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及特征,阐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以及方法之间的整合。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特征;方法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知识逐渐取代资本成为经济的主导因素,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英、美、日等国学者的大力倡导下,管理会计开始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战略为重点的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把战略管理思想引入企业成本管理中,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CM)。它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战略地位为目标,以战略管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竞争地位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各项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成本管理。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1.战略性,包括观念和目标;
2.全面性,包括内部和外部;
3.多样性,包括方法和信息;
4.动态性,主要是外部市场环境,竞争激励的市场中唯一不变的法则是永远的变化;
5.文化性,即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
三、战略成本管理方法
1.基本方法。由美国学者约翰·桑克在其著的《战略成本管理》中提出,也是战略成本管理三要素: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它们是在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同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三个基本分析工具。(1)价值链分析法。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提出的,是指企业为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而发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价值链分析具体又可分为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行业的现状与前景;通过对自身价值链的分析,消除不增值因素,在不影响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知己知彼,洞察全局,并由此形成企业成本管理的各种战略。 (2)战略定位分析法。所谓战略定位,就是指企业如何选择竞争手段,并与对手抗衡。企业首先要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地调查分析;然后确定企业所应进入的行业,所适合立足的市场以及所需开发的产品;最后确定以何种战略来保证企业在所选择的行业、市场和产品中站稳脚跟,击败对手,获取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3)成本动因分析法。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推动力和原因。战略成本动因主要是站在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研究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产生长期影响的成本驱动因素。波特将这些因素归纳为十个方面,即规模经济、学习曲线、生产能力、利用形式、联系、相互关系、联合、选择时机、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政体因素。丹尼尔·赖利进一步将战略成本动因划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类。
2.具体方法。具体方法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与其行业情况、企业规模、经营状况、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成本管理方法。管理者通常使用具体方法实施企业广泛的战略,并促进企业依靠关键成功因素制胜。具体方法通常包括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全面质量管理。 (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中去的成本核算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是“作业耗费资源,产品或服务耗费作业”,目标在于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耗费以更加合理的方法分摊到产品总成本中去。 (2)目标成本法。是指在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实现目标利润必须达成的成本目标值,而且这个目标值是生命周期成本下的最低容许值。也就是说,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制造过程实际消耗的成本乃至顾客的使用成本都不允许超越这一范围,这意味着企业把成本思考的立足点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阶段,从业务长河的下游转移到了上游。目标成本法体现了从设定目标到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的活动,它是一种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方法。 (3)全面质量管理。作为执行性动因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运用一整套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具体地说,就是组织企业全体员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TQM是公司每个员工理解、满足和超越顾客期望的永不止息的管理努力,尽管每个公司或组织很可能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管理风格形成自己的全面管理方法,大多数TQM系统仍有以下特征:以顾客满意为中心,致力于持续改进,全体员工参与,高层积极的支持和参与,及时确认质量业绩,不断进行TQM的培训。
四、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
1.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的整合。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是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在运用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引入作业管理的思想,进行作业成本管理;同时,与目标成本管理思想结合,不仅能把目标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而且通过科学的作业成本计算,可以使供应链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的计划范围内,以确保目标成本管理的成功实现,并通过作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成本信息进一步修正,完善目标成本。两种方法整合点体现在: (1)目标成本的设定和分解。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目标成本法强烈的市场导向性,使得成本的分析范围从生产制造的环节扩大到产品的设计阶段。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目标成本的计算、设定和分解,为企业提供客观、真实、全面和准确的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事前控制。 (2)成本的分析和改进。作业成本法能使设计者减少新产品的生产过程,将生产集中在组成作业的活动中,然后,设计者就会在特定的作业活动中尝试成本的改进,以使新产品的预期成本和其目标保持一致。目标成本法的有效运用也必须结合作业成本法和全面质量管理。在满足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剔除不必要功能引起的不必要作业,降低成本。两者的结合有效地进行了成本流程的事中控制。
2.目标成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为适应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和实现成本管理目标而自觉使用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单独使用某种方法是不够的,而是要将方法进行整合,取长补短,这样才更有利企业的发展。
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是在市场竞争激励的环境下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质量成本目标管理分为三阶段:产品策划设计阶段的质量成本目标管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成本目标管理;销售与售后服务阶段的质量成本目标管理。
在质量成本目标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运用质量成本分析所取得的成果,指导具体的质量成本经营活动。
从2007年开始,我国加入世贸的五年过渡期已过,我国的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还要与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人才优秀、经验丰富的外国企业进行激烈竞争,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已迫在眉睫。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以获取成本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成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士强,潘德惠.战略成本管理及其四个工具[J].东岳论丛,2005.2.
[2]范颖.战略成本管理浅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9.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特征;方法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二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知识逐渐取代资本成为经济的主导因素,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英、美、日等国学者的大力倡导下,管理会计开始与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战略为重点的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把战略管理思想引入企业成本管理中,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SCM)。它是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战略地位为目标,以战略管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竞争地位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各项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成本管理。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1.战略性,包括观念和目标;
2.全面性,包括内部和外部;
3.多样性,包括方法和信息;
4.动态性,主要是外部市场环境,竞争激励的市场中唯一不变的法则是永远的变化;
5.文化性,即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
三、战略成本管理方法
1.基本方法。由美国学者约翰·桑克在其著的《战略成本管理》中提出,也是战略成本管理三要素: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它们是在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同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三个基本分析工具。(1)价值链分析法。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提出的,是指企业为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而发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价值链分析具体又可分为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行业的现状与前景;通过对自身价值链的分析,消除不增值因素,在不影响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通过对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知己知彼,洞察全局,并由此形成企业成本管理的各种战略。 (2)战略定位分析法。所谓战略定位,就是指企业如何选择竞争手段,并与对手抗衡。企业首先要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地调查分析;然后确定企业所应进入的行业,所适合立足的市场以及所需开发的产品;最后确定以何种战略来保证企业在所选择的行业、市场和产品中站稳脚跟,击败对手,获取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利润。(3)成本动因分析法。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推动力和原因。战略成本动因主要是站在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研究对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成本行为产生长期影响的成本驱动因素。波特将这些因素归纳为十个方面,即规模经济、学习曲线、生产能力、利用形式、联系、相互关系、联合、选择时机、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政体因素。丹尼尔·赖利进一步将战略成本动因划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类。
2.具体方法。具体方法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与其行业情况、企业规模、经营状况、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成本管理方法。管理者通常使用具体方法实施企业广泛的战略,并促进企业依靠关键成功因素制胜。具体方法通常包括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和全面质量管理。 (1)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中去的成本核算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是“作业耗费资源,产品或服务耗费作业”,目标在于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耗费以更加合理的方法分摊到产品总成本中去。 (2)目标成本法。是指在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实现目标利润必须达成的成本目标值,而且这个目标值是生命周期成本下的最低容许值。也就是说,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制造过程实际消耗的成本乃至顾客的使用成本都不允许超越这一范围,这意味着企业把成本思考的立足点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产品的研发与设计阶段,从业务长河的下游转移到了上游。目标成本法体现了从设定目标到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的活动,它是一种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方法。 (3)全面质量管理。作为执行性动因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运用一整套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系统管理活动。具体地说,就是组织企业全体员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TQM是公司每个员工理解、满足和超越顾客期望的永不止息的管理努力,尽管每个公司或组织很可能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管理风格形成自己的全面管理方法,大多数TQM系统仍有以下特征:以顾客满意为中心,致力于持续改进,全体员工参与,高层积极的支持和参与,及时确认质量业绩,不断进行TQM的培训。
四、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整合
1.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的整合。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是两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在运用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引入作业管理的思想,进行作业成本管理;同时,与目标成本管理思想结合,不仅能把目标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而且通过科学的作业成本计算,可以使供应链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的计划范围内,以确保目标成本管理的成功实现,并通过作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成本信息进一步修正,完善目标成本。两种方法整合点体现在: (1)目标成本的设定和分解。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目标成本法强烈的市场导向性,使得成本的分析范围从生产制造的环节扩大到产品的设计阶段。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目标成本的计算、设定和分解,为企业提供客观、真实、全面和准确的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事前控制。 (2)成本的分析和改进。作业成本法能使设计者减少新产品的生产过程,将生产集中在组成作业的活动中,然后,设计者就会在特定的作业活动中尝试成本的改进,以使新产品的预期成本和其目标保持一致。目标成本法的有效运用也必须结合作业成本法和全面质量管理。在满足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剔除不必要功能引起的不必要作业,降低成本。两者的结合有效地进行了成本流程的事中控制。
2.目标成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是企业为适应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和实现成本管理目标而自觉使用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单独使用某种方法是不够的,而是要将方法进行整合,取长补短,这样才更有利企业的发展。
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是在市场竞争激励的环境下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质量成本目标管理分为三阶段:产品策划设计阶段的质量成本目标管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成本目标管理;销售与售后服务阶段的质量成本目标管理。
在质量成本目标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运用质量成本分析所取得的成果,指导具体的质量成本经营活动。
从2007年开始,我国加入世贸的五年过渡期已过,我国的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业之间的竞争,还要与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人才优秀、经验丰富的外国企业进行激烈竞争,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已迫在眉睫。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以获取成本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成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士强,潘德惠.战略成本管理及其四个工具[J].东岳论丛,2005.2.
[2]范颖.战略成本管理浅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