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振询:生为大众,死为大众

来源 :世纪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苏区时期,他“为了大家舍小家”,一心扑在工人运动上,表现出高尚的革命品质;抗日战争时期,他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英勇抗击日军,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的兴国籍烈士邓振询。


  邓振询,又名邓仲铭、邓重民。1904年出生于江西兴国长冈乡大塘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刚满6岁时,给地主当长工的父亲邓元焕因积劳成疾,不幸离开了人世。从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后来母亲被迫改嫁,他随母到了继父家,生活还算过得去。邓振询16岁时,家庭又出现重大变故,他的母亲和继父相继过世。到了1926年,北伐军进驻江西后,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黄埔军校的兴国籍共产党员陈奇涵、胡灿、鄢日新等人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邓振询深受他们的影响,开始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1928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塘石乡工会主任和上社区工会委员长。
  1930年2月,兴国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县城明伦堂召开,大会选举成立了兴国县工会执行委员会,邓振询当选为兴国县总工会委员长。他深入工人中进行革命宣传,恢复了船筏、码头等行业工会。广大店员、手工业者、船筏码头工人,在邓振询的组织和领导下,踊跃参加工人纠察队,积极进行军事训练,有力地配合了红军攻打赣州、吉安的军事行动。
  1931年11月,他光荣地被选为江西省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1932年2月,他又率江西省下人代表团,出席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召开的闽赣两省工人代表大会,在这次会上,他被选为江西省职工联合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不久,他担任江西工会委员会委员长,领导工人开展革命斗争,迫使资本家不得不遵守《劳动法》,使广大工人很快改善了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在当时那样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他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就连儿子患天花病,他也没有抽时间回去看看。
  1933年5月,全总苏区执行局在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大会,邓振询参加了大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被选为全国手工业工会委员长。此后,他就在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很快就成为了中央苏区手工业工人运动的领袖。1934年1月,他参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接受了中央颁发的奖旗,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央政府劳动人民委员。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当时邓振询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跟随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长征。在长征途中,他每到一地,就立即向群众广泛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动员群众为部队提供粮食等给养,出色地完成了地方工作部的各项任务。
  到达陕北后,邓振询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围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劳动部部长。由于他对同志热情、诚恳、宽厚,他在工作中与同志们关系十分融洽,受到同志们的支持和赞扬。1936年3月,邓振询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办事处主任,出席了陕北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1937年1月,他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班,在此期间,聆听了毛泽东、张闻天、董必武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课,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在他革命生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年9月,邓振询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厅长兼工农厅厅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中国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同意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同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为保证游击队顺利改编,中共中央派邓振询等一批具有丰富地方工作经验的同志到南方工作。12月,邓振询与曾山、罗梓明、李一氓、朱辉等一起离开延安,奔赴武汉。当时,中共中央在武汉设立了中共中央长江局、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新四军筹备处。周恩来负责接待了邓振询一行,并组织他们集中学习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党的纪律和一些军事斗争常识,同时,有关人员向邓振询一行介绍了南方各游击区的基本情况等。
  1938年1月初,邓振询和曾山经九江抵达南昌。恰好这时新四军军部也由湖北武汉迁往南昌,还在南昌建立了新四军办事处。办事处是公开对外的机关,在党内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项英任书记、曾山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邓振询任民运部部长。接着受东南分局派遣,邓振询、李坚贞、温仰春等从南昌出发,前往福建省龙岩,承担协助组建新四军第二支队的任务。1月中旬,当他们路经瑞金时,恰遇国民党驻宁都专署的黄镇中部队一个营袭击瑞金办事处,办事处主任肖忠全英勇牺牲,黄部还强行扣留了谭震林等同志。邓振询、温仰春等立即與黄部进行严正交涉,但也被无理扣留。邓振询、谭震林等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后来经过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的抗议和社会各界的谴责,国民党地方当局才被迫放行被扣留人员。邓振询抵达龙岩后,他们协助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完成了新四军第二支队的组建工作。与此同时,邓振询还利用公开合法的身份,秘密恢复和发展党的各级地方组织,成立了瑞金、赣州、吉安、龙岩等多处通讯处(留守处),积极发动组织抗日群众团体声援新四军抗日。3月1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开赴江南抗日前线。
  1939年1月,邓振询到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任中共皖南特委书记。在皖南,一方面,他把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组织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在他和特委其他同志共同努力下,很快建立泾县、南陵、繁昌、清阳等县县委以及南(陵)、芜(湖)、宣(城)等地中心县委。另一方面,他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组织青年、妇女等抗日救亡团体以及广大爱国群众参加抗日自卫队、担架队、妇女慰劳队支援前线,有力配合和支援新四军开辟抗日根据地。当时,每天有许多南南昌、武汉、上海等地的青年学生来到皖南,纷纷要求参加新四军。邓振询和特委同志总是热情接待这些从外地来的爱国青年学生,领导和开展扩军运动,吸收了一大批知识青年加入了新四军,为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的发展壮大输送了一大批干部和战士。   1940年2月,邓振询被派往苏南,任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7月初,任江南军政党委书记。这时,苏南斗争处于异常艰苦时期,他积极协助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同志的工作,巩同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新四军挺进苏北抗日前沿的桥梁。到1940年12月,苏南新四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发展至4600人,党员8000人,有组织的群众10万人,不脱产的自卫队5万人,为坚持抗日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新四军的迅速发展,引起日军的不安,1940年冬,日军出动三四千兵力,对茅山、江宁、句容等地区持续了6个月的反复扫荡。邓振询与苏南人民生死与共、患难相依,进行了英勇战斗,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同派及日军、伪军对苏南根据地的联合夹击。


  1942年l、2月间,邓振询在阜宁单家港参加了刘少奇主持召开的华中局扩大会议,邓振询在会上做了《关于苏南工作的报告》,详细介绍了苏南各项政策和工作情况,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4月,邓振询与江渭清回到溧水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立即召开苏皖区党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华中局扩大会议精神,要求苏南全区党组织进一步建设苏南抗日根据地、巩同中心区、扩大游击区、开辟同情区、缩小敌占区。8月,为总结经验教训,迎接新的斗争,邓振询在苏南民运工作扩大会议上又做了《组织群众与秋收问题》的报告,回顾了过去苏南民运下作的发展经过,总结了苏南斗争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今后苏南群众工作的任务及其具体措施,对促进苏南民运工作的发展,加强根据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义。
  苏皖区党委扩大会议后不久,邓振询到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任华中局民运部长,年底转任中共苏皖区党委副书记。1943年3月18日,邓振询在溧水县蒋家村一所小学里,主持召开了苏南各县县长联席会议,总结两年来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讨论和确定今后政权工作任务,通过了《苏南施政纲领》,成立苏南行政公署,选举江渭清、邓振询、李坚贞等18人为公署委员,江渭清为主任、邓振询任副主任。
  当时,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浪潮。4月中旬,国民党军以三十二集团军副司令陶广为总指挥,调动了13个团的兵力向驻溧水、溧阳的新四军部队发动了疯狂进攻。邓振询协助江渭清领导苏南军民自卫反击,在曹山、苇蓬山一带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6月中旬,国民党军又向新四军发动第二次进攻。为保存力量,新四军主力主动撤出溧水,邓振询随第四十六团转移到横山地区活动。8月3日黄昏,电闪雷鸣,大雨纷飞,部队在江宁冯潭庄一带宿营,邓振询他们发现敌情,当晚转移。邓振询在高桥渡口渡秦淮河时,不幸殉难,时年39岁。
  从1940年冬到为国捐躯,邓振询在苏南战斗了3年。他牺牲后,江宁县军民在周岗禄杨头村举行了追悼大会。由于当时敌情复杂,原计划追悼大会规模较小,但各界代表还是成群结队,纷纷前往吊唁,哭泣声动人心魄。直至深夜,人们才渐渐散去。党政军民及地方开明人士送了许多挽词,其中有副挽联写道:“昔奔革命,今奔革命,中国共产党功绩伟大;生为大众,死为大众,苏南邓主任精神不死。”
  1944年8月3日,中共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在宜兴又隆重举行追悼邓振询烈土大会,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苏南行政公署主任江渭清代表区党委致悼词,再次高度评价了邓振询的丰功伟绩:“邓副主任为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之一,尽瘁中国革命,十年有余,领导苏南斗争时逾三载,而其对党与革命无限忠诚,生活刻苦、严肃,学习紧张、积极,沉着果断,诲人不倦,实为全国人民及全体共产党员之模范。”
其他文献
已经记不清读过多少遍黄竞西烈士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了,因那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情感,纯粹热烈得令人心生讶异。于是找来英雄更多的资料来读。终于,欲罢不能地想写下点什么。  凭胸襟品格超越了功利欲望、生死本能的英雄中,黄竞西是其中的一位奇男子,肝肠如铁,心地却如柔雪。走进他的故事,你会感染英雄的血性胆魄,亦会看到一份善始善终的爱情真挚美好的模样……救国忧民弃家店  黄竞西是江苏省委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丹阳
期刊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次会议确认“主持国家行政事宜”的各机构部门,并且正式通过了各机构主要负责人任命。翻开当时这份中央人民政府“开国部长”名单,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位江苏籍的女部长。她就是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被誉为“人民司法工作的开拓者”的史良。从江苏常州走出的“革命律师”  1900年,史良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在家中排行第四,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三个妹妹和一
期刊
张鼎丞是著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牛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一直任职到1968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任职时问最长的最高检检察长。张鼎丞始终把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尤其是职务大小,甘当人民的勤务员,堪称检察战线干部的楷模。  张鼎丞的三次让贤  1949年10月1日,罗荣桓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0月22日,最高人民
期刊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这是当时许多爱国青年为了抗日救亡,不畏艰难险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真实写照。  当年,中共中央在西安设立的八路军办事处,把迎接那些热血青年到延安作为三大任务(开展统一战线,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为边区和前方转送战争物资)之一。经统计,经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去延安的就有3万多人。翻开那一本本历史档案,一个个顽强的身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杨
期刊
·  毛泽东曾经自豪地说过:“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独腿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近年来,随着党史军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开国将军的“三独”(“独目将军”“独臂将军”“独腿将军”)相继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被人称为“廖独膀子”的开国少将廖政国,既是一位相对为人所知的独臂将军,更是一位拥有独特经历的铁血骁将。廖政国将军的“独特”在于:他胆识超人——带领百十号
期刊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打得十分艰苦、十分顽强,能够展现我军顽强作战风格的一场战役。对于这场战役,过去已经有过不少记述,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李德生曾是这场战役的第一线总指挥。他率部接替上甘岭防务时,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对政委杜义德说:“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睡大觉了。”上甘岭战役中,李德生充分发挥了能打硬仗的作风。此战役共打了43天,他就指揮十二军打了30天,对打赢这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
期刊
编者按: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双层式公铁两用特大型桥梁,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之一。它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气吞山河的民族气概,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坐标。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大桥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南京长江大桥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南京长江大桥开建6()周年之际,特刊载章剑华先生创作的《大江之上的中国脊梁》,以飨读者。  一  刚刚启动的大桥工地,犹如一
期刊
现在知道洪潘其人的恐怕很少,他是近百年来中国最负盛名的管乐指挥大师。  洪潘留学奥地利多年,专攻管乐指挥专业。奥地利地缘上接近德国,流行德语,因此,洪潘也成为德国文学、德国戏剧的爱好者,这对他业务水平的提高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回国之后,他接受了军乐学校教育长之职。旧中国管乐人才的出路很窄,政府的仪仗队和上海各大舞厅都需要,而交响乐团则数量不多,倒是民间大出丧,富豪官商的出殡行列,乐队往往有一批,这
期刊
聂荣臻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他还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卓越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主管国家科技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作,协助毛泽东、周恩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祖国科技发展特别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开拓性、奠基性工作,开创了新中国科技的“黄金时代”。  一  1956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一次会议决定
期刊
在抗日战争初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不仅吸引了像邹韬奋、范长江、阿英、贺绿汀这样国内著名的文化人,还吸引了很多国外的文化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工作者因目睹了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同情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所以撰写文章,通过各种途径向国际揭露和谴责日军的暴行,呼吁国际社会制止日本的侵略。他们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更与苏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德国新闻记者汉斯·希伯。奔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