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历史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这才是历史教育的归结所在。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安排历史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可操作性。建构主义理论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外界的刺激而作出的被动的条件反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外界环境提供的新知识进行整合、同化或顺应、吸收,主动建构而成的。历史教师可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这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1.学生原有的经验;2.提供新知识的外界环境(即问题情境);3.学生的主动性。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这三个切入点探究了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
  一、学生的原有经验与历史教学
  不同学生会因为原有的家庭背景、学习习惯、个人喜好、学习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原有经验会有各自的不同,即使对同一历史现象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不一,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及速度是不一样的。孔子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永恒的教育话题仍绽放着智慧的光芒。让学生能飞则飞、善跑则跑,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培养个性化的学生。这样,学情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分析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下一步史料的选择及情境教学中设问的梯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否则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二、情境教学与历史教育
  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成为“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建构主义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在现阶段得到了信息技术成果强有力的支持,多媒体教学在各种各类学校中正走向普及,多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聂幼犁先生讲:“历史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就是在于历史本身的观察力、洞察力、感染力、震撼力,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大象无形。”适合的史料创设真实的情境,会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论语·述而》所提到过的那种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的时候,我们分明听见学生身体和智力快乐成长的声音。一节又一节微小的课堂就是历史教育的成长记忆。情境教学首先要有好的史料,我们一般有以下几种实用的方法来获得:1.教材中的拓展资料;2.其他版本的教材资料(岳麓版、人教版、北师大版);3.试卷中的经典试题;4.教学参考书中的史料;5.网络资源(历史教师博客、中学历史课程网、各大出版社网站等);6.专业的历史书籍杂志等。我们通过史料解析、寻找例证、比较概括等方法解决了教学内容的达到了教学三维目标。
  伴随着新史料的大量涌现,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如何选择史料问题就摆在教师们面前。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就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切入点和评价点所在。教师不可把问题的思维水平要求停留在对教材知识条理化整理的程度上,只是“知识能力”——历史史实 “是什么”这一层面,还要有“过程与方法”的训练,获得前人“怎样知道是什么”和“怎样认识为什么”的知识,即认知方法和策略的知识,以及中学历史课程第三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在。
  三、意义建构中的学生主动性
  培养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就要从历史课程本身入手。无数的先哲们留下了若干睿智的言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一个“熊与朋友”的故事教育了人们几千年。“认识你自己”,识己者方可识天下。2.康德语:“人非工具,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每每接触学生的主动性都会被激起。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教案转移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也不是靠不断的外界刺激让学生掌握新知识,而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教师要抛弃灌输者的角色。以前是一根粉笔、一张嘴的灌输,现在是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方位多形式的灌输,变成了生动活泼的灌输。指导思想不改变,表象的改变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新瓶装旧酒,只是看上去高雅了些,多说了些正确的废话,除此之外别无它用,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如何“学”。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着我们的历史教学实践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历史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所提供的有利契机,让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让理论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齐健 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何成刚 夏辉辉 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聂幼犁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赵亚夫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1998年。
  [6]张文质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动感音乐,给了音乐以色彩;调动语言,丰富了音乐表现;鼓励创造,给音乐注入了活力。音乐是一个多彩的万花筒,教师就应该努力创造和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尽情彰显音乐的魅力,让音乐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  关键词:小学音乐 兴趣 形象 表达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无法与音乐相媲美,简简单单的七个音符却可以自由组合、变化无穷,使音乐充满独特的魅力。高效音乐教学应该是既能看到经过教师深思熟虑的精妙的教学
期刊
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们通过游戏学习新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喜欢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更是一种学习,在游戏中孩子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a培养和提高。因而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尤其重要。  一、游戏法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
期刊
在初中物理学习调查中,发现约占40%的学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甚至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本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或是成绩欠佳,或是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几
期刊
摘 要:化学实验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为实验课的正常开展、圆满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备课、器材的分配、药品试剂的配置、预试验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化学实验 课前准备 预试验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化学实验是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实验教师并不只
期刊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可通过上绪言课、每节课的导言、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恰当地运用史料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  关键词:物理教学 学生 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国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受教育者在求知过程中,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初中学生开始接触物理课,好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小学科学教学以科学探究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本质,引领他们感受科学、体验科学,从而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面获得了发展。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
期刊
初拿到2012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的教材(教科版2012年7月第一版),粗略地翻阅了一遍,感觉该版本与2003版相比,内容变化不大。2012年10月中旬,下乡听课调研,通过观课及课后研讨,自己深深感到2012版教材较2003版教材虽然内容文字上没有多大的变化,但在内容编写、板块编排上都有精细的改变,使2012版教材更为科学、合理、实用。现以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为例对新旧版本作一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数学是一个理性乏味的科目,很多学生因此对数学产生了厌倦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积极有效地使学生学好数学。本文从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两方面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策略  新课改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问题”的教学策略是数学教学
期刊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它不是一种机械运动,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可以有各种派系、各种模式,势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共同探索”。同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当中,要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读书、联想”的做法。  其一,读书。  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
期刊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