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务业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而是服务国内和国际上其他行业的一环,其对经济贡献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劳动生产力,而非服务业占 GDP 的份额。
第一季度,中国服务业GDP同比增长7.7%,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服务业占GDP达57%,较十年前提高15个百分点,且这一比重较世界银行预测早来了5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19.1%的速度扩张,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增长10.2%。这两个行业的规模约占GDP的7%,相当于房地产业,显示新兴行业在经济结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1990年代的改革黄金时期见证了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及后其增长在2000年代随着制造业的崛兴而放缓。当中国人均GDP达到中上收入水平时,服务业的增长再度开始加速。
服务业覆盖广泛的经济活动,其兴衰受不同因素所驱动。如果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只是跟随传统的周期性动力,其扩张将无助于经济转型。目前,中国的服务业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因素所影响。鉴于金融和房地产服务在产业中共占29%,其前景会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环境非常敏感。批发与零售贸易约占服务业产值的五分之一,或约占中国GDP的10%,其表现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表现也有很强的联系。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受商品价格回升带动,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亦见复苏,这明显加强了批发贸易业的增长。
扩大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并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经济稳定。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占GDP较高的国家正是那些历经较慢经济增长之先进经济体。统计上,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和服务业的规模有其伪相关性。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不断上升,是因为业务外判所造成的统计错觉。例如,在工厂工作的IT经理,其工作会被归类为制造业产出,一旦外包,便归类成IT行业。较合适的目标应该是以服务业优化整体经济,盲目追求做大服务业没有好处。
服务业的经济贡献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劳动生产力,而非服务业在GDP的份额。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高峰之后就一直往下跌。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第一和第二产业转到服务业工作,拉低了人均增加值。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如果中国经济要在2021年至2025年达到5.9%的平均增长率,并在2026-2030年达到5.0%,中国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应分别维持在6.2%和5.5%,这才是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因此,政策方向应该是从资源密集模式转向增值模式。供给侧结构改革并非扩大服务业的份额和去工业化,而是改善经济效率和加强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涵盖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自身。从价值链的角度去看,服务业占全省GDP份额不同的地区协作,中国的服务业则是服务国内和国际上其他行业的一个工具。
服务业生产力的提高对中国利率前景也有深远意义。美联储副主席斯坦利.费希尔的讲話简单直接地描述了生产力和利率之间的关系:“降低长期生产力增长,并因而降低长期产出增长,会借着各种渠道影响到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平衡。较慢的创新速度意味着具有利润的投资机会将减少,这往往会减少投资需求。较低的生产力增长也使家庭未来的收入前景变得较为暗淡,降低了他们现在的消费开支,并提升了他们的储蓄需求。故此,较慢的生产率增长意味着较低的投资和较高的储蓄,而两者均趋向推低利率。”
低增长可以促使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往往刺激了金融服务业。金融资源大量投入金融服务业,扩大了其在GDP的份额,拖低全要素生产率,更造成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假象,过度的金融业活动则带来资产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的波动。近期,中国监管机构加大了“去杠杆”的力度,其代价也许是金融服务业的一些增长数字;如果做不到,将会损害中国的长期增长前景,并导致资本收益率的持续下降。
第一季度,中国服务业GDP同比增长7.7%,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服务业占GDP达57%,较十年前提高15个百分点,且这一比重较世界银行预测早来了5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19.1%的速度扩张,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增长10.2%。这两个行业的规模约占GDP的7%,相当于房地产业,显示新兴行业在经济结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1990年代的改革黄金时期见证了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及后其增长在2000年代随着制造业的崛兴而放缓。当中国人均GDP达到中上收入水平时,服务业的增长再度开始加速。
服务业覆盖广泛的经济活动,其兴衰受不同因素所驱动。如果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只是跟随传统的周期性动力,其扩张将无助于经济转型。目前,中国的服务业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因素所影响。鉴于金融和房地产服务在产业中共占29%,其前景会对中国的货币政策环境非常敏感。批发与零售贸易约占服务业产值的五分之一,或约占中国GDP的10%,其表现与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表现也有很强的联系。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受商品价格回升带动,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亦见复苏,这明显加强了批发贸易业的增长。
扩大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并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经济稳定。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占GDP较高的国家正是那些历经较慢经济增长之先进经济体。统计上,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和服务业的规模有其伪相关性。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不断上升,是因为业务外判所造成的统计错觉。例如,在工厂工作的IT经理,其工作会被归类为制造业产出,一旦外包,便归类成IT行业。较合适的目标应该是以服务业优化整体经济,盲目追求做大服务业没有好处。
服务业的经济贡献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劳动生产力,而非服务业在GDP的份额。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高峰之后就一直往下跌。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第一和第二产业转到服务业工作,拉低了人均增加值。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如果中国经济要在2021年至2025年达到5.9%的平均增长率,并在2026-2030年达到5.0%,中国劳动生产力的增长率应分别维持在6.2%和5.5%,这才是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因此,政策方向应该是从资源密集模式转向增值模式。供给侧结构改革并非扩大服务业的份额和去工业化,而是改善经济效率和加强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涵盖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自身。从价值链的角度去看,服务业占全省GDP份额不同的地区协作,中国的服务业则是服务国内和国际上其他行业的一个工具。
服务业生产力的提高对中国利率前景也有深远意义。美联储副主席斯坦利.费希尔的讲話简单直接地描述了生产力和利率之间的关系:“降低长期生产力增长,并因而降低长期产出增长,会借着各种渠道影响到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平衡。较慢的创新速度意味着具有利润的投资机会将减少,这往往会减少投资需求。较低的生产力增长也使家庭未来的收入前景变得较为暗淡,降低了他们现在的消费开支,并提升了他们的储蓄需求。故此,较慢的生产率增长意味着较低的投资和较高的储蓄,而两者均趋向推低利率。”
低增长可以促使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往往刺激了金融服务业。金融资源大量投入金融服务业,扩大了其在GDP的份额,拖低全要素生产率,更造成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假象,过度的金融业活动则带来资产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的波动。近期,中国监管机构加大了“去杠杆”的力度,其代价也许是金融服务业的一些增长数字;如果做不到,将会损害中国的长期增长前景,并导致资本收益率的持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