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a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9例(室间隔厚度≥15 mm且≤25 mm),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即刻、1、3和6个月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内径和峰值压力阶差等,并评估术后6个月症状、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运动负荷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和运动总时间。

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前间隔厚度和后间隔厚度均增加[分别为(24.7±2.7)mm比(21.5±2.6)mm,P<0.05;(22.6±3.3)mm比(21.1±2.5)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内径增宽[(8.2±3.4)mm比(4.8±2.2)mm,P<0.05],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和二尖瓣反流量均减小[分别为(26.8±19.6)mmHg(1 mmHg=0.133 kPa)比(83.3±32.4)mmHg,P<0.05;(2.0±1.9)ml比(3.2±3.0)ml,P<0.05]。与术后即刻比较,术后1个月前间隔厚度、后间隔厚度和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均减小[分别为(17.5±2.0)mm比(24.7±2.7)mm,P<0.05;(16.9±2.1)mm比(22.6±3.3)mm,P<0.05;(11.6±4.0)mmHg比(26.8±19.6)mmHg,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3和6个月前间隔和后间隔厚度均减小[分别为(14.8±1.7)mm和(13.4±2.0)mm比(17.5±2.0)mm,P均<0.05;(12.9±1.9)mm和(12.3±2.4)mm比(16.9±2.1)mm,P均<0.05]。术后3和6个月的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激发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减小[(25.5±11.4)mmHg比(147.8±58.0)mmHg,P<0.01],运动总时间增长[(9.3±1.6)min比(6.7±1.6)min,P=0.03]。术后6个月,5例患者症状消失。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例,Ⅲ级7例,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为6例,Ⅱ级3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PIMSRA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新技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 Ⅲ型血管塞(AVP Ⅲ)治疗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应用AVP Ⅲ治疗的外科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患者21例,对其术前、术中资料及术后近中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瓣周漏患者年龄(54.9±11.7)岁,男性12例(57.1%)。二尖瓣替换术后患者8例(38.1%),主动脉瓣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轨迹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参加了2006年度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至少参加了2008、2010年度任一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卒中、肿瘤以及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对象共63 040名,研究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以心肌梗死、卒中为终点事件。依据2006、2008、2010年度健康体检期间静息心率数据
期刊
为促进我国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心原性休克救治成功率,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牵头制定了心原性休克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该共识全面阐述了心原性休克定义、诊断标准、发病率、预后、病因、临床表现、药物和机械辅助治疗等。共识复习和解读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对血管活性药物和循环辅助技术的临床应用、心原性休克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生物可降解支架(BRS)引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4次革命,体现了"介入无置入"的新理念。因其具有支架吸收和血管功能恢复的特点,可能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治疗。近年来,关于BRS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探讨是此领域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将阐述国内外BRS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该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和胸痛,起病前有发热病史,辅助检查提示炎症指标和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考虑心肌炎可能性大。通过应用磁共振定量组织标记技术结合传统路易斯湖诊断标准,诊断该患者为心肌炎。予大剂量激素及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该病例表明,心脏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在心肌炎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研究红细胞膜总胆固醇(CEM)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续贯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首次诊断为ACS患者859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698例,急性心肌梗死161例。检测患者常规血脂水平和CEM。根据患者基线CEM的中位数值将患者分为CEM≤131.56 μg/mg组(430例)和CEM>1
该文报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两种高危血栓性疾病并存的机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肺栓塞可能互为因果或合并存在,并非罕见,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仔细甄别,防止漏诊和误诊。
跨理论模型为常用的行为改变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有效干预模式受到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在慢性病患者的行为改变领域中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有研究者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冠心病患者饮食、运动、吸烟和遵医用药等健康行为改变中,本文就跨理论模型的理论框架及国内外应用该理论在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改变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心肺复苏(CPR)大鼠复苏后心功能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共55只,其中复苏失败10只,血流动力学监测过程中死亡5只),体重320~370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CPR组、DMSO组、灭活型CORM-2组(iCORM-2组)和CORM-2组,每组8只。采用冰氯化钾停跳联合窒息4 min,然后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