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汉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也被视为中国各朝各代诗最为丰富的朝代,涌现出无数优秀诗人。本文所分析的就是唐代贾岛的诗《雪晴晚望》。竹笛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吹奏类乐器,其表演奏方式有独奏和参与合奏这两种,以独奏为主。芦笙为中国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深受少数民族同胞的喜爱。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亚洲唱片公司著名音乐家、制作人王俊雄先生创作竹笛与芦笙共同演奏的《雪晴晚望》,便想到了贾岛的诗篇。下面就以《雪晴晚望》为例,浅谈音乐与诗的结合。
关键词:雪晴晚望;贾岛;王俊雄;竹笛;芦笙
一、贾岛与《雪晴晚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字浪仙,范阳(今北京涿县)人。早年出家,号无本。还俗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没有考取。他所作的诗句在晚唐时期具有极大的影响,因当时的政局情況,他的诗句大多描写的荒凉寂静的画面,善作五言律诗。
《雪晴晚望》便是他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大约创作于816年长安应举落第之时。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的画面:“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游玩一天,乘兴而归,夕阳沉入危峰,遥望雪霁天晴,溪水之上升起重重叠叠的白云,放佛几万重,樵夫回到被白雪覆盖的家中,远处升起燃烧野草的烟雾,烟雾在山石之间萦绕着。我走在回寺中的路上,听到阵阵暮钟声。在这动静结合中,写出了贾岛心中的那种清冷,也呼应了他仕途上的坎坷,心中的郁闷。
二、王俊雄与《雪晴晚望》
王俊雄,1952年生于台南,是亚洲唱片公司著名音乐家、制作人。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再加上父亲是音乐教师,更是为他的音乐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王俊雄先生在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方面不遗余力,广纳中国民间音乐,创作了多首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并推行了多个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系列专辑:《书香音乐系列》、《大自然音乐系列》、《谛听中国系列》、《抒情中国系列》。而这首《雪晴晚望》就是收录《书香音乐系列》之《河月》之中,是由极具中国特色的竹笛和芦笙这两件乐器演奏而成,旋律优美,风格古朴。通过优美的旋律,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季傍晚时的寂静肃穆。
全曲一直采用同一主题,就是通过对这一主题不断的变奏,笛子与芦笙交相呼应的音色,细腻的描绘出作者心中的雪霁晚晴图。
三、音乐与诗的结合
王俊雄的《雪晴晚望》,整首曲子选择用竹笛吹奏主旋律,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就像是引路人,带着我们欣赏洁白美丽的雪景。芦笙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乐器,在民间音乐演奏中,芦笙可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亦刚亦柔。此曲采用的是轻音芦笙,在音乐中此起彼伏,与笛声交相呼应。使得整首乐曲听起来音乐更加饱满,画面感更加具体
通过聆听,可以发现,在前奏部分一系列的下行音符的排列,首先为我们营造出冬季一片肃穆的景象,十分祥和、安静。随后,芦笙声出,笛子随后重复芦笙的曲调,似乎是游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片宁静。
之后,笛子开始吹奏主旋律,芦笙一点点的进入,与笛音呼应,轻柔细腻。就像是两位友人,慢慢走近,一路上聊天赏景,对应贾岛诗“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眺望着雪霁天晴后的美景,远处缓缓流动的小溪,在水天相接处,溪水之上升起层层白云,似乎有万重,显得十分秀丽。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极目远眺,远处山间似有一条若隐若无的小路,为生计忙碌一天的樵夫,顺着小路回到了被白雪覆盖的茅舍。此时,已近黄昏,夕阳西沉,渐渐落入远处的雄奇的山峰中。诗人在描写这一句时,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此时,笛声骤停,只有芦笙的独奏音色,将诗中的画面用音乐展现出来,闭上眼睛,细细聆听,放佛自己来到了这山水雪景中,感受着雪霁黄昏时的丝丝凉意。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这一部分,节奏较之前有所加快,跟随明朗的笛声,看向远处的山冈,野草燃烧的烟雾萦绕在山冈上,透过烟雾可以看到刚劲有力的松柏。众所周知,野草生命力之顽强,诗人这一句写出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松柏”的坚韧。此时,两种乐曲的音色也有所变化,虽依然采用主题部分重复演奏,但音色却有所变化。与之前轻柔的音色相比,此时的芦笙音色更为刚劲,诉说着“野草”的顽强,笛音更加坚定,彰显着“松柏”的坚韧。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这是诗的最后一句。眼看天色渐晚,作者自知不能再留恋这山水雪景,无奈之下踏上了归途,耳边传来寺中暮钟的声音。此时,音色也回归最初的轻柔,节奏也放慢,带出了对这山水雪景的喜爱与留恋,怎奈夜幕渐渐降临,只得踏上回去的路。这句诗的精妙之处也是这暮钟声,将前文的视觉上的感受转到听觉上。不论是诗句还是作曲家,在这时,显露出来的都是对这美景的喜爱与眷恋。更为巧合的是,二者皆与佛家结缘。贾岛循着暮钟的声音,回到寺中,不知王俊雄先生是否此时也心皈佛门。
乐曲最后重复前奏部分,展现出游人离开后,山中又恢复平静,白雪皑皑,一片寂静。远处云烟肆意在空中翻涌,樵夫回到家中,冉起了阵阵炊烟。听着音乐,随着诗人与作曲家的脚步,越走越远。
四、结语
贾岛这首写景诗,描绘了雪景与暮色,为我们带来了一幅空山晚景图。王俊雄先生的这首乐曲,也为我们呈现出了雪霁暮景。二者虽一文一乐,但所描绘的画面却是极其相似。
唐诗有很多以景为题材,通过解读,能够很清晰的感受诗中的唯美景色。音乐也是如此,在欣赏音乐时,不能只是得到听觉上的慰藉,真正细心聆听时就会发现,音乐也是有画面的。只有认真分析音乐,才能深入的了解作曲家在音乐中勾画的景色。
正如这《雪晴晚望》,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年代相差甚远,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了解到二者之间的微妙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极讲究境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往往把人带入一种超凡脱俗的沉静意境中。因此,在平日的学习积累中,更应注重其中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走进音乐。
【参考文献】
[1]余霞.贾岛诗歌特色极其原因初探[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王俊雄.书香音乐系列之河月[Z].亚洲唱片公司,2000.
[3]郝世峰,余才林.由怪奇入于平淡——论贾岛诗风[J].文学与文化,2013(02).
[4]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徐絮羽,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关键词:雪晴晚望;贾岛;王俊雄;竹笛;芦笙
一、贾岛与《雪晴晚望》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字浪仙,范阳(今北京涿县)人。早年出家,号无本。还俗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没有考取。他所作的诗句在晚唐时期具有极大的影响,因当时的政局情況,他的诗句大多描写的荒凉寂静的画面,善作五言律诗。
《雪晴晚望》便是他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大约创作于816年长安应举落第之时。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的画面:“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游玩一天,乘兴而归,夕阳沉入危峰,遥望雪霁天晴,溪水之上升起重重叠叠的白云,放佛几万重,樵夫回到被白雪覆盖的家中,远处升起燃烧野草的烟雾,烟雾在山石之间萦绕着。我走在回寺中的路上,听到阵阵暮钟声。在这动静结合中,写出了贾岛心中的那种清冷,也呼应了他仕途上的坎坷,心中的郁闷。
二、王俊雄与《雪晴晚望》
王俊雄,1952年生于台南,是亚洲唱片公司著名音乐家、制作人。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再加上父亲是音乐教师,更是为他的音乐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王俊雄先生在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方面不遗余力,广纳中国民间音乐,创作了多首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并推行了多个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系列专辑:《书香音乐系列》、《大自然音乐系列》、《谛听中国系列》、《抒情中国系列》。而这首《雪晴晚望》就是收录《书香音乐系列》之《河月》之中,是由极具中国特色的竹笛和芦笙这两件乐器演奏而成,旋律优美,风格古朴。通过优美的旋律,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季傍晚时的寂静肃穆。
全曲一直采用同一主题,就是通过对这一主题不断的变奏,笛子与芦笙交相呼应的音色,细腻的描绘出作者心中的雪霁晚晴图。
三、音乐与诗的结合
王俊雄的《雪晴晚望》,整首曲子选择用竹笛吹奏主旋律,竹笛清脆明亮的音色,就像是引路人,带着我们欣赏洁白美丽的雪景。芦笙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乐器,在民间音乐演奏中,芦笙可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亦刚亦柔。此曲采用的是轻音芦笙,在音乐中此起彼伏,与笛声交相呼应。使得整首乐曲听起来音乐更加饱满,画面感更加具体
通过聆听,可以发现,在前奏部分一系列的下行音符的排列,首先为我们营造出冬季一片肃穆的景象,十分祥和、安静。随后,芦笙声出,笛子随后重复芦笙的曲调,似乎是游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片宁静。
之后,笛子开始吹奏主旋律,芦笙一点点的进入,与笛音呼应,轻柔细腻。就像是两位友人,慢慢走近,一路上聊天赏景,对应贾岛诗“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眺望着雪霁天晴后的美景,远处缓缓流动的小溪,在水天相接处,溪水之上升起层层白云,似乎有万重,显得十分秀丽。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极目远眺,远处山间似有一条若隐若无的小路,为生计忙碌一天的樵夫,顺着小路回到了被白雪覆盖的茅舍。此时,已近黄昏,夕阳西沉,渐渐落入远处的雄奇的山峰中。诗人在描写这一句时,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此时,笛声骤停,只有芦笙的独奏音色,将诗中的画面用音乐展现出来,闭上眼睛,细细聆听,放佛自己来到了这山水雪景中,感受着雪霁黄昏时的丝丝凉意。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这一部分,节奏较之前有所加快,跟随明朗的笛声,看向远处的山冈,野草燃烧的烟雾萦绕在山冈上,透过烟雾可以看到刚劲有力的松柏。众所周知,野草生命力之顽强,诗人这一句写出了“野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松柏”的坚韧。此时,两种乐曲的音色也有所变化,虽依然采用主题部分重复演奏,但音色却有所变化。与之前轻柔的音色相比,此时的芦笙音色更为刚劲,诉说着“野草”的顽强,笛音更加坚定,彰显着“松柏”的坚韧。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这是诗的最后一句。眼看天色渐晚,作者自知不能再留恋这山水雪景,无奈之下踏上了归途,耳边传来寺中暮钟的声音。此时,音色也回归最初的轻柔,节奏也放慢,带出了对这山水雪景的喜爱与留恋,怎奈夜幕渐渐降临,只得踏上回去的路。这句诗的精妙之处也是这暮钟声,将前文的视觉上的感受转到听觉上。不论是诗句还是作曲家,在这时,显露出来的都是对这美景的喜爱与眷恋。更为巧合的是,二者皆与佛家结缘。贾岛循着暮钟的声音,回到寺中,不知王俊雄先生是否此时也心皈佛门。
乐曲最后重复前奏部分,展现出游人离开后,山中又恢复平静,白雪皑皑,一片寂静。远处云烟肆意在空中翻涌,樵夫回到家中,冉起了阵阵炊烟。听着音乐,随着诗人与作曲家的脚步,越走越远。
四、结语
贾岛这首写景诗,描绘了雪景与暮色,为我们带来了一幅空山晚景图。王俊雄先生的这首乐曲,也为我们呈现出了雪霁暮景。二者虽一文一乐,但所描绘的画面却是极其相似。
唐诗有很多以景为题材,通过解读,能够很清晰的感受诗中的唯美景色。音乐也是如此,在欣赏音乐时,不能只是得到听觉上的慰藉,真正细心聆听时就会发现,音乐也是有画面的。只有认真分析音乐,才能深入的了解作曲家在音乐中勾画的景色。
正如这《雪晴晚望》,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虽然两位作者所处的年代相差甚远,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了解到二者之间的微妙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极讲究境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往往把人带入一种超凡脱俗的沉静意境中。因此,在平日的学习积累中,更应注重其中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走进音乐。
【参考文献】
[1]余霞.贾岛诗歌特色极其原因初探[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王俊雄.书香音乐系列之河月[Z].亚洲唱片公司,2000.
[3]郝世峰,余才林.由怪奇入于平淡——论贾岛诗风[J].文学与文化,2013(02).
[4]林克仁.中国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徐絮羽,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