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底,只有初中学历的著名打工作家王十月夺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轰动文坛。王十月出身农村,童年丧母,正统的父亲一直用棍棒教育他,父子俩对峙多年,势同水火。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当自己也做了父亲时,王十月终于理解了父亲。日前,王十月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谈起与父亲之间的恩怨,欷歔不已——
兄妹结盟对抗单身老父亲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说你从小就和父亲势同水火,原因是什么?
王十月(以下简称王):一是因为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另一个原因是我的性格。我父亲曾经念过两年半私塾,相信“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他常说的名言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因此,只要哪个孩子不听话,他就棍棒伺候。我是个不服输的人,不像我小妹,父亲一动手她就跑,我是站在那里任由父亲用竹条抽打——父亲称之为“竹笋炒肉”,而且嘴还硬:“把我打死算了,反正我的命是你给的!”父亲越发暴怒:“你以为老子不敢?老子打死儿子,不犯法!”如此一来, 父亲每打我一次,我心里反叛的力量就增加一分。日积月累,我和父亲的隔阂越来越深。
记:你母亲不管吗?
王:她当然会从中说和,可不幸的是,在我11岁那年,母亲因台风意外去世。我和父亲之间没有了说和的人,越发敌对。
记:你印象中就没有感受过父爱的温暖?
王: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种温暖可以说屈指可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5岁那年。我跟随父亲去镇上的剧院看舞台剧《刘三姐》,结尾时穆老爷被一块从天而降的石头砸死了。我不理解,便问父亲:“每演一次就要死一个人,那谁还愿意演穆老爷?”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是摸着我的头笑了笑。父亲的这个动作,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到有些受宠若惊。
记:面对父亲的“棍棒教育”,你怎么办?
王:当时我无力反抗,只能疏远他,包括我的哥哥姐姐和小妹,都对他又惧怕又不满。吃饭时如果他坐在桌子前,我们就端着饭碗蹲在门外吃;他吃完了一离开桌子,我们呼啦一下都围到了桌子边。有时我们兄妹有说有笑,父亲一来我们就都不出声了。我们几个孩子无意之中结成了同盟,孤立父亲,反抗父亲。
记: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
王:我初中毕业那年16岁,个头比父亲还高了,当时我不想再念书,但因为我学习成绩不错,父亲希望我继续读,将来考大学,我不听他的,身高的优势让我在心理上不再像以前那样惧怕他,我们之间的较量,不知不觉地便由过去的实力悬殊变成了旗鼓相当。我开始处处反抗他。
记:怎么反抗呢?
王:他让我跟他学做农活,我偏不,而是迷上了武侠小说,看完金庸看梁羽生,看完梁羽生看古龙……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写了一篇千字文投给我们当地的《石首报》副刊,没想到半个月后居然接到了用稿通知。听说我的文章要发表,父亲一直板着的脸难得地露出了笑容。这篇文章发表后,我得到6元钱稿费。不久,我的第二篇文章《喊魂》又顺利发表。父亲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不再吆喝我干农活,而是要求我一心一意看书、写文章,靠写作改变命运。我存心跟他作对,把笔一搁,不写了。父亲对我恨得咬牙切齿,但笔在我手里,我不写,他也没办法。看着父亲怒发冲冠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听着他整夜叹息,我心里有一种报复的快感和惬意。其实父亲不知道,我那时对写作已经没了兴趣,我的梦想不是当作家,而是当画家。我跟当地最有名的画家王子君学起了素描,后来又喜欢上了根雕。但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实在不是画画的料儿,就放弃了。父亲看我天天瞎折腾,愤怒了,对我吼:“再瞎折腾,你就给我滚出去!”我像吃了枪药一样立即回敬他:“滚就滚!”于是,我收拾行李去了县城一个同学开的餐馆打工,也由此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打工生涯。
战胜了父亲我却困惑不已
记:听说不久后你曾向父亲夺权?
王:是的,但只是有那个念头,很快就知难而退了。那时我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哥哥也结婚跟我们分家另过了,看着昔日热闹的大家庭只剩下父亲、我和小妹,人越来越少,家里却越来越穷,我认为都是父亲墨守成规,只会地里刨食又不会持家造成的。我标榜自己是“新青年”,总想着搞些新试验。于是我正式向父亲提出“夺权”:“爸,从明年开始,我来当这个家!”父亲狠抽了一口烟,就把家里的收支簿放到了我面前,说:“你自己好好看看!”一看账目上的“财政赤字”,我当场就打了退堂鼓。不过从那时开始,父亲开始支持我搞试验。
记:什么试验?
王:当时村里的广播每天都播专业户致富成为万元户的故事,我雄心勃勃地告诉父亲:“用不了多久,我们家也会成为万元户!”我开始种食用菌。父亲没有反对,但也不支持:种食用菌要用上好的稻草,父亲舍不得,说好草要喂牛,只给我不好的草;我要用酒精灯消毒,父亲认为消不消毒都一个样……我俩的意见总是不统一,结果我种出的食用菌全部是杂菌。辛苦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我气得在父亲面前直跺脚:“都怨你不听我的,坏了我的好事!”父亲依旧像教训孩子一样振振有词:“你小子学艺不精,能怪谁?”
食用菌种不成,我又去武汉学泡无根豆芽。父亲依旧没有反对:“你小子就折腾吧,折腾够了就知道回头了!”语气里透着蔑视。我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我发誓,一定要成功!然而不幸的是,失败再一次降临在了我身上。这一次,父亲终于忍不住了,笑着讽刺我:“还说要当家,真让你当家,这个家只会越来越穷。”我无言以对,只好另寻出路,决定再出去打工。
记:父亲什么意见,让你出去吗?
王:那时候我俩几乎成了仇人,他就是心里不想让我出去,也知道拦不住我,便把家里的一头猪卖了给我做路费,不过他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我只能去武汉或者岳阳,因为这两座城市离家近,如果混不下去很容易回来。出发那天我把行李往肩上一扛,信誓旦旦地说:“不混出个人样我决不回来!”然后就离开了家。一路上我都没有回头,因为我深怕一回头就等于向父亲服了软。
记:你还真是有个性,就体会不到父亲的一片苦心吗?
王:当时年少轻狂,加上一直跟父亲矛盾不断,哪能体会得到啊!所以,那几年在外打工期间,我和父亲联系很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感受到了父亲仍然牵挂着我。那次我好不容易回了趟家,愕然发现家里已经没有了我的床铺,我心里很生父亲的气。晚上,我不得不和父亲睡在一张床上。我觉得很陌生,也很别扭,我和父亲谁都不说话,我不敢动一下,父亲也不动。夜深了,我假装睡着了,还发出了轻微的鼾声。我感觉到,父亲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我的脚上,见我没反应,父亲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脚。温暖顿时将我淹没,泪水也无声地打湿了我的脸庞……但最终,我的脚还是忍不住动了一下,父亲的手像触电一般缩了回去,再也没有伸过来。然而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读懂了父亲,读懂了他沉重叹息里的爱与无奈。
记:从此是不是关系有所缓和?
王:是的,从此我和父亲的关系有了改善,不仅因为我从心里接纳了父亲,更因为不久之后我就结婚了,父亲或许觉得我已经“做了大人”,看我的目光也柔和了许多。不久,我也做了父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这些年的不易,对他的敌意也渐渐烟消云散了。
记:算是打了个平手,就这么结束了?
王:是啊,打了个平手,我也曾经这么认为,觉得我们之间不会再有冲突了,可事实上却不是。1997年,我携妻回到老家,决定发展养殖业,养了很多猪。这一次,父亲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让我当了家。
当栏里的猪进入育肥期后,需要让猪多睡,我开始将喂猪的频率由过去的一日三顿改为一日两顿,猪们开始不习惯,叫得很凶。父亲看着猪可怜,自作主张拿了青菜去喂,我气得对他嚷:“你不要干涉我科学养猪。”父亲听罢,一言不发地回了屋。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让妻子去叫父亲吃饭,妻子却说:“还是你去叫吧!”于是我进了父亲的房间叫他吃饭。父亲沉默了一会儿说:“不饿。”那一刻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投降,过去父亲打我骂我,我从来没投降过,那一刻却想投降,两条腿“咚”的一声跪了下来,说:“你不吃饭,我就不起来。”父亲只好起来吃饭。所以我至今都没想明白,我跟父亲的战争,到底谁是赢家。
两位父亲殊途同归
记:那你最终又是怎样走上创作道路的呢?
王:我的养猪事业最终也没有成功,为了生计我不得不再次选择漂泊:带着妻子和女儿南下,来到深圳谋生。我在建筑工地抬过水泥、石头,在酒店刷过碗……最初写东西,主要是想靠发表文章能找份文员之类的低级白领的工作。因为我的最高学历是初中,实在拿不出手。2000年,我的第一篇小说《我是一只小小鸟》在《大鹏湾》杂志发表。不久,我到这家杂志当了一名编辑,业余时间写作,生活有了一些改观。
记:这时你和父亲身处两地,做编辑所考虑的事情估计你父亲也不太懂,你们之间应该不会再有矛盾了吧?
王:仍然有矛盾,甚至有冲突。父亲一直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与实践者,虽然他不能再打我了,但对我教育女儿的方式却十分看不惯。我对女儿王子零的教育,一直是欣赏加鼓励。因为我吃尽了“棍棒教育”的苦头,也因此跟父亲尖锐了十几年,我不想让女儿重蹈我的覆辙。一天,我发现女儿拿着圆珠笔在我的方格稿纸上涂鸦,便好奇地问她:“宝贝,你在做什么呀?”女儿“咯咯”笑着,举起方格纸奶声奶气地说:“我在画画。这是眼睛,这是鼻子……”我摸着女儿的头,笑着对她说:“子零好聪明,画得真好!”当时父亲正好来我家小住,竟然走过来严肃地对我说:“你这样养孩子不对。”我据理力争:“难道像你那样就对了?我觉得这样挺好。”父亲生气了,说:“我有什么不对?要不是我当初那样教育你,你今天能靠笔杆子吃饭?”我没接话,但我知道,我想给女儿的,父亲这辈子都难以体会。
记:看来你俩还得斗下去。
王:现在想想,我倒真的希望能和父亲继续斗下去,不过很快我就认识到,父亲老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顶天立地的父亲了。2004年,我大姐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父亲备受打击。年底,我把父亲接到深圳,让他跟我们一起过春节。一天,父亲带着孙女去公园钓金鱼,他花了几十块钱钓到三条金鱼,还花钱买了一个鱼缸。当时我失去了工作,在家自由撰稿,文学刊物还没有接纳我的小说,发表极为困难,差不多是在吃老本,经济状况极差。看到父亲满心欢喜地将鱼缸安置在茶几上,想着他总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跟我唱反调,我不由得铁青着脸对他说:“现在挣钱这么不容易,你却花了近百元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太浪费了!”父亲竟然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尴尬地站在那里,也不辩解。我转身进了屋,心里却十分难受,因为我突然发现,父亲真的老了,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跟我针锋相对的父亲了。而且,他能花那么多钱给孙女买鱼缸,已经说明他不再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而是开始融入我的生活,我最终赢了这场“战争”。
不久,我的作品渐渐得到读者的认可,先后三次登上“中国年度作品榜”,两次登上“中国散文排行榜”,一次登上“中国年度小说排行榜”。小说《无碑》还被评为2009年十大好书。我也因此先后拿到了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2010年,我的小说《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我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广州,进入广东省作协工作。2010年6月,我女儿在东莞的小学升初中考试中夺得樟木头镇状元,在2000多名孩子中名列第一,她高兴地搂着我的脖子说:“爸爸,你真是个教育家。”年底,我又把父亲接到广州过春节,激动地和父亲谈起此事,并带着炫耀的口吻说:“我的教育是成功的!事实证明,并非只有棍棒教育孩子才能成才。孩子更需要鼓励和肯定。”父亲看着我,没有说话,却露出一丝微笑。我知道,我彻彻底底地赢了父亲。
记:同为父亲,虽然你们的教育方式不同,但结果孩子都取得了成功,应该说是殊途同归。现在你和父亲之间的隔阂应该完全化解了吧?
王:是啊。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人围在电脑前看中央电视台给我录的纪录片。当镜头放到我出门打工时父亲对我说的那一段话时,父亲突然痛哭失声,随即很快又笑了起来。他拍拍我的肩说:“你打小就和别的孩子不同,连发火的方式都不一样。”父亲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许多往事,最后父亲握住我的手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有出息的。”那是37年来我第一次听见父亲夸我,激动得忍不住回握父亲,对他说:“您才读过两年私塾,却会写诗,要是多读点书,肯定能成为比我出息得多的大作家。其实我在散文《小民安家》里专门写到了您的诗。”我以为这会给父亲一个惊喜,可父亲却一脸镇定地笑着说:“我看过你那篇文章,我很为自己的诗感到自豪。”听了父亲的幽默,我也笑了。
那一夜,我忽然觉得,父亲还是父亲,我还是我,可我们之间的战争却永远结束了。
〔编辑:冯士军〕
兄妹结盟对抗单身老父亲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说你从小就和父亲势同水火,原因是什么?
王十月(以下简称王):一是因为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另一个原因是我的性格。我父亲曾经念过两年半私塾,相信“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他常说的名言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因此,只要哪个孩子不听话,他就棍棒伺候。我是个不服输的人,不像我小妹,父亲一动手她就跑,我是站在那里任由父亲用竹条抽打——父亲称之为“竹笋炒肉”,而且嘴还硬:“把我打死算了,反正我的命是你给的!”父亲越发暴怒:“你以为老子不敢?老子打死儿子,不犯法!”如此一来, 父亲每打我一次,我心里反叛的力量就增加一分。日积月累,我和父亲的隔阂越来越深。
记:你母亲不管吗?
王:她当然会从中说和,可不幸的是,在我11岁那年,母亲因台风意外去世。我和父亲之间没有了说和的人,越发敌对。
记:你印象中就没有感受过父爱的温暖?
王: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种温暖可以说屈指可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5岁那年。我跟随父亲去镇上的剧院看舞台剧《刘三姐》,结尾时穆老爷被一块从天而降的石头砸死了。我不理解,便问父亲:“每演一次就要死一个人,那谁还愿意演穆老爷?”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是摸着我的头笑了笑。父亲的这个动作,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到有些受宠若惊。
记:面对父亲的“棍棒教育”,你怎么办?
王:当时我无力反抗,只能疏远他,包括我的哥哥姐姐和小妹,都对他又惧怕又不满。吃饭时如果他坐在桌子前,我们就端着饭碗蹲在门外吃;他吃完了一离开桌子,我们呼啦一下都围到了桌子边。有时我们兄妹有说有笑,父亲一来我们就都不出声了。我们几个孩子无意之中结成了同盟,孤立父亲,反抗父亲。
记: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
王:我初中毕业那年16岁,个头比父亲还高了,当时我不想再念书,但因为我学习成绩不错,父亲希望我继续读,将来考大学,我不听他的,身高的优势让我在心理上不再像以前那样惧怕他,我们之间的较量,不知不觉地便由过去的实力悬殊变成了旗鼓相当。我开始处处反抗他。
记:怎么反抗呢?
王:他让我跟他学做农活,我偏不,而是迷上了武侠小说,看完金庸看梁羽生,看完梁羽生看古龙……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写了一篇千字文投给我们当地的《石首报》副刊,没想到半个月后居然接到了用稿通知。听说我的文章要发表,父亲一直板着的脸难得地露出了笑容。这篇文章发表后,我得到6元钱稿费。不久,我的第二篇文章《喊魂》又顺利发表。父亲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不再吆喝我干农活,而是要求我一心一意看书、写文章,靠写作改变命运。我存心跟他作对,把笔一搁,不写了。父亲对我恨得咬牙切齿,但笔在我手里,我不写,他也没办法。看着父亲怒发冲冠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听着他整夜叹息,我心里有一种报复的快感和惬意。其实父亲不知道,我那时对写作已经没了兴趣,我的梦想不是当作家,而是当画家。我跟当地最有名的画家王子君学起了素描,后来又喜欢上了根雕。但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实在不是画画的料儿,就放弃了。父亲看我天天瞎折腾,愤怒了,对我吼:“再瞎折腾,你就给我滚出去!”我像吃了枪药一样立即回敬他:“滚就滚!”于是,我收拾行李去了县城一个同学开的餐馆打工,也由此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打工生涯。
战胜了父亲我却困惑不已
记:听说不久后你曾向父亲夺权?
王:是的,但只是有那个念头,很快就知难而退了。那时我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哥哥也结婚跟我们分家另过了,看着昔日热闹的大家庭只剩下父亲、我和小妹,人越来越少,家里却越来越穷,我认为都是父亲墨守成规,只会地里刨食又不会持家造成的。我标榜自己是“新青年”,总想着搞些新试验。于是我正式向父亲提出“夺权”:“爸,从明年开始,我来当这个家!”父亲狠抽了一口烟,就把家里的收支簿放到了我面前,说:“你自己好好看看!”一看账目上的“财政赤字”,我当场就打了退堂鼓。不过从那时开始,父亲开始支持我搞试验。
记:什么试验?
王:当时村里的广播每天都播专业户致富成为万元户的故事,我雄心勃勃地告诉父亲:“用不了多久,我们家也会成为万元户!”我开始种食用菌。父亲没有反对,但也不支持:种食用菌要用上好的稻草,父亲舍不得,说好草要喂牛,只给我不好的草;我要用酒精灯消毒,父亲认为消不消毒都一个样……我俩的意见总是不统一,结果我种出的食用菌全部是杂菌。辛苦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我气得在父亲面前直跺脚:“都怨你不听我的,坏了我的好事!”父亲依旧像教训孩子一样振振有词:“你小子学艺不精,能怪谁?”
食用菌种不成,我又去武汉学泡无根豆芽。父亲依旧没有反对:“你小子就折腾吧,折腾够了就知道回头了!”语气里透着蔑视。我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我发誓,一定要成功!然而不幸的是,失败再一次降临在了我身上。这一次,父亲终于忍不住了,笑着讽刺我:“还说要当家,真让你当家,这个家只会越来越穷。”我无言以对,只好另寻出路,决定再出去打工。
记:父亲什么意见,让你出去吗?
王:那时候我俩几乎成了仇人,他就是心里不想让我出去,也知道拦不住我,便把家里的一头猪卖了给我做路费,不过他提出一个条件,就是我只能去武汉或者岳阳,因为这两座城市离家近,如果混不下去很容易回来。出发那天我把行李往肩上一扛,信誓旦旦地说:“不混出个人样我决不回来!”然后就离开了家。一路上我都没有回头,因为我深怕一回头就等于向父亲服了软。
记:你还真是有个性,就体会不到父亲的一片苦心吗?
王:当时年少轻狂,加上一直跟父亲矛盾不断,哪能体会得到啊!所以,那几年在外打工期间,我和父亲联系很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感受到了父亲仍然牵挂着我。那次我好不容易回了趟家,愕然发现家里已经没有了我的床铺,我心里很生父亲的气。晚上,我不得不和父亲睡在一张床上。我觉得很陌生,也很别扭,我和父亲谁都不说话,我不敢动一下,父亲也不动。夜深了,我假装睡着了,还发出了轻微的鼾声。我感觉到,父亲粗糙的手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我的脚上,见我没反应,父亲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脚。温暖顿时将我淹没,泪水也无声地打湿了我的脸庞……但最终,我的脚还是忍不住动了一下,父亲的手像触电一般缩了回去,再也没有伸过来。然而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读懂了父亲,读懂了他沉重叹息里的爱与无奈。
记:从此是不是关系有所缓和?
王:是的,从此我和父亲的关系有了改善,不仅因为我从心里接纳了父亲,更因为不久之后我就结婚了,父亲或许觉得我已经“做了大人”,看我的目光也柔和了许多。不久,我也做了父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这些年的不易,对他的敌意也渐渐烟消云散了。
记:算是打了个平手,就这么结束了?
王:是啊,打了个平手,我也曾经这么认为,觉得我们之间不会再有冲突了,可事实上却不是。1997年,我携妻回到老家,决定发展养殖业,养了很多猪。这一次,父亲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让我当了家。
当栏里的猪进入育肥期后,需要让猪多睡,我开始将喂猪的频率由过去的一日三顿改为一日两顿,猪们开始不习惯,叫得很凶。父亲看着猪可怜,自作主张拿了青菜去喂,我气得对他嚷:“你不要干涉我科学养猪。”父亲听罢,一言不发地回了屋。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让妻子去叫父亲吃饭,妻子却说:“还是你去叫吧!”于是我进了父亲的房间叫他吃饭。父亲沉默了一会儿说:“不饿。”那一刻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投降,过去父亲打我骂我,我从来没投降过,那一刻却想投降,两条腿“咚”的一声跪了下来,说:“你不吃饭,我就不起来。”父亲只好起来吃饭。所以我至今都没想明白,我跟父亲的战争,到底谁是赢家。
两位父亲殊途同归
记:那你最终又是怎样走上创作道路的呢?
王:我的养猪事业最终也没有成功,为了生计我不得不再次选择漂泊:带着妻子和女儿南下,来到深圳谋生。我在建筑工地抬过水泥、石头,在酒店刷过碗……最初写东西,主要是想靠发表文章能找份文员之类的低级白领的工作。因为我的最高学历是初中,实在拿不出手。2000年,我的第一篇小说《我是一只小小鸟》在《大鹏湾》杂志发表。不久,我到这家杂志当了一名编辑,业余时间写作,生活有了一些改观。
记:这时你和父亲身处两地,做编辑所考虑的事情估计你父亲也不太懂,你们之间应该不会再有矛盾了吧?
王:仍然有矛盾,甚至有冲突。父亲一直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与实践者,虽然他不能再打我了,但对我教育女儿的方式却十分看不惯。我对女儿王子零的教育,一直是欣赏加鼓励。因为我吃尽了“棍棒教育”的苦头,也因此跟父亲尖锐了十几年,我不想让女儿重蹈我的覆辙。一天,我发现女儿拿着圆珠笔在我的方格稿纸上涂鸦,便好奇地问她:“宝贝,你在做什么呀?”女儿“咯咯”笑着,举起方格纸奶声奶气地说:“我在画画。这是眼睛,这是鼻子……”我摸着女儿的头,笑着对她说:“子零好聪明,画得真好!”当时父亲正好来我家小住,竟然走过来严肃地对我说:“你这样养孩子不对。”我据理力争:“难道像你那样就对了?我觉得这样挺好。”父亲生气了,说:“我有什么不对?要不是我当初那样教育你,你今天能靠笔杆子吃饭?”我没接话,但我知道,我想给女儿的,父亲这辈子都难以体会。
记:看来你俩还得斗下去。
王:现在想想,我倒真的希望能和父亲继续斗下去,不过很快我就认识到,父亲老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顶天立地的父亲了。2004年,我大姐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父亲备受打击。年底,我把父亲接到深圳,让他跟我们一起过春节。一天,父亲带着孙女去公园钓金鱼,他花了几十块钱钓到三条金鱼,还花钱买了一个鱼缸。当时我失去了工作,在家自由撰稿,文学刊物还没有接纳我的小说,发表极为困难,差不多是在吃老本,经济状况极差。看到父亲满心欢喜地将鱼缸安置在茶几上,想着他总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跟我唱反调,我不由得铁青着脸对他说:“现在挣钱这么不容易,你却花了近百元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太浪费了!”父亲竟然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尴尬地站在那里,也不辩解。我转身进了屋,心里却十分难受,因为我突然发现,父亲真的老了,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跟我针锋相对的父亲了。而且,他能花那么多钱给孙女买鱼缸,已经说明他不再坚持自己的教育方法,而是开始融入我的生活,我最终赢了这场“战争”。
不久,我的作品渐渐得到读者的认可,先后三次登上“中国年度作品榜”,两次登上“中国散文排行榜”,一次登上“中国年度小说排行榜”。小说《无碑》还被评为2009年十大好书。我也因此先后拿到了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2010年,我的小说《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我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广州,进入广东省作协工作。2010年6月,我女儿在东莞的小学升初中考试中夺得樟木头镇状元,在2000多名孩子中名列第一,她高兴地搂着我的脖子说:“爸爸,你真是个教育家。”年底,我又把父亲接到广州过春节,激动地和父亲谈起此事,并带着炫耀的口吻说:“我的教育是成功的!事实证明,并非只有棍棒教育孩子才能成才。孩子更需要鼓励和肯定。”父亲看着我,没有说话,却露出一丝微笑。我知道,我彻彻底底地赢了父亲。
记:同为父亲,虽然你们的教育方式不同,但结果孩子都取得了成功,应该说是殊途同归。现在你和父亲之间的隔阂应该完全化解了吧?
王:是啊。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人围在电脑前看中央电视台给我录的纪录片。当镜头放到我出门打工时父亲对我说的那一段话时,父亲突然痛哭失声,随即很快又笑了起来。他拍拍我的肩说:“你打小就和别的孩子不同,连发火的方式都不一样。”父亲情不自禁地谈起了许多往事,最后父亲握住我的手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有出息的。”那是37年来我第一次听见父亲夸我,激动得忍不住回握父亲,对他说:“您才读过两年私塾,却会写诗,要是多读点书,肯定能成为比我出息得多的大作家。其实我在散文《小民安家》里专门写到了您的诗。”我以为这会给父亲一个惊喜,可父亲却一脸镇定地笑着说:“我看过你那篇文章,我很为自己的诗感到自豪。”听了父亲的幽默,我也笑了。
那一夜,我忽然觉得,父亲还是父亲,我还是我,可我们之间的战争却永远结束了。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