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梅河口市作为典型农业市,农村农业工作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应充分依托自身资源发展以附加值高的名、特、优农产品为核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农业,使区域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生产优势和经济优势,全面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民;增收;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24.004
梅河口市作为典型农业市,应尽快结束以单纯粮食生产来完成其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传统农业阶段。充分依托自身资源、劳力、生态优势,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发展以附加值高的名、特、优农产品为核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农业,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经济优势,全面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产业由于其具有从事的专业多、生产面广、经营灵活,产品附加值高、增效潜力大、农民收入多的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迅猛,由过去的副业地位发展成梅河口市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现已建成中药材、林下参、葡萄、食用菌、长白飞鸭、獭兔、貉等种养业基地。发展了药业、兔业、鸭鹅肥肝、酒业等加工型龙头企业。组建了蔬菜、食用菌、葡萄、中药材、果仁等协会。培养了一批技术强、信息灵、营销广的专业人才,初步形成了种、养、加、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现已发展特产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26万亩,特种经济动物38万只(头)。有各类蔬菜品种30余种,野生山野菜品种20余种,中药材、林下参、葡萄、水果等品种齐全。特别是果仁产品,目前梅河口市是亚洲最大果仁产品集散地,年加工果仁占世界果仁总量的75%,是该市最重要的出口创汇项目之一。
但在特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市场拉动能力差。特产业没有真正形成专业市场,只依托小商小贩出卖,存在信息不灵,互相压价,竞争力不强的缺陷;三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很多农户想发展但苦于无资金或资金不足,迟迟不能上项目或生产规模不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延误了致富步伐和产业发展;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特别是人参产品加工企业,大量林下参都被贩往外地,有优势资源没有产业,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五是品牌经营意识不强。特产业产品大多数没有使用商标,没有品牌,基本上以“原”字号出卖,品牌发展战略严重滞后。
2 发展思路
根据梅河口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应科学确立今后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即突出主导产业,建成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特产业生产基地,并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大幅度提高特产业加工转化率。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发展壮大农业特产业“八大基地”,即以海龙、山城镇、福民、光明和兴华、一座营、牛心顶、康大营等乡镇(街)為主的蔬菜(辣椒)生产基地;以小杨、吉乐、山城、水道、兴华、一座营、康大营等乡(镇)为主的林下参和中药材(五味子)生产基地;以新合镇、杏岭、红梅、曙光等乡(镇)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以双兴、黑山头、水道等乡(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进化、小杨、吉乐、湾龙等乡(镇)为主的獭兔生产基地;以杏岭、双兴、海龙、中和、曙光等乡(镇)为主的鸭、鹅生产基地;以红梅、曙光等乡(镇)为主的貂、貉生产基地;以康大营、双兴、新合等乡(镇)为主的奶牛生产基地。逐步实现“一乡一业、数乡一业”,推进集约化规模经营,打造具有梅河口特色的名牌农产品。预计到2020年,全市特产作物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特种经济动物发展到150万只(头),特色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以上。
3 主要措施
3.1围绕已有优势办特色农业,选准调优增效富农的路子
按照 “突出特色、做强产业”的思路,以把农业调优、调大、调特、调强为目标,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3.2围绕已有工业办特色农业,创新增效增值的富农机制
创新加工兴农机制,以“八大农业特色”基地为依托,立足本市丰富的绿优米水稻、优质玉米、生猪、黄牛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盘活资源、资产,优化投资环境,用活优惠优待政策,从而以项目为依托,大量把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来,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的纵、横向增值。
3.3围绕市场办特色农业,搭建流通增利富农的桥梁
一是扩大专业市场搭桥梁。坚持政府引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长源食品批发市场、金铎农贸市场、长白山建材城、果仁交易市场、牲畜产品市场、梅河大米交易市场等市场和各乡镇综合市场,努力构建农产品集散中心,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高效畅通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健全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府网站、农村广播电视、板报等形式,建立起多层次农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的作用;三是寻求农业“订单”搭桥梁。要改变过去的捆绑模式,引导农民按照龙头企业确定的市场发展方向进行农业生产。
3.4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办特色农业,夯实农民增收增效基础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环境,聚集发展内力,增强农民增收致富后劲。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夯实农民增收致富基础;优化服务,夯实扶持转移农民的基础地位;提供技术服务,夯实科技致富的基础。
作者简介:夏春,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民;增收;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24.004
梅河口市作为典型农业市,应尽快结束以单纯粮食生产来完成其地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传统农业阶段。充分依托自身资源、劳力、生态优势,面向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发展以附加值高的名、特、优农产品为核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农业,使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经济优势,全面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特产业由于其具有从事的专业多、生产面广、经营灵活,产品附加值高、增效潜力大、农民收入多的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迅猛,由过去的副业地位发展成梅河口市农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现已建成中药材、林下参、葡萄、食用菌、长白飞鸭、獭兔、貉等种养业基地。发展了药业、兔业、鸭鹅肥肝、酒业等加工型龙头企业。组建了蔬菜、食用菌、葡萄、中药材、果仁等协会。培养了一批技术强、信息灵、营销广的专业人才,初步形成了种、养、加、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现已发展特产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26万亩,特种经济动物38万只(头)。有各类蔬菜品种30余种,野生山野菜品种20余种,中药材、林下参、葡萄、水果等品种齐全。特别是果仁产品,目前梅河口市是亚洲最大果仁产品集散地,年加工果仁占世界果仁总量的75%,是该市最重要的出口创汇项目之一。
但在特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市场拉动能力差。特产业没有真正形成专业市场,只依托小商小贩出卖,存在信息不灵,互相压价,竞争力不强的缺陷;三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大。很多农户想发展但苦于无资金或资金不足,迟迟不能上项目或生产规模不能在短时间内扩大,延误了致富步伐和产业发展;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特别是人参产品加工企业,大量林下参都被贩往外地,有优势资源没有产业,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五是品牌经营意识不强。特产业产品大多数没有使用商标,没有品牌,基本上以“原”字号出卖,品牌发展战略严重滞后。
2 发展思路
根据梅河口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应科学确立今后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即突出主导产业,建成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特产业生产基地,并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大幅度提高特产业加工转化率。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发展壮大农业特产业“八大基地”,即以海龙、山城镇、福民、光明和兴华、一座营、牛心顶、康大营等乡镇(街)為主的蔬菜(辣椒)生产基地;以小杨、吉乐、山城、水道、兴华、一座营、康大营等乡(镇)为主的林下参和中药材(五味子)生产基地;以新合镇、杏岭、红梅、曙光等乡(镇)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以双兴、黑山头、水道等乡(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进化、小杨、吉乐、湾龙等乡(镇)为主的獭兔生产基地;以杏岭、双兴、海龙、中和、曙光等乡(镇)为主的鸭、鹅生产基地;以红梅、曙光等乡(镇)为主的貂、貉生产基地;以康大营、双兴、新合等乡(镇)为主的奶牛生产基地。逐步实现“一乡一业、数乡一业”,推进集约化规模经营,打造具有梅河口特色的名牌农产品。预计到2020年,全市特产作物面积将发展到10万亩,特种经济动物发展到150万只(头),特色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以上。
3 主要措施
3.1围绕已有优势办特色农业,选准调优增效富农的路子
按照 “突出特色、做强产业”的思路,以把农业调优、调大、调特、调强为目标,深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3.2围绕已有工业办特色农业,创新增效增值的富农机制
创新加工兴农机制,以“八大农业特色”基地为依托,立足本市丰富的绿优米水稻、优质玉米、生猪、黄牛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盘活资源、资产,优化投资环境,用活优惠优待政策,从而以项目为依托,大量把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来,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的纵、横向增值。
3.3围绕市场办特色农业,搭建流通增利富农的桥梁
一是扩大专业市场搭桥梁。坚持政府引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长源食品批发市场、金铎农贸市场、长白山建材城、果仁交易市场、牲畜产品市场、梅河大米交易市场等市场和各乡镇综合市场,努力构建农产品集散中心,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高效畅通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健全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政府网站、农村广播电视、板报等形式,建立起多层次农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网的作用;三是寻求农业“订单”搭桥梁。要改变过去的捆绑模式,引导农民按照龙头企业确定的市场发展方向进行农业生产。
3.4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办特色农业,夯实农民增收增效基础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环境,聚集发展内力,增强农民增收致富后劲。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夯实农民增收致富基础;优化服务,夯实扶持转移农民的基础地位;提供技术服务,夯实科技致富的基础。
作者简介:夏春,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