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随笔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20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永奎
  雅号:南极渔人,《海派赏石》杂志副主编,自嘲“孤独的思想者”。致力于艺术回归石界,相关论文累计30余篇。认为赏石和宇宙人生观有着同等的哲理。退休前供职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曾涉足国家南极考工作。
  《悟道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艺术也是有禅意的,赏石之道需要去悟,也需要去辩。三月初收刘弟寄来的新三期《中华奇石》。阅后也似乎嗅到赏石艺术之道春的气息。
  石界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壶永远煮不开的水,怪异得很。不该热时热,不该凉时凉。去年兴冲冲撰成的拙稿《纠决定论的赏石观,正奇石艺术之金身》(刊于《中华奇石》2014年5月)。似乎也未引起正反两方面的反应。我总以为是我的文章遭编辑打了“补丁”(即有修改),故而观点的鲜明性打了折扣的缘故。当看了新三期杂志后,才打消了我对石界现状的原判断,并非想象中的毫无生气,也涌动着春的气息。就让我们同去嗅一嗅这气息吧!
  一期中的视点:
  马平川——《文人赏石的孤独感》:“人不读庄子,不可与论石。因其不知石之孤独之大美也。”我想此感悟也许主要出自于庄子的《逍遥游》篇。我同样陶醉于中国古典老庄美学的哲思中。此时却引起我更多的联想:逍遥篇中的美学思想,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想中的一些元素是相通的。比如艺术的非公利性,即犹如篇中惠施的那棵谓之“樗”的大树,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所以才能成全“不夭斤斧”(而我们赏石艺术的遭遇,无时不受到怀揣绳墨者的算计和伤害),才能供人“逍遥乎寝卧其下”,获得审美的愉悦。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是进入一种“无为而尊”的“天之道”,而非“有为而累的”“人之道”。不能不说是对康德的自由审美之路的比肩甚至是超越。
  杨靖——《他看得懂,你看不懂》:“石头有终极的解读吗?大约没有吧!”真切地回答着赏石是何物的哲理思考以及科学和艺术所属范畴不同的区别。亦即我所表达的:赏石艺术是赏石人心灵的万花筒,稍一转动就是一幅美丽异样的图画。
  二期中的视点:
  温庆博——《美和形式美及用现代绘画艺术引领画面石赏玩》,杨靖——《第三个十年,艺术的时代能否到来》。这二则都关注赏石皈依艺术的脚步。用我的说法即是摆脱“决定论”的赏石观,重塑艺术之金身。
  张华——《喜忧参半新常态》,是一位艺术专业人士对石界和外部世界的文化视野。当然有着不一样和振聋发聩的作用。
  不说别的,就说“美学”,一词也是在上世纪初从日本引入中国的。尼采说“你们的光荣不是你们从何处而来而是你们向何处去。”
  再阅十年前赏石前辈春成溪水的撰文《日本石界的现状》,才使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是在用“决定论”的赏石观来看待和取笑人家“艺术论”的赏石观,所以处处呈现着南辕北辙。比如春成老文中介绍“1988年《爱石之友》第7次调查,爱石协会发展为427个。但在爱石群中有一些是凑热闹、赶时髦的,这部分人不久就离开了爱石队伍,1975年左右就退出了很多,这样一来爱石界倒安定了,许多人能静下来专心于雅石趣味的研究”。又如“在日本从古至今没有雅石的商业街”,“大部分的爱石会与政府没有关系,独立组织各项活动”,“石展大都不进行评分评奖,因为石展不是比赛会,而是请观众欣赏的文娱活动”,“展销会这种形式在日本也完全没有”,“也完全没有正式的拍卖”。这也引发出又一个新视点,即:
  马平川——《新文人赏石时代的到来》:“依靠贪官和土豪来玩赏石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其实需要思考的还要多得多。因为还真的不好说,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呢!归根到一点,这就如古人所言:“面向东方,何以见得西墙”了。
  三期中的视点:
  杨靖——《寻找陌生感》,赵德奇——《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其实上述二者所要表述的也许都是“形式表现在审美中地位”的思考。对以上文本我一口气反复拜读了多遍,似乎有了点感悟:一个拘泥,一个灵秀。这个又为那个的文本作了展示性的表达。所以我预感着这回石界艺术的春天确实应该来了。不过伴随而至的将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刻得多的一场石界美学启蒙运动。
  这是一场学术层面真正切实“接地气”的探讨。我也尝试对其进行如下的预判和期待:
  一、沾染“决定论”习气者其受教育面和进步面会更多更大;而“艺术论”素养较高者则更有探讨进程的掌控权和话语影响力。
  二、掌握探讨评判的视野制高点是存在着的(它不是一种知识、不是概念,也不是规定和标准,更不是体制性的职位和权势),正是浸透着人类智慧积淀的一部哲学、美学史。以鄙人实用主义的窥孔之见,它的最简便接触还是有好读本的。这就是波兰美学家塔达基维奇《六种观念的历史:一篇有关美学的论文》(中译本名也有为《西方美学概念史》),另一本就是英国哲学家、美学家鲍桑葵的《美学史》。一切关心石界美学修养提高的石友们,有条件的都可以去抽空读一读这两本书。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赏石艺术人生,也可以减少你在艺术思辨中的失误。你的言行也将更合艺术的节拍(在这里我要再三强调,这不是一种学习,而是一种思辨中的获得,康德的言语叫做:“判断力”)。
  三、目前探讨的进行式已经启动,这就是从同城兄弟赵德奇先生的文本开始。我却把关注的目光转投第三期第130页台湾林英男先生的撰文《宇宙结构:挖掘石头的艺术》。尽管通篇中并未提及“形式” 两字,但不正是在彰显“形式表现是审美的本质” 吗?只是委屈怠慢了林先生,国内石界的现状对林先生的曲高毕竟还只能是和寡。上述作品中关键情感的诠释亮点是,把现代主义流派的至上主义鼻祖马列维奇的代表作“白底上的黑色方块”置于了更大的黑色方块之中。由此加重的叠加联想又能打动引发多少石友的共鸣呢?但我还是要为林先生加油鼓劲,因为石界“曲高和众”的局面也一定会来临。大学生在为小学生开班上课,至少我愿意去听。
  最后,讨论一开始,争辩双方(或是多方)互打“补丁”(观点的“针尖对麦芒”)这一定是免不了的,对此我也很期待。因为奇石又被称之为“雅石”,我期待这种讨论的雅致和宜人的氛围呈现。最终是石界进步的呈现,赏石艺术“金身”的呈现。前几天我和一位知己聊天时谈及:“打补丁” 很好呀!补丁打在牛仔裤上叫“时尚”。补丁打在哔叽毛料裤上叫“瞎珍惜”,因为实在“穿不出”。你们说是否有理和有趣?
  注:引用别尔嘉耶夫所言:“美不属于决定论的世界,它脱出这个世界而自由地呼吸。”泛指艺术和审美不属于认识论和工具理性所涵盖的概念性、他律性、逻辑演绎的线性对应性和功利性特征。艺术和审美有别于科学认识论的范畴。而当今赏石理论的构建,特别是赏石标准的文本化有悖于艺术和审美的主旨。故而泛指这类现象是“决定论”的赏石观。其对立面就是“艺术论”的赏石观。即艺术和审美是人类情感心灵的逻辑。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筑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各大城市高楼林立,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厂房不断涌现。为提高天然地基的承载能力或加固软弱地基,以满足建筑物上部荷载的要求,确保建筑物(构筑物)的工程质量,桩基的使用已日益普及,现结合我们的工作,谈些对桩基应用的心得。  【关键词】预制桩;灌注桩;建筑工程;应用  Precast piles and piles of application
期刊
赵德奇先生《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一文,从美学理论上对赏石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关系,作了较深入的论述。提出“一方观赏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与它表达的内容无必然联系,与它完美的形式有必然联系,甚至,形式可单独地成为艺术品”的观点。强调形式而不是内容对观赏石的艺术价值起决定作用。  笔者对赵文中主要观点有同感: 认为观赏石因自然属性,不是由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其自然的形态巧合人的认知——即内容。观赏石的所谓内
期刊
【摘 要】目的 对点式支撑玻璃幕墙玻璃资料进行分析,为处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几年中,点式支撑玻璃幕墙爆裂的相关资料。结果 点式支撑玻璃幕墙自爆情况普遍,玻璃幕墙尺寸宽,弧度大是自爆的诱因,钢结构扭曲,爪件着力点对玻璃幕墙稳定产生作用。结论 点式玻璃幕墙可采用立管承重玻璃幕墙,有效防止自爆现象发生。【关键词】点式支撑玻璃幕墙;玻璃;自爆  One project invol
期刊
1、黄白黑去湛卢河找石头。吴老二约他一定去山头村看一下。  2、山头村口,一道『白黑石头墙』让黄白黑十分兴奋。  3、黄白黑跟吴家兄弟问了一个问题,三兄弟都愣住了。  4、墙头上的吴小大喊了一句话后,没有人接茬。  5、黄白黑突然嚎啕大哭起来。
期刊
武陵晨曦
期刊
是该澄清一些观念的时候了。  当代赏石终于走到需要严肃思考的时刻。这一点,我们许多人都意识到了。  纵然我们现在还无从或无力立即为当代赏石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执着者的一些局部、片段的深入探索,勇敢反思和真诚争论,已开始厘清赏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混乱概念,为今后铺路。这在当下是最扎实和可贵的工作。  赵德奇先生在文中批评了对赏石主题的牵强附会和过度解读,鲜明地提出“一方观赏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
期刊
读贡布里希,觉得这才是真正深入艺术创作之中的理论家。仅一个导论,信息密集又举重若轻,关键是,“翻译”过来,简直句句都在说石头。  大多数人喜欢在画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也爱看的东西,……然而如果我们由于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就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那么这种偏见就很容易变成绊脚石。  这其实就是苏东坡的“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在石头上,直观简单的美是容易被人理解的,深沉悠远的就知音渐稀,至于那些通过表现“
期刊
取乎法上,仅得其中;取乎法中,仅得其下。当代人关于石头的著述,很少看。偶尔翻翻,瞅瞅图片而已。很多艺术、思想,一出道就是巅峰。后人只能在前人的身影后面解释打转,难有出息。  因为今年要出本石谱,特地找了几本很受市场追捧的书。其目的,无外乎看看别人都说了些啥。别人说过的观点我尽量不说或是少说。  两本书,《御苑赏石》、《中国古代赏石》,孔夫子旧书网上,一个标价3500,一个标价8888。原定价500
期刊
高山巍巍,宛如宝鼎,又似元宝。山的四壁陡峭深削,山的顶部形如远古冰川时期的冰斗,中间凹陷而成高山天池,藏风聚水,莫非有珍宝藏在绝顶处?石色深玄,故将其命名为“玄山聚宝”,是对其形、色、质、韵的高度概括,其中“玄”不光指石的青黑色,也有玄奥、玄妙之意——深山之宝何在?高山之宝何以探之得之?引人联想。赞曰:  张宗坤  题名:【玄山聚宝】  石种: 釉光青  尺寸: 36×45×15cm  电话: 1
期刊
最近的石界文章中,频频出现“科学美”字样,闻之一头雾水,弄不清究竟何为“科学美”——是指“美”的科学,还是说“科学之美”? 如果是指“美”的科学,那么至今为止,在美学的领域中,尚未有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提法,因为美是人的感觉、思维、理念,与科学的探索、分析、研究工作风马牛不相及!难道美还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吗?如果是说“科学之美”,在词典中这样解释:“科学美是指在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也就是说,科学家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