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青海维日可琼金矿矿区地质特征,然后探讨了该矿床地质特征,最后该矿成矿模式,具有较强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青海维日可琼金矿 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56-1
维日可琼金矿点于2002年由青海第一地质勘查大队发现,行政区划隶属于青海省天峻县管辖,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宗务隆裂谷造山带内,就位于柴北带与南祁连带之间。矿点距西宁市约390Km,有青藏铁路和西—峻公路经过天峻县,交通尚属方便。
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一套志留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的上岩组,地层总体均呈北西、北西西向带状展布。依据岩石组合及岩石特征,该组可划分为砂板岩段(Sb-1)和千枚岩段(Sb-2),其中各类岩性中硅质岩的含金性最佳。
(1)砂板岩段岩石组合为砂质、粉砂质板岩(图版Ⅲ-11)、变质细(粉)砂岩、硅质板岩,局部可见千枚状板岩、绢云母板岩、绿泥石板岩、变硬砂岩、硅质岩及安山质熔结凝灰岩。
(2)千枚岩段岩石组合为粉砂质板岩、绿泥石粉砂岩、变砂岩、局部可见硅质板岩、硅质岩、安山质熔结凝灰岩等,砂板岩普遍具较强片理化现象,局部似千枚状板岩。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发育有NW向、近WE向和近NS向三组断裂构造,以NW向及近WE向断裂构造为主,与之平行的次级断裂构造较发育,NW向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的导矿构造,同时也是主要的容矿构造;近NS向断裂构造错断了区内地层及NW向和近WE向断裂构造沿走向的连续性。区内发育有九条NW向断裂带,分处东、西两条矿化带内,这一系列断裂带主要为大致平行、性质相同的挤压逆断层,一部分倾向NE,另一部分倾向SW向,呈NW—NWW向延伸,控制了地层与矿体的产出,构成了矿区的构造格局,是该矿床最重要的控矿构造。
矿化点位于维日可琼花岗闪长岩体的东侧,属外接触带部位,区内无大规模岩浆岩出露,岩浆活动较弱,但各类岩浆脉岩尚较发育,多沿破碎蚀变带或边部侵入于志留系上岩组(Sb)板岩。脉岩主要有蚀变斑状花岗闪长岩脉、石英闪长岩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石英脉、辉长岩脉、辉绿岩脉、角闪岩脉等,均呈北西向展布,规模大小不一,一般宽数米至十余米,长几十米到百余米,分布广泛,与金矿化有关的主要为蚀变斑状花岗闪长岩脉、碎裂岩化石英脉、糜棱岩化石英闪长岩脉及强蚀变细晶岩脉。
2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内共圈定金矿体6条(M1-M6),其中M4、M5金品位>3×10-6,而M1、M2、M3、M6矿体的金品位1-<3×10-6,矿体平均宽度介于0.7米-5.2m间,走向延伸长80m,呈北西向展布,均产于区内北西向断裂破碎蚀变带中。
M1矿体产于异常区内的EF4破碎蚀变带中,呈北西向沿破碎蚀变带展布,含矿岩石为褐红色碎裂状强蚀变细晶岩,顶、底板岩石为浅灰色碎裂状钙泥质、粉砂质板岩;M2矿体主要产于碎裂状蚀变斑状花岗闪长岩脉(体)中,NW向展布,矿体顺破碎带产出,倾向北东,倾角较陡,也有一部分金矿化发生在下志留统巴贡噶尔组硬砂岩、板岩、夹硅质岩中,矿化的石英脉分布在破碎强烈的硅质岩(通过镜下鉴定该硅质岩的石英颗粒很细,应为沉积形成的,而并不是后期的硅化蚀变(图版Ⅲ-12)中,且有石英出现了重结晶现象;M3、M4、M5三条矿体平行紧密排列产出,倾向北东,倾角较陡,控制长均为80米,宽分别为1.20m(M3)、5.20m(M4)、4.50m(M5),其中M3、M4两条矿体间隔样品金品位均大于0.5×10-6,含其在内矿化体宽度达12.70m,带内岩石为碎裂状硅质(板)岩、变质细(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安山质熔结凝灰岩及糜棱岩;矿体南西侧有石英闪长玢岩脉、闪长玢岩脉侵入,岩脉破碎蚀变强烈,含矿岩石均为碎裂状硅质岩。M6矿体呈北西向沿破碎蚀变带展布,矿体长80米,宽0.7米,含矿岩石为褐铁矿化碎裂岩,顶、底板岩石为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
该矿床矿石类型比较简单,均为碎裂蚀变岩型。含矿岩石主要为产于破碎蚀变带内碎裂状强蚀变细晶岩、碎裂状蚀变斑状花岗闪长岩、碎裂状硅质岩及褐铁矿化碎裂岩等。矿石礦物主要为为毒砂、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生方解石等,其次为玉髓,绢云母等。矿石结构主要为碎裂结构,尚有交代残留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
该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矿化局部见有毒砂矿化、褐铁矿化,偶见黄铜矿化、铅锌矿化(于砂板岩层的石英脉中呈星点状发育)等。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的蚀变主要为沿破碎带、岩脉及其边部发育为褐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
3成矿模式
(1)志留纪时期,南祁连带西段党河南山造山运动趋于尾声,造山后拉张出现了一系列北西西向的断陷和裂谷,即在该区内形成了加里东晚期哈尔腾—哲合隆断陷带(赵生贵,1996),随着裂陷作用的加剧,海水侵入,并开始接受海相沉积,形成了一套海相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且该地层中的硅质板岩、硅质岩具金高背景值显示,含金多在 50-200ppb 区间,初步形成了区内金的高背景矿源层,这为后期宗务隆造山运动改造成矿奠定了良好基础。
(2)晚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早期,南祁连洋壳向南俯冲形成的增生楔,发生造山运动,形成宗务隆造山带,区内地层挤压变质变形,并形成了一系列NW向逆断层,并在这些断层之间形成了断裂破碎带,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空间,同时伴随中三叠世(郭安林等,2009)的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如青海湖南山花岗岩体等。大规模的岩浆期后活动使岩浆热液沿构造裂隙向上迁移,和围岩发生广泛水—岩作用,萃取地层中的成矿元素,之后含矿流体和下降的大气降水混合,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伴随流体的自身冷却过程,使其在破碎带内富集成矿,形成了低温、低压条件下 H2O-NaCl 盐水溶液作用的,就位于1.65-2.69Km深度的浅成亚类的造山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1]陈衍景.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J].中国地质,2006,33(6).
[2]范俊杰,路彦明,丛润祥,常春郊.祁连山西段党河南山北坡3个不同特征的金矿床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08,23(1).
[关键词]青海维日可琼金矿 地质特征 成矿模式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56-1
维日可琼金矿点于2002年由青海第一地质勘查大队发现,行政区划隶属于青海省天峻县管辖,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宗务隆裂谷造山带内,就位于柴北带与南祁连带之间。矿点距西宁市约390Km,有青藏铁路和西—峻公路经过天峻县,交通尚属方便。
1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一套志留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的上岩组,地层总体均呈北西、北西西向带状展布。依据岩石组合及岩石特征,该组可划分为砂板岩段(Sb-1)和千枚岩段(Sb-2),其中各类岩性中硅质岩的含金性最佳。
(1)砂板岩段岩石组合为砂质、粉砂质板岩(图版Ⅲ-11)、变质细(粉)砂岩、硅质板岩,局部可见千枚状板岩、绢云母板岩、绿泥石板岩、变硬砂岩、硅质岩及安山质熔结凝灰岩。
(2)千枚岩段岩石组合为粉砂质板岩、绿泥石粉砂岩、变砂岩、局部可见硅质板岩、硅质岩、安山质熔结凝灰岩等,砂板岩普遍具较强片理化现象,局部似千枚状板岩。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发育有NW向、近WE向和近NS向三组断裂构造,以NW向及近WE向断裂构造为主,与之平行的次级断裂构造较发育,NW向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的导矿构造,同时也是主要的容矿构造;近NS向断裂构造错断了区内地层及NW向和近WE向断裂构造沿走向的连续性。区内发育有九条NW向断裂带,分处东、西两条矿化带内,这一系列断裂带主要为大致平行、性质相同的挤压逆断层,一部分倾向NE,另一部分倾向SW向,呈NW—NWW向延伸,控制了地层与矿体的产出,构成了矿区的构造格局,是该矿床最重要的控矿构造。
矿化点位于维日可琼花岗闪长岩体的东侧,属外接触带部位,区内无大规模岩浆岩出露,岩浆活动较弱,但各类岩浆脉岩尚较发育,多沿破碎蚀变带或边部侵入于志留系上岩组(Sb)板岩。脉岩主要有蚀变斑状花岗闪长岩脉、石英闪长岩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石英脉、辉长岩脉、辉绿岩脉、角闪岩脉等,均呈北西向展布,规模大小不一,一般宽数米至十余米,长几十米到百余米,分布广泛,与金矿化有关的主要为蚀变斑状花岗闪长岩脉、碎裂岩化石英脉、糜棱岩化石英闪长岩脉及强蚀变细晶岩脉。
2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内共圈定金矿体6条(M1-M6),其中M4、M5金品位>3×10-6,而M1、M2、M3、M6矿体的金品位1-<3×10-6,矿体平均宽度介于0.7米-5.2m间,走向延伸长80m,呈北西向展布,均产于区内北西向断裂破碎蚀变带中。
M1矿体产于异常区内的EF4破碎蚀变带中,呈北西向沿破碎蚀变带展布,含矿岩石为褐红色碎裂状强蚀变细晶岩,顶、底板岩石为浅灰色碎裂状钙泥质、粉砂质板岩;M2矿体主要产于碎裂状蚀变斑状花岗闪长岩脉(体)中,NW向展布,矿体顺破碎带产出,倾向北东,倾角较陡,也有一部分金矿化发生在下志留统巴贡噶尔组硬砂岩、板岩、夹硅质岩中,矿化的石英脉分布在破碎强烈的硅质岩(通过镜下鉴定该硅质岩的石英颗粒很细,应为沉积形成的,而并不是后期的硅化蚀变(图版Ⅲ-12)中,且有石英出现了重结晶现象;M3、M4、M5三条矿体平行紧密排列产出,倾向北东,倾角较陡,控制长均为80米,宽分别为1.20m(M3)、5.20m(M4)、4.50m(M5),其中M3、M4两条矿体间隔样品金品位均大于0.5×10-6,含其在内矿化体宽度达12.70m,带内岩石为碎裂状硅质(板)岩、变质细(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安山质熔结凝灰岩及糜棱岩;矿体南西侧有石英闪长玢岩脉、闪长玢岩脉侵入,岩脉破碎蚀变强烈,含矿岩石均为碎裂状硅质岩。M6矿体呈北西向沿破碎蚀变带展布,矿体长80米,宽0.7米,含矿岩石为褐铁矿化碎裂岩,顶、底板岩石为变粉砂岩、粉砂质板岩。
该矿床矿石类型比较简单,均为碎裂蚀变岩型。含矿岩石主要为产于破碎蚀变带内碎裂状强蚀变细晶岩、碎裂状蚀变斑状花岗闪长岩、碎裂状硅质岩及褐铁矿化碎裂岩等。矿石礦物主要为为毒砂、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生方解石等,其次为玉髓,绢云母等。矿石结构主要为碎裂结构,尚有交代残留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
该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矿化局部见有毒砂矿化、褐铁矿化,偶见黄铜矿化、铅锌矿化(于砂板岩层的石英脉中呈星点状发育)等。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的蚀变主要为沿破碎带、岩脉及其边部发育为褐铁矿化、硅化、高岭土化。
3成矿模式
(1)志留纪时期,南祁连带西段党河南山造山运动趋于尾声,造山后拉张出现了一系列北西西向的断陷和裂谷,即在该区内形成了加里东晚期哈尔腾—哲合隆断陷带(赵生贵,1996),随着裂陷作用的加剧,海水侵入,并开始接受海相沉积,形成了一套海相复理石碎屑岩建造,且该地层中的硅质板岩、硅质岩具金高背景值显示,含金多在 50-200ppb 区间,初步形成了区内金的高背景矿源层,这为后期宗务隆造山运动改造成矿奠定了良好基础。
(2)晚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早期,南祁连洋壳向南俯冲形成的增生楔,发生造山运动,形成宗务隆造山带,区内地层挤压变质变形,并形成了一系列NW向逆断层,并在这些断层之间形成了断裂破碎带,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空间,同时伴随中三叠世(郭安林等,2009)的碰撞造山作用,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如青海湖南山花岗岩体等。大规模的岩浆期后活动使岩浆热液沿构造裂隙向上迁移,和围岩发生广泛水—岩作用,萃取地层中的成矿元素,之后含矿流体和下降的大气降水混合,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伴随流体的自身冷却过程,使其在破碎带内富集成矿,形成了低温、低压条件下 H2O-NaCl 盐水溶液作用的,就位于1.65-2.69Km深度的浅成亚类的造山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1]陈衍景.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J].中国地质,2006,33(6).
[2]范俊杰,路彦明,丛润祥,常春郊.祁连山西段党河南山北坡3个不同特征的金矿床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0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