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随着学生英语基础的深厚,如何在大学阶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成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将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旨在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出新思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能力。
关键词: 范畴 原型 词义 英语词汇能力培养
一、范畴与原型范畴理论
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现象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近年来,语言学家们给予了认知语言学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隐喻理论、原型理论和范畴化理论,本文着重探讨范畴、原型范畴理论及其应用。古典范畴观是由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可用一组必要和充分条件描述概念或范畴,即一定语义特征的集合。现代范畴观认为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我国学者钱冠连提出: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看到象似性,并据以对世界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这样的过程就是范畴化。可以把语言本身当成对象,对语言进行范畴化。对语言进行分析和分类的过程也是对语言这一人类创造的现实进行范畴化的过程。如将语言分为音素、词素、词、句、篇章,就是范畴化的结果。认知科学发现大脑是从基本范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在此层面上,人们的分类与客观主义的自然分类最接近,人们处理自然的事物最有效,最成功。在此基本层面上所感知的范畴叫基本范畴。除了基本范畴外,范畴等级还有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前者缺乏单一的完形特性,是在基本范畴基础上的归纳,需要具备更强、更抽象的概括能力;后者是在基本范畴下更细致的区分,需要更复杂、更抽象的认知能力。上位范畴寄生于基本范畴之上,因为它依赖基本范畴获得完形和大部分属性。上位范畴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聚合功能(collecting function),即集合下级范畴成员构成范畴等级;二是突出所属成员明显的共有属性(highlighting)。下属范畴是在基本范畴基础上的进一步切分,也是寄生范畴(parasitic category)。在下属范畴上,人们很难区分原型、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因为它们之间的微小差别已不影响人的完形感知。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其哲学根源基于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研究。它是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针对传统的范畴模式中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
二、研究现状
范畴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该理论和国外的研究成果,理论应用方面主要涉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方位词的阐释、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转喻的关系及英汉对比研究等,如王敏(2009):“论原型理论在高级学习者词典释义中的运用”、董革非(2009):“英汉多义词义项‘巧合’现象的认知动因分析”、何春燕(2007):“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时态范畴的模糊性”、杨琳琳(2007):“原型理论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俞菀(2010):“试论原型理论的文学解释力——以藏族民间文学中的动物崇拜原型为例”和付瑶(2008):“浅谈原型理论与外语教学”等。由此可见,将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应用在解释词形和词义的习得方面的研究还寥寥无几,本文所涉猎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在国外,虽然该理论的研究历史并不悠久,但也有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包括Rosch基于维特根施坦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和Berlin
关键词: 范畴 原型 词义 英语词汇能力培养
一、范畴与原型范畴理论
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现象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近年来,语言学家们给予了认知语言学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隐喻理论、原型理论和范畴化理论,本文着重探讨范畴、原型范畴理论及其应用。古典范畴观是由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可用一组必要和充分条件描述概念或范畴,即一定语义特征的集合。现代范畴观认为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我国学者钱冠连提出: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看到象似性,并据以对世界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这样的过程就是范畴化。可以把语言本身当成对象,对语言进行范畴化。对语言进行分析和分类的过程也是对语言这一人类创造的现实进行范畴化的过程。如将语言分为音素、词素、词、句、篇章,就是范畴化的结果。认知科学发现大脑是从基本范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在此层面上,人们的分类与客观主义的自然分类最接近,人们处理自然的事物最有效,最成功。在此基本层面上所感知的范畴叫基本范畴。除了基本范畴外,范畴等级还有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前者缺乏单一的完形特性,是在基本范畴基础上的归纳,需要具备更强、更抽象的概括能力;后者是在基本范畴下更细致的区分,需要更复杂、更抽象的认知能力。上位范畴寄生于基本范畴之上,因为它依赖基本范畴获得完形和大部分属性。上位范畴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聚合功能(collecting function),即集合下级范畴成员构成范畴等级;二是突出所属成员明显的共有属性(highlighting)。下属范畴是在基本范畴基础上的进一步切分,也是寄生范畴(parasitic category)。在下属范畴上,人们很难区分原型、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因为它们之间的微小差别已不影响人的完形感知。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重要观点,其哲学根源基于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研究。它是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针对传统的范畴模式中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
二、研究现状
范畴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该理论和国外的研究成果,理论应用方面主要涉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方位词的阐释、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转喻的关系及英汉对比研究等,如王敏(2009):“论原型理论在高级学习者词典释义中的运用”、董革非(2009):“英汉多义词义项‘巧合’现象的认知动因分析”、何春燕(2007):“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时态范畴的模糊性”、杨琳琳(2007):“原型理论在外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俞菀(2010):“试论原型理论的文学解释力——以藏族民间文学中的动物崇拜原型为例”和付瑶(2008):“浅谈原型理论与外语教学”等。由此可见,将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应用在解释词形和词义的习得方面的研究还寥寥无几,本文所涉猎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在国外,虽然该理论的研究历史并不悠久,但也有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包括Rosch基于维特根施坦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和Ber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