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作文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scotscots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诗人何其芳说过:“生活多么广阔,生活就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样的快乐可以通过“文”来表达,和别人一起分享。可是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作文作文,一见头疼。”原因何在?有的说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有趣的事总发生在别人身上;有的认为自己的作文说不到重点,语言罗嗦,记流水账,分数总是不高;还有的不想写作文,实在写不出来就回家抄作文书。不难看出,对于起始年段孩子来说,不知道写什么,因为缺少写作素材;不知道怎么写,因为缺少写作方法;不想写,因为缺乏写作兴趣。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长时间在外奔波,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使孩子感到生活单调、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写作文就成了难题。改变这一局面,对于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老师要通俗地告诉学生: 作文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就是用笔记下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他写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者特别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就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文。一朵生活的浪花,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要让学生把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写精彩。语文老师必须架起“作文—生活”这座桥梁,并在文字上下功夫。
  一、 教学生学会留心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句话阐明了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言之有物,这“物”就是“见闻、感受和想像”,就是生活和体验,写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
  笔者认为日记是打开作文和生活最直接的途径之一。通过日记的形式,能够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日记如何写?三年级起步阶段,大部分学生日记不会写,写不好,比较多的就是记流水账。每一天都是如此,千篇一律,让人读了索然无味。在刚开始的阶段,教师要善于抓住精彩日记,通过日记评讲的方式和点拨,让学生知道原来每一天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间段,只要有心,都能写出优秀的日记。有一个孩子日记是这样写的:“叮零零”,闹钟响了,我睁开双眼,看到窗外依然是黑的。凉气一阵一阵的,刚伸出一只手,我又立刻缩回了被窝,好冷呀!此时,我看到厨房的灯已经亮了。……奶奶走到我的床前,我看到奶奶的手因为生冻疮已经肿起来,有的地方开始流脓了,我的心里无比难受。想到我还和奶奶生气,眼泪吧嗒吧嗒流了下来。”因为是农村的孩子,绝大部分孩子都严冬里天不亮赶坐校车的经验,绝大部分也都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的体验。所以这篇日记所表达的因为太冷不想上学,看到奶奶因为自己受苦心里难受的故事,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渐渐地,孩子们发现生活的浪花在自己的日记里变得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故事也越来越精彩。同学之间的友谊、矛盾,课间的游戏,因为自己的要求未被满足而大发脾气……虽然文章中透着天真、洋溢着稚气,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二、 教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能够有序表达
  小学生写作文为什么会觉得没人没事可写,没情没感可发呢?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故情者文之径,辞者理之纬,径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文之本源也。”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 一是情理,二是文辞。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发展和运用,是文章的“纬”,来源于人的培养与学习。但是现实问题是有了写作素材,学生还是写得干巴巴的?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用叙述的语言在记叙,读来比较枯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咀嚼抓住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作文片断进行,这是中年级写好作文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如何写好蛋炒饭。很多孩子有经验,但写不精彩。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只见蛋黄在锅中滋滋作响,很快就变成了一朵鲜艳的黄色花朵,阵阵浓香扑进你的喉咙,一不小心一滴口水流了下来。”这一段抓住了听觉、视觉、味觉以及感受,形象生动。听了这个片段的分析,班级里所有的孩子听了都是兴致勃勃,感同身受。知道原来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如此的有趣。
  其次利用优秀的课文,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进行仿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真正的教学应该是课内外互相沟通,校内外相互联系的一泓活水。”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启示我们: 落实课改理念,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必须增强课程意识,用好手中教材,自觉开发课程,拓宽教育时空。如学习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学生模仿课文就写出了《芦荟与失明女孩》:“那芦荟呈嫩绿色,片片叶儿相交在一起,像一朵正在盛开的碧色莲花……不小心折断了,过了一些时日竟奇迹般的长好了,而且更盛更美了。……那个星光大道上失明的女孩刘赛的歌声婉转动听,如流水般温柔,但轻柔中又带有一股刚强坚定。……那芦荟不就是刘赛的化身吗?”
  三、 对学生积极评价,树立写作信心
  每个孩子的起点不一样,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让孩子尝到成功,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成功的动机能够激发人的奋斗精神。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成功的机会,充分挖掘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大到节段篇,小到哪怕是一个字,都能激起学生喜悦的心情,都能树立学生良好的写作信心。
  教师科学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写作信心,为写好作文奠定动力基础。每一次改完学生的作文,我都要上一节佳作欣赏课,将写得好的片段在班上读出来,让大家互相学习,并组织评议,促使小作者把文章修改得更好。每一次学生们都喜欢读自已的文章,为此,只要学生写得好的,哪怕只有两句或几句话,我都在班上读出来给予赞赏,尤其是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及时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漸渐地,作文成了生活故事的演绎,每一篇都是真实的,都是真情的,那样的一个个生活浪花就演变成了我们心中多彩的文字表达。孩子们找到了作文的乐趣,不一样的生活则演绎着不同的故事,里面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作文。
  (作者单位: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学生发展的中介。自主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特点,采用自学、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实践等方式,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一、 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1. 活动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成功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
期刊
近年来,随着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员来锡务工、经商和创业,成为新市民,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子女到无锡学校来就读。目前,我校学生中新市民子女占70%,成为我校的主要生源。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导致各地孩子在行为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明显差距。为此,2012年我校申报启动了无锡市“十二五”课题《新市民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从学生表现中最薄弱也是最基本的
期刊
教育转型呼唤教师发展转型,如果没有教师发展的转型,教育的转型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学校应转变教师教研方式,通过精心引导和管理,为广大教师创建一个学习、实践、交流、互助、竞争的专业发展平台,引领教师在自我反思、名师助长、同伴互助中成长。  一、 教学反思: 增强教师自觉研究的意识  “教学反思”是随着新课程而产生的,也是这几年不斷被凸显的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中国有
期刊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崇高与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班主任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一、 以智慧化解学生心头的疙瘩  班主任不仅要踏踏实实做事,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懂得运用智慧,不急不躁、淡定有序地处理好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学生排座位不是件轻松的事,劳心费神不
期刊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和感悟,反复咀嚼和回味上,看似做到了“深耕细作”,却不知白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极为低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即将重点放在“语用”上。因此,寻找读写结合的衔接点便是阅读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 以课文为范例,在对照
期刊
目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因素,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大凡经典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的强烈深沉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含蓄动人,有的借景抒情。因此,把握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脉搏,使学生满怀情感来阅读文章就成为提高语文教学中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一、 丰富教师情感,调动学生情感  真挚的情感
期刊
语文教学的感悟,强调“自得自悟”,如何使“感悟”更加有效,需要讲究策略。  一、 做好文本的预习  在预习课文时,首先明确预习要求,然后让学生去读一读、试一试,放手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解决一些有价值的、学生能尝试自主完成的问题。如预习《草原》一文,教师稍加提示一下文章的顺序,学生就会在读中勾划出作者的思路: (初入草原→快到公社→蒙古包外→进入蒙古包)这样学生不但为自己获得的成绩而高兴,而且调动
期刊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家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了文本之后,谈谈对祁黄羊的认识。出示: “悼公听了很感动,说“外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老师琐碎的讲解替代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如果在教学中,能用智慧解读教材,优化教材,找准一些“点”,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就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一、 提出质疑点揣摩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能激起学生追根究源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要
期刊
一、 赏: 丰富的想象激发情感  新课标对儿童诗的教学要求是: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想象是体会文字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如何用好“想象”呢?从儿童诗所特有的文字特色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生发想象:  1. 从诗歌插图处想象  《大海睡了》课堂片段:  师: 小朋友们看课文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 风儿轻轻吹,大海不动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