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越老越可爱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走咱就走
  我退休之前,一位朋友抱怨说,他的同事办了退休手续,在单位办公大楼装修后,重新安排办公室时,没了位置,他不干。结果后勤部门来了个“内部调剂”,把这位的办公桌放在朋友的办公室里。为此,撤掉了原本放在那里的一张单人床,弄得我这位朋友中午没了休息的地方。
  我61岁那年暑假前已办好退休手续。9月初,回单位上班的第一天,我就悄悄地处理了书柜和抽屉里所有的文件资料,收拾好自己手头的东西,腾空了办公桌。当时,正在我身边忙着打字的秘书小刘对此毫无察觉。所以,当我指着办公桌对她说“这我就不用了,只留一只碗放在你那儿,等我来喝水用”时,尽管她知道我在暑假前已办妥退休手续,可还是对我一下子就这么撤离了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不由得惊叫起来:“您这是怎么了,胡老师……”
  大家的留恋让我感动。可我知道,我这个研究室的小头目,起的作用十分有限,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我这样尽快撤出,让自己早平静,也让同事用不着费神去考虑如何与我这个已退休的人相处,大家都感觉舒坦。
  好为人师的毛病
  退休之初,我被北京市聘为有关教育科研项目的顾问。坐在专家席上,常会听到有些老人发表长篇讲话,重复着老生常谈。会议主持人会客气地虚夸说:“××老师的精彩发言,让大家受益匪浅。”这时,我在心里赶紧告诉自己:其实你也一样唱不出什么新曲了。
  随着退休年头的增加,我已适应尘埃落定的老年生活,实际上已经活在了社会主流之外。尽管我看书不少,也号称进行了环球旅游,可对如今转型期中国社会生活中有关职场、就业、投资、教育、买房购车等等资讯,基本没有介入,也已经很不了解。
  我的学生,当初的少年青年,如今最小的一批也已五十开外了。自问,你这个当年的老师,现在还有多少资本去教育人家呢?
  在阅读卢梭的作品时,我曾记下他说的这样一段话:“懂得少的人喜欢多谈,懂得多的人则宁可少开口。因为懂得少的人,认为他所知道的一切都很重要,需要告诉别人。懂得多的人则自知还有太多的不懂,所以,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开口。”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宣称,唯一真正的知识是知道自己无知。
  当我越老越感到自己还有太多的不懂时,那种话多、动辄指导别人的毛病无形中改了不少。
  学学贾母和刘姥姥
  为了少做招人讨厌的事,我提醒自己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管住自己的嘴,让别人也有发言的机会。有人说:“从医学角度看,所谓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所谓成熟,就是既憋得住尿,又憋得住话。”我想,老了,憋不住尿难免,但我一定要让自己憋得住话。
  第二,人家没问你有些事该怎么想、怎么办,没想向你讨什么主意,你就不要主动给人家出招、提建议,不要像原先当班主任那样随时准备帮学生一把。
  第三,不要有意无意地炫耀自己的优越条件,或显摆自己的幸福。我的两个女儿早年定居美国,我曾多次赴美探亲旅游。在与老同学、老朋友聚会时,对这些我从不主动提及。近些年我频频出国旅游,在一般场合,我从不多说自己旅游的事,也很少把出国旅游的照片拿出来给人看。因为我知道,像我这样有“疯玩”条件的人并不很多。而且,对你的那些事,人家未必有兴趣听。
  位高勢大的贾母,常借年轻人的说笑自乐。她只是喜欢去听去看,自己却很少夺席谈经、倚老卖老,也从不无休止地去做权威式发言,所以,招人喜欢。刘姥姥是山野之人,说的事、讲的话是贾府中上层女性闻所未闻的,故而有新奇感,不讨厌。
  美国的费曼教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很多机会出席陌生的聚会。每逢这种时候,只要没被揭露其知名头衔,他总要装得一无所知。他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让对方天南海北地夸夸其谈,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样他知道的成了你知道的,倒会觉得你深沉,善于倾听,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以我的本性,实在学不了人家费曼教授,全然闭上自己的嘴。但学着点贾府的老祖宗和刘姥姥那种恰当表现,还是有希望的。
其他文献
杨家泊镇杨姓居民不在少数,据说和杨家将还真有点关系,这里民风淳朴,人们善良、勤俭而不失幽默。安享晚年的老年朋友们喜欢聚在一起相互调侃、吹吹牛,或给年轻人讲一些或真或假的段子。我在那里工作期间,听过的一些段子就很有趣。  有一个段子讲,杨老大是当年生产队上的车把式,曾经赶着马车走南闯北,有些见识,不过就是喜欢说瞎话,一肚子瞎话张嘴就来,于是人送外号“瞎话篓子”。要说这瞎话篓子,村上的人不但不讨厌他,
1983年春天,我们家盖起了二层楼房———这是当时全乡的“民间第一楼”。楼房还没盖起来,父亲就名噪一时,成了乡间的名人。  当时的乡村,已经走出了饥饿的噩梦,但也仅仅是温饱无虞,贫困还是大家必须直面的,特别是住房,大多数人家的房子都非常破败。  楼房在我们乡里是没有的,只有乡政府是高大威严的四层楼房。当时父亲提出盖楼房,爷爷首先不同意,他认为楼房不是庄户人家能随便盖的,那是政府才担当得起的“工程”
说来也怪,我等早年间,闻鱼肉荤腥如同猫儿一般馋。晒烈日,出大汗,干苦力,一天三顿唯恐肚子填不饱,似乎很少听到或见到谁谁生什么怪病、恶病、大病的。如今,各种富贵病竟如影随形般缠上了国人,也难怪有人调侃道:人真是个犯贱的动物。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少年时吃肉骨头、卖肉骨头的那些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萧山县一带,公社所在地或大队人口比较多的村子,肉摊上时而还有点猪肉可以敞开供应
1978年3月12日,在高中毕业“待业”半年后,我非常荣幸地“支工”了,成为当地正在兴建的化肥厂的一名工人。那时候,“知识青年”毕业有两个去向,一是支工,一是支农,那可是天壤之别。  报到那天,就领到了当月25元的工资和3元的“粮食差价”,共28元。我把人生中得到的第一笔“巨款”小心翼翼地塞进“暗兜”里。28元是什么概念啊,在那个绝大多数人没有经济收入的社会里,是沉甸甸的财富哦。  这25元是我们
天津旧时风俗,新媳妇过门第三天,娘家要派一名未成年人给新媳妇送过去一瓶食用油,一般就是香油。新媳妇过门,什么嫁妆都带过去了,怎么还会缺一瓶油呢?这里面有讲究。隐私的一面是陪伴娘家少年送油去的女佣人,要带回新娘初夜的“红巾”,怎么一回事,大家知道的。表层的原因是,新婚第三天,新娘要下厨孝敬公婆一道菜,自然不是满汉全席,只是象征性地烧一道菜,俗称儿媳妇菜。  烧儿媳妇菜,没有什么仪式,男方请来亲朋好友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二虎蛋是常常听到的一种称谓。孩子叫二虎蛋,是昵称,意思是说孩子愣头愣脑,十分淘气,老是闯祸。称大人为二虎蛋,也称愣货,如同北京人称二百五,意指此君不谙世事,缺心眼儿,办事爱冲动,不顾后果。虽然不是什么好话,但也非诋毁之意。  1965年,我大学刚毕业,从北京分配到内蒙古工作不久。有一次,去集宁观摩乌兰察布盟文艺汇演。火车出发不久,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走进车厢。只见他面色黝黑,蓬
春节,一年一度的老友聚会,五六个老兄弟一见面就相互打趣说,怎么感觉才一眨眼的工夫,哥几个脑顶毛都白完了?之后,就说到了儿女的单飞。  老友甲,独生女结婚前一直住在家里,每天傍晚,小区外的林荫道上,总能看到这个三口之家挽臂散步的身影。两年前女儿结婚,家中卧室猛然空出一间,饭桌上突然少了一人……  老友乙,教育孩子颇有心得,儿子小学考完钢琴十级,重点高中毕业后留学法国,读本科、读硕、读博,都是他一手操
有一个关于恐惧的古老寓言。  “你去哪里呀?”朝圣者碰见鼠疫,问道。鼠疫回答:“我要去巴格达送掉五十个人的命。”  几天后,朝圣者又遇到鼠疫,他责备鼠疫:“你说送掉五十个人的命,却死了五千人。”  “不对,”鼠疫反驳说,“我只杀死了五十人,另外四千九百五十人是死于恐惧。”  危险无处不在。每个活着的人都会想: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何时是尽头?不知道。怎么还击?如何躲避?不知道。想象死神在窗户外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