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各地文化近于趋同,文化特色面临着危机。在我们中国有四大名陶,分别是重庆荣昌安陶、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及广西钦州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可通过建筑、景观实体、“柔性”感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知)加强传播自身地域性文化,集旅游、商业、居住一体的特色街区,同时展现给世界,传播中国陶知识,交流经验,传继文化遗产,以求更好的中国陶发展与生存记忆空间。利用中国的四大名陶这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陶器切实加以传承与保护,重振雄风,努力将陶文化打造成为中国富有特色的一张千年文化名片,世界的陶文化中心。
一、设计理念
城市因文化而立,发展亦因城市而异。发展街区自身的个性和特色,体现其独特优势,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个性特色,建立街区的独特优势。四大陶都拥有如此难得而深厚的陶文化历史文脉,是数以千计的城镇所没有的。城镇历史文脉和城镇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断显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意味。
时间与空间的相遇融合
中国陶历史悠久,时间记录着陶器的发展与变化,带有陶文化景观的存在提供给中国陶器与现代一个相遇的完美空间。打造独特的陶文化街区景观,景观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地域文化属性,景观中的形态应是依附于视觉实体之上、表达一定内容、传递一定涵义的情感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将“陶”化为地域文化元素符号,使陶文化元素转换成可观、可知、可感的视觉形态,传承地域文化内涵。“营建出具有可识别性和归属感的大众理想景观形态,进而为人们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刘文华,郝丽梅,周德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研究[J].中外建筑. 2011-02-01]我们可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出发,采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的审美体验,营造出古街空间以时间的“变”为主导引导空间的“变”。在这样的时空观引导下,按照时间的顺序欣赏陶历史变化的景观,人们用漫游的方式使得景观在运动的过程中被逐一发现,跟随时间在空间中辗转的方式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如进入时空隧道一般体验陶的历史。
家家有陶,户户有花
陶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景观文化和现代商业气象、信息时代的符号。陶文化景观打造应结合坚持保留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注重绿色、自然的景致,尊重街区客观的现有的优势条件,从而营造出自然浪漫氛围。
陶文化景观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陶”,因为正是这些元素与植物、动物产生很好的结合,从而能营造自然的空间环境,使人们在与嘈杂的街区喧嚣隔绝的氛围中尽享植物、动物带来的舒适和轻松。家家有陶,户户有花的景致向所有街道提供了一种闲适、共享、经久以及普遍性的氛围,陶制作的陶蜂、陶猪、陶鹅让人们感受到进入街区所领略到的放松情绪,为居民、游客提供的一种最为明确的中国陶文化。对于家家有陶,户户有花的柔和、静谧以及自然美的特性的感悟和坚持,是街区自然主义理念的重要体现。
人文主义理念
街区及其他领域中的景观艺术潜移默化中通过人们的丰富想象影响他们的思想,这些景观促进人们视野的外向化,让拥挤、混杂的城市氛围中的人群有了释放身心压力的“良药”。将街区定位成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压力和低落情绪的对抗良方,在街区中形成“小孩喜欢陶宝——玩耍的乐趣;少年喜欢陶宝——发现的乐趣;青年喜欢陶宝——爱情、亲情、友情;父母喜欢陶宝——品味的乐趣、记忆中的乐趣”的人文系统,让人们得到最自然、最纯朴、最开心的体验,感受人文情怀。
二、景观中的陶元素分析
视觉上,首先从美学角度出发,运用美学造型规律,发掘筛选具有街区地域代表性的文字、图案纹样、动植物造型等已有元素进行运用及再创造,或从时代发展理念中提炼出关于陶文化的新符号,寓意一定的象征意涵,如鹤飞燕翔,山润润而猪壮;犬欢鸡鸣,水浸浸而鹅丰等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隐喻街区的生态。其次运用色彩理论为指导,引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颜色体系进行创作,同时协调周边环境色彩;文明和发展潜力,如利用陶器中特有颜色为景观基调,形成独具陶特色的街区。然后大量运用当地特色陶产业材料及陶文化艺术产业,结合功能在景观中寓意地域支柱发展经济产业,如,将地域材料(如安陶、紫砂陶、建水陶及钦州陶)结合功能性使用物或雕塑小品的形式运用于现代景观中,增强其观赏性与可读性,设计题材可以取自本地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以及传统艺术作品造型。如建筑名牌,门牌、路灯、指示牌设计中的运用陶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具有极强的点题效应。
听觉上景观中引入声响、音乐、语言符号,营造出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体验。地域文化符号的听觉建构可以从两方面出发来探究:一是具有典型的地域“方言”的语言声响体系。如,重庆荣昌安富地区的民谣术语“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哟——嗬——”“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前山矿(音gong)子后山炭,中间泥巴烧窑罐。”等等。二是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的听觉体系;将有声的物质形态作为符号载体,着重以地方的社会发展主流理念与时代步调。这两种景观中的听觉符号均可以戏剧、歌剧、舞剧、主题音乐等艺术形态来建构地域韵律,向人们展示这里的异域风情与文化。
综合容视觉、听觉、触觉、肤觉等综合感觉于一体在景观中进行糅合,在现实景观建筑形态中由形状、声音、纹理、颜色、材质等具体的物质形式组成综合的景观体系。其本质是由一维时间性和二维空间、三维空间性组成的四维符号系统,使人得到一种穿越时空文化的体验。如每天进行古时烧窑仪式或祀神例会(火神庙,“神农耕而作陶”“虞帝陶于河滨”。制陶工业,向来有尧王天子、舜王大帝、开窑祖师、奇宝大王的祀神例会。一方面是对于本行业祖先或先贤的一种尊敬和崇拜,一方面也是迫于古时无法精准控制窑温,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于是在火神庙祈求保佑烧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古时每逢祭祀之时,唱戏参拜连续几天不断。)的历史情景,动静集合的古街内通过实景剧的形式与古代场景的再现,运用服装、装饰、道具、古乐、史事朗诵等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觉于一体的景观表现手法,生动的去演绎安陶烧制前的祭祀仪式于此时代的历史、人文、社会等历史文化景观。
总结:塑造具有中国独特陶文化的街区形象特征,抓住街区个性最直接的内外表现,发觉和继承中国陶的历史文脉,把握街区内在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个性所在。文化是地区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没有了文化作为依托,街区的特色无法彰显,街区的发展都是空谈。因此,如何把握住街区的个性,传承历史文脉,防止个性缺失,是当代街区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设计理念
城市因文化而立,发展亦因城市而异。发展街区自身的个性和特色,体现其独特优势,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个性特色,建立街区的独特优势。四大陶都拥有如此难得而深厚的陶文化历史文脉,是数以千计的城镇所没有的。城镇历史文脉和城镇色彩一旦由历史积淀形成,便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断显示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意味。
时间与空间的相遇融合
中国陶历史悠久,时间记录着陶器的发展与变化,带有陶文化景观的存在提供给中国陶器与现代一个相遇的完美空间。打造独特的陶文化街区景观,景观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地域文化属性,景观中的形态应是依附于视觉实体之上、表达一定内容、传递一定涵义的情感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将“陶”化为地域文化元素符号,使陶文化元素转换成可观、可知、可感的视觉形态,传承地域文化内涵。“营建出具有可识别性和归属感的大众理想景观形态,进而为人们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刘文华,郝丽梅,周德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研究[J].中外建筑. 2011-02-01]我们可从时间变化的角度出发,采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的审美体验,营造出古街空间以时间的“变”为主导引导空间的“变”。在这样的时空观引导下,按照时间的顺序欣赏陶历史变化的景观,人们用漫游的方式使得景观在运动的过程中被逐一发现,跟随时间在空间中辗转的方式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如进入时空隧道一般体验陶的历史。
家家有陶,户户有花
陶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景观文化和现代商业气象、信息时代的符号。陶文化景观打造应结合坚持保留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注重绿色、自然的景致,尊重街区客观的现有的优势条件,从而营造出自然浪漫氛围。
陶文化景观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陶”,因为正是这些元素与植物、动物产生很好的结合,从而能营造自然的空间环境,使人们在与嘈杂的街区喧嚣隔绝的氛围中尽享植物、动物带来的舒适和轻松。家家有陶,户户有花的景致向所有街道提供了一种闲适、共享、经久以及普遍性的氛围,陶制作的陶蜂、陶猪、陶鹅让人们感受到进入街区所领略到的放松情绪,为居民、游客提供的一种最为明确的中国陶文化。对于家家有陶,户户有花的柔和、静谧以及自然美的特性的感悟和坚持,是街区自然主义理念的重要体现。
人文主义理念
街区及其他领域中的景观艺术潜移默化中通过人们的丰富想象影响他们的思想,这些景观促进人们视野的外向化,让拥挤、混杂的城市氛围中的人群有了释放身心压力的“良药”。将街区定位成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压力和低落情绪的对抗良方,在街区中形成“小孩喜欢陶宝——玩耍的乐趣;少年喜欢陶宝——发现的乐趣;青年喜欢陶宝——爱情、亲情、友情;父母喜欢陶宝——品味的乐趣、记忆中的乐趣”的人文系统,让人们得到最自然、最纯朴、最开心的体验,感受人文情怀。
二、景观中的陶元素分析
视觉上,首先从美学角度出发,运用美学造型规律,发掘筛选具有街区地域代表性的文字、图案纹样、动植物造型等已有元素进行运用及再创造,或从时代发展理念中提炼出关于陶文化的新符号,寓意一定的象征意涵,如鹤飞燕翔,山润润而猪壮;犬欢鸡鸣,水浸浸而鹅丰等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隐喻街区的生态。其次运用色彩理论为指导,引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颜色体系进行创作,同时协调周边环境色彩;文明和发展潜力,如利用陶器中特有颜色为景观基调,形成独具陶特色的街区。然后大量运用当地特色陶产业材料及陶文化艺术产业,结合功能在景观中寓意地域支柱发展经济产业,如,将地域材料(如安陶、紫砂陶、建水陶及钦州陶)结合功能性使用物或雕塑小品的形式运用于现代景观中,增强其观赏性与可读性,设计题材可以取自本地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以及传统艺术作品造型。如建筑名牌,门牌、路灯、指示牌设计中的运用陶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具有极强的点题效应。
听觉上景观中引入声响、音乐、语言符号,营造出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体验。地域文化符号的听觉建构可以从两方面出发来探究:一是具有典型的地域“方言”的语言声响体系。如,重庆荣昌安富地区的民谣术语“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哟——嗬——”“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前山矿(音gong)子后山炭,中间泥巴烧窑罐。”等等。二是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的听觉体系;将有声的物质形态作为符号载体,着重以地方的社会发展主流理念与时代步调。这两种景观中的听觉符号均可以戏剧、歌剧、舞剧、主题音乐等艺术形态来建构地域韵律,向人们展示这里的异域风情与文化。
综合容视觉、听觉、触觉、肤觉等综合感觉于一体在景观中进行糅合,在现实景观建筑形态中由形状、声音、纹理、颜色、材质等具体的物质形式组成综合的景观体系。其本质是由一维时间性和二维空间、三维空间性组成的四维符号系统,使人得到一种穿越时空文化的体验。如每天进行古时烧窑仪式或祀神例会(火神庙,“神农耕而作陶”“虞帝陶于河滨”。制陶工业,向来有尧王天子、舜王大帝、开窑祖师、奇宝大王的祀神例会。一方面是对于本行业祖先或先贤的一种尊敬和崇拜,一方面也是迫于古时无法精准控制窑温,而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于是在火神庙祈求保佑烧成就变得尤为重要。古时每逢祭祀之时,唱戏参拜连续几天不断。)的历史情景,动静集合的古街内通过实景剧的形式与古代场景的再现,运用服装、装饰、道具、古乐、史事朗诵等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觉于一体的景观表现手法,生动的去演绎安陶烧制前的祭祀仪式于此时代的历史、人文、社会等历史文化景观。
总结:塑造具有中国独特陶文化的街区形象特征,抓住街区个性最直接的内外表现,发觉和继承中国陶的历史文脉,把握街区内在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个性所在。文化是地区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没有了文化作为依托,街区的特色无法彰显,街区的发展都是空谈。因此,如何把握住街区的个性,传承历史文脉,防止个性缺失,是当代街区建设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