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90后”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角,作者对当前“90后”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了分析思考:“90后”高职学生的新特点及人文素质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关键词: “90后”高职学生 人文教育 现状 原因
当前很多“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出现偏差,表现为重实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没有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与缺失,人文素质成为不被大学生关注的边缘性话题,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缺乏系统、有效的人文课程作为支撑;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一支稳定的人文素质教师队伍,难以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问题。[1]
一、“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1.高职生源告急,录取分数线年年创历史新低。当前,我国面临着制造、加工、建筑等传统产业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中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迫切的人才需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居高不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高考招生工作中,生源危机却向高职院校猛烈袭来:不少低分、落榜考生纷纷表示“宁愿复读,也不读高职”。高职院校的大门敞开却无人问津,这一现状实在让人担忧。
2.在就业体系中,高职学历社会认可度低。大家关注的不是怎样提高能力,而是提高学历。“归根结底,制度的不合理设计导致高职的生存困境:职业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一种类型,而绝不是一个层次,它应该得到与普通教育平等的发展空间。”熊丙奇总结道。
3.“快餐”文化的影响。知识较丰富,但缺乏深度。在学习上高职学生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理想等问题。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学习工具,从网络等媒体中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但正是这种便利让“90后”大学生出现了“浅阅读”文化现象,继而获得了大量信息,却没有进一步学习和借鉴。通过虚构的世界学习,缺少与现实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很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因为生源的成绩相对较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年龄关系自我控制力较差,存在着依赖网络的现象,不愿与老师、同学相处交流,在班级中成了“隐形人”。
4.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许多“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但是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学校和集体出现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就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过于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漠等不足的现象。
5.內心情感丰富,但敏感且脆弱。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使得“90后”大学生接受的思想相对开放,更容易表达内心的情感,对于恋爱观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易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地发生。[2]
二、“90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系列做法有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某些高职院校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软任务”,造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的现象。各院校普遍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投入很大的精力,竞争的“硬指标”也多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对人文素质教育“软实力”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较少,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2.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两年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对口中职升入的学生文化素质本身较弱,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受招生区域的限制,很多学校招收的边远地区考生,这种情况非常突出。
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调查,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较高的热情,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种人文活动和人文课程,兴趣较高。但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偏少,很多学校仅仅以开设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大堂讲座的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4.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点。一些高职院校模仿甚至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有的直接照搬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脱离高职学生的素质起点,甚至与专业教学发生冲突,从而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5.教师的人文素质整体不高。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其自身教育背景所限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其综合素质较低,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强的现象,这也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1.高等教育整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天淡化了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思想中心和科学思想中心的地位,逐渐漠视传统文化。大学生在这样的格局下表现出拒绝传统、技术至上、智慧欠缺、道德低落的现象。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十分重视技术教育,较为忽视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及人本思想方面的塑造与启发。人才培养理念长期强调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深入掌握和研究,致使大学生崇尚与科学思维、人文艺术无关的科学知识。当今的大学教育充满应试教育之下的功利色彩。
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过于注重职业岗位性,忽略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表现在: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上,缺乏有效的引导,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出台了大量指导性文件,非常重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教育,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指导;在理论研究领域较为缺乏,目前对高职院校为什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实施途径的探讨等问题上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探讨和意义的阐述,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未系统化;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缺少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缺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即学好某一特定专业,为从事某项特定工作或者岗位而准备,因此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对于人文素质而言,学生却缺乏同样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仅仅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并没有很强的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形成。
总之,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值得提倡的成功经验是开展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人文活动,收效低的关键在于对技能教育的片面追求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或者弱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被忽视和不成体系的境况。
参考文献:
[1]尹茵.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1—12.
[2]陈炜.“90”后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J].现代教育,2012(1):20—21.
关键词: “90后”高职学生 人文教育 现状 原因
当前很多“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和人生目标出现偏差,表现为重实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没有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与缺失,人文素质成为不被大学生关注的边缘性话题,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尚未形成;缺乏系统、有效的人文课程作为支撑;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一支稳定的人文素质教师队伍,难以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问题。[1]
一、“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1.高职生源告急,录取分数线年年创历史新低。当前,我国面临着制造、加工、建筑等传统产业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中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迫切的人才需求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居高不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高考招生工作中,生源危机却向高职院校猛烈袭来:不少低分、落榜考生纷纷表示“宁愿复读,也不读高职”。高职院校的大门敞开却无人问津,这一现状实在让人担忧。
2.在就业体系中,高职学历社会认可度低。大家关注的不是怎样提高能力,而是提高学历。“归根结底,制度的不合理设计导致高职的生存困境:职业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一种类型,而绝不是一个层次,它应该得到与普通教育平等的发展空间。”熊丙奇总结道。
3.“快餐”文化的影响。知识较丰富,但缺乏深度。在学习上高职学生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理想等问题。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学习工具,从网络等媒体中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心智发展超前。但正是这种便利让“90后”大学生出现了“浅阅读”文化现象,继而获得了大量信息,却没有进一步学习和借鉴。通过虚构的世界学习,缺少与现实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很容易出现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因为生源的成绩相对较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年龄关系自我控制力较差,存在着依赖网络的现象,不愿与老师、同学相处交流,在班级中成了“隐形人”。
4.思想独立具有反叛意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不是盲目地接受某种思想和理念,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许多“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但是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学校和集体出现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就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过于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漠等不足的现象。
5.內心情感丰富,但敏感且脆弱。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使得“90后”大学生接受的思想相对开放,更容易表达内心的情感,对于恋爱观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易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地发生。[2]
二、“90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系列做法有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某些高职院校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软任务”,造成人文素质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的现象。各院校普遍对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投入很大的精力,竞争的“硬指标”也多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对人文素质教育“软实力”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方面的投入较少,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2.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两年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对口中职升入的学生文化素质本身较弱,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特别是受招生区域的限制,很多学校招收的边远地区考生,这种情况非常突出。
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根据调查,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较高的热情,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种人文活动和人文课程,兴趣较高。但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偏少,很多学校仅仅以开设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大堂讲座的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4.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点。一些高职院校模仿甚至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有的直接照搬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脱离高职学生的素质起点,甚至与专业教学发生冲突,从而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5.教师的人文素质整体不高。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其自身教育背景所限和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造成了其综合素质较低,人文素质教育能力不强的现象,这也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1.高等教育整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天淡化了大学作为社会的文化思想中心和科学思想中心的地位,逐渐漠视传统文化。大学生在这样的格局下表现出拒绝传统、技术至上、智慧欠缺、道德低落的现象。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十分重视技术教育,较为忽视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及人本思想方面的塑造与启发。人才培养理念长期强调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深入掌握和研究,致使大学生崇尚与科学思维、人文艺术无关的科学知识。当今的大学教育充满应试教育之下的功利色彩。
2.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过于注重职业岗位性,忽略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表现在: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上,缺乏有效的引导,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出台了大量指导性文件,非常重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教育,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指导;在理论研究领域较为缺乏,目前对高职院校为什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的构建、实施途径的探讨等问题上的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探讨和意义的阐述,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未系统化;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缺少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缺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即学好某一特定专业,为从事某项特定工作或者岗位而准备,因此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对于人文素质而言,学生却缺乏同样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仅仅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并没有很强的提升个人素质的目的。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形成。
总之,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值得提倡的成功经验是开展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人文活动,收效低的关键在于对技能教育的片面追求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或者弱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被忽视和不成体系的境况。
参考文献:
[1]尹茵.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1—12.
[2]陈炜.“90”后高职大学生管理工作[J].现代教育,2012(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