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但实践中,许多教师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和表演化。本文從五个方面谈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合作 设计 分组 时机
合作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但老师在组织指导过程中,难免碰到各种问题,如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怎样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等等,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摸索,我的体会是:
一.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合作学习主要适宜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而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往往是学生不需合作就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合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当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应用,通过合作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二.合理分组、明确目标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合理组合小组成员。因为学习内容的不同,达到的要求不同,小组的配对也不同。分组的总体要求是差异互补、人尽其才。首先小组的人数应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有些只要同桌合作一下就够了,有些合作分组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合作小组需要4-6个人根据性别、成绩、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来合理建立相对稳定的集体,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性和互相合作。分组时,基本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位各方面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合作学习。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的合作任务,从而有一定的责任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分组主要考虑优劣互补,力求在学习能力、行为能力和人际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
三.选择适当的时机,形成良好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四、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如上“三角形稳定性”这一节时,先让每个学生扭动三角形木架和四边形木架,然后请那些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先将自己的体会说一说,然后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归纳得出: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图形,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这样,这些同学在合作过程中这方面的知识就得到很好的强化和巩固。
五.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正确处理好师与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所强调的是教师必须保持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既要会“导”还要会“演”,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当导演,学生来表演。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发挥了出来。合作学习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互相探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正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他们自然就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把学习当成了乐事,最终提高了学习成绩。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管理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促进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矛盾得到解决。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学应充分调动师生之间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作者联通:725000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坝河九年制学校)
【关键词】新课程 合作 设计 分组 时机
合作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但老师在组织指导过程中,难免碰到各种问题,如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怎样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等等,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摸索,我的体会是:
一.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合作学习主要适宜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而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往往是学生不需合作就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合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当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应用,通过合作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二.合理分组、明确目标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要想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合理组合小组成员。因为学习内容的不同,达到的要求不同,小组的配对也不同。分组的总体要求是差异互补、人尽其才。首先小组的人数应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有些只要同桌合作一下就够了,有些合作分组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合作小组需要4-6个人根据性别、成绩、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来合理建立相对稳定的集体,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性和互相合作。分组时,基本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位各方面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合作学习。每个成员都要有明确的合作任务,从而有一定的责任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分组主要考虑优劣互补,力求在学习能力、行为能力和人际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
三.选择适当的时机,形成良好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四、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如上“三角形稳定性”这一节时,先让每个学生扭动三角形木架和四边形木架,然后请那些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先将自己的体会说一说,然后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归纳得出:三角形是具有稳定性的图形,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这样,这些同学在合作过程中这方面的知识就得到很好的强化和巩固。
五.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正确处理好师与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所强调的是教师必须保持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既要会“导”还要会“演”,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当导演,学生来表演。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发挥了出来。合作学习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互相探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正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他们自然就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把学习当成了乐事,最终提高了学习成绩。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充当管理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促进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矛盾得到解决。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学应充分调动师生之间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作者联通:725000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坝河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