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家庭教育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家庭教育的问题和缺失,影响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也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校外之校”。他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教育策略,着力追求教育的有效性,以适应教育新常态的发展要求。
一、打造成长共同化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为此,我校特别注重家长学校的建设,重点打造家长学习共同体,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近年来,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讲学,开展系列家长培训活动,引导家长进行系统化学习,教授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并组织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倾听家长心声,逐步提出家庭教育的具体要求,激发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信心与热情。家长学校不仅严格组织考评,还开展沙龙对话,每个家长获得的不只是教育孩子的“资格证书”,更是教育的智力支撑。通过家长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家长们真正认识到关注孩子首先要从关注家庭开始,改变孩子首先从改变家庭开始。学校、家庭之间达成了教育的共识,充分整合了联动互助的合作力量,为孩子的成长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有了共同的教育信仰,教育的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
家长学习共同体除了理论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教育行动实践。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校教育往往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影响着学生前进的步伐。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在学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基础之上,受“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启发,提出了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主张。在班主任、骨干老师的引领下,组建家庭教育共同体,提出共同的愿景与契约,明确共同的责任与要求,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校外活动,实现家庭与家庭联动。游览园林,学做导游;探秘古迹,感受文化;参观工厂,劳动实践……这些活动既是校内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又是家庭亲子活动的重要组成。昆曲、刺绣、编织、足球、舞蹈等一个个学习小组应运而生,学有专长的家长总能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担任辅导讲学,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在家长共同体的活动中,密切了亲子间的沟通,促进了学生间的协作。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倡导活动社会化
我校创新活动形式,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开启学生成长的智慧,唤醒学生的成长期待。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多克·弗兰克说:“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人生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为此,学校开放办学,主动与社会“联姻”,在学校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比如:我校提出了“向阳花”德育品牌建设,提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守则、诚信、友善、感恩、乐学、善思”的六品向阳花的育人目标。为此,学校定期邀请法律专家为学生宣讲自我保护常识,告诉学生守则的重要;邀请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述创业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聘请消防队员担任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紧急逃生疏散演练,学会保护自己;六名博士走进校园,讲述自己的成长感悟,为学生播种向阳花,让他们感受生命的阳光,放飞人生的理想……让学校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让课堂成为社会的缩影,教给学生不只是书本知识,更是社会实践的知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城市化的建设不仅带来城市面貌的变化,更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打破教育的壁垒,拓宽教育的空间,推行与社会的联动,倡导走出校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体验性、探究性、拓展性学习,注重学科间的协调与融合,扩大学习的视野,创造实践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化道德实践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比如:走进消防大队,了解消防官兵的工作,进行消防拓展训练,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走进高新技术创业产业园,了解高科技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走进轻轨地铁站,体验引导员工作,学习乘坐轻轨的礼仪,树立“低碳出行,绿色生活”的理念;来到自来水公司,熟悉水净化处理的流程,懂得珍惜水资源;走进苏州电视台,参加“我是TV星”才艺展示,放飞艺术梦想,点亮五彩童年……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只有依托社会这一广阔的背景,引领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成长为社会人奠定基础。
三、追求评价多元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个体才获得了发展。如何促进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的积极互动?我校以多元评价为抓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与价值感。
开展“家教子评”“学生评教”等活动,发挥学生评价主体的作用。每学期组织学生评价老师、学生评价家长的调查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真心表达,实现了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深入的互动沟通,让教师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深入沟通,改善了亲子、师生关系,构建了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乐于学习,积极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同时,也积极推行家长评教活动。
推行德育导师制度,建立学生成长手册,努力发挥教师、家长评价的主导作用。除了期末综合评价以外,学校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成长手册为载体,老师、家长用真诚的交流打开孩子的心扉,用温暖的语言抚慰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童年的神秘之门,有了心灵上的认同感,教育才富有成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四、构建网络一体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学校依托自身网站、家校路路通平台、墨涯校园管理系统等构建一体化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更新学校教育动态,发布教育信息,交流教育经验,分享教育智慧,实现学生、家长、教师之间零距离的交流、无障碍的互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网络一体化打破了交往单一的格局,使得教育对话更加多元、丰富而深刻。除了建立班级管理QQ群,我校一直把班级博客作为对话的重要渠道,各个专栏独具特色,班级博客成了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空间,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
网络一体化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得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入。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每个教室、图书馆、文化长廊、向阳花大厅等重要场所都有电脑,可以随时满足学生上网学习的需求。尤其是学校重点打造的“未来教室”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平台,电子白板替代黑板,平板电脑代替课本,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多元互动,能够及时呈现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学生之间既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交流,也可以分组讨论展示,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能围绕学习内容制作成专题学习网页,及时发布教学资源,学生不再受时空局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展开远程学习。学校凭借互联网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现代化的数字校园、智能校园,让老师、学生、家长更加便捷地交流,从而获得“聚变式”的教育效果。
一、打造成长共同化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为此,我校特别注重家长学校的建设,重点打造家长学习共同体,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近年来,学校聘请教育专家讲学,开展系列家长培训活动,引导家长进行系统化学习,教授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并组织学校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倾听家长心声,逐步提出家庭教育的具体要求,激发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信心与热情。家长学校不仅严格组织考评,还开展沙龙对话,每个家长获得的不只是教育孩子的“资格证书”,更是教育的智力支撑。通过家长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家长们真正认识到关注孩子首先要从关注家庭开始,改变孩子首先从改变家庭开始。学校、家庭之间达成了教育的共识,充分整合了联动互助的合作力量,为孩子的成长营造更加和谐的环境。有了共同的教育信仰,教育的生命才得以生生不息。
家长学习共同体除了理论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教育行动实践。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校教育往往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影响着学生前进的步伐。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在学生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的基础之上,受“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启发,提出了家庭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主张。在班主任、骨干老师的引领下,组建家庭教育共同体,提出共同的愿景与契约,明确共同的责任与要求,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校外活动,实现家庭与家庭联动。游览园林,学做导游;探秘古迹,感受文化;参观工厂,劳动实践……这些活动既是校内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又是家庭亲子活动的重要组成。昆曲、刺绣、编织、足球、舞蹈等一个个学习小组应运而生,学有专长的家长总能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担任辅导讲学,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在家长共同体的活动中,密切了亲子间的沟通,促进了学生间的协作。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倡导活动社会化
我校创新活动形式,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通过丰富的教育活动,开启学生成长的智慧,唤醒学生的成长期待。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多克·弗兰克说:“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人生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为此,学校开放办学,主动与社会“联姻”,在学校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比如:我校提出了“向阳花”德育品牌建设,提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守则、诚信、友善、感恩、乐学、善思”的六品向阳花的育人目标。为此,学校定期邀请法律专家为学生宣讲自我保护常识,告诉学生守则的重要;邀请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述创业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聘请消防队员担任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进行紧急逃生疏散演练,学会保护自己;六名博士走进校园,讲述自己的成长感悟,为学生播种向阳花,让他们感受生命的阳光,放飞人生的理想……让学校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让课堂成为社会的缩影,教给学生不只是书本知识,更是社会实践的知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城市化的建设不仅带来城市面貌的变化,更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打破教育的壁垒,拓宽教育的空间,推行与社会的联动,倡导走出校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体验性、探究性、拓展性学习,注重学科间的协调与融合,扩大学习的视野,创造实践的机会,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深化道德实践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比如:走进消防大队,了解消防官兵的工作,进行消防拓展训练,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走进高新技术创业产业园,了解高科技产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走进轻轨地铁站,体验引导员工作,学习乘坐轻轨的礼仪,树立“低碳出行,绿色生活”的理念;来到自来水公司,熟悉水净化处理的流程,懂得珍惜水资源;走进苏州电视台,参加“我是TV星”才艺展示,放飞艺术梦想,点亮五彩童年……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只有依托社会这一广阔的背景,引领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成长为社会人奠定基础。
三、追求评价多元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能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个体才获得了发展。如何促进学生与家长、老师之间的积极互动?我校以多元评价为抓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不断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与价值感。
开展“家教子评”“学生评教”等活动,发挥学生评价主体的作用。每学期组织学生评价老师、学生评价家长的调查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真心表达,实现了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深入的互动沟通,让教师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深入沟通,改善了亲子、师生关系,构建了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乐于学习,积极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同时,也积极推行家长评教活动。
推行德育导师制度,建立学生成长手册,努力发挥教师、家长评价的主导作用。除了期末综合评价以外,学校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成长手册为载体,老师、家长用真诚的交流打开孩子的心扉,用温暖的语言抚慰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童年的神秘之门,有了心灵上的认同感,教育才富有成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四、构建网络一体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学校依托自身网站、家校路路通平台、墨涯校园管理系统等构建一体化的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更新学校教育动态,发布教育信息,交流教育经验,分享教育智慧,实现学生、家长、教师之间零距离的交流、无障碍的互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网络一体化打破了交往单一的格局,使得教育对话更加多元、丰富而深刻。除了建立班级管理QQ群,我校一直把班级博客作为对话的重要渠道,各个专栏独具特色,班级博客成了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空间,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
网络一体化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使得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入。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每个教室、图书馆、文化长廊、向阳花大厅等重要场所都有电脑,可以随时满足学生上网学习的需求。尤其是学校重点打造的“未来教室”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平台,电子白板替代黑板,平板电脑代替课本,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多元互动,能够及时呈现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学生之间既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互动交流,也可以分组讨论展示,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能围绕学习内容制作成专题学习网页,及时发布教学资源,学生不再受时空局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展开远程学习。学校凭借互联网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现代化的数字校园、智能校园,让老师、学生、家长更加便捷地交流,从而获得“聚变式”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