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这个活跃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坚持了十年武装斗争之后,尼共(毛主义)通过参与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在制宪会议选举中大获全胜,成为尼泊尔第一大党;通过领导组建新政府,党的领导人普拉昌达出任联合政府首相,尼共(毛主义)终于走上了执政舞台。对于两年前才刚刚摘掉“反政府武装力量”帽子的尼共(毛主义),取得这样的成功,着实令人瞩目。然而,回顾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尼共(毛主义)的执政之路却是曲折而坎坷。
武装斗争的年代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引入,尼泊尔开始实行多党竞争的议会政治,党派力量出现分化。在尼泊尔的共产党势力中,尼共(毛主义)因其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家而被认为是激进派。1996年,由于受到议会内其他党派的联合打压,尼共(毛主义)领导人普拉昌达愤然退出议会,率领13名成员离开首都和大城市,进入丛林,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从偷袭边远地区的警察哨所、国有银行分部开始,尼共(毛主义)在一次次游击战中积累了经验和力量,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相继建立起多个革命根据地。面对渐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尼泊尔政府宣布尼共(毛主义)为“反政府武装力量”,开始进行镇压。然而,与政府军的正面交锋非但没有使尼共(毛主义)遭到削弱,反而愈战愈勇,力量更加强大。2000年底,尼共(毛主义)成立了第一个地区一级的人民政府,此后逐步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地区,影响力波及全国,俨然成为政府眼中的“丛林之患”。
从当年的“散兵游勇”发展成为“丛林之患”,尼共(毛主义)在短短数年间的壮大虽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众所周知,尼泊尔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全国有8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边远地区的农民更是穷困不堪;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尼泊尔,社会中的封建等级色彩十分浓厚,种姓制度延续至今,低种姓和种姓之外的其他少数族裔地位低下,不能与上层社会享受同样的政治、经济权利;妇女遭受的歧视也非常严重,无论在哪个社会阶层,都被当作二等公民。经济、政治生活的现状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村地区贫苦农民的不满情绪积蓄已久。尼共(毛主义)走入丛林,走进农村,领导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使贫穷的人们有了发泄不满情绪的途径。但是,尼共(毛主义)并不是单纯地进行武装斗争,它始终关注贫困农民的利益,将斗争所获的钱物散财于民,帮助农民修缮房屋、兴修水利,依靠农民的力量建立合作银行,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同时,还主张“反对社会歧视”,在根据地和游击区破除种姓制度、解放妇女,许多妇女加入尼共(毛主义),积极投身革命,甚至成为地区骨干。尼共(毛主义)的所作所为,不仅使贫困农民的经济生活得到了改善,而且使落后农村的广大农民感受到了生活方式的新气象。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支持尼共(毛主义)的革命事业,加入到尼共(毛主义)的队伍中。在这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正是由于尼共(毛主义)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它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这支队伍才得以发展壮大。
和谈进程一波三折
屡屡镇压,成效不大,政府中对待“反政府武装力量”的态度逐渐出现分化。皇室和政府中的一些左翼人士主张通过谈判解决矛盾冲突,前国王比兰德拉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虽然2001年尼泊尔王宫血案发生后,比兰德拉国王全家被害,但这一进程并没有终止,新国王贾南德拉也示意新政府向尼共(毛主义)发出谈判邀请。面对政府方面的示好,尼共(毛主义)采取灵活策略,宣布停火,于2001年8月底开始了与政府的第一次和谈。然而,随着美国“9·11”事件的发生,尼泊尔政府内的强硬派逐渐占据上风,主张武力镇压“反政府武装力量”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谈陷入僵局。11月,尼共(毛主义)主席普拉昌达公开宣布谈判进程结束,随后对数个地区首府开展了新一轮武装进攻。贾南德拉国王立即宣布尼共(毛主义)非法,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随着尼共(毛主义)武装斗争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尼泊尔政府甚至派出皇家军队进行打击,却依然不能遏制其燎原之势。2002年10月,贾南德拉国王以“执政不力”为由解除了德乌帕的首相职务,解散议会,任命非主流政党民族民主党领导人昌德为临时政府新首相。新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解决“反政府武装”问题,再次对尼共(毛主义)发出和谈号召。尼共(毛主义)敏锐地意识到,利用国王与政党之间的矛盾将是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大好契机,于是积极响应,宣布停火,于2003年4月底开始了与政府的第二次和谈。但是,由于双方在国家政体选择和对待武装力量的态度上存在实质性的分歧,和谈再次陷入僵局。8月底,尼共(毛主义)主席普拉昌达宣布中断为期四个月的停火。随后,尼共(毛主义)的武装力量与皇家军队再度交战,第二次和谈再次无果而终。
通过和谈实现国内和平、使尼共(毛主义)回归主流政治的道路似乎走到了尽头,然而情况却在2005年年初出现了转机。贾南德拉国王再次解散议会,实行“亲政”,激化了与七大政党之间的矛盾。为了增强抗衡国王的力量,七大政党向“反政府武装力量”伸出了橄榄枝。尼共(毛主义)适时抓住这一机会,与七大政党结成反国王联合阵线。在尼共(毛主义)的支持下,通过发动全国范围的民众抗议活动,“七党联盟”迫使国王于2006年4月恢复议会,还权于民。经历了一年多的反国王斗争,尼共(毛主义)逐渐改变了单纯追求暴力的革命路线,宣布致力于“发展21世纪民主政治”;重获权力的“七党联盟”也主动为尼共(毛主义)摘掉了“反政府武装力量”的帽子,开始寻求与尼共(毛主义)的和平共处之道。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11月,尼共(毛主义)与“七党联盟”签订了和解协议。历经十年的武装斗争,尼共(毛主义)终于回归国家政治主流。
激烈的议会斗争
尽管回归了政治主流,实现了与主流政党的平起平坐,但尼共(毛主义)的议会斗争道路却并不平坦。
2007年初,取消国王行政权力的共同目标使尼共(毛主义)与“七党联盟”走到了一起。然而,随着王权问题的解决,双方的矛盾开始突显。尼共(毛主义)主张先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完全废除君主制再召开制宪会议,议会代表按比例选举产生;“七党联盟”则坚持采取混合选举办法,由选举出来的制宪会议决定政治体制,企图利用原来的执政优势赢得选举,为保留虚位君主留下一线生机。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尼共(毛主义)甚至一度退出临时政府,以至于原定在6月份召开 的制宪会议选举再三延期。经过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尼共(毛主义)与“六党联盟”_2007年9月25日,从尼泊尔大会党分裂出来的尼泊尔大会党(民主派),重新并入尼泊尔大会党,原来的“七党联盟”变为“六党联盟”。终于再回谈判桌,并于2007年年底达成“23点协议”,尼共(毛主义)在选举办法上作出重大让步,同意了“六党联盟”的办法;“六党联盟”也在政体选择上认可了尼共(毛主义)的主张。2008年4月,迟来的制宪会议选举终于举行,尼共(毛主义)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成为尼泊尔制宪会议中的第一大党。作为初涉政坛的新手,尼共(毛主义)经受住了政党斗争的考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赢得了议会斗争的第一回合。
然而,由于尼共(毛主义)并未获得单独组阁所需的议会席位数,不得不联合其他政党共同组建新政府。围绕新政府中的权力分配问题,议会斗争的第二回合随之展开。起初,尼共(毛主义)希望凭借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占据总统、总理两大职位,遭到其他政党强烈反对,新政府的组建被迫停顿。6月底,经过各政党间的纵横捭阖,尼共(毛主义)与尼共(联合马列)达成协议分享总统、总理职位,并与其他主要政党协商解决了总统、总理选举的计票问题,新政府产生似乎已经指日可待。然而,新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各党对具体的总统人选意见不一,总统选举被迫延期,尼共(毛主义)与尼共(联合马列)的共识也化为泡影。在各自为战的总统选举中,尼泊尔大会党候选人亚姆·拉达夫胜出;随后,尼共(联合马列)候选人苏巴什·内姆旺获选为制宪会议议长。面对形势的变化,尼共(毛主义)转变策略,不仅与尼共(联合马列)摒弃前嫌,还取得第四大力量特莱民主权利论坛的支持,从而保证了自己的领导人普拉昌达在8月15日的总理选举中顺利当选。激烈的议会斗争使尼共(毛主义)在民主政治竞争中逐渐成熟,最终获得了握有国家行政大权的总理职位,登上了执政舞台。
走过了炮火纷飞的武装斗争年代,经历了回归国家政治主流的一波三折,在相互角力的议会斗争中慢慢成熟,尼共(毛主义)走上执政舞台的道路可谓充满了坎坷。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领导制定新宪法、解决经济发展的难题摆在新政府的面前。前进的道路上,挑战依旧……
武装斗争的年代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引入,尼泊尔开始实行多党竞争的议会政治,党派力量出现分化。在尼泊尔的共产党势力中,尼共(毛主义)因其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家而被认为是激进派。1996年,由于受到议会内其他党派的联合打压,尼共(毛主义)领导人普拉昌达愤然退出议会,率领13名成员离开首都和大城市,进入丛林,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从偷袭边远地区的警察哨所、国有银行分部开始,尼共(毛主义)在一次次游击战中积累了经验和力量,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地区相继建立起多个革命根据地。面对渐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尼泊尔政府宣布尼共(毛主义)为“反政府武装力量”,开始进行镇压。然而,与政府军的正面交锋非但没有使尼共(毛主义)遭到削弱,反而愈战愈勇,力量更加强大。2000年底,尼共(毛主义)成立了第一个地区一级的人民政府,此后逐步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地区,影响力波及全国,俨然成为政府眼中的“丛林之患”。
从当年的“散兵游勇”发展成为“丛林之患”,尼共(毛主义)在短短数年间的壮大虽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众所周知,尼泊尔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全国有8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边远地区的农民更是穷困不堪;而且,自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尼泊尔,社会中的封建等级色彩十分浓厚,种姓制度延续至今,低种姓和种姓之外的其他少数族裔地位低下,不能与上层社会享受同样的政治、经济权利;妇女遭受的歧视也非常严重,无论在哪个社会阶层,都被当作二等公民。经济、政治生活的现状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村地区贫苦农民的不满情绪积蓄已久。尼共(毛主义)走入丛林,走进农村,领导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使贫穷的人们有了发泄不满情绪的途径。但是,尼共(毛主义)并不是单纯地进行武装斗争,它始终关注贫困农民的利益,将斗争所获的钱物散财于民,帮助农民修缮房屋、兴修水利,依靠农民的力量建立合作银行,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同时,还主张“反对社会歧视”,在根据地和游击区破除种姓制度、解放妇女,许多妇女加入尼共(毛主义),积极投身革命,甚至成为地区骨干。尼共(毛主义)的所作所为,不仅使贫困农民的经济生活得到了改善,而且使落后农村的广大农民感受到了生活方式的新气象。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支持尼共(毛主义)的革命事业,加入到尼共(毛主义)的队伍中。在这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正是由于尼共(毛主义)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它才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这支队伍才得以发展壮大。
和谈进程一波三折
屡屡镇压,成效不大,政府中对待“反政府武装力量”的态度逐渐出现分化。皇室和政府中的一些左翼人士主张通过谈判解决矛盾冲突,前国王比兰德拉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虽然2001年尼泊尔王宫血案发生后,比兰德拉国王全家被害,但这一进程并没有终止,新国王贾南德拉也示意新政府向尼共(毛主义)发出谈判邀请。面对政府方面的示好,尼共(毛主义)采取灵活策略,宣布停火,于2001年8月底开始了与政府的第一次和谈。然而,随着美国“9·11”事件的发生,尼泊尔政府内的强硬派逐渐占据上风,主张武力镇压“反政府武装力量”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谈陷入僵局。11月,尼共(毛主义)主席普拉昌达公开宣布谈判进程结束,随后对数个地区首府开展了新一轮武装进攻。贾南德拉国王立即宣布尼共(毛主义)非法,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随着尼共(毛主义)武装斗争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尼泊尔政府甚至派出皇家军队进行打击,却依然不能遏制其燎原之势。2002年10月,贾南德拉国王以“执政不力”为由解除了德乌帕的首相职务,解散议会,任命非主流政党民族民主党领导人昌德为临时政府新首相。新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解决“反政府武装”问题,再次对尼共(毛主义)发出和谈号召。尼共(毛主义)敏锐地意识到,利用国王与政党之间的矛盾将是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大好契机,于是积极响应,宣布停火,于2003年4月底开始了与政府的第二次和谈。但是,由于双方在国家政体选择和对待武装力量的态度上存在实质性的分歧,和谈再次陷入僵局。8月底,尼共(毛主义)主席普拉昌达宣布中断为期四个月的停火。随后,尼共(毛主义)的武装力量与皇家军队再度交战,第二次和谈再次无果而终。
通过和谈实现国内和平、使尼共(毛主义)回归主流政治的道路似乎走到了尽头,然而情况却在2005年年初出现了转机。贾南德拉国王再次解散议会,实行“亲政”,激化了与七大政党之间的矛盾。为了增强抗衡国王的力量,七大政党向“反政府武装力量”伸出了橄榄枝。尼共(毛主义)适时抓住这一机会,与七大政党结成反国王联合阵线。在尼共(毛主义)的支持下,通过发动全国范围的民众抗议活动,“七党联盟”迫使国王于2006年4月恢复议会,还权于民。经历了一年多的反国王斗争,尼共(毛主义)逐渐改变了单纯追求暴力的革命路线,宣布致力于“发展21世纪民主政治”;重获权力的“七党联盟”也主动为尼共(毛主义)摘掉了“反政府武装力量”的帽子,开始寻求与尼共(毛主义)的和平共处之道。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11月,尼共(毛主义)与“七党联盟”签订了和解协议。历经十年的武装斗争,尼共(毛主义)终于回归国家政治主流。
激烈的议会斗争
尽管回归了政治主流,实现了与主流政党的平起平坐,但尼共(毛主义)的议会斗争道路却并不平坦。
2007年初,取消国王行政权力的共同目标使尼共(毛主义)与“七党联盟”走到了一起。然而,随着王权问题的解决,双方的矛盾开始突显。尼共(毛主义)主张先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完全废除君主制再召开制宪会议,议会代表按比例选举产生;“七党联盟”则坚持采取混合选举办法,由选举出来的制宪会议决定政治体制,企图利用原来的执政优势赢得选举,为保留虚位君主留下一线生机。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双方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尼共(毛主义)甚至一度退出临时政府,以至于原定在6月份召开 的制宪会议选举再三延期。经过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尼共(毛主义)与“六党联盟”_2007年9月25日,从尼泊尔大会党分裂出来的尼泊尔大会党(民主派),重新并入尼泊尔大会党,原来的“七党联盟”变为“六党联盟”。终于再回谈判桌,并于2007年年底达成“23点协议”,尼共(毛主义)在选举办法上作出重大让步,同意了“六党联盟”的办法;“六党联盟”也在政体选择上认可了尼共(毛主义)的主张。2008年4月,迟来的制宪会议选举终于举行,尼共(毛主义)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成为尼泊尔制宪会议中的第一大党。作为初涉政坛的新手,尼共(毛主义)经受住了政党斗争的考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赢得了议会斗争的第一回合。
然而,由于尼共(毛主义)并未获得单独组阁所需的议会席位数,不得不联合其他政党共同组建新政府。围绕新政府中的权力分配问题,议会斗争的第二回合随之展开。起初,尼共(毛主义)希望凭借议会第一大党的地位占据总统、总理两大职位,遭到其他政党强烈反对,新政府的组建被迫停顿。6月底,经过各政党间的纵横捭阖,尼共(毛主义)与尼共(联合马列)达成协议分享总统、总理职位,并与其他主要政党协商解决了总统、总理选举的计票问题,新政府产生似乎已经指日可待。然而,新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各党对具体的总统人选意见不一,总统选举被迫延期,尼共(毛主义)与尼共(联合马列)的共识也化为泡影。在各自为战的总统选举中,尼泊尔大会党候选人亚姆·拉达夫胜出;随后,尼共(联合马列)候选人苏巴什·内姆旺获选为制宪会议议长。面对形势的变化,尼共(毛主义)转变策略,不仅与尼共(联合马列)摒弃前嫌,还取得第四大力量特莱民主权利论坛的支持,从而保证了自己的领导人普拉昌达在8月15日的总理选举中顺利当选。激烈的议会斗争使尼共(毛主义)在民主政治竞争中逐渐成熟,最终获得了握有国家行政大权的总理职位,登上了执政舞台。
走过了炮火纷飞的武装斗争年代,经历了回归国家政治主流的一波三折,在相互角力的议会斗争中慢慢成熟,尼共(毛主义)走上执政舞台的道路可谓充满了坎坷。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领导制定新宪法、解决经济发展的难题摆在新政府的面前。前进的道路上,挑战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