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角作为大自然的缩影,其中蕴涵着无穷的科学奥秘,它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天然工作室”。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自然角设置以后,班上孩子很少主动地来到自然角观察,即使观察,也只是停留一下,根本谈不上深入细致地观察探究。
因此,如何激发和支持幼儿的观察,引发幼儿进行更多的探究和发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需要通过对自然角里的动植物进行有序地呈现、有结构地合理组合来凸显观察重点,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尝试记录,来引发幼儿更深入细致地观察探究,让自然角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一、观察对象的呈现——有序合理
自然角里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其教育价值,要充分发挥每一种动植物的最大教育价值,就需要教师在自然角中有序地呈现各种动植物,有结构地加以合理组合,激发幼儿对自然角的观察兴趣,让幼儿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发现。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的目的性差。因此,在观察对象的呈现时,更需要考虑有序和组合,以充分发挥每一种动植物的教育价值。
(一)有序呈现
自然角的动植物的摆放如果只是从审美的角度加以组合,那么,其教育价值往往只体现在环境的优美上,难以体现其探究方面的价值。如果无所侧重,把所有的动植物一下子呈现出来,那么,幼儿也很难对某些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主题开展情况、季节特征等)有序地呈现,有所侧重地组织幼儿进行观察,让自然角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成为幼儿观察探究的对象,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每一种动植物的最大教育价值。如开学初,我们根据主题活动“蔬菜小精灵”,在自然角陈列、种植各种蔬菜,让幼儿感受蔬菜的丰富多样,观察蔬菜的特征和生长情况。在“小兔乖乖”主题活动中,我们饲养各种小兔子(如小白兔、小灰兔、荷兰兔等),提供各种蔬菜供幼儿喂养,在喂养的过程中,幼儿仔细地观察兔子的外形、食性等,获取关于兔子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动植物的有序呈现,突出了观察的重点,幼儿的观察就更有目的性,观察也更深入。
(二)合理组合
自然角的动植物如果摆放很随意,那么,就很难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较,因此,需要根据其特点和观察重点合理地加以组合。摆放植物时,可以根据植物的叶子、茎、花、根的不同,加以组合。如青菜和萝卜、茨菰和芋艿、葱和韭菜放(或种)在一起,让幼儿感受植物物种的丰富多样,并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对根、茎、花和果实进行探究和认知,发现植物之间的差别。摆放饲养动物容器时,可以把外型特征相似的动物摆放在一起。如可以把饲养螺蛳和蜗牛的容器放在一起,让幼儿观察小动物之间的细微差异。另外,同类动植物的不同品种也可以摆放(或饲养)在一起,如可以把不同外形的南瓜(扁南瓜、长柄南瓜、金南瓜等)、辣椒(青椒、尖辣椒等)放在一起;把小白兔、小灰兔、荷兰兔饲养在同一个区域),为幼儿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种类,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供探究的场所。
二、探究问题的抛出——适时适当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记观察任务;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差,概括性低,他们不会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观察,在观察中,他们往往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孤立的印象。”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具有层次性,富有启发性的简单有趣的问题,提醒幼儿应该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引导幼儿进行更多的探究和发现。
(一)问题的适时性
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会有明显的变化,此时,我们需要适时地提出关键的问题,帮助幼儿在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和认知。一天,我发现萝卜上结出了许多花蕾,我就带着几个孩子去观察。“猜一猜,萝卜会开花吗?”我饶有兴趣地问。“会开花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哪里会长出花来?”我继续问。引导孩子大胆猜测。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叶子、茎、花苞……
第二天,当几个萝卜花蕾含苞待放时,我又故作奇怪地问:“萝卜花是从哪里开出来?”孩子们一下便明白了。
(二)问题的层次性
在幼儿探究活动中,需要我们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幼儿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如:当自然角的青菜花谢了,结出许多嫩豆荚的时候,我问孩子:“青菜花谢了,长出什么来了?”孩子们有的说:“长出虫子来了呀。”有的说:“是刺哎!” 顺着孩子的思路,我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这些‘小虫子’、‘刺’长大了会变成什么呢?” 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当豆荚长得越来越饱满时,我又问孩子,“这些‘刺’、‘小虫子’变成了什么呀?”孩子们马上找到豆荚说,“这是豆荚”、“这是豆豆”。随即又问:“豆荚里面有什么?”,引导幼儿再观察,再比较。这一系列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帮助幼儿建构关于豆荚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形成概念。
(三)问题的启发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指出大致方向或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幼儿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我们把剪了叶子的萝卜、葱分别种在水和泥土里;把青菜和莴苣种在透明的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把大蒜头、蚕豆、土豆等种在塑料小盒中……我们不断地向孩子提出诸如“叶子会长出来吗”“大蒜头、蚕豆、土豆会长出叶子和根吗”“青菜和莴苣要喝水吗”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幼儿不断思考,打开思路,激发幼儿动手探究的欲望。通过观察探究,幼儿发现了葱和萝卜的叶子剪了还会长出来、植物会长出叶子和根等有趣现象;获取了关于植物的根的概念和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等简单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萌发了幼儿关心照顾植物的情感。
三、过程与结果的记录——具体形象
“做中学”的理念认为教师应该把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而记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给幼儿明确了探究的任务,把它运用到自然角探究活动中,则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分析、推理,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幼儿易懂的科学道理上,帮助幼儿构建新知识。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因此,记录的方式应该突出具体形象。我们常常以照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及时、准确地记录幼儿观察活动的精彩瞬间,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共同分享。我们运用实物记录、标记符号等方式,记录幼儿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帮助幼儿理解。如在“青菜要喝水吗”活动中,我们把青菜种在装满水的透明矿泉水瓶中,水位到瓶盖拧下来留下的圆环处,抛出问题“瓶子里的水会变少吗”,让幼儿猜测。一个星期过去了,瓶子里的水少了许多,青菜的根几乎全露在水面上,我随手取出准备好的红色纸条粘贴在现在的水位处,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先后两次瓶中水的变化,并引导孩子们围绕“谁喝了水?”进行讨论。瓶子上黄色的环、红色的纸条,真实地记录着先后两次瓶中水的情况,直观地展现了两次水位的不同,让幼儿通过对比观察,获取青菜要喝水的相关知识。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细致。
教师通过对自然角动植物的有序呈现,合理组合,通过适时地提出一些具有层次性,富有启发性的简单有趣的问题,尝试记录等途径,让幼儿在与动植物的接触中充分地观察、探究和发现,建构真正内化的知识与经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发现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焕发出自然角的活力和生机。
因此,如何激发和支持幼儿的观察,引发幼儿进行更多的探究和发现,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需要通过对自然角里的动植物进行有序地呈现、有结构地合理组合来凸显观察重点,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尝试记录,来引发幼儿更深入细致地观察探究,让自然角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一、观察对象的呈现——有序合理
自然角里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其教育价值,要充分发挥每一种动植物的最大教育价值,就需要教师在自然角中有序地呈现各种动植物,有结构地加以合理组合,激发幼儿对自然角的观察兴趣,让幼儿乐于探究,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发现。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的目的性差。因此,在观察对象的呈现时,更需要考虑有序和组合,以充分发挥每一种动植物的教育价值。
(一)有序呈现
自然角的动植物的摆放如果只是从审美的角度加以组合,那么,其教育价值往往只体现在环境的优美上,难以体现其探究方面的价值。如果无所侧重,把所有的动植物一下子呈现出来,那么,幼儿也很难对某些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主题开展情况、季节特征等)有序地呈现,有所侧重地组织幼儿进行观察,让自然角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成为幼儿观察探究的对象,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每一种动植物的最大教育价值。如开学初,我们根据主题活动“蔬菜小精灵”,在自然角陈列、种植各种蔬菜,让幼儿感受蔬菜的丰富多样,观察蔬菜的特征和生长情况。在“小兔乖乖”主题活动中,我们饲养各种小兔子(如小白兔、小灰兔、荷兰兔等),提供各种蔬菜供幼儿喂养,在喂养的过程中,幼儿仔细地观察兔子的外形、食性等,获取关于兔子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动植物的有序呈现,突出了观察的重点,幼儿的观察就更有目的性,观察也更深入。
(二)合理组合
自然角的动植物如果摆放很随意,那么,就很难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较,因此,需要根据其特点和观察重点合理地加以组合。摆放植物时,可以根据植物的叶子、茎、花、根的不同,加以组合。如青菜和萝卜、茨菰和芋艿、葱和韭菜放(或种)在一起,让幼儿感受植物物种的丰富多样,并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对根、茎、花和果实进行探究和认知,发现植物之间的差别。摆放饲养动物容器时,可以把外型特征相似的动物摆放在一起。如可以把饲养螺蛳和蜗牛的容器放在一起,让幼儿观察小动物之间的细微差异。另外,同类动植物的不同品种也可以摆放(或饲养)在一起,如可以把不同外形的南瓜(扁南瓜、长柄南瓜、金南瓜等)、辣椒(青椒、尖辣椒等)放在一起;把小白兔、小灰兔、荷兰兔饲养在同一个区域),为幼儿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种类,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供探究的场所。
二、探究问题的抛出——适时适当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记观察任务;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差,概括性低,他们不会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观察,在观察中,他们往往只能得到一些零碎的、孤立的印象。”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具有层次性,富有启发性的简单有趣的问题,提醒幼儿应该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引导幼儿进行更多的探究和发现。
(一)问题的适时性
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会有明显的变化,此时,我们需要适时地提出关键的问题,帮助幼儿在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和认知。一天,我发现萝卜上结出了许多花蕾,我就带着几个孩子去观察。“猜一猜,萝卜会开花吗?”我饶有兴趣地问。“会开花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哪里会长出花来?”我继续问。引导孩子大胆猜测。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叶子、茎、花苞……
第二天,当几个萝卜花蕾含苞待放时,我又故作奇怪地问:“萝卜花是从哪里开出来?”孩子们一下便明白了。
(二)问题的层次性
在幼儿探究活动中,需要我们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幼儿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如:当自然角的青菜花谢了,结出许多嫩豆荚的时候,我问孩子:“青菜花谢了,长出什么来了?”孩子们有的说:“长出虫子来了呀。”有的说:“是刺哎!” 顺着孩子的思路,我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这些‘小虫子’、‘刺’长大了会变成什么呢?” 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当豆荚长得越来越饱满时,我又问孩子,“这些‘刺’、‘小虫子’变成了什么呀?”孩子们马上找到豆荚说,“这是豆荚”、“这是豆豆”。随即又问:“豆荚里面有什么?”,引导幼儿再观察,再比较。这一系列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帮助幼儿建构关于豆荚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形成概念。
(三)问题的启发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指出大致方向或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幼儿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我们把剪了叶子的萝卜、葱分别种在水和泥土里;把青菜和莴苣种在透明的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把大蒜头、蚕豆、土豆等种在塑料小盒中……我们不断地向孩子提出诸如“叶子会长出来吗”“大蒜头、蚕豆、土豆会长出叶子和根吗”“青菜和莴苣要喝水吗”等一系列问题,启发幼儿不断思考,打开思路,激发幼儿动手探究的欲望。通过观察探究,幼儿发现了葱和萝卜的叶子剪了还会长出来、植物会长出叶子和根等有趣现象;获取了关于植物的根的概念和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等简单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萌发了幼儿关心照顾植物的情感。
三、过程与结果的记录——具体形象
“做中学”的理念认为教师应该把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而记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给幼儿明确了探究的任务,把它运用到自然角探究活动中,则能更好地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充分思考、分析、推理,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到幼儿易懂的科学道理上,帮助幼儿构建新知识。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因此,记录的方式应该突出具体形象。我们常常以照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及时、准确地记录幼儿观察活动的精彩瞬间,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共同分享。我们运用实物记录、标记符号等方式,记录幼儿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帮助幼儿理解。如在“青菜要喝水吗”活动中,我们把青菜种在装满水的透明矿泉水瓶中,水位到瓶盖拧下来留下的圆环处,抛出问题“瓶子里的水会变少吗”,让幼儿猜测。一个星期过去了,瓶子里的水少了许多,青菜的根几乎全露在水面上,我随手取出准备好的红色纸条粘贴在现在的水位处,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先后两次瓶中水的变化,并引导孩子们围绕“谁喝了水?”进行讨论。瓶子上黄色的环、红色的纸条,真实地记录着先后两次瓶中水的情况,直观地展现了两次水位的不同,让幼儿通过对比观察,获取青菜要喝水的相关知识。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细致。
教师通过对自然角动植物的有序呈现,合理组合,通过适时地提出一些具有层次性,富有启发性的简单有趣的问题,尝试记录等途径,让幼儿在与动植物的接触中充分地观察、探究和发现,建构真正内化的知识与经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和智慧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目睹自然界的奇妙,体验发现的乐趣,从而有效地、最大程度地焕发出自然角的活力和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