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地质工程风险管理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地质工程风险表现及其风险管理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地质工程;风险管理;立项风险;决策风险
1. 地质工程风险管理的分析
1.1地质工程管理特征。
从地质工程管理的实质来看,可以将其抽象成一个工程系统与诸多自然系统的结合体,基本目的是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有机和谐结合。整个地质工程系统涉及对自然因素的认识能力、工程本身的特性、工程建设以及工程成果监测与评价等诸多方面,其管理的特征是系统性思维和过程化管理,以确保地质工程各项相关工作有机的协调、配合和有序地开展综合性、全局性的管理活动。
1.2地质工程风险的表现。
地质工程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整个系统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大基本特征。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自然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空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系统作用域的风险性。
(1)立项风险。
从风险的双重性来看,引发风险的因素既来自地质体本身,也来自人类本身,它是客观存在和主观认知的结合体,而且后者已成为风险的根本性来源。在立项阶段重点是:考察和评估项目目的和目标是否明确、合理,是否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分析,效果和效益是否可能实现,是否可能产生预期的作用和影响。
(2)决策风险。
在实施项目计划目标时,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任何方案都不可能保证预先的设计和决策都是最优的,对同一个方案,如果选定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最优的结果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方案的取舍缺乏一个明确的指标,就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繁琐,组织最后实施的往往不一定是当初确定的最优方案。
(3)技术风险。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伴随着人类在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程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人类改造自然又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随着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地质工程的技术风险越来越集中在设计、施工和监测预报主要环节。
(4)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地质体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变动都会给工程带来风险。
(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施工组织与实施、计划与协调、合同管理、安全质量的监控能力、团队的组织等诸多因素。
(6)人力资源风险。
在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所面临的风险与所掌控的人力资源以及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能力、风险意识、风险倾向、风险处理技巧有关。经营管理者对环境辨识错误、对生产经营活动预测不准、对风险活动决策失误、对风险过程监控不力,以及缺乏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均可能导致主观风险的产生。
(7)物料资源风险。
建设单位所投入的设备能否满足工程的需要、设备的性能状态及设备的利用率、工程所需的大宗材料能否满足需要、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市场价格的变动、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等)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均有可能对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带来风险。
综上可见,地质工程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工程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
1.3地质工程风险管理。
(1)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风险管理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和定义方式。有一种比较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的定义是:风险管理主要考虑纯粹风险并管理风险。其本质是以最小的代价降低纯粹风险的一系列程序。
(2)地质工程的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对目标、约束条件以及内容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分析、调整控制和预测。其风险管理的实质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控制,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层次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使其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
(3)笔者将地质工程风险管理定义为:管理者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效果的动态过程。
1.3.1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风险辨识和风险估计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查明活动在哪些方面、哪些地方、什么时候可能会隐藏风险,查明之后要对风险进行量化,确定各风险的大小以及轻重缓急:
(1)风险辨识。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引起风险的极其复杂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基本单元。该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识别这些风险的来源、确定风险的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
(2)风险估计。
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计算,并估算风险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损失程度。损失程度大小要从损失性质、损失范围和损失的时间分布方面来衡量。风险估计回答的问题是:风险事项后果有多大?
1.3.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值进行排队,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将风险划分为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等级。用以判断该系统的风险是否可被接受,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1.3.3风险决策。
(1)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风险的应对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项目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项目策略与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2)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后,就可编制风险应对计划,它主要包括:已识别的风险及其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应对的责任人、风险对应策略及行动计划、应急计划等。
1.3.4风险监控。
1.3.4.1制定了风险防范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风险监控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
(1)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项目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
(2)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调整出去。
1.3.4.2整个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闭环系统,随着风险控制计划的实施,风险会出现许多变化,诸多变化的信息可以及时反馈,风险管理者就能及时地对新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从而调整风险控制计划并实施新的风险控制计划,不断循环往复,保持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就能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的。
2. 结 论
2.1整个地质工程系统涉及对自然因素的认识能力、工程本身的特性、工程建设以及工程成果监测与评价等诸多方面。整个系统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大基本特征。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自然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空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系统作用域的风险性。
2.2地质工程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工程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
2.3地质工程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价、风险的应对与监控。笔者将其划分为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等级,分析和探讨了其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关键词】地质工程;风险管理;立项风险;决策风险
1. 地质工程风险管理的分析
1.1地质工程管理特征。
从地质工程管理的实质来看,可以将其抽象成一个工程系统与诸多自然系统的结合体,基本目的是在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改造与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工程与环境的有机和谐结合。整个地质工程系统涉及对自然因素的认识能力、工程本身的特性、工程建设以及工程成果监测与评价等诸多方面,其管理的特征是系统性思维和过程化管理,以确保地质工程各项相关工作有机的协调、配合和有序地开展综合性、全局性的管理活动。
1.2地质工程风险的表现。
地质工程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整个系统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大基本特征。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自然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空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系统作用域的风险性。
(1)立项风险。
从风险的双重性来看,引发风险的因素既来自地质体本身,也来自人类本身,它是客观存在和主观认知的结合体,而且后者已成为风险的根本性来源。在立项阶段重点是:考察和评估项目目的和目标是否明确、合理,是否进行了多方案比较分析,效果和效益是否可能实现,是否可能产生预期的作用和影响。
(2)决策风险。
在实施项目计划目标时,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任何方案都不可能保证预先的设计和决策都是最优的,对同一个方案,如果选定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最优的结果往往也就不同。因此,方案的取舍缺乏一个明确的指标,就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显得繁琐,组织最后实施的往往不一定是当初确定的最优方案。
(3)技术风险。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伴随着人类在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程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人类改造自然又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随着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地质工程的技术风险越来越集中在设计、施工和监测预报主要环节。
(4)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地质体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的变动都会给工程带来风险。
(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施工组织与实施、计划与协调、合同管理、安全质量的监控能力、团队的组织等诸多因素。
(6)人力资源风险。
在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所面临的风险与所掌控的人力资源以及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能力、风险意识、风险倾向、风险处理技巧有关。经营管理者对环境辨识错误、对生产经营活动预测不准、对风险活动决策失误、对风险过程监控不力,以及缺乏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均可能导致主观风险的产生。
(7)物料资源风险。
建设单位所投入的设备能否满足工程的需要、设备的性能状态及设备的利用率、工程所需的大宗材料能否满足需要、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市场价格的变动、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等)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均有可能对建设成本、建设周期带来风险。
综上可见,地质工程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工程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
1.3地质工程风险管理。
(1)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风险管理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和定义方式。有一种比较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的定义是:风险管理主要考虑纯粹风险并管理风险。其本质是以最小的代价降低纯粹风险的一系列程序。
(2)地质工程的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对目标、约束条件以及内容进行实时跟踪、对比分析、调整控制和预测。其风险管理的实质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控制,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各层次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范于未然,而且使其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
(3)笔者将地质工程风险管理定义为:管理者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安全效果的动态过程。
1.3.1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风险辨识和风险估计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查明活动在哪些方面、哪些地方、什么时候可能会隐藏风险,查明之后要对风险进行量化,确定各风险的大小以及轻重缓急:
(1)风险辨识。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引起风险的极其复杂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基本单元。该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影响项目,识别这些风险的来源、确定风险的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并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
(2)风险估计。
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计算,并估算风险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损失程度。损失程度大小要从损失性质、损失范围和损失的时间分布方面来衡量。风险估计回答的问题是:风险事项后果有多大?
1.3.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值进行排队,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将风险划分为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等级。用以判断该系统的风险是否可被接受,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1.3.3风险决策。
(1)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风险的应对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项目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项目策略与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2)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后,就可编制风险应对计划,它主要包括:已识别的风险及其描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应对的责任人、风险对应策略及行动计划、应急计划等。
1.3.4风险监控。
1.3.4.1制定了风险防范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推进过程中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风险监控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
(1)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项目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
(2)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调整出去。
1.3.4.2整个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闭环系统,随着风险控制计划的实施,风险会出现许多变化,诸多变化的信息可以及时反馈,风险管理者就能及时地对新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从而调整风险控制计划并实施新的风险控制计划,不断循环往复,保持风险管理过程的动态性就能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的。
2. 结 论
2.1整个地质工程系统涉及对自然因素的认识能力、工程本身的特性、工程建设以及工程成果监测与评价等诸多方面。整个系统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大基本特征。在时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自然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和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在空间维度上主要表现为系统作用域的风险性。
2.2地质工程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直至项目竣工后的工程运行阶段,都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充满了风险。工程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并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
2.3地质工程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价、风险的应对与监控。笔者将其划分为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等级,分析和探讨了其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