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绍平原,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余姚南部的四明山区域曾经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现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等众多红色旧址。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来到四明山革命老区的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余姚市各级党组织深入貫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确定了建设经济活力强、品质环境优、人民幸福水平高的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
为了让四明山革命老区人民早日实现小康梦,余姚市以“全面奔小康、老区不落后”“老区奔小康、余姚要带头”为指引,先后制定《余姚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四明山红色旅游实施规划》《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等,在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独特发展优势的同时,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等,促进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有“浙东延安”之称的梁弄镇,近年来不断拓展“绿色 红色”产业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培训、会展等产业。2019年,来梁弄镇参加培训的人次突破15万,梁弄镇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上山、投资进山”的最佳目的地之一。教育会展、旅游度假等带来的客流,为当地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浙东区党委旧址所在地——梁弄镇横坎头村,村民黄玲玲前几年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项目,在自身增收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我们现在开农家乐一年能赚十多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黄玲玲说。目前梁弄镇农家乐经营户超过了50家,每一家的平均年营业收入超过50万元。
据统计,2019年四明山区域群众人均收入达25100元,是2000年的10倍多,红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在全国文明村泗门镇小路下村,村民俞张千和妻子吃过晚饭,照例来到村文化礼堂,与其他新老小路下村民一起,随着欢快的舞曲翩翩起舞。
小路下村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前湾新区,是远近闻名的工业强村,全村有各类企业200多家,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万多元。虽然日子富裕了,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全面小康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为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小路下村投入300万元资金,建起了余姚市一流的村级文化公园,公园里面娱乐和健身设施齐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村文化公园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又建起了村文化礼堂。村文化礼堂建起来后,几乎每个月都要搞一次大型活动,包括文艺演出、主题宣讲、志愿服务等。
“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不少村民踊跃参加村里的志愿者队伍,为公益事业奉献爱心。凡是村里组织的慈善捐赠活动,村民都积极参加。最近,我们正在组织开展新‘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将村民的好人好事展示出来、弘扬开去,努力争创全国文明村‘六连冠’。”小路下村党委书记沈福灿介绍说。
2013年以来,余姚市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这一目标定位,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切实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与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家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余姚市各村农村文化礼堂如繁花般盛开,成为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课堂、开展农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
2019年开始,余姚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建立了“中心—所—站—点(基地)”四级组织架构,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305个村(社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了强大精神动力。
全面小康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康,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必然要求。“出租房的污水纳管能不能纳入全村规划?我们可以出一部分费用。”“这条路两旁还没有安装路灯,希望村里能考虑。”在泗门镇谢家路村党委班子“学总书记重要回信,访民情心声,助力乡村振兴”“小板凳”走访调研活动中,村民们纷纷向党委班子成员提出意见建议。村党委收集民意后,马上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研究表决,对村民的意见建议一一予以答复。
这已是谢家路村党委第十二年开展“小板凳”走访调研活动。2008年开始,针对农村工作实际,谢家路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利用“小板凳”做出了大文章,独创“小板凳”群众工作法,真正把“村民当家作主”的理念落到实处。
“小板凳”群众工作法仅仅是余姚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妙招之一。近年来,余姚市主动转变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包揽一切的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动员组织群众的新机制新办法,厘定了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平安建设、社区治理、美丽建设等5项“一起来”的主要任务,并一一明确依靠力量,充分发动多元主体参与,推动职权、力量、资源围着基层转,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公共的事务共同管”,全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起来”的新格局。
凤山街道宪卿第社区是一个地处市中心的老社区,狭长弄堂多,而且许多线路老化,消防安全一直以来是社区的一块“心病”。随着“一起来”理念的深入人心,余姚宾馆、余姚市国税局等设有微型消防站的部门纷纷和该社区结对,组建消防应急小分队,为社区筑起了一道安全防护屏障。近3年来,余姚市通过基层社会治理“一起来”体制机制改革,基层直接办结信访等各类案件66余万件,信访走访每年以40%的比例下降,刑事案件每年以30%的比例下降。在余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逐步形成,让余姚人在小康路上收获满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融媒体中心)(责任编辑:王仁锋)
余姚市各级党组织深入貫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确定了建设经济活力强、品质环境优、人民幸福水平高的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
把红色资源转化成为发展优势
为了让四明山革命老区人民早日实现小康梦,余姚市以“全面奔小康、老区不落后”“老区奔小康、余姚要带头”为指引,先后制定《余姚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四明山红色旅游实施规划》《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等,在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独特发展优势的同时,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等,促进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有“浙东延安”之称的梁弄镇,近年来不断拓展“绿色 红色”产业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培训、会展等产业。2019年,来梁弄镇参加培训的人次突破15万,梁弄镇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上山、投资进山”的最佳目的地之一。教育会展、旅游度假等带来的客流,为当地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浙东区党委旧址所在地——梁弄镇横坎头村,村民黄玲玲前几年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项目,在自身增收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我们现在开农家乐一年能赚十多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黄玲玲说。目前梁弄镇农家乐经营户超过了50家,每一家的平均年营业收入超过50万元。
据统计,2019年四明山区域群众人均收入达25100元,是2000年的10倍多,红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造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
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在全国文明村泗门镇小路下村,村民俞张千和妻子吃过晚饭,照例来到村文化礼堂,与其他新老小路下村民一起,随着欢快的舞曲翩翩起舞。
小路下村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前湾新区,是远近闻名的工业强村,全村有各类企业200多家,村民人均年收入达5万多元。虽然日子富裕了,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
全面小康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为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小路下村投入300万元资金,建起了余姚市一流的村级文化公园,公园里面娱乐和健身设施齐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村文化公园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又建起了村文化礼堂。村文化礼堂建起来后,几乎每个月都要搞一次大型活动,包括文艺演出、主题宣讲、志愿服务等。
“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不少村民踊跃参加村里的志愿者队伍,为公益事业奉献爱心。凡是村里组织的慈善捐赠活动,村民都积极参加。最近,我们正在组织开展新‘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将村民的好人好事展示出来、弘扬开去,努力争创全国文明村‘六连冠’。”小路下村党委书记沈福灿介绍说。
2013年以来,余姚市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这一目标定位,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切实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与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相契合的精神家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余姚市各村农村文化礼堂如繁花般盛开,成为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课堂、开展农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
2019年开始,余姚市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建立了“中心—所—站—点(基地)”四级组织架构,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305个村(社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了强大精神动力。
创新“一起来”治理模式提升群众幸福感
全面小康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康,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必然要求。“出租房的污水纳管能不能纳入全村规划?我们可以出一部分费用。”“这条路两旁还没有安装路灯,希望村里能考虑。”在泗门镇谢家路村党委班子“学总书记重要回信,访民情心声,助力乡村振兴”“小板凳”走访调研活动中,村民们纷纷向党委班子成员提出意见建议。村党委收集民意后,马上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研究表决,对村民的意见建议一一予以答复。
这已是谢家路村党委第十二年开展“小板凳”走访调研活动。2008年开始,针对农村工作实际,谢家路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利用“小板凳”做出了大文章,独创“小板凳”群众工作法,真正把“村民当家作主”的理念落到实处。
“小板凳”群众工作法仅仅是余姚市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妙招之一。近年来,余姚市主动转变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包揽一切的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动员组织群众的新机制新办法,厘定了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平安建设、社区治理、美丽建设等5项“一起来”的主要任务,并一一明确依靠力量,充分发动多元主体参与,推动职权、力量、资源围着基层转,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公共的事务共同管”,全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起来”的新格局。
凤山街道宪卿第社区是一个地处市中心的老社区,狭长弄堂多,而且许多线路老化,消防安全一直以来是社区的一块“心病”。随着“一起来”理念的深入人心,余姚宾馆、余姚市国税局等设有微型消防站的部门纷纷和该社区结对,组建消防应急小分队,为社区筑起了一道安全防护屏障。近3年来,余姚市通过基层社会治理“一起来”体制机制改革,基层直接办结信访等各类案件66余万件,信访走访每年以40%的比例下降,刑事案件每年以30%的比例下降。在余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逐步形成,让余姚人在小康路上收获满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融媒体中心)(责任编辑:王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