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要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还要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按照前图像志分析、图像志分析、图像学分析三个层次来依次分析苏里科夫的作品《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看到作品背后的意义:俄国在农奴制的经济基础上进行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这是行不通的,这场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这才是研究作品的图像学意义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近卫军临刑;图像学;现实主义
图像学一词最开始的时候是由希腊语的图像演变成图像志并最终发展而来的,它主要是以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和它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为主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最早是由法国学者马莱提出,而最有影响的是潘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解读由浅入深共有三个层次:第一、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第二、发现并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也就是针对作品的特定主题进行解释,也称做图像志分析;第三、解释作品的更深内在意义及内容,称之为图像学分析。
一、前图像志分析
前图像志分析是指简单描述图面中能看到的所有内容,这是一个简单的从视觉上识别画面内容的阶段。《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真实再现莫斯科的皇宫广场上兵变失败的近卫军行刑前的场面。这幅图描绘了众多人物,场面十分宏大。在整幅画中,克里姆林宫和华西里伯拉仁诺教堂、修道院都高高的耸立着,用这些高大的历史建筑物作为作为背景,极大程度上烘托了画面的肃杀与铁血的时代气氛,显得严肃而庄重,加以蓝灰色调的清晨薄雾,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悲壮的主体。地面上全是泥,被车辙辊压过的地面还能看到泥水反射的痕迹,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刚下过雨的湿冷并且泥泞的早晨。从情感上而言,画面上的人物总体呈现出两种相对立的态势,在前景左侧是即将被行刑的近卫军和他们的家人,而与他们对立并站在对面的是彼得大帝。有六个穿着白衣的近卫军将要被处死,而苏里科夫着重描绘了其中四个人物。第一个人与最左侧的穿着蓝色外套,头发灰白的人挨着坐,他带着红色黑花边的绒帽子,有着棕褐色的胡子,他手里拿着一支蜡烛,侧面朝向我们,愤怒地看着与之对立的彼得大帝。第二个人内穿白色衬衣,披着一件红色外套,留着黑色的长胡子,他似乎在低头思索着什么事情。第三个人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它满头银发,长至胸口的胡子也是颜色花白,虽然他是一个即将被处斩的人,但他似乎还在安慰来与他告别的儿女。第四个人高高地站在車上,他黑色短发,留着络腮胡,身披黑色长外套,他正低头在与亲人说着什么。画面右侧的彼得大帝骑着高头大马,身着蓝色军装套装,表情严肃,看似胸有成竹,他右面是一群衣着华丽,养尊处优的大臣、亲信和外国使者,这些人面无表情,显得十分冷漠。彼得大帝的身后是整装待发的军队和一排排严正以待的绞刑架。让人看着觉得害怕。图画最前方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小女孩,她头上戴着一个红色的头巾,抬起的右手指向前方,眼中有说不出的焦虑,她稚嫩的脸庞和整个画面所形成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图像志分析
图像志分析主要是指描述画面的中心思想,作品涵义以及这幅图像主要想表达什么寓意。苏里科夫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在创作过程中忠实地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站在十分客观的角度给予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画家没有加入任何美化的细节,并且在作品中,作者显示了他高超的驾驭色彩的能力,红色的帽子、红色的头巾、黑色的胡子、黑色的外套、白色的衬衫,红、白、黑这三大基本的色调在灰色的主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给人以视觉上的刺激,更加强了画面的悲剧色彩。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副人物众多的作品中,作者主要描绘的对象不是个别的人物,而是两大对峙势力的相互较量。画面主要由左侧的近卫军与他们的亲人和位于画面右侧的彼得大帝组成的。位于画面左侧占了大部分画面的是即将临刑的近卫军,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畏惧,看到的只是英勇和不屈,这些近卫军是为了维护他们的旧有传统与习俗受到封建贵族的怂恿而群起造反的,他们是阻挡不了历史巨轮的转动方向的,他们的牺牲对社会的发展方向没有构成影响,但是他们所显示出来的不屈不挠,无所畏惧,大义凌然,不屈服,不妥协都深深感动着我们。而与之相对的是右侧的彼得大帝,他瞪大眼睛看着这一场悲剧的发生,更加显示出了他的冷漠和无情。画面中双方的矛盾虽然是不可调和的,但是在作者眼中,他们都是英雄,近卫军是捍卫民族自尊的英雄,而彼得是捍卫改革的英雄。画家不仅赞成彼得的改革但同时也同情近卫军,可见画家是同情他们的,鉴于此,画家将自己的小女儿也作为素材画入图中,那个位于画面前景,头上带着红色头巾的小女孩就是画家的女儿。画面从小孩、大人至老人,描述了个各个年龄层的人,不仅有男有女,而且从地位低微的近卫军到拥有最高权势的彼得大帝,从被行刑的人到监刑的人,图画中描绘了各型各色的人,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描绘。
三、图像学分析
图像学分析是借助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并联系相关文献来解读出图像的意义。这也是图像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个作品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所呈现的是17世纪俄国的一个历史事件,当时西欧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而俄国还处在农奴制的社会制度,因此彼得大帝要推行改革,使之向资本主义过渡,这是有着进步意义的。但是在农奴制的经济基础上施行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政治,影响了大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这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在民俗方面全盘接受欧洲的文化,遭到国内人民的不满,原本就活得很辛苦的底层人民也反对变革给他们带来的新灾难。这些改革确实使国家强大了,但是他破坏了原有的体制和传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更激化了矛盾加强了双方的冲突,这就为之后近卫军的叛变奠定了基础。画面中彼得大帝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红胡子的近卫军则代表了在社会的进程中会受到伤害的人民群体。这次近卫军反动兵变是以保守势力为首的,并且以改变新政为目的。但是最后遭到彼得大帝借助外国势力的镇压,这次兵变总共绞杀了一百多名的叛变者。从兵变结果来看,彼得大帝是胜利者,但是从他脸上我们看不到一点胜利的喜悦和高兴。在近卫军脸上也看不到因为失败而带来的伤心和后悔。相反,一切都处在一片安静中,两个势力相互对峙。他们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但是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形却强烈的画面张力。整个作品不仅揭露了君主的冷漠无情和专制制度的惨无人道,又表现出了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命运和大幅画面的众多人物,这些都展示了苏里科夫的历史观,这幅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都在他完美的绘画技艺中体现出来。苏里科夫是个善于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画家,也是一个态度严谨的画家,并且在色彩色调的处理上也无可挑剔,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现效果,人物描绘逼真,具有高度的历史认识意义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他是一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这幅作品被誉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幅历史画。
【参考文献】
[1]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2]彭亚.外国美术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门喜(1988.0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平面设计在读硕士。
【关键词】近卫军临刑;图像学;现实主义
图像学一词最开始的时候是由希腊语的图像演变成图像志并最终发展而来的,它主要是以研究绘画主题的传统、意义和它与其他文化发展的联系为主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最早是由法国学者马莱提出,而最有影响的是潘诺夫斯基,他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解读由浅入深共有三个层次:第一、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第二、发现并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也就是针对作品的特定主题进行解释,也称做图像志分析;第三、解释作品的更深内在意义及内容,称之为图像学分析。
一、前图像志分析
前图像志分析是指简单描述图面中能看到的所有内容,这是一个简单的从视觉上识别画面内容的阶段。《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真实再现莫斯科的皇宫广场上兵变失败的近卫军行刑前的场面。这幅图描绘了众多人物,场面十分宏大。在整幅画中,克里姆林宫和华西里伯拉仁诺教堂、修道院都高高的耸立着,用这些高大的历史建筑物作为作为背景,极大程度上烘托了画面的肃杀与铁血的时代气氛,显得严肃而庄重,加以蓝灰色调的清晨薄雾,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悲壮的主体。地面上全是泥,被车辙辊压过的地面还能看到泥水反射的痕迹,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刚下过雨的湿冷并且泥泞的早晨。从情感上而言,画面上的人物总体呈现出两种相对立的态势,在前景左侧是即将被行刑的近卫军和他们的家人,而与他们对立并站在对面的是彼得大帝。有六个穿着白衣的近卫军将要被处死,而苏里科夫着重描绘了其中四个人物。第一个人与最左侧的穿着蓝色外套,头发灰白的人挨着坐,他带着红色黑花边的绒帽子,有着棕褐色的胡子,他手里拿着一支蜡烛,侧面朝向我们,愤怒地看着与之对立的彼得大帝。第二个人内穿白色衬衣,披着一件红色外套,留着黑色的长胡子,他似乎在低头思索着什么事情。第三个人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它满头银发,长至胸口的胡子也是颜色花白,虽然他是一个即将被处斩的人,但他似乎还在安慰来与他告别的儿女。第四个人高高地站在車上,他黑色短发,留着络腮胡,身披黑色长外套,他正低头在与亲人说着什么。画面右侧的彼得大帝骑着高头大马,身着蓝色军装套装,表情严肃,看似胸有成竹,他右面是一群衣着华丽,养尊处优的大臣、亲信和外国使者,这些人面无表情,显得十分冷漠。彼得大帝的身后是整装待发的军队和一排排严正以待的绞刑架。让人看着觉得害怕。图画最前方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小女孩,她头上戴着一个红色的头巾,抬起的右手指向前方,眼中有说不出的焦虑,她稚嫩的脸庞和整个画面所形成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图像志分析
图像志分析主要是指描述画面的中心思想,作品涵义以及这幅图像主要想表达什么寓意。苏里科夫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在创作过程中忠实地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站在十分客观的角度给予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画家没有加入任何美化的细节,并且在作品中,作者显示了他高超的驾驭色彩的能力,红色的帽子、红色的头巾、黑色的胡子、黑色的外套、白色的衬衫,红、白、黑这三大基本的色调在灰色的主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给人以视觉上的刺激,更加强了画面的悲剧色彩。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副人物众多的作品中,作者主要描绘的对象不是个别的人物,而是两大对峙势力的相互较量。画面主要由左侧的近卫军与他们的亲人和位于画面右侧的彼得大帝组成的。位于画面左侧占了大部分画面的是即将临刑的近卫军,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丝毫的畏惧,看到的只是英勇和不屈,这些近卫军是为了维护他们的旧有传统与习俗受到封建贵族的怂恿而群起造反的,他们是阻挡不了历史巨轮的转动方向的,他们的牺牲对社会的发展方向没有构成影响,但是他们所显示出来的不屈不挠,无所畏惧,大义凌然,不屈服,不妥协都深深感动着我们。而与之相对的是右侧的彼得大帝,他瞪大眼睛看着这一场悲剧的发生,更加显示出了他的冷漠和无情。画面中双方的矛盾虽然是不可调和的,但是在作者眼中,他们都是英雄,近卫军是捍卫民族自尊的英雄,而彼得是捍卫改革的英雄。画家不仅赞成彼得的改革但同时也同情近卫军,可见画家是同情他们的,鉴于此,画家将自己的小女儿也作为素材画入图中,那个位于画面前景,头上带着红色头巾的小女孩就是画家的女儿。画面从小孩、大人至老人,描述了个各个年龄层的人,不仅有男有女,而且从地位低微的近卫军到拥有最高权势的彼得大帝,从被行刑的人到监刑的人,图画中描绘了各型各色的人,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描绘。
三、图像学分析
图像学分析是借助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并联系相关文献来解读出图像的意义。这也是图像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个作品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所呈现的是17世纪俄国的一个历史事件,当时西欧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而俄国还处在农奴制的社会制度,因此彼得大帝要推行改革,使之向资本主义过渡,这是有着进步意义的。但是在农奴制的经济基础上施行资本主义的文化和政治,影响了大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这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在民俗方面全盘接受欧洲的文化,遭到国内人民的不满,原本就活得很辛苦的底层人民也反对变革给他们带来的新灾难。这些改革确实使国家强大了,但是他破坏了原有的体制和传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更激化了矛盾加强了双方的冲突,这就为之后近卫军的叛变奠定了基础。画面中彼得大帝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红胡子的近卫军则代表了在社会的进程中会受到伤害的人民群体。这次近卫军反动兵变是以保守势力为首的,并且以改变新政为目的。但是最后遭到彼得大帝借助外国势力的镇压,这次兵变总共绞杀了一百多名的叛变者。从兵变结果来看,彼得大帝是胜利者,但是从他脸上我们看不到一点胜利的喜悦和高兴。在近卫军脸上也看不到因为失败而带来的伤心和后悔。相反,一切都处在一片安静中,两个势力相互对峙。他们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但是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形却强烈的画面张力。整个作品不仅揭露了君主的冷漠无情和专制制度的惨无人道,又表现出了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命运和大幅画面的众多人物,这些都展示了苏里科夫的历史观,这幅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都在他完美的绘画技艺中体现出来。苏里科夫是个善于描绘重大历史事件的画家,也是一个态度严谨的画家,并且在色彩色调的处理上也无可挑剔,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现效果,人物描绘逼真,具有高度的历史认识意义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他是一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这幅作品被誉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幅历史画。
【参考文献】
[1]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M].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2]彭亚.外国美术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门喜(1988.0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平面设计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