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应使学生对应用题“问题情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其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最后抓住难点由浅入深,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总之,我们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应用题;感性认识;思维能力;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纲》赋予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明确规定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并且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数育教学的始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训练,而且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失时机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题是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从教学的发展性看,应用题教学还有更为重要,更深一层的教学目的,这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年来,我在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做了一些探索,具体做法是:
1、丰富学生对应用题“问题情景”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规律。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往往不了懈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只是根据事物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因此,我在教学应用题时.注意创设应用题的问题情景,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对应用题同题情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1)重视对一类应用题“问题情景”的首次感知。感知是人脑对空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是人们认识活动的最初阶段。离开感知,认识不能深化。小学生在接触某一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次感知。心理学经验表明,第一次没有感知准确的事物,以后即使重复多次,也难以消除已造成的模糊印象。小学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或问题情景都可以分门别类。比如: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平均数应用题,其基本的问题情景数量关系是一致的。如行程问题的问题情景,不外乎单运动体运行,或双运动体运行,相向而行或同相而行,同时运行或是先后行。因此我在首次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时,十分重视学生对行程问题问题情景的首次感知。例如在教学“相遇同题”例题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开始请几个同学表演“相向而行”,然后讨论几个问题。
①相遇时,甲乙两人所行的时间是否相等。所行的路程是哪一段?
②两人的速度一样,他们的相遇点在哪里,甲速度快,相遇点应在哪里?
通过几次表演和讨论,在弄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基本的练习讨论: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5分钟相遇,甲乙两人相遇时各用了几分钟?②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甲用了5分钟,那么乙用了几分钟?③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5分钟相遇,那么两地的路程=( )十( )。④甲每分钟走15米,乙每分钟走20米,甲3分钟走多少米?乙3分钟走多少米? 3分钟甲乙共走多少米?⑤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15米,乙每分钟走20米,5分钟相遇。请休想一想根据这些条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使学生对“相遇问题”问题情景进行一次深入感知,对相遇问题的基本情景,有了一个全面而又准确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相遇同题”应用题打下了坚定基础。
(2)提供解应用题直观材料。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是它的行动性。即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和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动作联系一起的,并且随着情景的改变以及对具体事物的实际操作而展开的。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我非常注意从直观形象入手.让学生跟看、耳听,动手操作,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获得各方面的感性认识.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逻辑思维。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提供了这样的直观材料,一组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算式.使他们成为一捆一样长的小棒。学生通过操作,增强对“平均数”的感性认识。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井遵循一定方法获取知识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还是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比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方法的极好材料。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性质分辨出来。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起来,或者把各个特征,性质联合起来,组成为一个整体。而在应用题教学中,多数是采用由问题出发的分析法和带有条件出发的综合法。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始终运用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来解应用题。
3、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1)抓住難点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对教材中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我按照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难点分解为程度适当,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进行有序思维的能力。例如,7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98亩.照这样计算,308亩地用8台拖拉机来耕,多少小时才能耕完?这是一道条件稍复杂的归一问题,在分析这道例题时,我将条件加以适当简化,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如①l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亩?②8台拖拉机耕地多步亩?③8台拖拉机耕308亩地需要几小时?学生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同时,从实质上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对基车数量关系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
(2)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知识的灵活运用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分析解答应用题时,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分析,发展他们的思维。例如:某工厂运来一批煤,用击80吨,占总数的2/5,还剩下多少吨?在分析这道应用题中,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进行思考,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出可以采用以下多种方法去解答。
①接分数思路解;②按方程思路解;③按归一思路解;④用倍比思路解。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了理解,沟通了多种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思维的是活性。
总之,只要我们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参考。
关键词:应用题;感性认识;思维能力;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纲》赋予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明确规定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并且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数育教学的始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训练,而且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失时机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题是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从教学的发展性看,应用题教学还有更为重要,更深一层的教学目的,这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年来,我在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做了一些探索,具体做法是:
1、丰富学生对应用题“问题情景”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规律。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往往不了懈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只是根据事物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因此,我在教学应用题时.注意创设应用题的问题情景,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对应用题同题情景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1)重视对一类应用题“问题情景”的首次感知。感知是人脑对空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是人们认识活动的最初阶段。离开感知,认识不能深化。小学生在接触某一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次感知。心理学经验表明,第一次没有感知准确的事物,以后即使重复多次,也难以消除已造成的模糊印象。小学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或问题情景都可以分门别类。比如: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平均数应用题,其基本的问题情景数量关系是一致的。如行程问题的问题情景,不外乎单运动体运行,或双运动体运行,相向而行或同相而行,同时运行或是先后行。因此我在首次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时,十分重视学生对行程问题问题情景的首次感知。例如在教学“相遇同题”例题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开始请几个同学表演“相向而行”,然后讨论几个问题。
①相遇时,甲乙两人所行的时间是否相等。所行的路程是哪一段?
②两人的速度一样,他们的相遇点在哪里,甲速度快,相遇点应在哪里?
通过几次表演和讨论,在弄清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基本的练习讨论: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5分钟相遇,甲乙两人相遇时各用了几分钟?②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甲用了5分钟,那么乙用了几分钟?③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5分钟相遇,那么两地的路程=( )十( )。④甲每分钟走15米,乙每分钟走20米,甲3分钟走多少米?乙3分钟走多少米? 3分钟甲乙共走多少米?⑤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15米,乙每分钟走20米,5分钟相遇。请休想一想根据这些条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使学生对“相遇问题”问题情景进行一次深入感知,对相遇问题的基本情景,有了一个全面而又准确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相遇同题”应用题打下了坚定基础。
(2)提供解应用题直观材料。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是它的行动性。即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和一定的情景,一定的动作联系一起的,并且随着情景的改变以及对具体事物的实际操作而展开的。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我非常注意从直观形象入手.让学生跟看、耳听,动手操作,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获得各方面的感性认识.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逻辑思维。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提供了这样的直观材料,一组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摆一摆算式.使他们成为一捆一样长的小棒。学生通过操作,增强对“平均数”的感性认识。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井遵循一定方法获取知识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还是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比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应用题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方法的极好材料。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性质分辨出来。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起来,或者把各个特征,性质联合起来,组成为一个整体。而在应用题教学中,多数是采用由问题出发的分析法和带有条件出发的综合法。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始终运用这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来解应用题。
3、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1)抓住難点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对教材中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我按照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难点分解为程度适当,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进行有序思维的能力。例如,7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98亩.照这样计算,308亩地用8台拖拉机来耕,多少小时才能耕完?这是一道条件稍复杂的归一问题,在分析这道例题时,我将条件加以适当简化,分解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如①l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亩?②8台拖拉机耕地多步亩?③8台拖拉机耕308亩地需要几小时?学生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同时,从实质上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对基车数量关系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
(2)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知识的灵活运用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分析解答应用题时,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分析,发展他们的思维。例如:某工厂运来一批煤,用击80吨,占总数的2/5,还剩下多少吨?在分析这道应用题中,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进行思考,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得出可以采用以下多种方法去解答。
①接分数思路解;②按方程思路解;③按归一思路解;④用倍比思路解。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了理解,沟通了多种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思维的是活性。
总之,只要我们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会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