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诗人何其芳说过:“生活多么广阔,生活就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样的快乐可以通过“文”来表达,和别人一起分享。可是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作文作文,一见头疼。”原因何在?有的说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有趣的事总发生在别人身上;有的认为自己的作文说不到重点,语言罗嗦,记流水账,分数总是不高;还有的不想写作文,实在写不出来就回家抄作文书。不难看出,对于起始年段孩子来说,不知道写什么,因为缺少写作素材;不知道怎么写,因为缺少写作方法;不想写,因为缺乏写作兴趣。尤其是农村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长时间在外奔波,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使孩子感到生活单调、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写作文就成了难题。改变这一局面,对于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老师要通俗地告诉学生: 作文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就是用笔记下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他写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者特别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就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文。一朵生活的浪花,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要让学生把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写精彩。语文老师必须架起“作文—生活”这座桥梁,并在文字上下功夫。
一、 教学生学会留心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句话阐明了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言之有物,这“物”就是“见闻、感受和想像”,就是生活和体验,写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
笔者认为日记是打开作文和生活最直接的途径之一。通过日记的形式,能够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日记如何写?三年级起步阶段,大部分学生日记不会写,写不好,比较多的就是记流水账。每一天都是如此,千篇一律,让人读了索然无味。在刚开始的阶段,教师要善于抓住精彩日记,通过日记评讲的方式和点拨,让学生知道原来每一天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间段,只要有心,都能写出优秀的日记。有一个孩子日记是这样写的:“叮零零”,闹钟响了,我睁开双眼,看到窗外依然是黑的。凉气一阵一阵的,刚伸出一只手,我又立刻缩回了被窝,好冷呀!此时,我看到厨房的灯已经亮了。……奶奶走到我的床前,我看到奶奶的手因为生冻疮已经肿起来,有的地方开始流脓了,我的心里无比难受。想到我还和奶奶生气,眼泪吧嗒吧嗒流了下来。”因为是农村的孩子,绝大部分孩子都严冬里天不亮赶坐校车的经验,绝大部分也都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的体验。所以这篇日记所表达的因为太冷不想上学,看到奶奶因为自己受苦心里难受的故事,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渐渐地,孩子们发现生活的浪花在自己的日记里变得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故事也越来越精彩。同学之间的友谊、矛盾,课间的游戏,因为自己的要求未被满足而大发脾气……虽然文章中透着天真、洋溢着稚气,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二、 教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能够有序表达
小学生写作文为什么会觉得没人没事可写,没情没感可发呢?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故情者文之径,辞者理之纬,径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文之本源也。”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 一是情理,二是文辞。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发展和运用,是文章的“纬”,来源于人的培养与学习。但是现实问题是有了写作素材,学生还是写得干巴巴的?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用叙述的语言在记叙,读来比较枯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咀嚼抓住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作文片断进行,这是中年级写好作文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如何写好蛋炒饭。很多孩子有经验,但写不精彩。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只见蛋黄在锅中滋滋作响,很快就变成了一朵鲜艳的黄色花朵,阵阵浓香扑进你的喉咙,一不小心一滴口水流了下来。”这一段抓住了听觉、视觉、味觉以及感受,形象生动。听了这个片段的分析,班级里所有的孩子听了都是兴致勃勃,感同身受。知道原来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如此的有趣。
其次利用优秀的课文,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进行仿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真正的教学应该是课内外互相沟通,校内外相互联系的一泓活水。”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启示我们: 落实课改理念,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必须增强课程意识,用好手中教材,自觉开发课程,拓宽教育时空。如学习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学生模仿课文就写出了《芦荟与失明女孩》:“那芦荟呈嫩绿色,片片叶儿相交在一起,像一朵正在盛开的碧色莲花……不小心折断了,过了一些时日竟奇迹般的长好了,而且更盛更美了。……那个星光大道上失明的女孩刘赛的歌声婉转动听,如流水般温柔,但轻柔中又带有一股刚强坚定。……那芦荟不就是刘赛的化身吗?”
三、 对学生积极评价,树立写作信心
每个孩子的起点不一样,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让孩子尝到成功,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成功的动机能够激发人的奋斗精神。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成功的机会,充分挖掘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大到节段篇,小到哪怕是一个字,都能激起学生喜悦的心情,都能树立学生良好的写作信心。
教师科学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写作信心,为写好作文奠定动力基础。每一次改完学生的作文,我都要上一节佳作欣赏课,将写得好的片段在班上读出来,让大家互相学习,并组织评议,促使小作者把文章修改得更好。每一次学生们都喜欢读自已的文章,为此,只要学生写得好的,哪怕只有两句或几句话,我都在班上读出来给予赞赏,尤其是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及时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漸渐地,作文成了生活故事的演绎,每一篇都是真实的,都是真情的,那样的一个个生活浪花就演变成了我们心中多彩的文字表达。孩子们找到了作文的乐趣,不一样的生活则演绎着不同的故事,里面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作文。
(作者单位: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老师要通俗地告诉学生: 作文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就是用笔记下自己心里要说的话,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有消息要让大家知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他写下来就是作文;有时心中特别高兴或者特别愁苦,却没有机会告诉别人,写下来就是作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就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文。一朵生活的浪花,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要让学生把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写精彩。语文老师必须架起“作文—生活”这座桥梁,并在文字上下功夫。
一、 教学生学会留心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句话阐明了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言之有物,这“物”就是“见闻、感受和想像”,就是生活和体验,写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
笔者认为日记是打开作文和生活最直接的途径之一。通过日记的形式,能够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日记如何写?三年级起步阶段,大部分学生日记不会写,写不好,比较多的就是记流水账。每一天都是如此,千篇一律,让人读了索然无味。在刚开始的阶段,教师要善于抓住精彩日记,通过日记评讲的方式和点拨,让学生知道原来每一天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间段,只要有心,都能写出优秀的日记。有一个孩子日记是这样写的:“叮零零”,闹钟响了,我睁开双眼,看到窗外依然是黑的。凉气一阵一阵的,刚伸出一只手,我又立刻缩回了被窝,好冷呀!此时,我看到厨房的灯已经亮了。……奶奶走到我的床前,我看到奶奶的手因为生冻疮已经肿起来,有的地方开始流脓了,我的心里无比难受。想到我还和奶奶生气,眼泪吧嗒吧嗒流了下来。”因为是农村的孩子,绝大部分孩子都严冬里天不亮赶坐校车的经验,绝大部分也都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的体验。所以这篇日记所表达的因为太冷不想上学,看到奶奶因为自己受苦心里难受的故事,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渐渐地,孩子们发现生活的浪花在自己的日记里变得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故事也越来越精彩。同学之间的友谊、矛盾,课间的游戏,因为自己的要求未被满足而大发脾气……虽然文章中透着天真、洋溢着稚气,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二、 教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能够有序表达
小学生写作文为什么会觉得没人没事可写,没情没感可发呢?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故情者文之径,辞者理之纬,径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此文之本源也。”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 一是情理,二是文辞。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发展和运用,是文章的“纬”,来源于人的培养与学习。但是现实问题是有了写作素材,学生还是写得干巴巴的?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用叙述的语言在记叙,读来比较枯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咀嚼抓住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作文片断进行,这是中年级写好作文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如何写好蛋炒饭。很多孩子有经验,但写不精彩。有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只见蛋黄在锅中滋滋作响,很快就变成了一朵鲜艳的黄色花朵,阵阵浓香扑进你的喉咙,一不小心一滴口水流了下来。”这一段抓住了听觉、视觉、味觉以及感受,形象生动。听了这个片段的分析,班级里所有的孩子听了都是兴致勃勃,感同身受。知道原来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如此的有趣。
其次利用优秀的课文,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进行仿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真正的教学应该是课内外互相沟通,校内外相互联系的一泓活水。”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启示我们: 落实课改理念,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必须增强课程意识,用好手中教材,自觉开发课程,拓宽教育时空。如学习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学生模仿课文就写出了《芦荟与失明女孩》:“那芦荟呈嫩绿色,片片叶儿相交在一起,像一朵正在盛开的碧色莲花……不小心折断了,过了一些时日竟奇迹般的长好了,而且更盛更美了。……那个星光大道上失明的女孩刘赛的歌声婉转动听,如流水般温柔,但轻柔中又带有一股刚强坚定。……那芦荟不就是刘赛的化身吗?”
三、 对学生积极评价,树立写作信心
每个孩子的起点不一样,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让孩子尝到成功,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因为,成功的动机能够激发人的奋斗精神。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成功的机会,充分挖掘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大到节段篇,小到哪怕是一个字,都能激起学生喜悦的心情,都能树立学生良好的写作信心。
教师科学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写作信心,为写好作文奠定动力基础。每一次改完学生的作文,我都要上一节佳作欣赏课,将写得好的片段在班上读出来,让大家互相学习,并组织评议,促使小作者把文章修改得更好。每一次学生们都喜欢读自已的文章,为此,只要学生写得好的,哪怕只有两句或几句话,我都在班上读出来给予赞赏,尤其是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及时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漸渐地,作文成了生活故事的演绎,每一篇都是真实的,都是真情的,那样的一个个生活浪花就演变成了我们心中多彩的文字表达。孩子们找到了作文的乐趣,不一样的生活则演绎着不同的故事,里面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作文。
(作者单位: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