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习的目标是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优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质。也就是说学生学物理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方法。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学习物理学应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而物理实验就是对物理现象的人工再现,因而学习物理学离不开实验,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呢?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体现出趣味性
初中物理教材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要敢于创造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具等,将课堂演示实验搬到学生实验中。实验器材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或学生自制的器材,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如声现象中指导学生制作“土电话传声”,光现象中的“用水透镜点燃火柴”,热现象中的“烧不坏的手帕”,电现象中的“怒发冲冠静电实验”,浮力的应用中的“用注射器自制潜水艇模型并演示其沉浮过程”,等等。这类实验简单易做,符合初中生的好奇探究性心理,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可以改变“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准备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期前准备、章节前准备和课前准备。所谓学期前准备,就是在每学期开学时对本学期的所有实验做一个通盘了解,大体了解本学期中有哪些实验,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分组实验,哪些需要学生自备器材,每个实验大体在什么时间段做,最好写一份详尽的实验计划交给实验员,让实验员做到心中有数。而章节前准备就是在新一章内容即将开始时老师要提前详尽地了解本章有哪几个实验,这几个实验怎么做,在哪做,什么时间做。因为有的实验需要在实验室做,有的只要在教室演示一下就行了,还有的实验要将分组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需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也有一些可能要在室外分组进行,比如测量平均速度等。当然时间也要统筹安排,学校不可能每个班配一个实验室。所以在章节之前要安排好每个实验的具体时间,具体到哪一天哪节课,至少要提前一周把下一周实验时间安排好告之实验员。
三、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体现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物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看想想上面,还必须动手实验探究。因为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证明设想是否正确,让做实验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使学生能动手则动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体会、讨论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在进行“声音的产生”学生分组实验课时,让学生敲小铁盘声音连续不断,用手一按,声音停止,但手感觉有点麻,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发声的关键是振动。小组内成员每次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提高。学生大胆积极地动手参与,就会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素质,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四、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实验有兴趣,实验效果一定很好。例如在演示惯性实验时,把装有水的大烧杯放在讲台边缘,下面压着一张纸,问学生:“老师抽出下面的纸,烧杯会掉下来吗?”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然后迅速把纸一抽,烧杯仍留在讲台上,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烧杯因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现象。老师形象的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五、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对实验器材本身的好奇心,甚至觉得好玩而容易忘记实验的目的和任务,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要适时强调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唤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及时回到探究状态中。另外有些较复杂的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现象而忽略了其他,这时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观察的对象有哪些,你们记录了吗?让学生注意有效进行分配,当实验完成需要分析现象,总结规律时,老师要及时让学生停止实验操作,将注意力及时转移到规律的归纳、总结上。只有引导学生集中注意正确有序地完成实验操作,将注意分配到有效的实验现象及其记录中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才是有效的物理实验。
六、设法做好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因此,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呢?第一,要明确目的,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必须十分清楚。第二,演示实验必须一次成功,要想实验一次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事先的充分准备。第三,要提高实验现象的能见度,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初中物理教材有好多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都可以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所用器材大多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代替或制作。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把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再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七、正确的语言引导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这条基本规律。正确运用直观的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而直观的现象要与语言正确结合,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直观效果。因此在物理实验过程中,不管是什么实验,在实验前,实验中还是实验结束后,都离不开老师正确的语言指导。语言指导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实验方法、观察目的、对象、记录的物理量、思维方法等,不管是哪方面,应尽量采用启发式而尽量避免直接替代式。
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应大力推广、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总之,初中物理是学习物理的开始,而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只有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制订好详尽的实验计划,应用正确的实验方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真正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让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学习物理学应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而物理实验就是对物理现象的人工再现,因而学习物理学离不开实验,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如何上好物理实验课呢?
一、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体现出趣味性
初中物理教材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要敢于创造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具等,将课堂演示实验搬到学生实验中。实验器材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或学生自制的器材,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如声现象中指导学生制作“土电话传声”,光现象中的“用水透镜点燃火柴”,热现象中的“烧不坏的手帕”,电现象中的“怒发冲冠静电实验”,浮力的应用中的“用注射器自制潜水艇模型并演示其沉浮过程”,等等。这类实验简单易做,符合初中生的好奇探究性心理,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这样可以改变“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准备包括三个方面,即学期前准备、章节前准备和课前准备。所谓学期前准备,就是在每学期开学时对本学期的所有实验做一个通盘了解,大体了解本学期中有哪些实验,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分组实验,哪些需要学生自备器材,每个实验大体在什么时间段做,最好写一份详尽的实验计划交给实验员,让实验员做到心中有数。而章节前准备就是在新一章内容即将开始时老师要提前详尽地了解本章有哪几个实验,这几个实验怎么做,在哪做,什么时间做。因为有的实验需要在实验室做,有的只要在教室演示一下就行了,还有的实验要将分组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需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也有一些可能要在室外分组进行,比如测量平均速度等。当然时间也要统筹安排,学校不可能每个班配一个实验室。所以在章节之前要安排好每个实验的具体时间,具体到哪一天哪节课,至少要提前一周把下一周实验时间安排好告之实验员。
三、物理实验教学中要体现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物理,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看想想上面,还必须动手实验探究。因为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证明设想是否正确,让做实验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使学生能动手则动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体会、讨论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在进行“声音的产生”学生分组实验课时,让学生敲小铁盘声音连续不断,用手一按,声音停止,但手感觉有点麻,经过反复试验后发现,发声的关键是振动。小组内成员每次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提高。学生大胆积极地动手参与,就会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素质,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四、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物理实验有兴趣,实验效果一定很好。例如在演示惯性实验时,把装有水的大烧杯放在讲台边缘,下面压着一张纸,问学生:“老师抽出下面的纸,烧杯会掉下来吗?”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然后迅速把纸一抽,烧杯仍留在讲台上,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烧杯因不受力或受合力为零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现象。老师形象的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五、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对实验器材本身的好奇心,甚至觉得好玩而容易忘记实验的目的和任务,老师在实验过程中要适时强调实验的目的和任务,唤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及时回到探究状态中。另外有些较复杂的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现象而忽略了其他,这时老师要经常提醒学生观察的对象有哪些,你们记录了吗?让学生注意有效进行分配,当实验完成需要分析现象,总结规律时,老师要及时让学生停止实验操作,将注意力及时转移到规律的归纳、总结上。只有引导学生集中注意正确有序地完成实验操作,将注意分配到有效的实验现象及其记录中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才是有效的物理实验。
六、设法做好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深刻。因此,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呢?第一,要明确目的,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必须十分清楚。第二,演示实验必须一次成功,要想实验一次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事先的充分准备。第三,要提高实验现象的能见度,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初中物理教材有好多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都可以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所用器材大多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代替或制作。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把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再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七、正确的语言引导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这条基本规律。正确运用直观的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而直观的现象要与语言正确结合,配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直观效果。因此在物理实验过程中,不管是什么实验,在实验前,实验中还是实验结束后,都离不开老师正确的语言指导。语言指导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实验方法、观察目的、对象、记录的物理量、思维方法等,不管是哪方面,应尽量采用启发式而尽量避免直接替代式。
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应大力推广、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总之,初中物理是学习物理的开始,而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只有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制订好详尽的实验计划,应用正确的实验方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才能真正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让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