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80后”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占据了目前高校在读学生的绝大部分。“急婚现象”是在“80后”女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婚恋倾向,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对女大学生婚恋观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这一特殊现象入手,对“急婚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若干应对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急婚
1 现状扫描:“急婚”=女生的一条“出路”?
时下正值大学校园的求职旺季,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跑招聘会、参加各种面试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主题。然而,有一群学生的奇怪行为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不少女大学生放弃参加各种招聘会,纷纷投入了婚介所的怀抱。她们前脚刚刚迈出校门,后脚就急于迈进婚姻的“围城”;她们一手高举毕业证,一手又捧着结婚证……于是这群不找工作找老公的女大学生们就有了一个新名字——“急婚族”。女大学生们为何如此“急婚”?是对浪漫爱情的渴望还是对甜蜜婚姻的向往?也许从她们的征婚启示中可以窥探一二。
“小女子今年23岁,即将大学毕业,相貌尚且过得去,希望借人生新起点找到终生的伴侣。要求:月薪不低于5000元,有房有车,年龄大10岁以下都可以接受……”在各大婚介所,在网络征婚论坛中,类似的征婚启示为数不少。她们的征婚条件多是找个“成功男士”,更有人直言征婚的初衷就是为了“少过十年苦日子”。的确,“曲线救国”的成功范例让许多年轻的女大学生产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她们把结婚当成“出路”,“嫁得好”成了她们毕业后的人生目标。
2 “急婚现象”的成因分析
“80后”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占据了目前我国高校在读大学生的绝大部分。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给当代大学生,尤其是“8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作为“80后”女大学生,她们接受过系统完善的高等教育,本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为何恰恰又是这样一群 “天之骄子”,自愿放弃努力和奋斗,怀抱着“嫁个有钱人”的梦想,盲目地去用青春去赌明天?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现实的无奈、性别的歧视、父母的误导可能都在潜移默化中对“急婚族”的形成推波助澜。
2.1 市场经济的功利倾向诱发了“急婚族”的诞生 “80后”女大学生们是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功利性折射到部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上,表现为择偶标准的多元化。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需求成为她们追求的首要目标,这使得作为“经济人”的女大学生在分析“干得好”与“嫁得好”的成本效益时,会选择边际成本相对较少的“嫁得好”。她们崇尚“当你走进人生的丛林后,用最少时间闪避荆棘择路前进的人,是最早到达目的地的人”的市场竞争规则。[1]
2.2 巨大的就业压力加速了“急婚族”的膨胀 诚然,高校的扩招使更多的高中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在各高校每年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毕业生的同时,大学生的稀缺性明显降低了。往日的“天之骄子”们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找工作难,女生找工作更难”!“性别歧视”已然成为当今职场的潜规则,空前的就业压力使得女大学生们的职业前途“阴霾重重”。为了逃避残酷的就业竞争,部分女生只得过早的走入婚姻的“围城”。虽然这种行为无碍于法律,但是毕竟与真正的婚姻相去甚远,因为婚姻更多的意味着责任与付出,而不仅仅是享受安逸的避风港湾。
2.3 大众传媒的“隐形暴力”坚定了“急婚族”的步伐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隐蔽的文化暴力,近年来有不断强化男权意识,标举男权价值,传递男权文化观念的趋势。[2]社会舆论引导女性要以家庭为重心,婚姻成了女性的第二次生命。这些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部分“80后”女生,从而使她们的社会成就感不断弱化,甚至放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一些影视剧作品对女强人的宣传也有失偏颇,仿佛事业越成功,家庭就越不幸。“白骨精”、“第三类人”的称谓也使得部分女生在人生的奋斗道路上裹足不前。与其积极地“干得好”,倒不如消极地“嫁得好”;与其辛苦地自己打拼人生,倒不如嫁得“如意郎君”,从此宝马香车,衣食无忧。
2.4 扭曲的家庭教育默许了“急婚族”的存在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各个领域的道德滑坡已司空见惯,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也在道德滑坡中发生着病变。[3]比如,某女大学生就坦言:“现在找老公比找工作重要,我也想和男朋友结婚,可是我们连工作都找不到以后靠什么生活啊,家里给我介绍了一个条件很好的德国留学生,那就只有先嫁人了……”[4]如果说女大学生们的“急婚”尚且令人忧虑,那么更加令人堪忧的是,这种有目的的婚姻竟然得到了许多家长的认可,他们处心积虑地为孩子们铺设一条看似不用吃苦且“幸福美满”的婚姻之路。
3 对“急婚现象”的教育与引导
综上所述,“急婚现象”的成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对“急婚现象”的教育与引导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3.1 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形成多层面的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接受的最后的正式教育,理应而且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虽然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已编入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的内容,但是仅有一节的篇幅,不能对学生的婚恋观起到根本的触动。婚恋观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风俗习惯等在婚恋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因此婚恋观教育要形成多层面的教育体系。
一是要在人生观教育中渗透婚恋观教育。一个人的人生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的态度,而一个人的恋爱观又会对其人生观的形成与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人生观教育中适时地进行婚恋观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在价值观教育的层面上,要以“八荣八耻”作为评判婚恋行为是非、美丑的标准。例如,在课堂讨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社会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一荣辱观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是要进行婚恋道德教育。婚恋道德是指人们在对待婚恋目的、择偶标准、恋爱方式行为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和应有的品质。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这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极其必要的[5]。
四是要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各高校可以增设女性学、性别教育等选修课程,来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性别意识。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婚恋观教育网站,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讨论婚恋问题;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们遇到的婚恋困惑。
3.2 女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我、塑造自我 树立独立自强的择业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女大学生们的当务之急。只有在内心中真正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才有可能在现实中承认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成功地实现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3.3 家庭和社会也应成为婚恋观教育的有效助力 首先,父母应该端正自己的恋爱婚姻观。其次,用人单位应消除性别歧视,为女生们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传媒也应该发挥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对现代女性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帮助女大学生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梁飞琴.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与引导——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剖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
[2]邓云.在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人文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
[3]刘建凤.关于当代女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4)
[4]http://tieba.baidu.com/f kz=203754614.2007.5.21.
[5]罗晴.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急婚
1 现状扫描:“急婚”=女生的一条“出路”?
时下正值大学校园的求职旺季,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跑招聘会、参加各种面试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主题。然而,有一群学生的奇怪行为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不少女大学生放弃参加各种招聘会,纷纷投入了婚介所的怀抱。她们前脚刚刚迈出校门,后脚就急于迈进婚姻的“围城”;她们一手高举毕业证,一手又捧着结婚证……于是这群不找工作找老公的女大学生们就有了一个新名字——“急婚族”。女大学生们为何如此“急婚”?是对浪漫爱情的渴望还是对甜蜜婚姻的向往?也许从她们的征婚启示中可以窥探一二。
“小女子今年23岁,即将大学毕业,相貌尚且过得去,希望借人生新起点找到终生的伴侣。要求:月薪不低于5000元,有房有车,年龄大10岁以下都可以接受……”在各大婚介所,在网络征婚论坛中,类似的征婚启示为数不少。她们的征婚条件多是找个“成功男士”,更有人直言征婚的初衷就是为了“少过十年苦日子”。的确,“曲线救国”的成功范例让许多年轻的女大学生产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她们把结婚当成“出路”,“嫁得好”成了她们毕业后的人生目标。
2 “急婚现象”的成因分析
“80后”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占据了目前我国高校在读大学生的绝大部分。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给当代大学生,尤其是“8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作为“80后”女大学生,她们接受过系统完善的高等教育,本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为何恰恰又是这样一群 “天之骄子”,自愿放弃努力和奋斗,怀抱着“嫁个有钱人”的梦想,盲目地去用青春去赌明天?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现实的无奈、性别的歧视、父母的误导可能都在潜移默化中对“急婚族”的形成推波助澜。
2.1 市场经济的功利倾向诱发了“急婚族”的诞生 “80后”女大学生们是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功利性折射到部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上,表现为择偶标准的多元化。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需求成为她们追求的首要目标,这使得作为“经济人”的女大学生在分析“干得好”与“嫁得好”的成本效益时,会选择边际成本相对较少的“嫁得好”。她们崇尚“当你走进人生的丛林后,用最少时间闪避荆棘择路前进的人,是最早到达目的地的人”的市场竞争规则。[1]
2.2 巨大的就业压力加速了“急婚族”的膨胀 诚然,高校的扩招使更多的高中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在各高校每年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毕业生的同时,大学生的稀缺性明显降低了。往日的“天之骄子”们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找工作难,女生找工作更难”!“性别歧视”已然成为当今职场的潜规则,空前的就业压力使得女大学生们的职业前途“阴霾重重”。为了逃避残酷的就业竞争,部分女生只得过早的走入婚姻的“围城”。虽然这种行为无碍于法律,但是毕竟与真正的婚姻相去甚远,因为婚姻更多的意味着责任与付出,而不仅仅是享受安逸的避风港湾。
2.3 大众传媒的“隐形暴力”坚定了“急婚族”的步伐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隐蔽的文化暴力,近年来有不断强化男权意识,标举男权价值,传递男权文化观念的趋势。[2]社会舆论引导女性要以家庭为重心,婚姻成了女性的第二次生命。这些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部分“80后”女生,从而使她们的社会成就感不断弱化,甚至放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一些影视剧作品对女强人的宣传也有失偏颇,仿佛事业越成功,家庭就越不幸。“白骨精”、“第三类人”的称谓也使得部分女生在人生的奋斗道路上裹足不前。与其积极地“干得好”,倒不如消极地“嫁得好”;与其辛苦地自己打拼人生,倒不如嫁得“如意郎君”,从此宝马香车,衣食无忧。
2.4 扭曲的家庭教育默许了“急婚族”的存在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各个领域的道德滑坡已司空见惯,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也在道德滑坡中发生着病变。[3]比如,某女大学生就坦言:“现在找老公比找工作重要,我也想和男朋友结婚,可是我们连工作都找不到以后靠什么生活啊,家里给我介绍了一个条件很好的德国留学生,那就只有先嫁人了……”[4]如果说女大学生们的“急婚”尚且令人忧虑,那么更加令人堪忧的是,这种有目的的婚姻竟然得到了许多家长的认可,他们处心积虑地为孩子们铺设一条看似不用吃苦且“幸福美满”的婚姻之路。
3 对“急婚现象”的教育与引导
综上所述,“急婚现象”的成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对“急婚现象”的教育与引导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3.1 学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形成多层面的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接受的最后的正式教育,理应而且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虽然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已编入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的内容,但是仅有一节的篇幅,不能对学生的婚恋观起到根本的触动。婚恋观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风俗习惯等在婚恋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因此婚恋观教育要形成多层面的教育体系。
一是要在人生观教育中渗透婚恋观教育。一个人的人生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的态度,而一个人的恋爱观又会对其人生观的形成与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人生观教育中适时地进行婚恋观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在价值观教育的层面上,要以“八荣八耻”作为评判婚恋行为是非、美丑的标准。例如,在课堂讨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社会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一荣辱观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是要进行婚恋道德教育。婚恋道德是指人们在对待婚恋目的、择偶标准、恋爱方式行为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和应有的品质。大学生在婚恋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这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极其必要的[5]。
四是要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各高校可以增设女性学、性别教育等选修课程,来引导女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性别意识。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婚恋观教育网站,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讨论婚恋问题;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们遇到的婚恋困惑。
3.2 女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我、塑造自我 树立独立自强的择业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女大学生们的当务之急。只有在内心中真正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才有可能在现实中承认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成功地实现由“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3.3 家庭和社会也应成为婚恋观教育的有效助力 首先,父母应该端正自己的恋爱婚姻观。其次,用人单位应消除性别歧视,为女生们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传媒也应该发挥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对现代女性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帮助女大学生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婚恋观。
参考文献:
[1]梁飞琴.校园文化建设视角下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形成与引导——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剖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
[2]邓云.在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人文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
[3]刘建凤.关于当代女大学生婚恋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4)
[4]http://tieba.baidu.com/f kz=203754614.2007.5.21.
[5]罗晴.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