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而高校和辅导员共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最佳途径。文章从当前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困境,高校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必要性,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立足自身成长,加强队伍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基本处于一种维持状态,职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这种状态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学生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学校发展的大局。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通过高校和辅导员共同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广大辅导员进行自我定位,将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相联,尽可能多地为辅导员提供发展和选择的机会,将是高校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最佳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面临的职业困境
(一)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不够
辅导员作为专门职业并没有被社会(包括大多数辅导员自己)所普遍认同。其根本原因可以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职责范围宽泛含糊,事务繁杂琐碎,工作中心不突出,工作绩效难以评价,加上身处学校管理机构的最底层,受多个职能部门的领导,辅导员很难获得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没有专门的专业引导与学科研究支持,因此,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很容易被忽视,更多强调的是辅导员的管理职能,辅导员几乎沦为学校的边缘人物,得不到学校、社会的认同。
(二)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发展精力受限
按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任务,也承担了许多非本职工作,整天忙碌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随着学生工作职能的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指导等都进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能范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最终落实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这种“什么事都可以干,什么事都应该干”的状态造成辅导员自身身心疲惫,整天忙碌,有时候不得不消极应对上级布置的工作,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来做好本职思想政治工作,更不用说考虑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出路不畅
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下发文件,要求加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业压力也推动更多硕士生选择这份职业,在以科研、教学为主体的高校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通常表现为:高一级职位的获得或高一级职称的评定等。高一级职务的获得意味着辅导员要在行政岗位获得提升。然而,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重心下移,组织倾向于矩阵化、扁平化,高阶层的行政岗位愈来愈少,辅导员个体得以晋升的机会事实上并不多。高一级职称的评定对于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辅导员来说,也有力不从心之感。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学生,其事务性工作居多,通常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开展的一些研究工作,亦大多为经验总结性质或跟风的应景之作,难以找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以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导致辅导员的学术成果数量不多、水平不高,难以达到高一级学术职称的要求。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和不畅导致辅导员对从事自身辅导员工作的焦虑,职业成就感不显著,极易导致职业倦怠。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辅导员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环境,结合辅导员个人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需要,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发展目标,设计相应的具体执行计划。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各高校和辅导员双方,学校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把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对决定辅导员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与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辅导员在学校内职业发展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为使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在组织与自我之间做出恰当的平衡,应遵循利益结合原则和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原则。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随着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辅导员将成为一种可终身从事的职业,其发展也将符合职业生涯的一般规律。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必然极大的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并进一步优化整个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联合建议《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写道:“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Profession)”,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显然,这一论述同样适合于辅导员。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表明,他们应经过严格的培养而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并对学生的教育具有责任感,能对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2.高校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操作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需要辅导员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高校辅导员能够认清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爱好,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组织,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进而建设一支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3.辅导员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
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人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人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引导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问的差距,使人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够从自身出发,做出客观分析,扬长避短,系统、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正确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定向,必将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增强个人实力,实现自我价值,促使辅导员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高水平上运行。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由高校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完成。
(一)高校应努力营造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拓宽职业发展途径
良好环境营造和良好条件的提供决定着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辅导员岗位价值认同。正视辅导员是高校干部和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培养中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参考优秀高校的好的做法,建立保障机制,尽快解决辅导员编制和待遇问题,调整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不平等的人事制度、经济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以体现辅导员工作与专业教师工作的同等性,考虑到长期以来对辅导员发展的投入不足,在制度选择上应更偏向于辅导员,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提升辅导员素质,强化培养机制。高校要制订辅导员队伍培养规划,并统一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范畴,通过多种途径,着力培养学习型辅导员团队。通过开展岗位培训、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建立学习研究机制、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给予辅导员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为辅导员发展搭建宽广、稳固的平台。
3.健全辅导员考评机制,注重激励。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制定一个以评促建的辅导员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续聘、调配、培训、待聘、调资、职务升降、职称评聘、奖惩等密切挂钩。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规范和完善了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责任心,激发了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
4.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途径,优化出路。根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预期和岗位积累特点,创造可行的发展路径。一是要鼓励和支持一批热心、志向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尤其是鼓励科研并提供后续的发展方向。二是将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资源,选拔一部分优秀辅导员担任学校各级各部门领导岗位职务。根据工作需要,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优秀辅导员报考地厅级、处科级干部或报考国家公务员,积极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辅导员。上海市明确规定:有高校辅导员经历“将作为选拔干部的一个重要条件加以考虑”,是值得借鉴的。三是根据本人志向、条件和要求,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多种职业路径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保证“出口”畅通。
(二)辅导员自身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辅导员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环节来制定合理规划。第一,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志趣、自身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等来识别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第二,了解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根据所处高校环境的特点及发展变化,进行职业生涯机会评估。第三,在了解自我和认识职业的基础上,按照人职匹配的原则,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近期目标指的是做好目前的工作,掌握目前工作的方法和技能;辅导员的远期目标是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第四,制定执行计划与措施,这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关键环节。高校辅导员需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分时间段的计划与行动措施。分析达到具体的目标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参加何种培训,进行哪些实践锻炼等,进而提升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付之于行动。第五,自我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评估与调整。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不断修正的循环过程而非固定不变的过程。辅导员在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对具体的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修正已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然后进入到下一循环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当发现不能实现自己既定职业发展目标时,应该首先与学校的内部成员沟通,并通过转换职位等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能够继续享用自己已经建立的良好沟通网络。
对辅导员来说,职业周期的阶段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每个阶段的规划重点。在把当前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思路,为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同时要脚踏实地地培养和积累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积极拓展自我发展空间,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从而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把辅导员的个人利益和高校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管理,可以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促进辅导员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利于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使高校留住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进而为国家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实现高校发展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程社明,卜欣欣,戴洁.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团结出版社,2003.
[2]周先进,张亚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优化思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3]程德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4]胡建新.切实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四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作者简介:张燕杰(1967一),女,讲师,硕士,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可持续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立足自身成长,加强队伍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基本处于一种维持状态,职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这种状态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学生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而且也影响到整个学校发展的大局。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通过高校和辅导员共同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帮助广大辅导员进行自我定位,将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同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相联,尽可能多地为辅导员提供发展和选择的机会,将是高校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的最佳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面临的职业困境
(一)对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不够
辅导员作为专门职业并没有被社会(包括大多数辅导员自己)所普遍认同。其根本原因可以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职责范围宽泛含糊,事务繁杂琐碎,工作中心不突出,工作绩效难以评价,加上身处学校管理机构的最底层,受多个职能部门的领导,辅导员很难获得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没有专门的专业引导与学科研究支持,因此,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很容易被忽视,更多强调的是辅导员的管理职能,辅导员几乎沦为学校的边缘人物,得不到学校、社会的认同。
(二)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发展精力受限
按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任务,也承担了许多非本职工作,整天忙碌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随着学生工作职能的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指导等都进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能范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最终落实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这种“什么事都可以干,什么事都应该干”的状态造成辅导员自身身心疲惫,整天忙碌,有时候不得不消极应对上级布置的工作,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来做好本职思想政治工作,更不用说考虑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三)辅导员职业发展出路不畅
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下发文件,要求加强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业压力也推动更多硕士生选择这份职业,在以科研、教学为主体的高校里,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通常表现为:高一级职位的获得或高一级职称的评定等。高一级职务的获得意味着辅导员要在行政岗位获得提升。然而,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重心下移,组织倾向于矩阵化、扁平化,高阶层的行政岗位愈来愈少,辅导员个体得以晋升的机会事实上并不多。高一级职称的评定对于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辅导员来说,也有力不从心之感。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学生,其事务性工作居多,通常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开展的一些研究工作,亦大多为经验总结性质或跟风的应景之作,难以找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以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导致辅导员的学术成果数量不多、水平不高,难以达到高一级学术职称的要求。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和不畅导致辅导员对从事自身辅导员工作的焦虑,职业成就感不显著,极易导致职业倦怠。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辅导员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环境,结合辅导员个人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需要,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发展目标,设计相应的具体执行计划。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各高校和辅导员双方,学校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把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对决定辅导员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与社会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辅导员在学校内职业发展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为使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在组织与自我之间做出恰当的平衡,应遵循利益结合原则和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原则。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随着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辅导员将成为一种可终身从事的职业,其发展也将符合职业生涯的一般规律。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必然极大的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并进一步优化整个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联合建议《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写道:“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Profession)”,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显然,这一论述同样适合于辅导员。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表明,他们应经过严格的培养而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并对学生的教育具有责任感,能对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2.高校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操作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需要辅导员涉猎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高校辅导员能够认清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爱好,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组织,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进而建设一支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3.辅导员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
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特点、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人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人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引导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问的差距,使人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够从自身出发,做出客观分析,扬长避短,系统、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正确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定向,必将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增强个人实力,实现自我价值,促使辅导员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高水平上运行。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由高校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完成。
(一)高校应努力营造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拓宽职业发展途径
良好环境营造和良好条件的提供决定着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辅导员岗位价值认同。正视辅导员是高校干部和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培养中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参考优秀高校的好的做法,建立保障机制,尽快解决辅导员编制和待遇问题,调整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不平等的人事制度、经济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以体现辅导员工作与专业教师工作的同等性,考虑到长期以来对辅导员发展的投入不足,在制度选择上应更偏向于辅导员,从制度上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提升辅导员素质,强化培养机制。高校要制订辅导员队伍培养规划,并统一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范畴,通过多种途径,着力培养学习型辅导员团队。通过开展岗位培训、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建立学习研究机制、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给予辅导员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为辅导员发展搭建宽广、稳固的平台。
3.健全辅导员考评机制,注重激励。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制定一个以评促建的辅导员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续聘、调配、培训、待聘、调资、职务升降、职称评聘、奖惩等密切挂钩。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规范和完善了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责任心,激发了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
4.拓宽辅导员职业发展途径,优化出路。根据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预期和岗位积累特点,创造可行的发展路径。一是要鼓励和支持一批热心、志向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尤其是鼓励科研并提供后续的发展方向。二是将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资源,选拔一部分优秀辅导员担任学校各级各部门领导岗位职务。根据工作需要,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优秀辅导员报考地厅级、处科级干部或报考国家公务员,积极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辅导员。上海市明确规定:有高校辅导员经历“将作为选拔干部的一个重要条件加以考虑”,是值得借鉴的。三是根据本人志向、条件和要求,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多种职业路径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保证“出口”畅通。
(二)辅导员自身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辅导员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五个环节来制定合理规划。第一,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志趣、自身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等来识别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第二,了解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根据所处高校环境的特点及发展变化,进行职业生涯机会评估。第三,在了解自我和认识职业的基础上,按照人职匹配的原则,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近期目标指的是做好目前的工作,掌握目前工作的方法和技能;辅导员的远期目标是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第四,制定执行计划与措施,这是规划职业生涯的关键环节。高校辅导员需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分时间段的计划与行动措施。分析达到具体的目标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参加何种培训,进行哪些实践锻炼等,进而提升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付之于行动。第五,自我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评估与调整。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不断修正的循环过程而非固定不变的过程。辅导员在实施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对具体的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修正已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然后进入到下一循环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当发现不能实现自己既定职业发展目标时,应该首先与学校的内部成员沟通,并通过转换职位等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能够继续享用自己已经建立的良好沟通网络。
对辅导员来说,职业周期的阶段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每个阶段的规划重点。在把当前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思路,为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同时要脚踏实地地培养和积累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积极拓展自我发展空间,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从而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把辅导员的个人利益和高校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管理,可以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促进辅导员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而有利于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使高校留住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进而为国家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实现高校发展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程社明,卜欣欣,戴洁.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团结出版社,2003.
[2]周先进,张亚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优化思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3]程德华.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4]胡建新.切实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四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作者简介:张燕杰(1967一),女,讲师,硕士,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就业和思想政治教育。