图》等都是很好的课例。
五、在课程整合时要力求做到自然融合,和谐统一,浑然天成
在聆听专家们的指导时,孙教授的一席话让我们受益匪浅。她说,有时想来,课程整合就像我们穿衣打扮一样,色彩太多了,色差太大了,让人看了总觉得不太舒服;课程整合时如果糅合的东西太多,又有点生拉硬扯,不自然,也会让人不舒服,这是同样的道理。孙教授用形象的比方浅显易懂地道出了课程整合的真谛,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我们以后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杂乱无章地记下了这些,只是我的一些很粗浅,很不成熟的看法,我特别期待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一、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范畴
它和一切改革一样需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大胆试,大胆闯,宁可步子迈得大些,也不要裹足不前,固步自封,出了问题不怕,可以再探讨再修正。如在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认识图形》教學设计时,有位老师把信息技术中的《画图软件》整合进来。有的老师就担心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感性经验少,运用实物直观手段进行教学都有困难,又把《画图软件》引进来,岂不增加了学习难度?其结果是什么也学不会。如果有了这种质疑声就退缩了,不试了,那课程改革什么时候也不会成功,只有试了才会知道可行与否。这位老师按照自己的既有想法,精心设计出“实物感知——课件抽象——实践操作——电脑画图——网络共享”的教学步骤,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实现了《认识图形》和《画图软件》所承载的教学目标,而且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由此我觉得课程整合特别需要一线老师们的创新精神,更需要专家们的鞭策鼓励。
二、课程整合时学科主体性要与课程综合性有机统一
正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要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课程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不要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而不敢突破学科体系进行综合,当然也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忽视了学科主体性。这一点我在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深有感触。在设计时我把《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科学课中的《保护眼睛》进行了整合,初看二者没什么联系,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本身就是要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统计问题的,《保护眼睛》一课要求利用统计知识统计本班学生近视人数情况,这不正是二者的联接点吗?于是我用梁山县城市和乡村学生近视人数情况作为素材置换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我国和韩国近几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枚数情况的原有素材,从统计表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到复式折线统计图再到看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用这一素材贯穿始终。在提出问题环节学生们发现城市学生近视人数总是多于乡村,不禁发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我就顺势解决了近视的成因和怎样保护眼睛的问题。最后,我要求学生在爱眼日这一天进行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增强爱眼意识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整合数学学科目标达到了,科学学科目标也达到了,而且还节约了课时,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就是学科主体性与课程综合性有机统一,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课程整合中数学与科学、数学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大有文章可做
众所周知,科学是为了观察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与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这两者是能够相互渗透,并彼此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持的。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技术数学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小学科学的教学离不开数学知识,如何用好、用活数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很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种密切关系为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提供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也是密不可分的,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器、计算机等,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这种整合不仅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而且能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率,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上文中提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和《认识图形》就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科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四、在课程整合时要选择典型课例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发现并非所有的单元和课时都可以整合,如果不可为而为之就会牵强附会,毫无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横向纵向反复研究多维度思考,找到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而筛选出典型课例。这学期的磨课活动中《轴对称》《找规律》《画风》《复式折线统计图》等都是很好的课例。
五、在课程整合时要力求做到自然融合,和谐统一,浑然天成
在聆听专家们的指导时,孙教授的一席话让我们受益匪浅。她说,有时想来,课程整合就像我们穿衣打扮一样,色彩太多了,色差太大了,让人看了总觉得不太舒服;课程整合时如果糅合的东西太多,又有点生拉硬扯,不自然,也会让人不舒服,这是同样的道理。孙教授用形象的比方浅显易懂地道出了课程整合的真谛,这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我们以后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杂乱无章地记下了这些,只是我的一些很粗浅,很不成熟的看法,我特别期待得到专家们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